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
1.表达方式
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是散文阅读中较有难度
表达方式 的一个考点,也是体现语文卷审美性的一个重要考点,因此,历来是命题的热点。
一、考题回顾:
1.《上善若水》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 答案: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肖像描写 动作描写 以形传神 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主要作用 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2. 《被时间决定的讲述》本文采用了什么叙述方式?有何好处?(4分)
答案:顺叙(以时间为线索)。与标题相呼应,使文章条理更加清晰(或“能更好地展现农村一天的生活场景”),暗示了千百年来农村的生活节奏。 二、规律总结
从历年高考试题来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查:一是表达方式,如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二是表现手法,如象征、对比、烘托、反衬等;三是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排比、设问等。从高考试题来看,对表现手法的考查不但要求学生判断某种表现手法是什么,而且要求赏析其表达的作用。
表现手法的分析是一种很泛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完整地理解题目的答题要求,要简洁准确地答题,对有些题目如欣赏写作技巧的题,应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题材与体裁风格等来准确把握,选取其中最主要的一两种回答即可,不必面面俱到。
三、答题模式:
第一步,指出表达技巧是什么。
第二步,说明这种技巧在原文中是怎么运用的。 第三步,指出这种技巧的表达效果。主要分析评价其在表现主旨、塑造人物形象、抒发感情、营造意境和布局谋篇方面的表达效果。
四、常识积累
语言描写 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心理描写 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细节描写 准确、传神、鲜明。 景物描写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 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寓情于景,蕴藉含蓄。 顺叙 条理清晰,脉络分明。 插叙 丰富内容,深化主题,曲折有致。 倒叙 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 叙后议论 画龙点睛,点明题旨。 比喻论证 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2.修辞手法 比喻 生动形象,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表达感情更强烈;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夸张 染力
比拟 人格化,生动形象,表达亲切,有情趣 (拟人) 第三人称 能比较直接可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4.表现手法 人称 情性和亲切感。可以造成拟人效果。 对偶 整齐,有节奏感,表意凝练 排比 节奏鲜明,有气势,一气呵成,突出强调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借代 情。 加强语气,加重语势,表达鲜明,起强化反问 作用 设问 突出强调,引起思考,增强表达效果 强调突出主题,升华主题;结构上回环往反复 复,浑然一体 象征 通过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感情。引申事理。形象而含蓄,耐人寻味。 铺垫 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它可以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A.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的内容。 B.引用诗歌:丰富文章内容,结合描抑扬 引用 写的景物,可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 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两相对照,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使文章具有意境美。 C.引用名言: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3.人称的使用
