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交通运输和仓储业发展现状分析
南沙区统计局
【内容摘要】交通运输、仓储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南沙重点规划发展的行业之一。随着广州港南沙港区龙穴作业区一期、二期的相继投产,以及南沙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尤其是2008年广州南沙保税港的获批,使我区交通运输、仓储业迎来了良好发展机遇,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竞争力显著增强,在我区经济发展中作用日益提高。如何充分利用广州南沙保税港获批并正式封关运作的契机,使交通运输、仓储业获得更大发展,在南沙发展的过程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是目前需要探讨的课题。本文根据南沙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对南沙交通运输、仓储企业的规模、结构和运营情况等现状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建议,供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一、交通运输、仓储业基本情况 (一) 单位数和从业人员
从单位数看,2008年,全区共有交通运输、仓储企业111家,其中法人单位92家,占全区企业法人单位5.3%,比2004年增加48家,增长1.1倍;归属我区法人、或在我区经营但归属法人不在广州市内的产业活动单位(以下简称产业活动单位)19家。在交通运输、仓储业法人单位中,装
1
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企业36家,占全区交通运输仓储业的比重(以下简称占比)达到39.1%,是单位数最多的行业;道路运输业企业20家,占比21.7%,比2004年增长1.9倍,是单位数增长速度最快的行业;仓储业法人企业22家,占比23.9%;水上运输业法人企业12家,占13.0%;城市公共交通法人企业2家,占2.2%(详见表1)。
从从业人员数看,2008年,全区交通运输、仓储业法人单位年末从业人员为0.57万人,比2004年增长1.9倍,占全区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5.4%,其中,水上运输业从业人员0.21万人,占比36.7%,是从业人员数最多的行业;道路运输业从业人员0.11万人,占比19%,是从业人员数增长速度最快的行业;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从业人员0.11万人,占19.6%;仓储业从业人员0.09万人,占16.4%。城市公共交通业从业人员0.05万人,占8.4%。全区交通运输、仓储业产业活动单位年末从业人员有0.57万人。
从从业人员学历情况看,全区交通运输、仓储法人企业中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占比0.4%,大学本科学历的占比10.6%,专科学历的占比18.9%、高中学历的43.2%、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比26.9%。与2004年相比,大专及其以上学历人员比重提高了16.2个百分点。
另外,我区有从事交通运输仓储业的个体户1424家,年末从业人员有0.18万人。
表1 交通运输和仓储企业法人单位和年末从业人员
2
单位数 合 计 道路运输业 城区公共交通业 水上运输业 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 仓储业 92 20 2 12 36 22 比重 100 21.7 2.2 13 39.1 23.9 比2004年增长(%) 1.1倍 1.9倍 -33.3 20 1.4倍 1.8倍 从业人员 0.57 0.11 0.05 0.21 0.11 0.09 比重 100 19 8.4 36.7 19.6 16.4 比2004年增长(%) 1.9倍 12.3倍 1.3 3.8倍 51.2 4.2倍 (个) (%) (万人) (%) (二)资产和营业收入
2008年,全区交通运输、仓储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达到138.37亿元,占全区企业法人单位资产的12.4%,比2004年增长1.9倍,企业平均资产达到1.5亿元,较2004年提高了38.6%;实现营业收入27.49亿元,占全区企业法人营收的2.6% ,比2004年增长4.2倍,平均营收达到0.30亿元,较2004年提高了1.5倍;所有者权益合计49.14亿元,比2004年增长3.9倍;实现营业利润4.56亿元。2008年,全区交通运输、仓储业法人企业的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营业收入)为16.6%。
图1:南沙区交通运输、仓储法人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单位:亿元160140120100806040200资产总计所有者权益合计营业收入2004年2008年
