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诗经》词汇语言视觉修辞研究

《诗经》词汇语言视觉修辞研究

来源:九壹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诗经》词汇语言视觉修辞研究

作者:王赫延

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4年第10期

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运用“语言视觉修辞”理论,对《诗经》中词汇运用所带来的视觉效果进行了研究。意在阐明修辞活动除了要利用多种语言手段,尽可能获得良好的表达效果外,也是一种以语言文字为媒介而取得最佳视觉效果为目的的传播行为。 关键词:语言修辞 语言学 《诗经》 引言

近年来,以北京大学陈汝东教授为代表的新修辞学派提出了语言视觉修辞观点,他们认为:“修辞是一种传播行为,语言视觉修辞在传播过程中,修辞者把生活中的视觉形象转换为语言文字符号,诉诸交际对象,然后通过心理还原为视觉形象或者再现为实际的画面。”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对《诗经》词汇的详细分析,我们发现词汇的视觉效果是通过其形象性来实现的。当人们在见到这些词语时,不自觉地通过生活经验,会在心理上产生相应的视觉形象,并通过想象与联想,从语言信息中获得较好的视觉效果。 一、动词的视觉效果

动词是对各种动作、活动的叙述,能够反映各种人物心理活动,能够对各种人物形象、心理做出完美的刻画。其自身性质就决定了它们有相当强的视觉形象效果,有时候再加上些修饰附加成分,就更能引发人心理上的想象功能,连贯的动作还会形成流畅的视觉画面。 (一)行为动词

遵大路兮,掺执子袪。无我恶兮,不蓵故也!

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无我魗兮,不蓵好也!(《郑风·遵大路》)

“掺”为及物动词。《广雅·释言》:“掺,操也。”为执握之义。文中掺与执为同义合用,对象分别为“袪”(衣袖)与“手”。这两个动词所传递的信息是丈夫要离家出走,妻子拽着丈夫的衣袖,拉紧他的手,苦苦哀求他留下。激活了读者的视觉心理,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拉扯纠缠、悲怆感人的“弃妇”图。 (二)表情动词

乘彼诡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卫风·氓》)

“泣、涕”与“笑、言”,两对动词形成鲜明对比,通过人们日常心理反射,第一对动词作伤心貌,第二对动词作高兴貌。通过这两对动词形态信息的传递,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鲜活的、恋爱中的“痴女”图。 (三)心理动词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

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郑风·褰裳》)

一个“思”字,反衬出姑娘的心理,朝思暮想,希望情人来看望他,然而情人却又胆小不太敢表达爱意,读者自然能够感受到姑娘那颗焦烁激荡的心,进而那个活泼爽朗、毫无拘谨与羞涩的“辣妹”形象跃然纸上。 (四)连贯动词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周南·芣苢》)

此处连续使用了六个动词,第一个“采”是泛言, 写大家都来采摘了; 第二个“有”字, 是具体地写动手采,而且采到了;第三个“掇”字, 拾取的意思,北方方言有“拾掇”一词,为整理、收拾之义 ;第四个“捋”字,用手把物抹下之义;第五个“袺”字,用衣襟兜着;第六个“襭”字,把衣襟掖在带间盛东西的意思。这六个动词反映的是采摘芣苢的全过程,由无到有,由少到多,最后满载而归。因此,有人说这六个动词反映的是一幅画。 二、拟声词的视觉效果

据统计《诗经》305篇,有拟声词的篇目占到六分之一,120多处,其中包括了自然界及人类社会的声音:水声、鸟声、劳作声、车马声等等。拟声词会唤起人们在听觉方面的联想,通过人们的生活经验,进而获得摹形状物的视觉感受。 (一)单音节拟声词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邶风·击鼓》)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镗”拟声词也。《说文》:“镗,钟鼓之声。”诗中用一阵阵战鼓的声音给人制造了紧迫的气氛,超强的声势,透过这种气氛声势,使我们联想到即将出征的战士们紧张操练的场面。阵阵的战鼓声给我们带来了一幅生龙活虎般的教场“操练”图。 (二)叠音拟声词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小雅·伐木》)

