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羌之地望与对音
《新唐书》二百十六《吐蕃传》谓:         吐蕃本西羌属,盖百有五十种,散处河湟江岷间,有发羌唐旄等,然未始与中国通,居析支水西,祖曰鹘提勃悉野,健武多智,稍并诸羌据其地。蕃发声近,故其子孙曰吐蕃,而姓勃?@野。 此说《通典》一百九十《西戎吐蕃》条,《旧唐书》一百九十六《吐蕃传》,《唐会要》九十七《吐蕃》条,《通考》三百三十四《四裔吐蕃》条,《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八十五《四夷》,《宋史》四百九十二《外国吐蕃传》均未见,不审《新书》何所据?     案发羌之称始见于《后汉书》一百十七《西羌滇良传》,传曰:         自烧当至滇良世居河北大允谷,种小人贫。……滇良父子……会附落及诸杂种乃从大榆入掩击先零卑??大破之,……夺居其地大榆中,由是始强。滇良子滇吾……。滇吾子东吾……,乃入居塞内,谨愿自守,而诸弟迷吾等数为寇盗。……迷吾子迷唐……。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蜀郡太守聂尚代为校尉,……欲以文德服之,乃遣驿使招呼迷唐,使还居大小榆谷。……十二年(公元100)遂复背叛,……明年……秋,迷唐复将兵向塞,周鲔与金城太守侯霸及诸郡兵,属国湟中月氏诸胡,陇西牢姐羌,合三万人出塞至允川与迷唐战,周鲔还营自守,唯侯霸兵陷阵,斩首四百余级,羌众折伤,种人瓦解,降者六千余口,分徙汉阳安定陇西。迷唐遂弱。其种众不满干人,远逾赐支河首依发羌居。……西海及大小榆谷左右无复羌寇。 大小榆谷不见于《汉书?地理志》及《续汉书?郡国志》。杜佑《通典》一百八十九《边防?西戎羌无弋》条作大小榆中[10] ,注曰:“榆中在今金城西平等郡之间。”案榆中后汉县名,属凉州金城郡[2],此云,“大小榆中”,又云“在今金城西平等郡之间”[3],金城西平两郡相去四百九十里[4] ,明其非在一地亦非指榆中县治也。《通典》一百七十四《州郡?金城郡五泉县》条注曰:“汉金城县地。汉榆中县故城在今县东。后汉时羌乱,??麋相曹凤上言[5],西羌为寇,自建武以来,以居大小榆谷,土地肥美,又近塞内,北阻大洞,因以为固,缘山滨水以广田畜,故能强大,常雄诸种。”《通典》于《边防》称大小榆中,于《州郡》称大小榆谷,明其同地而异名;其系于榆中县故城下者,以地距县较近。《太平寰宇记》以为县即大小榆谷,斯未尽然。清嘉庆《重修一统志》谓谷在河州西[6] ,今甘肃省临夏县西[7] 。 允谷允川亦不见于两《汉志》。案《水经注?河水篇》[8],“河水自河曲又东径西海郡南。汉平帝时王莽秉政,欲耀威德以服远方,讽羌献西海之地,置西海郡而筑五县焉,周海亭燧相望,莽篡政纷乱,郡亦弃废。河水又东径允川而历大榆小榆谷北,羌迷唐钟存所居也”;据此可知允川盖在榆谷之西。《水经?河水篇》[9]“又东过金城允吾县北”注曰:“金城郡治也,汉昭帝始元六年置,王莽之西海也。莽又更允吾为修远县,河水径其南,不在其北,南有湟水出塞外。”《汉书》九十九《王莽传》:“莽既致太平,……唯西方未有加,乃遣中郎将平宪等多持金币诱塞外羌,使献地愿内属,宪等奏言羌豪良愿等种人口可万二千人愿为内臣,献鲜水海允谷盐池,平地美草皆予汉民,自居险阻处为藩蔽……,莽……请受良愿等所献地,为西海郡。”据此则允谷盖在允吾县也。《后汉书》称:“河北大允谷”,《水经注》亦辨“河水径其南,不在其北”,尤可证也。《续汉志》允吾属金城郡,其故城在今甘肃皋兰县西北[10]。     赐支者《禹贡》所谓析支者也[11]。司马彪曰:“西羌者自析支以西滨于河首左右居也。”[12]《后汉书》以为南接蜀汉徼外
