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手段来扶持农业经济的力度逐年 加大,资金总量迅速增加,规范资金管理,提髙支农资金的绩效已成为各级和财政管理 部门的重要工作。2004年至2008年,连续5个一号文件都在强调农业和农村问题。2006 年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再次强调在和资金上要向农业 倾斜。农业财政的扶持和支农专项资金的投入,是缓解“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自治 州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促进了农业的全 而发展,使农村经济和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在当前条件下,如何加强资金管理, 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是我们而临的重要课题。为此,就如何加强支农资金管理,提 高使用效益,我们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我州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
近年来,巴州积极贯彻党、扶持农业经济发展的精神,在上级财政等部门的 支持帮助下,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全而减轻了农民负担。加大农业投入,强化了支农资金的 管理,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加强: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新的进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 不断扩大,培冇了一批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农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农民生产条件不断 得到改善;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6年至2008年3 年来,我州财政支农资金(上级追加专项)累汁支岀37694.5万元,财政支农资金主要用于: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农业科技推广、农牧民培训、农业产业化、动物 疫病防疫体系建设和品种改良、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防汛抗旱、基础设施建设、良种补贴、 灾害救助等方面。农业科支农专项资金支出情况是:2006年合汁支岀8522.6万元,主要是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4601.9万元,林业发展专项资金1151.2万元,畜牧业专项374.8万 元,农业生产专项1288.7万元,水利专项956万元,自然灾害救助资金150万元。2007年 合计支岀13422.6万元,主要是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5434.5万元,林业发展专项资金1090.8 万元,畜牧业专项296万元,农业生产专项3828.3万元,水利专项28万元,自然灾害救 助资金125万元。2008年合计支岀15749.3万元,貝中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85.5万元, 林业发展专项资金733万元,畜牧业专项769.6万元,农业生产专项2296.8万元,水利专项 2287.4万元,自然灾害救助资金1017万元。
从以上所列数据可以看出,2007年比2006年财政支农支岀增长57.49%»2008年比2007 年财政支农支出增长17.33%。从增长内容看,支持林业、畜牧、农业生产和改善水利设施 和自然灾害救助的资金逐年加大,尤其是各种农业补贴资金,近两年增和幅度较大。通过支 农资金的有效投入,使公共财政的阳光逐渐覆盖到农村,一系列的支农、惠农得到了落 实,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民享受到了切实的实惠。总体来讲,财政支农资金在以下领 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
水利基础设施居农业基础产业地位,水利建设具有长期性、连续性和发展的超前性。为 缓解我州水利设施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农业抗灾能力较弱的矛盾,3年来我州不 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集中'‘以工代赈、节水灌溉、防汛岁修、桥涵建设”等水利项目资金 51万元,支持了小型农出水利基本建设和肖水等农田水利工程设施,提髙农业抵御自然 灾害的能力。
2、 落实了各项补贴,鼓励种粮农民积极性
积极配合各级农业部门,落实农作物良种和农机购置补贴,鼓励种粮农民积极性和 实施棉花良种推广,及时拨付补贴资金,确保惠农的顺利实施。2006-2008年,我州共 落实粮食补贴资金9650.4万元,累讣补贴小麦而积130.75万亩:落实棉花良种补贴2549.7 万元,累计补贴而积169.98万宙,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
3、 稳步推进特色林果业基地建设,加快林果产业发展
按照自治州提出\"百万亩香梨、20万亩痢萄、20万亩红枣、20万亩杏”的建设目标, 近五年来全州林果业以年均10万宙的速度快速发展。大力实施了森林生态效益、天然林保 护工程。2007年林果总产值超过7.62亿元,预计2008年农民人均来自干鲜果品的收入超过 744.8元,比上年增加155.8元左右。
4、 加快了畜牧业各项资金投入,克服了动物疫病、自然灾害等困难,畜牧业得到稳步 发展 2006-2008年共落实畜牧业专项投资1440.4万元,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州畜牧业生产 进展较为顺利,到2007年底,牲畜存栏309.03万头,年出栏牲畜322万头,肉类总产量9.7 万吨,奶类总产量7.1万吨,禽蛋总产呈:1.2万吨,畜牧业产值20.5亿元,畜牧业在农牧民 人均增收中的贡献份额100元以上。