托物言志 第一人称 第二
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的主张或哲理。把要抒发的感情、阐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事物或物品的呼告抒情,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假托某种具体事物来表达作者特定
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白描 不设喻、少修饰的方法,不用华丽的辞藻,以最经济最俭省的笔墨勾勒鲜明生动的形象。它往往寥寥几笔就能起到突出描写对象神韵的效果。 虚实结合 抓住重点,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 借景抒情 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开门见山 衬托或 渲染 文章开头直人正题,不拐弯抹角。 用渲染描绘某一事物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衬托又分正衬和反衬。 点面结合 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一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两者结合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对比
动静结合 联想想象 伏笔 悬念 以小见大 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活哲理的小事件来叙写。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 在情节发展中设置某种疑端或矛盾冲突,使人产生关心事物发展或人物命运的心理活动,引人人胜。 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在不大引入注意的地方预先作出暗示或提示,到适当的时机给予呼应,以收到前后连贯、结构严谨的效果。 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动衬静,静衬动,起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五、实战演练:
(一)(2012·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母亲的中药铺
甘典江
那时候,我最喜欢去的地方,除了新华书店,就是母亲的中药铺,因为我喜欢嗅闻那些中药的味道,特别是爱咀嚼几片苦甜苦甜的甘草。
母亲当过赤脚医生。八十年代初,母亲参加医疗培训后,进入了城关镇合作医疗站。
医疗站在我读书的中学附近,临街两间旧木房,一间开处方和打针,另一间是药铺。和母亲一起在守药铺的,有三个阿姨。一天到晚,她们就做三件事:抓药,打针,织毛衣。除此之外,便是无休无止地聊天。我注意到,她们抓药非常麻利,瞟一眼处方,就可以找到相应的抽屉。仅凭手抓,就基本准确,最后还是放进小秤称一称,添点或减点。然后,把药倒入毛造纸或废报纸,包好扎紧,写几个字交待几句,递给别人。
只要一走进药铺,我就被一股浓重的药香包裹得严严实实,有点喘不过气来。我望着那些神秘莫测的抽屉,瞅着那些贴着标签的药名,兴奋不已:什么“半夏、黄精”,什么“益母草、白芨”,都是名字曼妙的植物。当然,也有的是矿物和其他异类,比如“朱砂、雄黄、海马”,不由得使我产生了相关的联想:这朱砂,肯定就是国画中传统的红色颜料吧?李可染曾用顶级朱砂绘过四张毛诗意图《万山红遍》,已成画史上的经典。至于雄黄,不就是许仙曾意气用事的东西吗?所谓的海马,只是相当于一条小鱼而已。
其中,我最喜欢的药草,是甘草。首先,是因为它的名字,甘草,望文生义,就是“甘甜之草”。昔时,神农氏遍尝百草,解毒靠的就是这宝贝。再加上,我自己就姓“甘”,与这甘草,是家门,五百劫前,应是同根而生之族。最早,是母亲教我嚼的甘
草,一是因为它的药理,二是可以变相地替代水果糖,八十年代,任何甜味都是奢侈品。就这样,我嚼着甘草成长着,自以为嚼出了甘草的本真之味,破解了甘草的一切密码。
母亲还爱用党参来炖乌骨鸡和猪肚,补血。她营养不足,严重贫血。人参太贵,吃不起。还有金银花和枸杞,母亲用来泡茶喝。自然,我也跟着全部享受到了。
在自家的院子墙角,母亲还栽了几株三七。蔓延的藤叶牵上墙,覆盖成了一面翠绿的毯子,像青绿山水画的设色,极其养眼。可惜,后来拆迁,毁于一旦,使我失去了这一片翠绿。母亲只好把三七块茎挖出,收藏好。她说,三七可以治妇科恶疾,以及跌打损伤。
九十年代的某一天,这个合作医疗站被撤销了。回到家,母亲专职做她的家庭主妇。赚钱的任务,彻底由父亲负责。那个中药铺,被别人买去,改作了服装店。从此,街上流行的药店,大多是连锁的西药店。在我的印象中,传统的中药是文化,望闻问切的中医大夫,近似于诗人。相反,我害怕西药,因为这些东西是实验室配制合成出来的,至少没有一个在阳光之下生长的过程,没有温度、湿度,更无个性与灵魂。我实在难以想象,“阿莫西林”比母亲的“金银花”会更让我亲近与依赖。甚至,当我感冒受寒,母亲亲手煎熬的一罐红糖姜开水,也会比昂贵的感冒药更能帮我发汗,助我痊愈,让我心暖。
