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墓碑记》
一、导入
中华民族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古往今来,一批又一批的勇士,或埋头苦干,或拼命硬干,或为民请命,或舍身求法。他们正直纯朴,富有正义感,勇于反抗,争取平等,争取做人的尊严,这批人代表着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的脊梁。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文章《五人墓碑记》,就是赞颂具有这种精神的人的。故事发生在我们江苏的苏州,时间是明朝天启六年。
二、课前准备
课前要求同学们自学。自学的要求是利用工具书,结合课文注释,疏通句子,提出疑问。
不少同学提出了很好的问题,问得很有水平,说明同学们动脑筋认真思考了。有的同学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投影):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写作的用意是什么?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提出这一问题的同学有×××、×××等同学,名字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先了解相关的资料和背景。
投影:写作背景及作者
本文写的是明末天启六年(1626)三月苏州市民反抗阉党的斗争。
明朝末年,宦官魏忠贤专权,阉党当政。他们网罗党羽,排斥异已,杀戮大臣,欺压
人民,暴虐无道,形成了\"钩党之捕遍于天下\"的局面。当时以江南士大夫为首的东林党人,主张开放言路,改良政治。他们多次上疏魏忠贤,斗争非常激烈。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对东林党人进行残酷,杨涟、左光斗、魏大昌等相继被杀。天启六年(1662),魏忠贤又派爪牙到苏州逮捕周顺昌,苏州市民群情激愤,奋起反抗,发生。事后,统治者大范围搜捕市民,市民首领顏佩韦等五人为了保护群众,挺身投案,英勇就义。次年,崇祯皇帝即位,罢黜魏忠贤,魏畏罪自缢,阉党失败,周顺昌得以昭雪。为了纪念死去的五位烈士,苏州人民把他们合葬在城外虎丘山前面山塘河大堤上,称为“五人之墓”。张溥于崇祯元年(1628)写下这篇《五人墓碑记》。碑记,又称碑志,记述死者生前的事迹,评价、歌颂其功德,刻在墓碑上。
张溥(1602-11),字天如,号西铭,明末太仓(现在江苏太仓)人。张溥幼年勤奋好学,所读之书都要亲手抄写,抄好朗读之后烧掉,再抄六七遍,因此他的书斋起名为“七录斋”。张溥生活的明朝末年,正是东林党人与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斗争激烈的时代,张溥同情东林党,富于正义感。崇祯二年(1629),他继承东林党反对黑暗政治的优良传统,结交社会上有节气、有操守、有学识的士大夫,联合起来组成爱国社团“复社”,成为复社的领袖。他们激烈批评时政,与阉党的残余势力进行斗争,得到各界的广泛支持,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文学上,他主张“兴复古学”,强调“居今之世”,要“为今之言”,“务为有用”。他写过不少抨击时政的文章,内容充实,风格质朴,《五人墓碑记》是其中的代表。有《七录斋集》行世。
了解这些资料,我们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平时我们在学习文章的时候,要求大家了解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等等,就是为了更好地把握作品,理解作品。下面请同学根据以上资料,结合读过的课文,回答这几位同学提出的问题。
明确:本文跟一般的墓碑记又有所不同:它有着浓郁的政治色彩。因为五位义士是在
反阉党斗争中牺牲的,作者站在当时的进步社团复社的政治立场上,在歌颂他们“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同时,又严厉地批判了阉党的罪恶行径及附逆者的卑劣品质,把士大夫中那些不关心国事,无所作为的庸人和五人对比,反衬五人死义皎如白日。把大阉之乱时变节易志的缙绅和五人对比,反衬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高风亮节。把高爵显位的各种辱人贱行和五人事迹对比,反衬五人死义的重于泰山。此外,还从反面想象五人不死于义而“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的毫无意义,以表明五人死得其所。作者站在反对阉党,支持群众抗暴斗争的政治立场,歌颂了五义士“激于义而死”的斗争精神,同时也看到了群众斗争的巨大力量,反映、歌颂群众的伟大斗争,这是很可贵的。
三、××同学提出以下问题。(投影)
四、讨论解决。
五、我也有些问题想请教大家。
六、投影翻译:
七、谁为哀者
八、谁在哭?
九、谁在为(他)哭?