蛮夷,西北鄯善车师诸国[13] 。《水经注》日:“河水屈而东北流,径析支之地,是为河曲矣。应劭曰:《禹贡》析支属雍州,在河关[14]之西,东去河关千余里”。[15]嘉庆《重修一统志》谓:“河州边外河曲之地。” [16]其地盖当今青海省东南境。     迷唐世居河北大允谷,后徙大小榆谷,于允川战败远逾赐支河首以依发羌;以今地准之,盖自甘肃中部黄河之北徙居河南,更由其西越青海东南部而始得达。其迁徙之迹,皆自北而南。就后汉时地理观之,析支河首在金城郡之南,其西北为西域鄯善车师诸国,其东为河关,其东南为蜀汉,皆非发羌也;可知迷唐所逾而远依者,必在其南或西南,而析支河首之南及西南皆今日西康之地也。《通典》一百九十《边防?西戎党项》条曰:“党项羌在古析支之地。……大唐贞观三年……后,诸部相次内附,列其地为??奉岩远四州”;又一百七十六《州郡》云山郡奉州条曰:“奉州蛮夷之地,南接吐蕃”;是古析支以南为吐蕃所居,尤无疑义。据此可证发羌之地望实与吐蕃旧居[17]相当,而《新书》所述亦信而有征矣。     今日自称日Bod-Yul[18] ,Bod谓其民族,而Yul则指国家。欧西学者以入中国版图久,其往还早始于李唐,不应无称其民族土名之对音,于是自Abel Rémusat以迄Bretschneider,Bushell,Rockhill,Chavannes,
Kynner,Laufer诸家均以为吐蕃之“蕃”应读为“波”,以期与Bod之音相对[19]。Pelliot氏虽议其非,亦未能有所论定[20]。窃疑中国史传之所谓发羌,实即土名Bod之对音。《广韵?月韵》发,方伐切,为合口三等非母字,Karlgren氏拟读为Pịwpt。[21]”。案《说文》“?l从弓?j声”;“?j从?h从殳”,段玉裁注:“?h亦声,普活切”滂母;“?h读若拨,北末切”帮母:均属重唇。而从?l得声之字,?鼙蹦┣邪锬福??k普活切滂母,亦并属重唇。钱大听云:“古读?l如?堋!妒?》‘?g鲔?l?l’,《释文》补末反,此古音也。‘一之曰?v礁?l’,《说文》作???o,此双声,亦当为补末切,《释文》云如字,误矣!《说文》?o分勿切。” [22](原注,古读分如??,本重唇。)此古音上发司读?苤?证。     伊兰语之Bāmiyān据Marquart氏《伊兰考》以为即中国《北史》九十七《吐呼罗传》之范阳国[23] 。范阳国见《隋书》六十七《裴矩传》,八十三《西域漕国传》作“帆延”;《新唐书》二百二十一《西域谢□(风+日)传》作“帆延”,“梵衍那”,“望衍”;《大唐西域记》作“梵衍那”;慧超《五天竺传》作“犯引”。范防?s切,帆符咸切,梵扶泛切,犯防?s切,均属奉母字;望武方切,又巫放切,均属微母字;而俱用之以对b声。鱼豢《魏略西戎传》有“?锔垂?”,Pelliot氏以为即Bambykê[24],?镦阼笄校?亦属奉母字。此在译文对音上轻唇音可用以对重唇音之证。《大集经?月藏菩萨分》以“弗利□(贝+奈)”对
Puriçd,“弗色迦罗”,对Puskara,“富楼沙富罗”对Purusapura;弗分勿切,富方副切,均属非母。此轻唇清音可以对重唇清音之证。Chavanns氏谓《宋云行纪》之钵芦勒,《志猛传》之波伦,《玄奘传》之钵露罗,均为Bolor之对音[25];钵北末切,波博禾切,均属帮母。《元史》称北庭为别失八里,盖Bešbalig之对音,耶律楚材《西游录》作别史把,清改为巴什伯里[26];八博拔切,巴伯加切,伯博陌切,亦均属帮母。俱用之以对b声,此重唇轻音可用以对重唇浊音之证。《大集经?月藏菩萨分》以“多罗比尼”对Talapini,以“毕姜?A”对Vikamja,以“弊提诃”对Videha;毕卑吉切,?@并弭切,均属帮母,而以之对V;比房脂切,属奉母,而以之对p。此重唇清音可与轻唇浊音互对之证。     轻唇音与重唇音,清音与浊音,重唇轻音与
轻唇浊音,既可互对,则用轻唇清音之发以对重唇浊音之b,亦非不可能之事。《北史》九十七谓“大月氏国都剩监氏城在弗敌沙西”,弗敌沙
Chavannes氏以为即Badakhshân之对音。[27];    伦敦博物院印度部所藏敦煌写本藏文注音《阿弥陀经》尝以发对Pad [28],与Bod尤近。p、b仅清浊之别。入声收t之字译写中往往以对d;如“佛陀”为buddha之对音,以佛[bjịwэt]对bud;白达为Bagdad之对音,以达[d‘at]对dad,皆其证。合口三等之ịwp亦或变为a,或变为o。若从补末切[puэt]之音,则uэ中和为o,于势尤顺[29]。综上列诸证观之,以发字对Bod音在古音及译写上,或尚无异议。     发羌之地望既与康藏相应,而读音又与Bod相合,则发羌之称盖源于土名Bod之对音,似亦可无疑。 Pelliot氏于敦煌得十世纪末汉语吐蕃语合璧字书[30]”,其中语Bod对称为“特番”,读若Dakpwád。窃疑此乃释Bod之义,或当时吐蕃亦作特番,或吐蕃某一部族之人别有特番之名,绝非Bod之对音。