现在,父亲走了,去了天国。母亲一个人守着我们,在空旷的屋顶上栽花种菜。母亲身子瘦弱,时有病痛,我很是担忧,同时,我又安慰自己:生病不正常吗?不正证明了人生活着?何况这世上,还有那么多栩栩如生的药在陪护呢。一根草是药,一撇叶是药,一线阳光,一滴水,也都是,甚至,一个人可以是另一个人的灵芝。母亲多年与草木为伴,沉浸于无边无际的药香之中。于我而言,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为我清热解毒,为我抵御这世间的种种伤害。
(本文有删改)
★1.简析第三段中的“抓药”细节。(3分)
答: 2.第四段中作者写由药名引发的联想,有何用意?(3分)
答:
3.文中为什么用较多的笔墨写“甘草”?(4分)
答: ★4.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
们播撒光明的时候,也在流泪。从祭坛上蜂飞蝶答: 舞般飞溅下来的烛泪,最终凝结在一起,汇成一
片,牛乳般润泽,琥珀般透明,宛如天使折断了
5.作者在文末说“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的翅膀。老妇人打扫着的,既是人类祈祷的心声,药”,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分) 也是上帝安抚尘世中受苦人的甘露。这样一个扫
烛油的老妇人,使弗拉基米尔之行变得有了意义。答: 她的形象不被世人知晓,也永远不会像莫斯科街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光明在低头的一瞬
迟子建
①俄罗斯的教堂,与街头随处可见的人物雕
像一样多。雕像多是这个民族历史中各个阶层的
伟大人物。大理石、青铜、石膏雕刻着的无一不是人物肉身的姿态,其音容笑貌,在各色材质中如花朵一样绽放。至于这躯壳里的灵魂去了哪里,
只有上帝知道了。
②莫斯科的东南方向,有一座被森林和草原
环绕的小城——弗拉基米尔,城边有一座教堂,里面有俄罗斯大画师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作品。教堂里参观的人并不多,我仰着脖子,看安德烈〃鲁勃廖夫留在拱顶的画作。同样是画,
他的用色是单纯的,赭黄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仿
佛又老又旧的夕照在弥漫。人物的形态如刀削般
直立,其庄严感一览无余,是宗教类壁画中的翘
楚。就在我收回目光,满怀感慨低下头来的一瞬,
我被另一幅画面所打动了:有一位裹着头巾的老妇人,正在安静地打扫着凝结在祭坛下面的烛油! ③她起码有六十岁了,她扫烛油时腰是佝偻
的,直身的时候腰仍然是佝偻的,足见她承受了
岁月的沧桑和重负。她身穿灰蓝色的长袍,戴蓝
色的暗花头巾,一手握着把小铁铲,一手提着笤帚,脚畔放着盛烛油的撮子,一丝不苟地打扫着烛油。她像是一个虔诚的教徒,面色白皙,眼窝
深陷,脸颊有两道深深的半月形皱纹,微微抿着
嘴,表情沉静。教堂里偶尔有游客经过,她绝不
张望一眼,而是耐心细致地铲着烛油,待它们聚
集到一定程度后,用笤帚扫到铁铲里,倒在撮子中。她做这活儿的时候是那么虔诚,手中的工具没有发出一声刺耳的响声,她大概是怕惊扰了上帝吧。
④我悄悄地站在老妇人的侧面,看着祭坛,
看着祭坛下的她。以她的年龄,还在教堂里做着清扫的事务,其家境大约是贫寒的。上帝只有一
个,朝拜者却有无数,所以祭坛上蜡炬无数。它
头伫立的那些名人雕像一样,被人纪念着,拜谒
着。但她的形象却深深地镌刻在了我心中!镌刻
在心中的雕像,该是不会轻易消失的吧?
⑤我非常喜欢但丁在《神曲》的《天堂篇》中的几句诗,它们像星星一样闪耀在结尾《最后的幻象》中:无比宽宏的天恩啊,由于你/我才胆敢长久仰望那永恒的光明/直到我的眼力在那上面耗尽!
⑥那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也许看到了这永恒的光明,所以她的劳作是安然的。而我从她身上,看到了另一种永恒的光明:光明的获得不是在仰望的时刻,而是于低头的一瞬! ★1.作者为什么在第②自然段用不少的篇幅描写安德烈·鲁勃廖夫的笔画? 答: ★2.文章第③段画线的语句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答: ★3.第④自然段划线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
★4.本文巧妙运用了对比手法,请具体说说对比表现在什么地方。(4分) 答: ★5.本文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文本举
例并简要分析。 答: ★6.文章结尾引用但丁《神曲》的诗句,有什么
好处?(4分) 答: 7.请结合文本内容,探究作者所说的“光明的获得不是在仰望的时刻,而是于低头的一瞬”一句的内涵。(6分)
答:
第三节 分
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答案
