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的 中 国 心
林景怡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新闻界同仁:
下午好!我叫林景怡,原是组织部《组织人事报》记者,现已退休。
在家仍然潜心创作,我对文学的热爱没变,尽管图书市场有点冷落,作家们出书的处境有点磨难。但作家的责任、担当,淡定、梦想,时时刻刻在提醒着我,文学仍然在人间,天下为公,一心为民。
永远不忘记我是一名中国作家,在里有我快乐的一份子。
今天我来这里出席会议,对我来说有点意外。也产生了很多联想和感动。上海中医院没忘记我,我更加不会忘记上海中医院!虽然我已经有一年多没有来中医院了,经济是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是这一年多来我始终在赶,赶拍记录片《感天动地林景怡》,写台本、拍摄、上传网站,全片77分58秒。成功地上传了13个网站,百度、央视网、凤凰网、优酷网、乐视网、56网、土豆网、搜狗网、360网等。
赶写第十八本书《嫁给梦的人》,本月26日新著问世。
赶《联合国作家代表到林景怡家作客》图文,上传。 赶《当代女作家林景怡》71页图文,上传。
所以,我始终在拼搏的路上,没有能够来中医院治疗,没有能够来看看我许多熟悉的医生们和护士小姐、食堂里的饭菜师傅一。
我是不会忘记他们的点点滴滴。 我的书和中医院院名结缘在一起。 感动在一起。 快乐在一起。 成长在一起!
看到《感动》和《天震》这两本书,我就像看到了中医院。3年了,病房的生活时间不短,从2007年到2010年《感动》、《天震》这两本书,吃、喝、拉、尿、通电话、会友,全部都在中医院病房里完成。
这两本书都是真人、真事、真情、真实、真诚、真心、真感动的书。
都是我在病房里真正地沉了下来。
他们都是长在山坡上的书,就像春天的心脏一样,怦然有声,歌声浓如酒。
书里也走进了中医院许多科室的医生:吴文虎、董耀荣、陆小青、杜玉玲、张敏、张毅等等,走进了许多护士长:曹芳等。他们一个个都真实而又成功地走进了我的书本,感情在前,感动在后,感动已胜出感情,感动不分大小,感动不分先后,要感动读者,首先感动我自己。
然后,我再有感而动。笔是受感动的指挥,闻风而动。 在2007年——2010年,这是我一生最重大的转折。我是不幸的,但又是十分的有幸。我在策略上吸取了陕西作家路遥沉痛的教训,他拼命的创作,但当《平凡世界》
出版后,他才想到去医院诊治。可是,已经晚了,他因劳累过度而病逝了!
我和他有相同之处,他写《平凡世界》。我写《无声世界》。我俩都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对世界的认识。所不同的是我希望自己既能平平安安地将书送到这个世界,送到读者的手里。我也要让生命保存下来。于是选择了在病房里写书,病房就是我的创作室,病房就是我的禅房。
        
生命是无字的作品,作品是有字的生命。 我笑看人生,也笑看自己。
我跌落过低谷,它反而让我去琢磨和寻找出问题的所在。 它让我变的坚强!
我终于在许许多多中医院的医生和护士们的努力下,关心下,配合下,顺利而又艰辛的捧出了《感动》和《天震》。让他们“姐弟”俩平平安安地来到这个世界!也让我的身体没有被倒下。
不多久,《天震》传来了好消息,得了个“作家报”杯金奖。 有姚全兴掇文《给生命加油的林景怡》,刊登在《上海作家》内刊上。
《上海残疾人杂志》为《感动》和《天震》这两本书发表了评论。  我觉得自己很富有,我这一生有18本作品作陪伴,有中医院这么多好医生默默地作奉献,身体的疼痛、病痛,又算得了什么!我的用意也就是想让渐渐乏力的文学变得有力,以托住日渐下沉的文学作品,净化人们当下浮躁的心灵。
中医院医生们对我的关怀、保护、精心的治疗,让我这一生都终身难忘!
他们的精神和爱心已经全部融化在我的生命和作品中了。 人们传说中的医患关系紧张,这几个词对我来说不成立!
在我已经出版的两本著作中,有着我和医生和谐相处的记录,这是最最真实的! 我希望上海中医院明天能更好!(本文是2014年12月22日的发言稿)
市中医医院启动“直通车”
本报讯 (记者 施捷 通讯员 罗云)上海市中医医院“医患直通车”今天正式启动,并邀请一些医生和患者代表参加了首次活动。 “医患直通车”是一个能够让医务人员和患者敞开心扉说话,打破彼此沟壑、解开心结的地方。今天应邀参加首次活动的3名病人中有一位女作家林景怡,由于身患多种疾病,多年来屡次住院治疗,对医院的服务、医患间的关系有着自己独到的观察。3名患者分别讲述了对如何改进医院服务、改善医患关系的想法。      刊登于《日报》2014年1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