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OFBEIJINGCITYUNIVERSITY
2013年第1期(总第113期)
草原生态旅游与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综述
12
景志铮,连慧敏
(1.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内蒙古
摘
包头014030;2.长治党校,山西长治046000)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蒙古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基,而草原生态旅游的兴起为保护和传承蒙古族非物质
文化遗产提供了一种新的视野。近年来学术界对草原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传统旅游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关注比较多,对草原生态旅游和蒙古族非遗保护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很少,亟待加强。
关键词:生态旅游;草原;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513(2013)
-01-040-06
一、生态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源起和定义
生态旅游作为一项以保护性、教育性和责任性为主要特征的旅游活动,在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的今天,显示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目前生态旅游已成为旅游业的新热点,是旅游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1.生态旅游的源起和定义
“生态旅游”最早是作为一种西方旅游业吸引游客的新潮促销概念出现的,但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和旅游活动对生态、人文环境影响的不断加剧,很快“生态旅游”便成为业界试图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主要研究方向,受到国际旅游组织和学界的广泛关注。而“生态旅游”这一词成为学术概念,最早是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柯瑞在1983年提出的,他对“生态旅游”做出两个基本界定:一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景物;二是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应受到损害。这一概念是
收稿日期:2012年12月3日
西方学者在对传统旅游模式进行生态反思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希望在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保护当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并能适当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
总的来看,国内外关于“生态旅游”的研究仍处于发展阶段,还不是一门很成熟的学科,关于“生态旅游”也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定义。国际上比较主流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美国世界自然基金会的伊丽莎白1992年提出:生态旅游是对旅游目的地的自然景观、野生动植物和地域文化的观赏和研究,同时能促进当地的就业和收入,为旅游者提供环境教育,有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形式。世界自然保护联盟1996年提出: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旅为,这种行为在不干扰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努力减少旅游造成的负面影响并积极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下进行,主要内容是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欣赏和了解当地历史的、现存的自然文化景观。澳大利亚在《发展生态旅游国家战略》中提出的定义是:生态旅游就是到大自然中去进
作者简介:景志铮(1979-),女,硕士,包头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化社会学,经济社会学。
连慧敏(1976-),女,本科,长治党校讲师。研究方向: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草原生态旅游与蒙古族非物质文化
遗产保护》(NJ10179)前期成果。
草原生态旅游与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综述
·41·
行自然环境教育,并对生态环境按照可持续发展理念管理的旅游。
日本自然保护协会则重点强调:生态旅游意味着旅游者不再对观光区域的生态环境、文化系统造成冲击和破坏,主要以理解和欣赏该地区的人文自然环境为主。同时十分注重对旅游者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最终达到使旅游者能自觉保护该地区自然人文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的目的。
菲律宾在《国家生态旅游法》中提出:生态旅游是指一种对环境影响较小的,由爱护环境的游客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开展的旅游活动,这种活动能使游客更好的了解环境,接受环境保护教育,同时能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国内学界对“生态旅游”的定义也存在不同看法:
张延毅、董观志等人认为:生态旅游是指对当地自然环境和文化影响较小,可以促进就业,能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的,有责任感的并对自然人文环境有独特感受的旅游活动。
王家骏强调生态旅游是将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态的保护放在第一位,在开展的地域上则在自然生态地区和与之相伴的文化遗产地区的基础上增加了传统社区,同时在生态旅游的开发和管理环节提出要适度、合理、有序的开发当地生态旅游资源,加强环境监测与评估,使旅游活动引发的环境变化维持在当地生态系统可接受的范围内。
卢云亭则认为生态旅游主要目的是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是一种在获得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边缘性生态工程。
王兴斌指出:生态旅游主要是以感受生态环境、科普生态知识、保持生态平衡为目的的。
郭来喜则认为:生态旅游是以大自然为旅游目的地,用生态学理念设计旅程,采用休闲、度假、保健、求知和探索等形式,旅游者参与性强、品味高雅,既能促进旅游者保持健康身心、增长见识,又能增强旅游者珍惜保护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的意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体系。
通过以上各家定义,我们可以归纳出生态旅游所具有的几点基本特征:一是生态旅游的目的地通常是一些保护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人工修建、改造的成分很少,相比传统的观光旅游,旅游者更能获得一些原始的、独特的感受;二是生态旅游的参与者一般较少,通常严格限定在旅游目的地生态环境的承受范围之内,这样既能保证旅游者的游览质量,又不会给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的压力;三是旅游者的自身参与性较强,更有利于直接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奥秘,也更能促使其自发的保护自然与文化资源;四是生态旅游始终强调的是一种责任,这里面既有对自然生态资源保护的责任,又有促进旅游目的地能够可持续发展的责任,责任是生态旅游区别与传统旅游模式的本质特征。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源起和定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保护各国各类珍贵遗产的需要出发提出并不断修正的。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从物黎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质类遗产的角度,提出了“世界遗产”的概念。鉴于物质类世界遗产之外还有许多非物质类遗产需要保护,于是又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的概念,并先后有过“民间文化”