(三)增加值和税收
3
2008年,全区交通运输、仓储业实现增加值16.52亿元,比2004年增长97.3%,占全区GDP的比重为4.49%,占三产的比重为27.43%;共实现税收5.81亿元,占全区总税收的6.41%。
从以上数据可知,与2004年相比,南沙交通运输、仓储业单位数量和从业人员数都有了很大增长,且企业规模、盈利水平、创税能力以及从业人员素质也有了极大提升,实现了数量、质量和效益上的同步提升,成为促进我区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新亮点。
二、交通运输、仓储业发展的特点
(一)水上运输业是交通运输、仓储业增长的主动力 随着广州港南沙港区龙穴作业区一期、二期的相继投产,至2008年末,全区已建成的码头长度达10550.5米,拥有各类泊位78个,其中,5万吨级以上泊位15个,1-5万吨级泊位8个,1万吨级以下55个,为水上运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2008年末,全区拥有航线33条,其中国际远洋航线25条,覆盖欧洲、波罗的海和中东等地区。2008年,全区完成集装箱吞吐量8万TEU,比2004年增长24倍,完成货物吞吐量1.01亿吨,比2004年增长23倍。广州港南沙港务有限公司、广州南沙海港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中海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货司(中海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分支机构)等企业相继在我区成立,亦极大地带动了我区水上运输业的发展。2008年末,我区水上运输业共
4
有12家,虽在数量上不占优,但在资产总计、所有者权益和营业收入方面均占主导地位,以13%的单位数量,36.7%的从业人员,实现了68.1%的资产,57.3%的所有者权益,46.5%的营收和31.0%的利润。
表2 交通运输和仓储企业法人的主要经济指标(按行业分类划分)
资产总计 行业分类 合 计 道路运输业 城区公共交通业 水上运输业 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 仓储业
所有者权益合计 亿元 49.14 1.69 1.29 28.18 3.23 14.76 比重 100 3.4 2.6 57.3 6.6 30 营业收入 亿元 27.49 6.26 1.37 12.78 3.43 3.66 比重 100 22.8 5 46.5 12.5 13.3 营业利润 亿元 4.56 1.52 0.18 1.41 0.33 1.11 比重 100 33.4 3.9 31 7.3 24.4 亿元 138.37 1.99 1.62 94.16 8.98 31.63 比重 100 1.4 1.2 68.1 6.5 22.9 (二)外资企业主导交通运输、仓储业的快速发展。 按注册类型来划分,外资企业仅有20家,比2004年增加11家,占比21.8%,但其资产总计和营业收入分别是94.08亿元和14.18亿元,分别占了全区交通运输和仓储业法人单位资产和营收的68.0%和51.7%;户均资产和户均营收分别是4.70亿元和0.71亿元,分别是平均水平的3.1倍和2.4倍;对交通运输、仓储业的营业收入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4.6%,成为交通运输、仓储业快速发展的主导力量。
表3 交通运输和仓储企业法人的主要指标(按注册类型划分) 法人单位数 合 计 内资 其中:国有企业 个数 92 72 3 比重 100 78.3 3.3 从业人员数 个人 5691 2777 792 比重 资产总计 亿元 比重 营业收入 亿元 比重 100 100 138.37 100 27.49 48.8 44.29 32.0 13.30 48.4 13.9 33.54 24.2 6.34 23.1 5
集体企业 有限责任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 私营企业 其他 外资 其中: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外商投资企业 2 27 3 36 1 20 10 10 2.2 29.3 3.3 39.1 1.1 21.8 10.9 10.9 176 886 47 819 57 2914 1258 1656 3.1 15.6 0.8 14.4 1.0 51.2 0.20 9.13 0.04 1.34 0.04 94.08 0.1 0.14 0.5 6.6 5.07 18.4 0.0 0.04 1.0 1.69 0.0 0.02 68.0 14.18 0.1 6.1 0.1 51.7 22.1 17.24 12.5 4.63 16.9 29.1 76.84 55.5 9.55 34.8 (三)龙头企业对交通运输、仓储业带动作用显著 随着广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的投产,为其配套的广汽丰田物流有限公司和广汽丰通物流有限公司等大型道路运输企业也投入运营;新加坡泰山石化、粤海石化、英国BP等仓储公司也看中南沙的区位优势及优良的港口资源,纷纷进驻我区;广州港南沙港务有限公司和广州南沙海港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公司随着广州港南沙港区龙穴作业区一期、二期的发展逐步壮大。至2008年,全区营收超亿元的交通运输和仓储业法人单位已达6家,其中道路运输业2家、水上运输业2家、装卸搬运业和仓储业各1家,这6家企业的营业收入合计16.65亿元,占比65.1%;实现利润2.67亿元,占比58.6%。