5、 以农机购置补贴为契机,加大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力度,大力推 广农业机械化工作
2006-2008年全州共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3100万元 对25匹马力以上的拖拉机和 配套农机具进行了补贴,补贴拖拉机1698台,配套农机具3592台,使农业机械化的速度明 显加快。到2007年底,全州拥有各类拖拉机41802台,配套农机具75834台架,全州农业 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了 70%的疆内较高水平。
二、目前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使用情况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 表现在以下几方而。
1、 “重分配、轻管理”和资金管理不科学的问题长久存在
各县市、单位争取项目和资金的积极性很髙,但资金到位后重视支出轻视管理。不重视 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的现象较普遍存在,尤其是随着资金量的快速增加,财政各项监督检查 力度不够、查处不严,个别单位财务管理不规范,给财政后期管理和检查验收带来了困难。 财政内部和资金使用单位缺乏项目资金的绩效评价体系,资金监管中的越位和缺位现象同时 存在。在资金管理上,项目资金迟迟不到位,配套资金未作安排或安排不足,资金使用\"撒 胡椒面”和截留、滞留、占压,拨付不及时的问题依然存在。
2、 项目申报程序不够科学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而:项目申报时间过长,部分支农项目因此贻误了最佳实施时机: 财政资金再分配透明度不高。在申报支农项目时,往往是部门说了算,财政部门难以进行有 效监督。在项目管理上,事前立项不严格,论证不充分,项目申报计划和实施方案缺乏可行 性。在实施中披自变更、调整项目讣划,项目竣工验收不及时,致使项目建设质量不髙。
3、 管理制度不健全
目前有少数财政支农项目资金没有专门的资金管理制度,农口部门在安排使用时弹性 大,资金使用效益不髙,如林果业发展资金、地方苗圃建设资金、农机服务体系建设资金等。 还有一些支农资金的管理制度已经过时,不符合客观实际。
4、 监督管理不到位
随着社会发展,财政性项目资金规模越来越大,项目个数越来越多,但是监督力量未随 着财政性项目数量和投资数额实行同步增长。目前,我州对财政支农资金中的违规违纪处罚 偏轻。对部分违反法律、法规、财经纪律的人和事,未严格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进行处罚,从某些方而方便了个别单位和个人心存侥幸,违反法律、法规、财经纪律的现象 屡有发生。
5、 资金配套过多,基层难以落实
由于各农口主管部门纷纷岀台配套资金,很多项目资金文件都附带配套资金的要 求,而我州大多县财政困难,没有多少财力支持农业发展,农业投入资金往往依赖于上级财 政“输
血”方式的无偿支持,根本无法满足上级要求的大量配套资金。但为了争取上级项目, 造成了“虚假配套”和“烂尾”工程,既降低了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又助长了弄 虚作假的不良风气。
6、 有财政多个部门管理支农资金的问题
财政内部存在着多个部门安排同一个项目和同一个项目由多个部门管理的现象,部分项 目和投资交叉重复。在项目管理上部门之间出现了越位和缺位。有的项目资金重复安排而被 挪作他用,降低了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
以上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要想管好用好财政支农资金,更好 地服务于“三农”,必须把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放到重要的议事日程。
三、加强和规范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的几点建议
要管好用好财政支农资金,应当以规范管理为目标,以健全制度为手段,力求将项目管 理与资金管理和谐统一,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1、 深化财政改革,努力打造阳光财政
在农村基层单位深入推进收支分类改革,部门预算改革、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乡财 县管改革。通过各项财政改革,公开财政资金的管理,使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牧区。
2、 转变财政投入方式,实现支农资金的整合
农业投资项目要归口安排,明确务级主管部门的职能,划淸各主管部门所负责规划和管 理的农业投资项目的范惘、内容,确保各部门申报的项目不交叉、不重复。财政部门安排的 支农资金,由财政部门牵头、协调和管理,要扩大财政投入规模,创新管理模式。
按照“存量优化,增量调节,预算内外统筹,跨部门整合”的原则,归并支农项目,对 支农专项资金实行跨部门、跨级次整合,集中财力、形成合力、捆绑使用,解决一批农民群 众关心、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资金整合要由财政部门负责对各主管部门提出的投资项目进 行审查,及时综合,划分归口,对交叉、重复的项目予以调整;其次,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 方式要科学合理。要很好地采用财政贴息、财政补贴、以奖代补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财 政资金的杠杆作用,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投入方式,如农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 设等方而的投入,财政要采取无偿直接投入的方式:其他领域的投入,财政可采取有偿 补贴、贴息或税收优惠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以拓宽支农资金来源渠道,提高支农资 金使用效益。