”、“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等不同表与民间创作
述。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正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作了界定,且随着2006年《公约》的正式生效使之成为一个法定概念。
:“指被《公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非物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主要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与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以及传统的手工艺技能五个方面。
截至目前,我国共有30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分别是:昆曲、中国古琴艺术、维吾录”
·42·
草原生态旅游与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综述
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蒙古国联合申报)、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福建南音、南京云锦、安徽宣纸、贵州侗族大歌、广东粤剧、《格萨尔》史诗、浙江龙泉青瓷、青海热贡艺术、、蒙古族呼麦、甘肃花儿、藏戏、《玛纳斯》
西安鼓乐、朝鲜族农乐舞、书法、篆刻、剪纸、雕版印刷、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端午节、妈祖信俗、京剧、中医针灸、皮影戏、元上都遗址。还有羌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等3个项目,成为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世界上入选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
对象的自然保护区31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处,占到全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量的将近三分之一(全区共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3处),这些保护区都在以保护为目的的基础上适度地做一些旅游开发。
3.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作为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的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其中蕴含着草原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是蒙古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
蒙古族长调民歌、呼麦和已经被成功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元上都遗址于2012年6月29日被正式认定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目前,全区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3个、自治区级项目299个、盟市级项目461个、旗县级项目1313个和乡镇级项目59个;有国家级传承人25名、自治区级传承人322名、盟市级传承人882名、旗县级传承人882名和乡镇级传承人108名。
目前,全区第四批国家级传承人推荐申报工作已经完成,传承人材料已经报送国家文化部。全区已基本形成六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
二、草原生态旅游和蒙古族非物质文
化遗产保护的现状
1.草原生态旅游的现状
草原生态旅游是指以各种草原自然、文化生态系统为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活动。草原生态系统以数以千计的各类动、植物和传统游牧文化相结合,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我国草原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不仅拥有辽阔的大面积温带草原,还有分布于海拔3000米以上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高寒草原,还有一些热带、亚热带草地。据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2011年内蒙古草原发展概况》统计,全区草原面积为13.2亿亩(其中可利用面积10.2亿亩),草原植被覆盖度为37.7%,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22%,占全区国土面积的74%。受气候环境的综合影响,内蒙古天然草原除具有面积大、分布广,类型多样,景观季节性变化明显等特点外,还具有夏季气候舒适、景观单调、生态环境和动态的草原文化极为脆弱等特点。
2.草原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
草原旅游一直是内蒙古旅游开发的主要方向。截至2010年底,全区已开发旅游景区(点)近300个,被评为国家A级的景区有205个,其中以草原观光为主的国家A级景区24个,主要分布在赤峰市、呼伦贝尔市、锡林郭勒盟。而全区开发规模和接待游客量比较大的草原旅游区都位于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的周边,主要有希拉穆仁、格根塔拉、辉腾锡勒等草原。
截止到2009年底,全区建成以草原为保护
三、相关研究综述
1.关于草原生态旅游的研究
国内学界对草原生态旅游的研究较多,主要成果有:
钟林生、牛亚菲、刘家明和陈田归纳了依托城市型、规模集聚型和点状型等3种草原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指出当前草原旅游开发中存在的普遍问题:缺乏专业管理知识、景区服务质量和意识差、管理方式落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比较差等,并且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马林提出了草原生态旅游发展的整体战略:一是加大草原生态旅游的营销宣传,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做好资源开发的宏观调度,加强同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三是建立和完善监测、机制,加大草原生态保护力度等。
尹立军指出当前草原旅游存在景色单调、
草原生态旅游与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综述
·43·
相关民俗文化内容少的问题,而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的主导推动作用,加大营销宣传的力度,提升旅游产品的知名度;二是对旅游资源进行二次的深度开发,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
郝晓兰在《锡林郭勒草原旅游开发中几个问题的思考》一文中强调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要坚持生态旅游的理念,要选择适合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开发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当地人的建议。她在另一篇文章《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初探》中提出了生态安全性、社区参与度、产品多样化等在草原生态旅游开发中应加以注重的几大原则。
艾琳在《呼伦贝尔草原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一文中选取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这个视角对呼伦贝尔草原进行评估,为生态旅游开发在定量方面的相关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王世金、焦世泰、王淑新提出:西部草原生态旅游发展必须要妥善处理好草原旅游开发与西部生态安全的关系,将生态安全作为一个重要的旅游发展的目标提了出来。