三、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区交通运输、仓储企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一)行业发展水平差异大,其他运输服务和城市公共
交通业发展相对滞后
交通运输、仓储业各行业发展水平差异大,运输服务业
6
和城区公共交通业成了“短板”。我区其他运输服务业法人单位共有28家,行业规模偏小,资产总计仅0.85亿元,占比0.62%;营收0.92亿元,占比3.4%;户均资产总计和户均营业收入也仅是我区交通运输仓储业户均水平的2.0%和11.0%。另外,城区公共交通业受我区常住人口少和偏离广州市中心等条件的,行业总体规模较小,资产总计、所有者权益合计、营业收入合计和从业人员都是交通运输业中最小的一类。
(二)业务传统单一,产业价值链不长
多数交通运输仓储企业仍以货物运输、单纯仓储等传统物流业务为主,服务功能比较单一,服务档次水平比较低,在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等增值服务方面,尤其在物流方案设计以及全程物流等更高端服务方面还没有开展,产业增值服务比较薄弱,增值链较短,发展后劲不足。
(三) 配套设施有待完善
一是港口及国际航运必需的中介、金融、保险等高端商务配套服务体系相对滞后;二是集疏运系统有待完善,尚未形成比较完整的互联互动物流体系,内河营运能力未能有效发挥,铁路运输和空港联动物流尚未开展。 四、对促进交通运输、仓储业几点建议
为了加快交通运输、仓储业的发展,应该制订相关
7
引导企业改善经营管理理念、降低经营成本,鼓励企业整合做大做强,提高行业的综合竞争力,促进我区交通运输、仓储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探索设立“粤港澳国际航运综合试验区”,推动南沙交通运输、仓储业跨越式发展
随着大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粤港澳三地正在推进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的合作。在此背景下,可依托港南沙港区优越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码头、仓储基础设施条件,充分发挥南沙保税港区的功能优势,探索设立南沙“粤港澳国际航运综合试验区”,促进航运高端要素集聚,以推动交通运输、仓储业的发展。
(二)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加快形成完整的物流业发展格局
安排港口物流发展引导资金,加大对港口物流龙头企业、重点项目的扶持,积极引进代理、报关、拖车、船务、餐饮、金融、维修等港口辅助服务企业,加快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和华南重要物流基地的建设,积极引进大型连锁超市的配送中心,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层次分明、体系完整的物流业发展格局。
(三)继续培育物流龙头企业,提升增值服务水平 一是引导和推进企业向规模化、多元化方向发展,积极培育本土的大型龙头物流企业,对大型的工业企业进行引
8
导,鼓励其对物流业务进行剥离,组建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二是提升港口增值服务水平,在进一步完善装卸、仓储、中转换装等港口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加快拓展加工、配送、分拨、交易结算、信息服务等增值服务。
(四)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构建综合运输体系 一是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事业,完善常规公交,加密公交网络,提高公交服务覆盖面。二是加快龙穴大道与虎门高速连接段的建设,加快广明高速和江门至南沙高速连接线的规划与建设,争取深中高速在南沙设置中转站,满足货物陆路快速集散的需要;三是积极推进连接南沙港区的铁路线与广珠铁路接轨;四是加快南沙港三期工程、江海联运码头等设施建设,完善港区与珠江水系驳船运输网络,构建覆盖泛珠三角区域的驳运网络系统,向珠江流域各省区及西南地区等间接经济腹地推进;五是探索南沙港区与周边机场的合作模式,以实现空港联运。通过水陆空联运,完善与珠三角各市物资运输合作网络,以实现货物无缝衔接。
撰稿:黄伟彬 审核:饶志平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