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宣言》发表至西安事变前演变研究
吴熙威 2008级党史专业
内容摘要:1935年至1936年西安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加剧,中华民族危机加深,南京国民继续对日妥协退让,加紧对红军的“围剿”的两年,也是意识到中日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逐渐改变对政权斗争策略,寻求一致抗日的一年。《八一宣言》的发表意味着对政权的转变,而西安事变的发生与和平解决则是在一致抗日的路线方针上迈出实质性的一步。
关键词:八一宣言   日本帝国主义
从《八一宣言》发表至西安事变是联合一致抗日逐渐演变的历程。其中主要经历了以下两个个阶段:抗日反蒋、联蒋抗日。
一、抗日反蒋。当时正处于土地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变阶段。而蒋介石对于势力进行更加强有力的打击,使处于寻求生存为先的阶段,必须对蒋介石的进行反抗,遂逐渐形成“抗日反蒋”的方针。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加剧,炮制华北事变,中华民族危机加深。南京国民继续对日妥协退让,加紧对红军的“围剿”。红军依旧在长征途中。1935年8月1日,驻国际代表团以和中华苏维埃的名义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八一宣言》首先指出国内局势不稳,是由于南京国民投降,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人坚持不抵抗与“攘外必先安内”造成的,最终导致了内乱不已,日寇入侵。号召全国不愿当亡国奴的同胞,组织全中国统一的抗日国防和抗日联军,“一同冲破日寇及蒋贼”的压迫。
1
1935年10月,上海临时发表《为目前反日讨蒋的秘密指示信》。首先指出反日讨蒋是党的目前主要任务。日本帝国主义正在灭亡中国之计划,全中国人的出路只有抗日。现有中国领土的丧失,主要是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妥协投降造成的。蒋介石全力抗日力量,已是罪魁。因此抗日倒蒋是中国唯一的出路。继而认为组织抗日反蒋统一战线是党总的策略。在抗日的新形势下,中国的社会基础扩大了。党要联合一切抗日讨蒋的力量来推翻日本帝国主义及蒋介石。党要扩大统一战线对象,灵活运用统一战线的各种形式,掌握好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方法,反对悲观主义和关门主义,积极推进工作。
1935年11月13日,又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并吞华北及蒋介石出卖华北出卖中国宣言》,指出日寇新提条件,意在并吞华北,殖民全中国。蒋介石却答应了这些要求,认为蒋介石是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反动支柱而且一贯反。因此号召全国民众武装起来,开展反日倒蒋的战争。红军愿与任何武装订立抗日反蒋之协定。
1935年11月28日,以中华苏维埃,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发表《抗日救国宣言》。这是首次发表与与《八一宣言》内容精神一致的文件。
1935年12月6日,发表《关于改变对富农策略的决定》。开始纠正不利于建立抗日统一战线对富农的“左”倾,巩固和增强统一战线的力量。
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召开政治局会议,集中讨论政治问题和军事问题。会议通过《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和《关于目前政治形式与党的任务决议》。在政治形式上认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本部,促进蒋介石统治的崩溃与削弱。组织最广泛的反日民族统一战线,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及蒋介石走狗。党内主要危险是关门主义。其他内容基本上与《八一宣言》一致。
1936年1月25日,红军将领发出《红军为愿意同东北军联合抗日致东北军全体将士书》。批判蒋介石的造成东北沦陷,蒋介石一面削弱东北军,一面压迫东北军。东北军是又光荣
2
历史的,是爱国的,是愿意抗日的。红军愿意与其组建国防的抗日联军,一致抗日。
1936年2月21日,以中华苏维埃名义发表《关于召集全国抗日救国代表大会》的通电。主张立即召开全国抗日救国代表大会,正式组织国防与抗日联军。
1936年3月10日,以和彭德怀名义发表《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布告》。指出全国形式危急,红军愿为前驱,东进抗日。主张停止一切内战,联合起来,一致对日,打到日本帝国主义及汉奸卖。
“抗日反蒋”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土地方针之一,以武力反抗政权的延续,又是在中日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的形势下,形成的实质为追求民族,争取国家政权的方针。
二、联蒋抗日。1936年4月,中国抗日的政治形式出现更加巨大的变化。认识到一致抗日是中国唯一的出路。于是逐渐改变抗日反蒋的,开始形成联蒋抗日的战略目标。但是由于蒋介石一贯的立场,对于蒋介石也是充满着诸多的不信任。于是,在实际上形成弃蒋抗日、逼蒋抗日的两个具体策略操作阶段:
第一、弃蒋抗日
1936年4月9日,彭德怀致电张闻天,认为不应再发布讨蒋令。当前中心口号是停止内战,讨蒋令是主张内战,是不适当的。号召全国人民、蒋系官兵一致反对蒋介石的妥协退让。日本正用来破坏我们的抗日统一战线。
1936年4月25日,发表《为创立全国各党各派的抗日人线宣言》。号召建立抗日的人线,抵御日本帝国主义,反对行为。
3
1936年5月5日,以朱德名义发表《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指出红军抗日先锋军东征,却被蒋介石阻拦,顾全大局,将撤回西岸。愿与任何武装队伍,停战议和,一致抗日。南京应以“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辱”的精神,如甘为,其统治必将瓦解。
1936年5月18日,在给红二、四方面军关于两广出兵北上抗日的指示中认为,中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抗日讨逆的大规模的民族战争的阶段。赞成这一事变,从西北予以配合,反对蒋介石制造内战,破坏抗日。