热娜·阿布都克力木、李瑞年等运用SWOT分析模型,用量化的指标体系得出了发展草原生态旅游优势大于劣势的结论,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杜荣运用经济学的供求关系理论和外部性理论进行简单论证,得出结论:旅游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不是互相拒斥的,而是可以相辅相成。在开发的同时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反而会增加旅游带来的收益。
赵路指出,当前学界对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多集中于理论框架的构建、完善和应用,却很少关注到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管理工具这个领域,并运用理论框架和LAC系统管理工具两种方法对浙江中南百草原生态旅游的环境承载力进行了个案研究,为生态旅游区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打开了一种新的视域。
相关的研究成果还有艾琳、卢欣石的《中,草原生态旅游资源及可持续开发利用》,清的《内蒙古草原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探究》孙杰的《旅游循环经济模式下的内蒙古草原生
,吕君、汪宇明、刘丽梅的态旅游发展研究》
《草原生态系统旅游价值的评估》,邹宇的《旅,巩芳、盖志毅、游产品的体验化设计与创新》
长青的《论保护草原生态与内蒙古经济持续发展》等。
2.关于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国内学界对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围绕某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析研究,如通拉嘎的《蒙古族
,萨茹拉的《安代的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邢莉的《蒙古族那达慕的人文精神》,阐释》
———〈嘎达梅乌兰其其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于洪燕的《蒙古长调简论》等;另一类林〉
是围绕知识产权保护等法律方面的研究,如娜仁图雅的《内蒙古科尔沁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
,唐小冬的《少数民族非物质保护的模式研究》
——以内蒙古自治区为文化遗产的立法保护—
,罗宗奎、王芳的《知识产权法在内蒙古非例》
,张杰、陈剑光的《非物遗资源开发中的适用》
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体系的构建》等。综合性的研究成果较少,主要有:
闫新新在《论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产业化发展道路》一文中提出以保护带动开发,以开发促进保护的策略。通过将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文化生产力创造出的经济效益来保证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一项王静在《消弥与重构中的“查玛”
宗教仪式的人类学研究》一文中指出:一些传统文化活动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和深入又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然而大,变得面目全非,尤多已“旧瓶”装“新酒”
其是一些古老的宗教活动仪式更是发生了质的
改变,正由一种蕴含先民价值观、世界观的“仪式”蜕变成一项由大众传媒操控的视觉“盛宴”。并通过对“查玛”的个案研究得出结论:蒙古贞查玛这一古老仪式中的宗教“神圣性”不断地被国家权力侵蚀,同时国家的“神圣性”却越来越明晰。
3.关于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
国内学界对旅游开发和非遗保护两者之间
·44·
草原生态旅游与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综述
关系的研究比较多,主要有:
——宋瑞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之用—以武强年画为例》一文中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必须突破过去那种博物馆内保护利用模式,只有回到现实生活中来才能焕发新的生机。强调在开发的同时要注意保有原来的内涵。
刘建平、陈姣凤、林龙飞在《论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一文中认为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既有利,又有弊。只有通过不断提高认识、加强科学管理,才能实现开发和保护的共赢。
刘玉清指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出路是休闲市场,只有将文化遗产转化为文化产品,才能逐步释放休闲产业的需求,逐渐形成“以文养文、以文兴文”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
陈莉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就是对那些濒临消亡的文化遗产按照当今时代的需求进行改造和包装,通过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她同时也强调了这种模式的开发利用无法取代真正意义上的传承和发展。
相关的学术成果还有曾萍、张晓萍的《旅,华春霞、贾游经济开发与无形文化保护刍议》
,宋欢的鸿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孙芊芊的《试说草原民族文化旅游与旅游产品的开发》,梁保尔、马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研——概念、分类、保护、利用》,张博、程圩究—
,的《文化旅游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刘晗的《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及对策分析》等。
而国内学界对草原生态旅游和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才刚刚启动,相关的学术成果很少,主要有:
艾琳、卢欣石首先分析了草原生态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带来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然后强调了保护性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提升草原生态旅游内涵的重要意义,最后简要介绍了一些保护性开发的基本策略。
吕华鲜、杜娟从生态文明的视角探讨了旅
并希望通过构筑以生态伦理为核心价值观的旅游体系,从而能使马头琴文化得到有序传承和健康发展。
四、现有研究的不足
从以上综述的情况来看,近几年对生态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在民族学、人类学、法学、生态学、旅游学等各学科学者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今后的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在研究内容、研究视角及研究方法方面,现有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
在研究内容及视角方面,学术界涉及草原生态旅游和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数量不多,多是就生态旅游或其他类型生态旅游(如森林、海洋等)和某一个非遗项目的开发保护(如长调、呼麦)为主体的研究,探讨两者之间互动关联的研究比较少。
研究方法方面,研究方法和资料获取渠道较为单一,大多数研究以定性研究为主,较少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导致研究结论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检验性较差,如在制定相关的鼓励开发和加强保护的条例方面可操作性较弱。但在草原生态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开发利用时综合承载力研究的需要和评估机制的建立来看,定量研究还是必不可少的。多学科理论与方法交叉研究,以及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的研究范式,对于提高草原生态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更具有理论及应用价值。参考文献:
[1]卢云亭、王建军.生态旅游学[M].旅游教育出
版社,2001.5.
