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三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我们都是科学家
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找答案的过程。
好奇心—让我们有问不完的 “为什么”,并驱使我们不断地寻找问题答案。
科学家: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牛顿— 万有引力; 爱迪生- 电灯 张衡— 地动仪;
莱特兄弟—— 飞机; 爱德华.琴纳— 牛痘 李时珍——《本草纲目》; 居里夫人—(镭 )
科学探究的步骤: 观察—提出问题- 做出猜测- 寻找证据- 得出结论。
1(看)、(听)、(摸)、(问)、(量)等方法都是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
二、(物体的重心在支撑点的下面,物体会“站起来”。任何物体都有重心,重心越低,越是接近支持面,则物体的稳定性越好。)——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如篮球架、台灯等等。
影响物体稳定平衡的因素有两个:一个因素是支持面(底面)的大小。当支持面(底面)大时,平衡的稳定性也增大。另一个因素是重心相对于支持面(或支持点)的位置:一个物体,它的重心越低,越是接近支持面,则稳定性越好。纸鹦鹉尾部别着的回形针起到了降低重心的作用,所以它就“站”在手指尖上了。
第二单元 我眼里的生命世界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1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自然界中的物体分为(有生命的物体)和(无生命的物体)两大类。
植物叶子的生长方式有(对生)、(互生)、(轮生)。
1、(看)、(听)、(摸)、(问)、(量)等方法都是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
2、在观察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表达)、(讨论)、(记录)等学习方法。
3、全面的观察一棵大树或一个物体,我们可以用眼睛看,用手摸,用鼻子闻,
用耳朵听,用笔记录,还可以用测量工具来测量。
4、在写观察记录时,要注意写清:
1.要写出观察的时间、地点、小组成员;
2.要按观察的顺序来记录;
3.最好贴上收集到的实物标本。
5、大树和小草的共同点是:1、都生长在(土壤)中,2、都有(绿色)的叶,
3、都会(开花结果),4、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2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6、有生命物体的共同特征有:(会呼吸)、(能生长)、(能繁殖)、(需要营养)、
(有一定的生命周期)等。
动 物 ——1在观察活动中,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1)爱护小动物,不伤害它们;
(2)保持动物栖息地的原貌,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
(3)注意安全,不能去有危险的地方活动。
(4)保持安静,及时并详细记录观察结果。
1、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生长着不同的(动物)。蜗牛 —— 1、蜗牛生活在(花坛)、(草地)、(菜园)、(墙角)的泥土里。
2、蜗牛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里,爬行时会分泌粘液是为了使腹足经常保持
湿润避免爬行时受到损伤。
3、蜗牛受外界的刺激时(触角伸缩)、(身体躲进壳内)。
蚯蚓 —— 1、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3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4、蚯蚓身体由许多(环节)构成,身体上有(口)、(环带)、(肛门)。
5、为什么暴雨过后会出现许多蚯蚓? (因为蚯蚓需要透气呼吸,不能长时间在水中。)
6、蚯蚓的特点:生活在地下,身体柔软,有环节,吃落叶等食物,会排泄,会对外界刺激有反应。
7、蜗牛的特点:生活在潮湿的地方,有壳,身体柔软,有触角和眼睛,吃菜叶等食物,会排泄,会对外界刺激有反应。
8、蚯蚓和蜗牛的相同点是: 1都适应(潮湿)的环境, 2身体(柔软),
3都会(爬行), 4会吃(食物),会(排泄) 5会(繁殖后代)等。
蚂蚁 —— 9、蚂蚁:节肢动物蚁科。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是昆虫。
都过社会性群体生活,一般在一个蚁群中有四种蚁型:蚁后、雄蚁、工蚁和兵蚁。
我们可以在(校园里)、(花坛边)、(墙角处)找到蚂蚁的身影。
蚂蚁是靠(信息素) 来传递信息的。
10、蚂蚁的特点:1生活在(陆地)上,2身体有(头、胸、腹)三节,3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六只(脚)。4运动(爬行),5(群居)生活,6食物(多样),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4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7会(繁殖后代)等。
11、动物的共同特点:1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2会(运动),3需要(食物)维持生长,4会(排泄)废物,5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6会(生长发育),7会(繁殖后代)等。
12、动物和植物都属于(生物),它们都是有(生命)的物体。
13、(象龟)的寿命最长,可达300岁。当今最大的动物是(蓝鲸),最小的鸟是(蜂鸟),
14、陆地上最大的动物是(非洲象),最高的动物是(长颈鹿)。
15、动物和植物的相同特点: 1、它们都属于生物,2、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16、都 会生长发育,4、都会繁殖后代,5、都是有生命的物体,6、都有从生到
死的生命过程。