1936年6月12日,中华苏维埃与中国人民红军军事委员会的名义发表《为两广出师北上抗日宣言》,指出日本帝国主义侵华进一步加剧,灭亡中国的预定计划正在实施。而蒋介石的南京却没有反抗的迹象,还与日本签订共同协定。并且反对两广出兵北上抗日,抗日救亡活动。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反对蒋介石发动内战阻止抗日。
1936年6月19日,等就当前形式和党的任务致电朱德张国焘,指出党的任务是使抗日反蒋的统一战线具体化,认为西北国防可能组织起来,西北应该配合两广发动抗日行为。
1936年6月20日,在《致二中全会书》中指出,支持国内及内领袖的抗日救国事业。有着坚定的抗日决心,愿意进行合作救国的谈判。
在这一阶段,对待蒋介石顽固势力是既打又拉,利用内部矛盾,进行分化,争取抗日力量,获取民众的支持和同情。而一个更加重要的目的是使蒋介石意识到自身统治内部也是矛盾重重,除了抗日没有其它出路。蒋介石如果不抗日,那么他的统治将会产生危机,会寻求新其他的抗日力量进行合作,在宣传策略上形成“弃蒋抗日”的形式,迫使蒋介石必须审视自己的对内对外。
第二、逼蒋抗日
4
1936年8月15日,国际致电基本赞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联合一切抗日力量反对日本的侵略和殖民。把蒋介石与日寇等量齐观是不对的。现阶段日本帝国主义是最主要的敌人。在现阶段,一切都应该服从抗日,须同蒋介石之间停止军事行动,谈判协同抗日。
1936年8月25日,在《中国党致中国书》中主要是对蒋介石在五届二中全会宣言及报告的批驳,认为他没有真正解决抗日图存问题,但是对其进步性亦表示肯定。支持建立统一的民主共和国,支持普选国会。拥护抗日救国代表大会,拥护统一的国防。苏区服从,已做好谈判准备。
1936年9月1日,发布《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这是根据国际致中国党的电文精神作出的党内指示,大致遵从国际的精神。在其中中指出,日本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的主要敌人,把蒋介石与日本帝国主义同等看待是错误的,停止“抗日反蒋”的口号。一方面抵制他们妥协退让,一方面建立抗日统一战线,订立抗日协定。将拥护国防和抗日联军。的主张是“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是统一战线的领导者。
1936年9月17日,通过《关于抗日救亡运动的新形势与民主共和国的决议》,其中明确指出,日本是可以战胜的,南京国民在动摇,推动南京国民及参加抗战。
1936年10月26日,红军将领给蒋总司令及国民军西北各将领书,首次在宣传上肯定蒋介石的领导地位。指出当前国势垂危,不宜再有豆萁之争。红军停止攻击国民军。愿意合作抗日到底红军愿意上抗日前线,以为前驱,并且服从全国统一的军事指挥。
1936年12月1日,、朱德等致蒋介石书,充分肯定蒋介石在中国的领导地位,认为他是当前做决定之人,需要当机立断,不要再作内战的挑起者,以免成为民族的罪人。
在这一阶段,主要依据1935年8月15日国际致电,在指导方针上放弃“抗日反蒋”
5
基本精神。形成寻求与蒋介石合作抗日的方针,但在宣传上主要强调“逼蒋抗日”,这是一种宣传上的策略,是谋略的反应。即在全国面前使树立坚决主张抗日者的形象,从而获取广大民众的支持,又可以为今后夺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定下基调。
从1935年《八一宣言》发表至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在这短短的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在把握到中日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前提下,对于蒋介石政权的认识也是不断地变化。但是在严重民族危机的强压下,逐渐形成了联蒋抗日的方针,最终形成了全民族共同抗日的伟大局面。在此的高超谋略艺术得到体现,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一、正确分析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认识到中日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之后,逐渐调整自己的,从原来的“反蒋抗日”转变为“联蒋抗日”。说明了对社会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对中国的国情有了本质上深入了解,从而站在了引领中国人民进行反帝斗争的最前方。二、合理组合内外因,共同起作用。对蒋介石的形成过程中,主要综合了自己、蒋方、国际等三边因素而得出的。充分意识到国际是的领导,它作出的决策,必须执行,但是又是要经过消化后集合中国的实际之后才形成自己的方针的。对于蒋介石是的对象,但是在抗日的共同目的中,他又是必须联合的对象。国际对于的指导、帮助是必要的,联合蒋介石力量进行抗日也是必要的,但是要以自己为主,即“联蒋抗日,我为领导。”三、在斗争中灵活运用“团结分化”的手段策略。对蒋的各项斗争策略,其目的是联蒋,但在策略上是采取了斗争分化的形式。主要分化蒋介石集团内部的各种势力,团结东北军、西北军中的抗日力量,是张学良、杨虎城趋向于联合抗日。对于两广势力也给予上的支持,有意分化蒋介石的领导,但是之后的宣传中有强调蒋介石的权威,使得蒋介石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考虑,都应该要联合一同抗日,从而使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文件选集》 第9、10册 档案馆 党校出版社 1986年3月
6
2.《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 党史资料出版社 19年11月
3.《文集》 第一卷 文献研究室编 人民出版社 1993年12月
4.《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 第4册(1931—1937) 彭明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年1月
5.《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第三、四册补编》彭明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2年8月
6.《中国党史稿》 第三卷 沙健孙主编 文献出版社2006年10月
7.《剑桥中华史》 下卷 费正清 费惟恺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年7月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