[2]张延毅、董观志.生态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
[J].经济地理,1997(2).
[3]王家骏.关于“生态旅游”概念的探讨[J].地
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1).[4]卢云亭.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
理,1996(1).
[5]王兴斌.中国的生态旅游与旅游生态环境保护
[A].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J].经济地
6]郭来喜.中国生态旅游-可持续旅游的基石[J].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两者之间的关系,[
草原生态旅游与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综述
地理科学进展,1997(4).
[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2003-10-17.
[8]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2011年内蒙古草原概况
http://www.nmagri.gov.cn/zwq/nmygk/%B2%DD%D4%AD%B7%A2%D5%B9%B8%C5%BF%F6/224290.shtml.
[9]辛一.非遗保护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进
N].北方新报,2011-11-15(1).一步加强[
[10]钟林生、牛亚菲、刘家明、陈田.内蒙古草原旅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游资源及其开发研究[J]2005(2).
[11]马林.内蒙古草原生态旅游开发战略探讨[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4).
[12]尹立军.提升草原旅游体验价值[J].边疆经济
与文化,2008(3).
[13]郝晓兰.锡林郭勒草原旅游开发中几个问题的思
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2(4).考[
[14]郝晓兰.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
J].前沿,2002(10).游开发初探[
[15]艾琳.呼伦贝尔草原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
[D].北京林业大学网络出版,2010(9).[16]王世金、焦世泰、王淑新.西部生态安全建设与
.中国草地学报,草原生态旅游发展研究[J]2010(6).
[17]热娜·阿布都克力木、李瑞年、沙吾列·沙比
汗、张荟荟、玛丽亚·尔斯别克.草原生态
·45·
.经济研究导旅游的SWOT分析及对策建议[J]刊,2011(28).
[18]杜荣.内蒙古草原生态旅游发展问题研究及对策
[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6.
[19]赵路.生态旅游景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及其应
.东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用研究[J]2009(1).
[20]闫新新.论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产业化
J].前沿,2011(1).发展道路[
[21]王静.消弥与重构中的“查玛”:一项宗教仪式
.民族大学出版社,的人类学研究[M]2011.7.
[22]宋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之用———以武强年
J].旅游时代,2007(4).画为例[
[23]刘建平、陈姣凤、林龙飞.论旅游开发与非物质
J].贵州民族研究,2007(3).文化遗产保护[
[24]刘玉清.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休闲市场[J].
价格与市场,2003(3).
[25]陈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J],
贵州民族研究.2007(2).
[26]艾琳、卢欣石.草原生态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资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源的保护性开发研究[J]2010(1).
[27]吕华鲜、杜娟.生态文明视野下的旅游开发与非
——以蒙古族马头琴音乐文化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1).为例[
ResearchSummaryonGrasslandEco-tourismand
Mongolian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Protection
JINGZhi-zheng1,LIANHui-min2
(1.BaotouTeachersCollege,InnerMongolianUniversityofTechnology,Baotou,InnerMongolian014030,China;2.SchooloftheCommunistPartyofChinaofChangzhiMunicipalPartyCommittee,ChangzhiShanxi046000,China)
Abstract: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isthefoundationofMongolianationalsurvivalanddevelopment,andgrasslandeco-tourismisanimportantmeanstoachievetheprotectionofnon-materialculturalheritage.Thispapersummarizestheresearchresultsinrecentyearsfromthreeaspects,andputsforwardtheresearchcontents,methods,perspectivesontheplacethatperfecturgently,inordertoprovidesomehelpsforfol-low-upstudy.
Keywords:Eco-tourism,grassland,Mongolia,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protection
(责任编辑:王培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