我国翻译国外文字,为习诵之便虽于对音时有省略,如“阿修罗”之作“修罗” [31] ,“迦毗罗婆”之作“迦毗” [32],“腊伐尼”之作“临猊” [33]诸类,似尚无增益对音之事。若“失范延” [34]之与“帆延”乃外国地名繁简之殊,非对音时有所增饰。故在未得藏语其他读音以前,固不能以特番为Bod之对音也。  百事通 注释    [1]《通典?羌无弋》条“自烧当至滇良世居河北大允谷,后徙大小榆中”。    [2]《续汉书?郡国志》。    [3] 唐金城郡治五泉,故城在今甘肃皋兰县。西平郡治湟水,故城在今青海乐都县。    [4] 《通典》一百七十四,金城郡西至西平郡四百九十里。    [5]  曹风上言亦见《后汉书》一百十七《西羌?滇良传》。    [6] 见《一统志》兰州府山川第十一页。又案《通鉴》卷二百十胡三省注:“九曲者去积石军三百里,水甘草良宜牧畜,盖即汉大小榆谷之地”。九曲军今青海化隆县,在甘肃临夏之西北。    [7]  临夏县在甘肃中部之西,清曰河州,初改导河县,十七年又改今名,西与青海省接壤。    [8] 武英殿聚珍本卷二第十四页。    [9] 武英殿聚珍本卷二第二十五页。    [10] 《嘉庆一统志》兰州府古迹第一
页。    [11] 《后汉书?西羌传》语。    [12] 《水经注?河水篇》二引,聚珍本十三页。    [13] 《后汉书?西羌传》。    [14] 河关县故城在今甘肃临夏县西。    [15] 聚珍本卷二,第十三
页。    [16] 《一统志》青海厄鲁特第三四页。    [17]  唐以后吐蕃始大盛,其地乃东与松茂隽接,南极婆罗门,西取四镇,北抵突厥;旧时所无也。    [18]  René Grousset,Histoire de L’Extrême-Orient第三六O页;藏人自称其国为Bod-Yul,自称其人为Bod-Pa。    [19]  见《通报》1915年刊,一八至二0页,伯希和《汉译吐蕃名称》。冯承钧译本见《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续编》六一至六三
页。    [20] 伯氏日或者秃发,吐蕃,Tüpüt,Tibet几个名称皆是同一名称之几个写法,然若将其牵到土名之Bod,似乎为时过早。见《汉译吐蕃名称》。    [21] 《分析字典》二二八页,又《中国音韵学研究》八七一页作Pjịwdt。    [22] 《十驾斋养新录》卷五,第二十五
页。    [23]  见Godard,Hackin Pelliot附考之《中国载籍中之“梵衍那”》,冯承钧译本见《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九至十四
页。    [24] 见《亚洲报》1921年刊上册一三九至一四五页,《魏略西戎传中之贤督同汜复》,冯承钧译本见《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一五至二二
页。    [25] 《通报》1905年刊,《魏略西戎传笺注》。冯承钧译本见《史地丛考》页。    [26]  见《元史》六三《地理志?西北地附录》,洪钧《元史译文补正别失八里》条,邵远平《元史类编》卷四十
二。    [27] 《通报》》1907年刊,《大月氏都城考》。冯承钧译本见《史地丛考》八三页。    [28] 见罗常培《唐五代西北方音》六O页。其注音出于唐人。    [29] 罗常培说。    [30] 见《亚洲报》》1912年刊下册五二二页及《通报》1915年刊一八至二0页《汉译吐蕃名称》。冯承钧译本见《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续编》六一页。   [31]《法苑珠林》九。   [32]《大集经?月藏菩萨分》第十七品。   [33]佛诞生之腊伐尼园Lumbini,《法琳辨正论》引《魏略西域传》作临猊。   [34]《隋书?炀帝纪》有失范延,即《裴矩传》之帆延为šir-i-Bāmiyān之对音,译言范延城,此其具足称也。     百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