(一)1.【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分析赏析能力。整个“抓药”的细节只用了几个传神的动作就刻画出三个阿姨娴熟的抓药技艺和细致、耐心的工作态度。 答案:①用白描手法,通过“瞟”、“抓”、“称”、“添”、“减”、“包”、“扎”等一系列动作,表现了她们娴熟的抓药技艺与细致、耐心的工作态度。
②用质朴的语言真实地再现人物及相关场景。
2.【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分析赏析能力。解答此题可从内容、主旨、结构和表达等方面思考。文章写中药是自然的、艺术的、诗化的、神秘的,也就是说,中医是人文的、符合人性的,让人感到亲切。 答案:①点明药名与传统文化的联系。②表现“我”对中药的好奇心与亲近感。③丰富文章的内容。
3.【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的能力。解答本
题要注意作者的写作意图,多从上下文的联系以及作品的主题来考虑。
答案:①“我”的姓氏关联着甘草,与甘草有渊源。②“我”嚼着甘草长大,对甘草有特殊的感情。③甘草具有“甜味”,是处于那个年代的“我”充实、幸福的写照。④甘草使“我”悟出了人生的真谛。 4.【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个哲理化的句子,作者试图阐明——能医治疾患的并不仅仅是草木们,整个自然界的一切,都自有其不可替
代的价值;同时也隐喻人的病不仅仅体现在肉体上,更多的是在情感和心理上,人的健康,应该是肉与灵的双重和谐。所以,人不仅需要草木的护理,也离不开整个自然的庇护,更离不开各种人伦关系有秩序地运转。总之,人应该对自然敬畏,相互取暖。 答案:①运用排比、比喻手法,增强了艺术感染力。②世间万物皆可入药,丰富了“中药”的含义。③点明万物皆有其性、各具其用的哲理。④用“灵芝”设喻,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升华为不可或缺的依存关系。 5.【解析】本题考查赏析作品内涵,领悟作品艺术魅力的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文章的主旨和结构上的作用思考。中药是草木用自己的身体奉献的,以血肉来沟通理解,这种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和母亲对我的爱是一致的,都是博大、宽容、慈爱的。母爱和中药,也就被视为一体了,能医治肉体和精神的双重疾病。
答案:①母亲这味“中药”,为“我”抵御世间的伤害。②如同中药的药理,母亲的爱与美德,慰藉“我”的心灵,成为“我”无
价的精神财富。③形象地表达“我”对母亲的真挚情感。④呼应标题,深化题旨。
(二)1.答:作者想表明真正的艺术,真正的信仰是朴素而深沉的,为下文写老妇人的朴实,沉静,虔诚起了铺垫和衬托作用。
2.答案:画线语句使用了细致的动作和神态描写。它生动形象的刻画了老妇人扫烛油时的专注、耐心、虔诚的状态。表达了作者对老妇人沉静安然、善良光明的内心世界的赞赏和景仰之情。
3.第④自然段划线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祭坛上无数蜡烛点燃后烛油飞溅及凝结成片的情景,渲染了圣洁而凝重的气氛,赋予老妇人扫烛油行为以神圣美好的意义。
4.答案:(1)俄罗斯街头伟大人物的雕像随处可见,雕刻逼真华美,引人注目,可是只有躯壳没有灵魂;而教堂里清扫烛油的老妇人渺小而卑微、神色黯淡,毫不引人注意,可是在她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永恒的光明(2分)。(2)教堂里宏大艳丽的壁画需仰视才可欣赏,神像脚边安静的老妇人却只需你不经意间的一低头就可看到(2分)。
5.答:衬托,铺垫(单纯答 “衬托”“铺垫”“对比”也可)。如:①以街头人物雕像的虚浮表面和教堂装饰的奢华衬托教堂的“清凉圣洁之气”;②以等待正在施礼的人和唱赞美诗的教士外在的圣洁衬托
扫烛油的老妇人深沉朴素的虔诚。③以弗拉基米尔教堂壁画的整体风格为老妇人的出场作铺垫。
6.答:引用但丁的诗句①为了引出下文,说明扫烛油的老妇人安然劳作,或许是看到了另一种永恒的光明;②烘托突出老妇人虔诚圣洁的形象特点;③增添了教堂里圣洁的气氛,也增添了文章的厚重感;④引用诗句,提升了文章的文化内涵,营造了神圣的氛围,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7.请结合文本内容,探究作者所说的“光明的获得不是在仰望的时刻,而是于低头的一瞬”一句的内涵。(6分) 答案:在文中,作者分别叙写观察俄罗斯街头林立的伟人雕塑、教堂里神圣的壁画与在教堂里清扫烛油、渺小而卑微的老妇人的情景和感受,最后得到“光明的获得不是在仰望的时刻,而是于低头的一瞬”的见解(2分),意思是:人间的温暖、生活的希望并不是来自对社会上层人物的仰慕,也不是来自于对神的祈祷,而来自于对社会底层默默无闻的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因为他们让我们懂得只要勤奋、刻苦、谦虚努力地工作,灵魂就有了光明,让人们看到了永恒的光明(4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