“丁丁”与“嘤嘤”皆为拟声词也。“丁丁”为砍树之声,“嘤嘤”为鸟鸣之音。声音使人联想到形象,形象又赋于声音特殊的内涵。同时声音与视觉产生了特定空间的转换,声音使我们联想到空谷中孤独的伐木者,寻找知音的小鸟,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诗人所向往的借以寄托内心苦闷的“世外桃源”。 (三)叠韵拟声词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邶风·凯风》)

“睍睆”一词为拟声词也。《朱熹·集传》:“睍睆,清和圆转之意。”于冠英注:“睍睆,黄鸟鸣声”。睍睆一词为黄莺的啼声婉转动听,衬托出子女们嘴上说的比唱得好听, 互相推诿导致老母在晚年时孤苦伶仃、无所依靠的凄惨景象。 三、颜色词的视觉效果

据统计,《诗经》中有关色彩描写的诗歌有60篇之多,表示颜色或与颜色有关的词共190多例,主要分为红、黑、白、青、黄五种。修辞学者们认为颜色词在语言视觉修辞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原因在于日常生活中色彩传递信息、刺激视觉神经的能力很强,往往给人的印象也非常深刻。

(一)热烈如火的红色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邶风·静女》)

“彤”为颜色词,《诗经综合词典》:“彤,朱赤色。”《毛传》:“炜,赤貌。”彤管为何物,众说纷纭,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它是定情信物,并且闪着赤红色的光,而这赤红明艳的光会引发人们视觉想象,眼前的美丽少女也正如这赤红色的光般美丽动人,热情奔放。艳丽的红色给我们传递的是一幅浪漫甜蜜的“热恋”图。 (二)朦胧恬淡的白色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懮受兮,劳心慅兮。(《陈风·月出》)

“皎”与“皓”都是形容月光的洁白。《说文》:“皎,月之白也。”《集韵》:“皓,洁白也。”《郑笺》:“兴者,喻妇人美色之白皙。”(诗经注析:P378)洁白的月光,喻指美人洁白的肌肤,洁白的肌肤,笼罩在洁白的月光里,素朴淡雅的洁白唤醒了读者痴醉的视觉神经,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朦胧而恬淡的“月下美人”图。 (三)神圣庄严的黄色

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

出言有章。行归于周,万民所望。(《小雅·都人士》)

“黄”指的是狐裘的颜色。据考证,黄色的狐裘是蜡祭时所穿的祭服。《礼记·缁衣》:“黄衣,则狐裘大蜡之服也。”黄色狐裘应为贵族之着装,另据考证,此时农民也着象征时令的黄色“草服”,参加祭祀。 这是为什么呢?一方面黄土高原土地呈黄色,先民们饱含着对生养他们的土地的敬仰和崇拜;另一方面秋天草木枯黄,丰收的果实亦多呈黄色,为此他们穿上与之颜色相同的衣服进行祭祀,他们感谢土地给他们带来的丰收与恩赐。由祭服之黄色不难引发我们的视觉想象,在黄土高原广袤的土地上,先民们唱着感恩的诗歌,群体跪拜天地,由此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盛大的“祭祀”图。 结语

以上我们从“动词”、“颜色词”及“拟声词”三个方面对《诗经》词汇所带来的视觉效果进行了简要分析,认为语言视觉修辞通过语言文字这一媒介可以取得最佳视觉形象效果,包括话语的视觉形象建构和话语的视觉形象理解和认知。当然,从词汇的三个方面去考虑得出这样的结论有些以偏概全,文字自身的形象效果,修辞格的生动形象性以及整篇诗歌的视觉整体性,都可以去证明这一观点,我们将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权作抛砖引玉。语 参考文献

[1]陈汝东.论视觉修辞效果[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5(03). [2]过传忠.六个动词一首诗[J].当代学生,2003(20).

[3]李婵.浅析诗经中的拟声词[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