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小学语文_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来源:九壹网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之意,体会诗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感情。

3.让学生学会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学习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字词及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通过对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诗人的爱国之情。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作者,知背景,解诗题

1. 师:在唐朝,有一个瘦弱的老人,因为战乱而不得不带着全家四处漂泊,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当他带着全家流浪到四川的时候,他忽然听到外面传来官军收复他的家乡——河南、河北的消息,于是,他就做了一首诗……(课件出示:课题)

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师:闻:听说;官兵:唐王朝的;收:收复

生:听说唐王朝的收复了河南河北

师:这首诗的诗人是谁?

生:唐代诗人 杜甫

你对杜甫有什么了解?

生:介绍杜甫资料。

师:(课件出示杜甫资料,提炼学生回答内容)

杜甫(712-770)唐代大诗人。字子美,河南省人。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当时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在他的笔下都有真实的反映,他的诗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甫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有《杜工部集》传世。

师:我们曾经学过杜甫的哪些诗歌?

生回答

2.师:我们今天就来走进杜甫的这一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听说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那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生:安史之乱

师:安史之乱到底是怎样发生的呢?首先,让我们走进强大的盛唐时期(梦回大唐视频,师解说,引出“安史之乱”)

师:(课件出示“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唐代于755年至763年所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前后历时八年,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由于发起叛唐者乃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师:这一场叛乱的结局又如何呢?让我们再次走进那一个金戈铁马的岁月。(视频出示“安史之乱”结局,引出诗人写下这首诗的缘由。)

三、明诗意

1.师:长安城的百姓泪流两行,那么我们的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又是怎样的心情呢?

生齐读,纠正字音。

出示读诗节奏以及韵律,自读诗文。

个别读,读出感情。(相机回顾诗歌的学习方法:

解诗题、明作者、知背景、解诗意、悟诗情)

2.师:你们能凭借文中注释理解诗意吗?借助课本注释以及课件中的注释,试着自己理解诗词。

(生思考与小组讨论相结合,师相机提示)

难点预设:地名,以及古今异义的词。

如:剑外 妻子 青春

3. 个别汇报、整体学习。(师相机给予提示解答)

4. 再读诗句,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对诗歌的理解。

5. 根据诗句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理解诗意

相机板书

四、悟诗情

1.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

(喜)欲狂

师:“喜”到什么程度?

生:杜甫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的时候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

师:诗人的喜欲狂表现在哪里呢?默读诗句,找出表现作者喜欲狂的诗句。

生回答,师相机引导,相机板书。

师:杜甫当时已经52岁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既要尽情歌唱,还要开怀畅饮,真是“喜欲狂”呀!

(板书:放歌纵酒)

生:杜甫还想象了具体的还乡路线: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仿佛觉得,他已经很快地乘船从巴峡出发,穿越巫峡,马上便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

师:你从哪些词感受到杜甫急切地返回了故乡呢?

生:即从、穿、便下、向。

这时老师补充资料:

师:你们知道杜甫现在在哪?(四川)

出示由剑外到洛阳的地图,感受距离之远,诗人心之急。

师:这么远的距离,跨省市、隔江海,诗人却想要快速的回到家乡,从这里可以看出洛阳是他魂牵梦绕的地方,他真是(生回答)啊!

(板书:急切、归心似箭)

师:诗人是这样表内心的喜欲狂和急切的,那你又如何去表达呢?让我们试着把这种“喜欲狂”的感受通过你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读出诗歌的韵味。

(生展示)

师: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在听到这样的消息是喜极而泣,除了“喜欲狂”,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包含着他浓浓的——爱国之情。

板书:爱国之情

男女生分读,引出爱国诗词

李清照《夏日绝句》

岳飞《满江红》

陆游《示儿》等

师:透过诗句,隔着千年的时空,我们仍能深切地感受到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爱国

爱民之情。

师:杜甫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他始终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这位伟大的诗人,一生写下了一千五百多首诗,被人尊称为“诗圣”。最后让我们全体起立背诵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作业:学习了这么多爱国的诗词,你能不能也试着写一首爱国的小诗词呢?课下试着写一首自己的爱国小诗词。

【板书】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满衣裳

放歌、纵酒 ← 喜欲狂→即从、穿、下、向

爱国之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学情分析

古诗词教学,激趣方法很多,小学六年级学生对于古诗文有一定的了解,但了解并不透彻,甚至于只会读,不会用,因此我们运用由浅入深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其思维,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的同时,激发起其对古诗文深层含义的了解,从根本上解决孩子们对古诗文肤浅的认识。

本诗浅显易懂,相对六年级的学生较为简单。但难点在于把握诗人所表达的浓浓爱国之情,需在读、悟当中深入体会。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效果分析

本首诗学生在边听边读中展开想象,看到一个苦难的杜甫,喜极而泣的杜甫,欣喜若狂的杜甫,放歌纵酒、忘乎所以的杜甫,归心似箭的杜甫,忧国忧民的杜甫。诗人的形象立体、丰厚,深深根植于学生的精神世界。声情并茂的诵读,把学生带到诗人的情感世界里,浸润在诗人浓浓的爱国情怀里。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学反思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流露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教学本课,我力求使自己的课堂呈现出语文味来。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点,作为马上要接触历史的六年级学生,我更想让孩子们通过语文的学习了解这段历史,并从中体味胜利消息传来时作为诗圣杜甫内心抑制不住的喜悦之情。

在当时文坛中的影响可见一斑,因此让孩子亲近诗人,是我想做的第一件事。你对杜甫了解多少?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阅历、工具书、文化积淀学语文,是语文课该做的事。于是学生知道了李杜,知道了他们的诗各有千秋,李的浪漫,杜的写实;知道了杜甫的沉郁顿挫;知道了诗人颠沛流离的生活处境,读杜甫的诗就能了解当时的历史。

古诗是中国浩瀚文学艺术海洋中一枝俏丽的奇葩。让诗歌的学习沉浸在浩瀚的文学海洋中,让学生受到熏陶,受到感染,用一诗的学习兴趣唤醒学习其他诗歌的学习兴趣,这才是我们语文学习的目的。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材分析

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杜甫携带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平定了安史之乱这一胜利喜讯时,大喜若狂,极度兴奋的种种表现,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本诗格调轻快活泼、语言爽朗奔放,绝对称得上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本诗的教学目标是:

1.会读写两个生字“涕”、“蓟”;

2.能说出诗中重点词及诗句的大意,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3.指导朗读、背颂本诗,初步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

4.学习本诗的写作方法进行片段练习;

教学重点:理解诗的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感受诗人浓浓的爱国之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测评练习

一、阅读诗句,完成相关问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 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漫卷诗书喜欲狂”这一句运用了 的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 的 心情。 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二、作为爱国诗人,杜甫还写下了许许多多的壮丽诗篇。那么你也试着写一首小诗来赞美一下我们的祖国吧。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课标分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著名大诗人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诗”,写于公元763年。延续了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乱”被平息,沦陷的河南河北等地被相继收复,诗人的流离生活即将结束,破碎的祖国可望重归统一……正是在这样的时刻,诗人研磨挥毫,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措、含蓄蕴藉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全诗字字表现了激动心,句句洋溢着喜悦情,使人读后,无不被“喜欲狂”的情绪所感染。既然这跃然纸上的“喜欲狂”之情是贯穿全诗的主旋律,那么,在教学时,可以巧借这个关键点入手,在激发学生探究“喜欲狂”的始末中,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和诗人深厚的爱国情感,达成教学目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