在项目规划过程中,必须组织相关部门和项目实施乡镇、村各级T•部深入村社 广泛宣传,征求规划建议和意见,开展民主讨论集思广益,提髙项目规划过程的民主决策水 平,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007年,我州焉耆县紧紧囤绕优势资源发展主导产业,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重 点农产品加工项目,着力培育一批具有明显特色和比较优势的支柱产业,大力发展奶牛养殖 业,重点支持发展以痢萄为主的红色产业,对涉及农业产业化的项目资金进行优化整合,加 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髙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整合支农资金8624.8万元,用于重 点项目、主导产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 建立项目库,突出支农资金投入重点
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项目库,进一步完善支农项目的论证和专家评审制度,要区分轻 重缓急,把投入重点放在农民最关心最需要的公共项目上和提髙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放在 具有“造血”功能的项目和维护农村社会大局稳龙上。在农口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分别建立 分类项目库,经过评审协商后,比较好的项目选入项目库。对上级要求上报的项目,从项目 库中择优筛选上报,确保上报项目质量。在建立项目库时,必须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规 划,在一定区域范羽内,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水利、交通等)、特色产业建设项目、社会化 服务体系建设项目(教冇、卫生、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信息服务)、生态建设项目和人居环境 建设项目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整体申报,使项目与项目之间相互配套,并集中投向重点支 柱产业、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民本等方而,充分发挥所有财政性项目资金应有的效 益。
4、 坚持多元化投入,完善支农资金投入机制
当前,对农业的投入,仅仅依靠财政,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不能更好地满 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通过招商引资、股份合作、资本运营、资源补偿等市场和经济 手段,坚持扶持与市场调肖相结合,扶持与资金投入相结合;建立“农民投入为主 体,支持为辅助;地方投入为主体,上级补助为辅助”的多元投入新机制,逐步形成以 投入为导向、为重要来源的多元化的稳左增长的投入机制。积极创新财政措施,采 取以奖代补,民办公助,财政贴息、以物抵贷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农民自愿投资投劳,积极建 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较少的财政投入,引导出更多的社会资金进入农业。通过提高农民对 新农村建设的参与度,激发农民自主创业的积极性,形成引导、社会参与、农民为主的 新农村建设格局。
5、 支农资金要及时足额到位
为解决预算确立的时间与农时的矛盾,保证冬春季节开展农出水利建设的需要,在当年 财政预算未经人代会批准前,应于上年末以前加大预拨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力度,保证与春耕 生产有关的支农资金及时到位。财政预算批准后,要按法左时限批复部门预算,提前部门预 算编制时间,做好项目实施的前期工作,搞好项目储备,细化项目预算,以便预算批复后及 时下达项目资金,加快支农支出进度。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地区,支农资金要实行集中支付, 防止资金的挤占或挪用。
6、 规范支农资金管理,确保支农资金安全有效运行
财政支农资金项目管理主要通过发布项目指南,指导项目申报,规范评审、立项、投资 以及绩效评价程序和办法,使项目资金安排做到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要进一步改进资 金分配办法,提高支农资金分配的透明性、公正性和公平性。要下放项目审批权限,严格资 金管理,进一步建立健全管理办法,加强和规范专项资金管理,要按照“先规范、后运作” 的原则,完善管理制度,逐步全而推开支农资金县级报账制度,变事后监督为事前控制。积 极推行专家评审、张榜公示、招标投标、委托中介审计等方式,把各项支农不折不扣地 落实到农村、落实给农民,真正做到各项不泄样、备项资金不流失,确保专款专用,使 支农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益。
7、 加强监督检查,实行绩效评价
财政专项支农资金支岀是公共支出的重要内容之一,各级财政、审计和上级主管部 门,要加强对支农资金的监督检查,实现监管资源的共享和交流。从项目立项、资金使用、 项目效益等环节入手,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绩效考评指标体系,规范和加强监督管理,真正建 立起资金使用的问效制和问责制。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把监督和管理贯 穿于支农资金运行的各个环节,支农项目完成后,项目实施单位应组织有关专家或委托中介 机构,对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评价,实行资金使用效益年度报告制度,为每一个完 工项目建档立案。改变重分配,轻管理的现状,提高财政资金的管理效能和使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