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价值

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价值

来源:九壹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价值

作者:杜明英

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13年第07期

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以造福人类自身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取得的全部成果。生态文明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人类在马克思主义实践基础上对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新突破,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伟大创造。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以尊重和保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据,以未来人类持续发展为着眼点,是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共存共荣的进步状态。生态文明建设对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具有巨大而深刻的意义。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中图分类号:G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016-02

生态文明建设是新形势下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目前,全国上下都在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开展各项工作,在如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上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创新,但无论何种实现途径,归根结底都是建构在实践的基础上,而实践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以造福人类自身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取得的全部成果,这实质上就是人们实践的过程。因此,在实践中搞好生态文明建设,既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人类在马克思主义实践基础上对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新突破。 1.\"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在实践基础上的一次伟大理论创造

马克思说,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灵魂\"。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伟大的实践必然伴随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必然包含作为\"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的哲学灵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坚持从实际出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实现了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指导下,人类真正科学地认识了人类所面对的世界的本质、存在状态,并在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产生了一系列的科学理论,有效地促进人类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到形成人类的共识,再到全面的深入贯彻实施,无不体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运用,是人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最新理论成果。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针对生态恶化、全球气候变暖等生态问题,中国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对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进行了总结和思考,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并作为党的执政理念写进了党的行动纲领。党的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标志着生态文明\"理念从提出,到形成人类的共识,迎来了全面的深入贯彻实施的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

2.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在实践基础上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总结、反思和创新

人和自然的关系一直是人类追寻的永恒话题,人类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思考。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历程看,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三个时代,在原始文明阶段,人类科技水平不高,认识能力有限,对大自然的奥妙缺乏深刻的认识,敬畏自然、顺从自然是人类处理人与自然的理念。

人类进入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后,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类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显著增强,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社会制度的完善。但随着社会经济的长期发展,由于人性的贪欲无限膨胀,自然资源不断枯竭,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恶化,各种生态问题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据统计,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每年排放废水总量400多亿吨,超过了环境的容量,导致全国约50%的地区浅层地下水收到污染,3.6亿人口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在全国330多个城市中,70%处于或超过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空气污染严重,北京、河北、山西等地出现了大面积的雾霾天气,PM2.5指标严重超标,严重有损人类的身体健康。另外,我国水土流失严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超过20亿亩,占全国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荒漠化、石漠化、全球气候变暖等生态问题不断呈现出来。进入20世纪80、90年代,人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开始对工业文明进行了反思,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思想,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由此可见,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看,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在实践基础上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总结、反思和创新,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伟大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3.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引人类实践走向未来的哲学明灯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以造福人类自身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取得的全部成果。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以尊重和保护生态环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据,以未来人类持续发展为着眼点,是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共存共荣的进步状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具有如下哲学价值:

(1)生态文明建设启示人类实践活动要把握自然界的物质性。要从实际出发,按照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利用自然,实现人与自然互惠共生、和谐发展。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出\"生态文明\",但却蕴藏着\"生态文明\"的丰富思想。马克思主义在实践的基础上强调认识自然界物质性,\"自然界,他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人同自然界完成了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真正复合\"。 可见,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指导人类实践必须认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必须承认自然的客观性,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遵循自然界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照自然界客观规律制定出科学的,不违背最自然规律,否则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2)生态文明建设启示人类实践活动要坚持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创新意识。人是自然界的产物。生态文明的建设启示人类在实践中要正确认识人与自然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坚持适度的原则,正视人与自然的矛盾,根据我国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破解生态瓶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始终把生态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同时,生态文明建设启示人类在实践中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辩证的否定和的批判,坚持创新驱动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以及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3)生态文明启示人类实践活动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生态文明建设启示人类在实践活动要保持较高的环保意识,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以及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保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统一,实现人与自然互惠共生。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新的文明形态,遵循了自然界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是人类对未来发展道路和发展前景的做出的正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要树立尊重自然的生态文明观念,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倡导和推行绿色消费、低碳消费和适度消费,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自觉把人类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提供强大的生态支撑。

综上,党的报告提出\"抓好生态文明建设\",是为了破解我国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抓住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大好机遇,更好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迫切需要。回顾人类与自然界打交道的发展历程,再次说明,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通过实践,审视和反思人类的行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对抓好生态文明建设,破解资源环境与生态的瓶颈,实现人与自然的互惠共生、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