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农业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以黑龙江省为例

农业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以黑龙江省为例

来源:九壹网
调查手记 Investigation 验,被写入2012年一号文件。近 年来,全省累计投入7.68{L元,建设了 到800个,覆盖所有县市,创建面积达 到8631万亩,比非创建田亩平均增产 10%以上。通过实施高产创建,黑龙江 省六大粮食作物高产创建比未创建地 区累计增产粮食372.7亿斤,水稻万亩 组装和配套集成,大力推进病害防控 创新。组建专业化病虫害统防统治队 伍,实施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群防 群控,大力推广水稻稻瘟病、玉米螟 等绿色植保防控技术,既有效减少了 粮食灾害损失,又提升了粮食品质。 通过推广喷灌、微灌、膜下滴灌、波 涌灌等节水灌溉技术,以及选育抗旱 1341个各级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同区, 科技示范区产量较一般农田高20%以 上,有效促进了全省粮食大面积稳产 高产。更可贵的是,通过农业科技合 作共建,提高了农民科技素质,全省 种田能手、各类“土专家”、“田博 示范片最高亩产为801.3公斤,310个万 亩示范片平均亩产718.4公斤,比未创 建地区平均亩产高208.5公斤,农民亩 士”和农民经济人迅速增加,为广大 农村留下了一支不走的技术队伍。 (二)农作物新品种育成推广 不断加速,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势头强 劲。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标准化率已达 到90%以上,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 和农业良种化工程,每次更新换代都 使作物产量有8—1O%的大幅增长。重 点培育引进了一批以高产、优质、多 抗、专用为导向的突破性新品种,如 合丰、绥农、龙梗、松梗、龙单等主 载品种,年推广面积占播种面积的 60%以上。1()余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 种业50强。引进推广了郑单958、先玉 335、德美亚1号、2号等省外和国外优 良品种,使良种覆盖率连续多年保持 在98%以 。全省绿色食品认证面积达 6430万亩,占全同1/4;国家级绿色食 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51O0万亩,占 全同的1/5;绿色食品产品产量910万 吨,占全国的1/5;有效使用绿色食品 和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产品10800个。 (三)耕作栽培技术不断创新, 农业技术突破带动了产业发展。黑龙 江省建立起适合不同地区、不同积温 带的五大粮食作物十大高产栽培技术 体系,模式化栽培推广面积达到1 7亿 亩,占粮食种植面积的80%。实施省市 县三级联创、技物组装配套集中投入 的高标准粮食高产创建活动,201 1年 黑龙江省粮油糖高产创建示范片扩大 均增收583.8元;玉米万亩示范片最高 亩产为976.2公斤,8O个万亩示范片平 均亩产805.2公斤,比未创建地区平均 亩产高255.4公斤,农民亩均增收536.3 元,有力地带动了粮食大面积增产。 目前,黑龙江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中60% 左右来自种植业,而其中的40%左右来 自水稻种植收入。龙江粳稻已成为黑 龙江省最具优势的粮食品种。 (四)规模经营程度不断提高, 现代科技装备条件大幅提升。近年来 黑龙汀省新组建投资千万元以上大型 现代农机合作社558个,新装备180马 力以上拖拉机3606台,均实现历史性 突破。辐射74个县,1 170个村的2750 万亩完全实现了规模化生产。2011年 全省农民合作专业社总数达到18583 个,位居全国第7位;农民成员发展到 20.63万人,带动农户近100万户。全省 农村土地流转面积扩大到3677万亩, 规模经营面积达到7411万亩。全省场 县共建已扩展到65个县和105个农场。 全省农村利用国家和省财政资金17.4{L 元新建水稻育秧大棚总数发展到79.7万 栋,大棚育秧比例达到76%;智能化浸 种车间达到643个,一个生产季可完成 浸种催芽1 1.6万吨,覆盖水稻面积的 56%,有力促进了水稻的提质增产。 (五)植保及土肥技术快速升 级,粮食品质得到有效提升。黑龙江 省整合技术力量,加快单项技术综合 品种、开发集雨技术、保林技术和保 水新材料等旱作农业技术,有效增强 了农业抗灾能力。土壤改良,尤其是 深松整地、测土配方施肥、平衡施肥 等关键技术的应用,不但调整了土壤 的理化指标,增强病虫害防治能力, 提高耕地产出效率,更有利于粮食稳 产、高产、优质和可持续发展。全省 普遍开展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保证 作物产量有5%左右的提高,节约肥料 10%以上,同时也保护了农业生产环 境。 农业科技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低。 目前我围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 大约在45%左右,黑龙江省农业科技进 步贡献率虽达到6O.5%,但与发达国家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基本都在75%以 上,德、英、法等甚至达到了9( 比还 有很大差距。 (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转化时间长。目前我国每年登记的农 业科技新成果达3000余项,但转化率 仅为40%左右,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 30%,农业高效转化率为37%,这与发 达国家70%至80%的水平相差甚远。 (三)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的问题 将长期存在,需要财政、银行、企业 多方共同努力解决。农业科技具有明 显的公共性和基础性,前期投入高, 调查手记Investigation 生产周期长,效益产生慢且不确定性 较大,资金投入不足及资金使用效率 较低的问题由来已久。究其原因,有 公共财政缺位或不到位的因素,也有 科技改革滞后的因素,还有银行 规避风险、企业自身积累不足的因 素。投入不足势必影响国家整体的农 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建立和完善玉 米、水稻、大豆、马铃薯、生猪、奶 牛和肉牛等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 展的重要资金来源,同时要引导金融 机构和社会资金的投入。财政预算每 年都应安排一定比例资金用于支持农 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综合实验站。鼓 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种养业一体化 业科技发展。如财政应设立专项 技术推广基金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 金,在项目建设的环节予以资助;省 级农业部门及科技部门应通过项目形 式投入资金用于支持农业科技研发、 发展,推进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 林木加工剩余物等农林废弃物的循环 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以有机培肥 业科技创新能力,要解决这一问题, 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各负其责。 推进黑龙江农业科技创新的相关 建议 (一)大力推进科技化建设,加 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 建立和完善新品种选育、引进、繁 殖、推广紧密衔接的现代种业体系, 全力打造黑龙江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 区,使全省各积温带、各作物都有一 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品性达到国际 先进水平的良种,切实保障农业生产 用种安全。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 系建设,大力推进院县、院村共建, 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 “企业+基地”等推广模式的多元化发 展,构建“专家+农技人员+示范户” 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加大先进 实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力度,切实做 到“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 家”。提高农业设施科技装备水平, 积极推进农业数字化、信息化、智能 化建设。力争到2015年,农业生产资 料科技贡献率达到63%以上,农业科技 成果转化率达到70%以上,农业良种覆 盖率稳定在98%以上,农业生产标准化 到位率达到95%以上。 (二)大力促进农业科技进步,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 为基础,定向培育退化黑土和薄层黑 土,保护黑土资源。引导农民科学使 用化肥、农药、农膜,促进农业农村节 能减排,控制和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培育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绿色和 有机食品品牌,扶持创建若干个上规 模、标准化的原料产地,鼓励开展农 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把黑龙江建 设成我国最大的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 基地。 (三)加强创新团队建设,打造 培育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农民的教育 培训平台 一是集中力量重点办好东北农 业大学、八一农垦大学和省农业科学 院、省农垦科学院。二是依托重大农 业科研项目、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 形成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科研骨 干、专技人才和科辅人员相结合创新 能力较强的科研团队。三是重视领军 人才的引进培养,建立和完善科技人 才激励机制,为优秀人才创造优先培 养、优先使用、优厚待遇的好环境。 四是加大对基层农技人员、农村实用 人才和新型农民培训力度。 (四)加强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投 入和补贴力度,发挥在农业科技 投入中的主导地位 由于农业科技公共性及外部性 的特点,应成为农业科技投入的 主体,国家财政资金应是农业科技发 推广、应用以及农业科技示范园建 设;省级及以下财政应对地方重要及 特色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及产业 化予以资金支持。同时,提高对种粮 农民的直接补贴水平,加大良种补贴 力度,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和范 围,新增补贴向主产区、种粮大户、 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鸡西市中心支行 责任编辑:赵摄宁 正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