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
暑期,我有幸听了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几节作文课。于老师满头银发,精神矍铄,虽然60多岁了,依然童心未泯,语言幽默风趣平实自然,逗孩子在乐中学,在学中乐。 为什么于老师的课达到这样高的境界呢? 于是再读于老师的《教海漫记》。 于老师在一篇文章中记述低年级造句的艺术:
要求用“痛快”造句。我向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道作业:从现在开始,你们在阅读中、在听别人谈话中,只要碰到带有“痛快”这个词的句子,就立即把它记下来。每人至少记一个。一个星期以后,咱们比一比,谁记得多。
学生们领令而行。他们像猎人似的,在阅读和听别人说话中不放过一个带有“痛快”的句子。 一个星期后,开“汇报会”。记五六个句子的不在少数,内容更是五花八门。凡是“痛快”能够充当的句子成分、能够使用的范围几乎涵盖了。最有意思的是朱涛记的两个句子。这两句话都是他“听”来的。
其一:爸爸举起酒杯对陈叔叔说:“你痛快点好不好?干什么老是打酒官司?喝!” 其二:孙伯伯站在门口,对一位年轻人说:“有屎就拉,有屁就放,我最讨厌说话不痛快的人。” 在这样的基础上,于老师才要求学生造句的。学生们造出的句子会丰富多彩到什么程度是可想而知的。
在课堂上,于老师并没有急于让学生造句,而是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去熟悉它。学生在生活中仔细“搜索”,对这个词耳熟能详之后再去运用。这个耳熟能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这个词语感的形成过程。
语言文字的训练是一个长期训练积累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潜心”去读去写去背,语文能力实在大量的长期的读与写的实践中形成的。
数学亦是如此。在生活中学数学,数学课堂需要开放的,生活的,自然的,现代的。 每门学科何尝不是这样呢? 生活是个大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