17、动物、植物和人的相同之处是都有生命。
18、生命体具有一些基本的特征:1、都是由物质构成的,2、都有新陈代谢活动,
3、能适应和影响环境, 4、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进行生长发育和繁殖。
19、动物会经历 ——出生、生长和死亡的过程,会繁殖它们的后代。
第三单元 生命之源—水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5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1.水——水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会流动的液体。
2.水是动植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在所有生物的生命活动中都发挥着必不可少的作用。
3.水对我们的身体非常重要,营养的吸收、废物的排泄都离不开水。
4.我们能保持正常体温也多亏了水,如果连续5天不喝水,人的生命就会受到威胁。
5.生命离不开水,水就像母亲的乳汁一样,哺育着地球上所有的生命。
6.水有三种状态:固态的(冰)、液态的(水)、气态的(水蒸气)。
1.物质分为固态、液态和气态。
2.科学家都是按照提出问题、作出猜测、寻找证据、得出结论的步骤工作的
3.认识物体常用的方法有: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舌头尝、用手摸等。
4.对不了解的物体,为了安全起见,千万不能随便闻,更不能随便尝
7.水的用途很多:(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和(人类)的生活都要用水。
8.毛细现象:水沿着有空隙的材料往上“爬”或向四周扩散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9.张力:水的表面有一种互相拉着的力,使其表面尽量缩小,这种力叫做水的表面张力。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6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10.浮力:我们把水会“托举”东西的现象叫做水的(浮力)。
11.溶解:把糖放入水中,糖块就不见了,而水却变甜了,这种现象就是溶解。
12.水能溶解很多物质。水还有浮力,压力。如果水中溶解了对人体和其他生物有害的物质,水就被污染了。绝大多数的水污染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
14.矿泉水:是溶有许多矿物质的泉水。
15.世界水日: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我国也以这一周为全国节约用水宣传周。16.“喷射”的水试验告诉我们,:水具有(压力)。
17.水和食用油的不同点:
水: ①比较重。 ②完全透明。 ③不粘手。黏度小。 ④无气味。
⑤无颜色。 ⑥在杯壁上很快流下。 ⑦搅拌后流动快。 ⑧水滴很圆。
食用油:①比较轻。 ②有点透明。 ③粘手。黏度大。 ④有气味。
⑤淡黄色。 ⑥在杯壁上慢慢流下。⑦搅拌后流动慢。 ⑧油滴不够圆。
18.水和食用油的相同点:
会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都是液体、透明、都有重量、都会形成滴状。都有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7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一定的黏度。
19.水、油、洗洁精的共同点:有黏度、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有滴状、有重量。 水资源的知识:
1.地球上的水主要分布在海洋、河流、湖泊、冰川和地下暗河。
2.地球上的水大部分是海洋里的咸水,只有极少量的淡水。
3. 海洋和咸水湖中的水占地球上水总量的(97%))。
4. 地球上海洋的面积比陆地面积(大)
5.地球表面有百分之七十左右的面积被(水)覆盖着。
6.人体中水占65%,蔬菜中水占了90%。
7.地球上可供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非常有限)。
8、地球上大部分的水是海洋里的咸水,只有极少量的淡水。淡水绝大部分储藏在南极和北极的冰川中,大气中也含有小部分看不见的水蒸气,只有一些河流、湖泊和浅层地下水可以供人类直接使用。地球上70%是海洋,30%是陆地。地球上97%的水是海洋里的咸水,只有3%的淡水,而这3%的淡里中,有2/3 的水储藏在南极和北极的冰川中,不能饮用。 第四单元 它们是什么做的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8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天然材料人造材料 1.我们使用的材料有的是天然材料,像木头、棉花、黏土和皮草。
2.有的是人工制造材料,像金属、塑料、陶瓷和橡胶。
有的可以回收后再次加工利用,有的却不行。
3.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性质,材料的性质决定材料的用途。
4.人工材料在制作过程中会经历变化,改变材料的性能。
5.我们常见的材料有(木头)、(纤维)、(纸)、(玻璃)、(钢铁)、(塑料)、(橡胶)等。
6.物体的吸水性是指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是由于组织结构间的毛细现象造成的。
纸——造纸术:我国(东汉)时期的(蔡伦)发明了用树皮、麻头绳、破布、旧渔网 做原材料的造纸术。
1.造纸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
2.纸的表面在显微镜下看,很(粗糙)。
3.古人用(石头)、(树木)、(甲骨)、(竹简)等作为书画材料。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9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4.用废纸造一张纸的过程:废纸浸泡——打浆——抄纸——压干晒平
5.用木材造纸的过程(木材去皮)、(木头切成小片)、(木片煮成浆)、(搅拌纸浆)、
(漂白纸浆)、(沥干水分)、(烘干水分后压成纸张)。
6.下面这些物品利用了纸的什么性质?