十、(按照第一种翻译应该是“谁是哀哭的人?”,可以翻译作“谁在哭”。“为”读第二声。第二种翻译是把这句话当作了省略句,“为”应该读第四声。比较一下,哪一种翻译更合理?结合文章看,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痛哭,缇骑是在什么情况下喝问的?都是因为
周公被捕。周公又是朝廷钦犯,同情钦犯就等于反对朝廷。所以,缇骑才如此呵斥。我倾向于第二种翻译。这提示我们,理解句子要结合上下文)
十一、颜色不少变
十二、脸色没有一点改变
十三、(这样翻译似乎与逻辑上讲不通。换一个词语可能更好一些。比如“神情”“神色”)
十四、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十五、凡四方的士人经过(五人墓时),没有不跪拜而且流泪的
十六、凡四方的士人没有不前来瞻仰五人墓并为之跪拜而且流泪的
十七、(这句翻译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过”在古汉语中不仅作“经过”讲,而且还做“探访”“拜访”讲,引申为“前来瞻仰”。结合全文看,似乎第二种说法更能体现五人的感召力,更能揭示五人之死的意义)
十八、总结:尽信书不如无书。尽信师不如无师。但有一点必须知道:理解词语、句子,离不开语言环境,要结合上下文,甚至考虑文章的主题,作综合思考。
五、上面我们解决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我们又一起解决了一些疑难问题。
下面我想问一个简单的问题:你会读这篇文章吗?
我说的会读包含有两个层次的要求,低层次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清句读。高层次地要求是读出作者在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假如作者本人站在今天的讲台上用普通话读这篇文章,他该用怎样的感情语调来读?我说的是感情语调,不是语音。他属于吴方言区的人,吴侬软语,我们都听不懂。
下面我们听一遍录音。这是从网上下载的专业朗诵人员的录音。你听后感觉到哪些地方读的与你手头的课文不一样?哪些地方还不能令人满意?
先听第一段。
明确:
题目怎样读? 五人/墓碑记 五人墓/碑记 五人/墓碑/记
(碑记,又称碑志,原是刻在石碑上,以叙事记行、为内容的一种文体。而专以纪念死者、刻于坟前墓道的碑记称墓碑或墓志。五人墓又是一专有名词)
听第二段录音。听老师读一遍。你感到这两种读法有何不同?——一
一是版本不同,二是停顿不一样,三是感情处理不一样。
不同之处: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人教版)
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苏教版)
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人教版)
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苏教版)
这里,我们不比较这两个版本的真伪优劣。文言文在传抄的过程中会稍有差异,这很正常。这里我们比较一下“魏”与“逆”有何不同。哪位同学说说?——“逆”判定魏忠贤的性质,情绪更为激愤。读起来更显得铿锵有力。
这两种标点不同。你觉得哪一种更合理?——这里把“富贵之子”与“草野之人”作对比,用分号好。感叹句与反问句哪个更能表达强烈的感情,请读一读,体会一下。——都表达感情,感叹句直接抒情,反问句含蓄有力,引发读者思考,有穿透力。
要读清句读。句读不清,句意不明;句读一清,句意分明。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按录音的读法不好翻译。“去”意思是距离,“之”放在时间词语后面表示凑足音节。“墓”是动词,修墓。
除了句读以外,还要读出感情。本文能表达感情的句子有反问句、感叹句。还包括陈述句。表达感情的词语有:呜呼 哉 欤 也 嗟夫
其他的地方好理解,这里重点要说说“也”字。一是表明句子的形式,如判断句;一是表示语气,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所表达的语气不同,如第二段的最后一句,表示反问语气。
你对刚才的录音在感情处理上有哪些不满意?——有些地方句读不清。声调过于平淡,没读出味来。
再请同学把第二段读一遍。
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处理?——第一段的最后一句,感叹句,有强烈的赞美之情。给五人建墓立碑,荣誉很高。第二段的最后两句含有对比,暗示五人声名远播,应该用激赏的语气。
明确:可能知道怎样读,但是达不到自己理想的效果。这很正常。因为我们平时没有充分注意诵读,我们不是专门学习播音专业或表演专业的,现在我们知道怎样读就不错了。当然,同时又能读好,就更理想了。
最后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应该怎样读?)
——激愤、痛惜、敬重
一起把这句话读一遍。“既而……”
推荐一位同学读一读第四段。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处理?
听一遍第四段的录音,注意 少——稍
听老师读一遍。请允许我说说我为什么这样处理:——我觉得前两句勾勒五人就义时豪迈不羁,谈笑自如,一股浩然正气,读的时候要语调激昂。紧接一句写贤士大夫的义举,表达敬佩之情,特别是“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一句,更是感情复杂,痛惜之中又稍
有宽慰——五位义士终于身首合一,没有尸骨分离!不知道我这样理解,大家能不能认同?
第五、第六段是作者发表的议论,有对比,有反问,读的时候要注意把握感情。有的地方要爱憎分明,有的地方要激情洋溢,有的地方要深沉凝重。
请自由读书,细加体会,然后请一位同学来读。(读的不到位的要分析问题。让其他同学帮助他找问题,得到认可后,吸收采纳,再读书)
第七段(最后一段)是不是可有可无的?删去如何?
——看似平淡之笔,实是肯定贤士大夫的行为,衬托五人之义的感染力。读的时候要语气凝重,表达出敬重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