信封 轻便、可印刷 ; 纸巾 柔软、吸水 ;报纸、 轻便、可印刷。
7.学习认识世界的方法——对比实验。
纤维 1.原始人的衣服很简单,只能用(兽皮)和(树叶)裹体。
2.纺织纤维分为(天然纤维)和(人工合成纤维)。
3.棉布是(棉花纤维)做的。
4.尼龙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合成纤维),是人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
5.我们穿的内衣最好是用(棉布)做的,这更有利于人的健康。
金属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10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1.金属的特性:1、(坚硬) 2、(有金属光泽) 3、(有延展性)
4、(易传热) 5、(能导电) 6、(吸水性差)等。
2.金属是一种很重要的(材料),有许多重要的(用途)。
3.日常生活中的锅、斧头、剪刀是用(金属)制成的。
4.输电线是用(金属)制成的。
5.金、银、铜、铁、铝中,(铁)最硬,(金)最重,(金)延展性最好,(铁 )
导热性最低,( 铁)价格最低。
6.把铝勺、塑料棒、木筷放进热水里,几分钟后,摸一摸发现(铝勺)最热
7.木头、纸、金属、塑料硬度的排序一般是金属、塑料、木头和纸,
8常见的金属有(铜、铅、锌、锡、汞、镉、铝、镁、钠、钙、钾、金、银)金属等。9.铝片可以做成易拉罐,是利用金属的延展性。
塑料 1.塑料的特性: 1.具有(柔韧性) 2.(绝缘性) 3.(不容易传热性)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11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4.(耐腐蚀性) 5.(质轻) 6.(重复利用性)等。
2.塑料不易分解,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但塑料可以重复利用。
3.在工厂里,首先将塑料粉碎、加热,溶化后注入模子,冷却后成为新的产品。
4.常见的四件塑料制品的名字:(塑料尺)、(塑料三角板)、(塑料袋)、(塑料杯)。
5.塑料最显著的缺点是(不易分解)。
6.科学家已经研究出了比较容易(分解)的塑料。
7.木薯、玉米等原材料可以生产出(可降解)饭盒。
8.无节制使用塑料会造成环境(污染)。
9.我们在使用塑料制品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1、 避免在高温下使用 ;2、 避免和汽油等有机溶剂接触;
3、不要使用太久 ; 4、不随意乱扔塑料垃圾。
10.塑料制品的优点有哪些?
答:1、色彩绚丽,线条流畅。2、造型多样,外形优美。 3、轻便小巧,拿取方便。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12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4、品种多样,适用面广。 5、便于清洁,易于保护。
简答题 1.金属有哪些特性?
答:金属光泽、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
2、.水管为什么用塑料做?
答:(1)塑料的柔韧性好;(2)塑料防水性能好;(3)塑料比较轻等。
3、.钢铁在水中很容易沉.但它的沉浮状态可以改变吗?
答:可以改变,用钢铁造船就是很好的例子。
4、 人们为什么喜欢用陶瓷的碗、盘子等?
答:首先它防水性能好,其次是导热性能差,隔热性能好。
金属 :具特有光泽而不透明,富有展性、延性及导热性、导电性。
木头:黄白色,表面有纹路,不太重,能削得动,锯了以后有锯末,能浮在水上。塑料:很轻,不会锈蚀,有较好的透明性和耐磨性。容易变形。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13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玻璃:是透明的,一般用于建筑物,用来隔风透光。
纸:很薄,用于书写。
纤维:弹性大,可以用来做衣服。
5、尼 龙——尼龙塑料是指聚酰胺类树脂构成的塑料。 尼龙塑料的优点可归纳如下:1.机械强度高,柔韧性好,有较高的抗压强度。
2.耐疲劳性能很突出。
3.表面光滑,摩擦系数小,耐磨。
4.耐腐蚀,能耐受大多数盐溶液的腐蚀,还耐弱酸、机油、汽油等溶剂。
5.无毒,对生物侵蚀呈惰性,有良好的抗菌、抗霉能力。
6.耐热,范围宽,可在-15℃~100℃下长期使用,短时耐受温度达120℃~150℃。
7.有优良电气性能。 8.制件质量轻、易染色、易成型。
6、硬度最高的天然材料是——金刚石
7、白色污染的防治: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14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1)我们应尽量减少一次性塑料餐具和纸制餐具的使用。
(2)回收废塑料并使之资源化是解决白色污染的根本途径。
(3)加强环保宣传,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
第五单元——提出问题
1.如何寻找问题的答案: 1.到图书馆或上网查资料。2.自己通过观察和实验找答案。
2.我们要不断地从(爱)提问到(会)提问。
3.爱提问是人类好奇性的一种表现,也是科学探究活动的(起点)。
4、自制信息卡就是一种(记录)和(呈现信息)的好形式。
5、寻找问题答案的方法有(观察)(实验)(调查)。
6、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法布尔撰写了《昆虫记》。
7、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重量决定下落速度”的观点。8、科学问题的来源主要有哪些方面?
一、在仔细观察周围事物时提出问题;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15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二、对一些流行说法提出问题;
三、在科学小制作的过程中提出问题。
9、在我们选择研究的问题时应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一、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调查找到的问题;
二、与科学知识有关的问题;
三、 不涉及复杂知识的问题。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