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探析
【关键词】专业标准;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校长专业化发展 为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中小学校长①队伍以及加快我国中小学校长专业化发展,2013年2月我国教育部正式颁布《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以下简称《专业标准》)。这项完善、统一的《专业标准》的问世,在相关领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专业标准》产生的背景 1.1校长面临的工作挑战 1.1.1校长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
人们常说,一位好校长成就一所好学校,而一位不好的校长则会葬送一所学校。校长的专业性是体现“好”与“不好”的一个重要方面。尽管人们对“专业性”给予不同的理解与定义,但“专业”一词的本质特征主要还是体现在拥有一套专门化的知识体系、需要长时间的专门训练、需要持续的在职成长、建立自身的专业标准等几个方面。校长作为学校的第一负责人,他既要承担学校这一专业性组织机构领导者的角色,应懂得常规的教育教学业务;同时又要承担作为科层组织领导者的角色,应懂得如何管理学校。简言之,校长要“懂业务”、又要“会管理”。因此,校长作为教育领导者,其职责的专业性要求校长在实际工作中要加强与提升自身发展,增强专业发展的自觉性,不断提升专业发展水平。 1.1.2完善现行校长管理的需要
学校管理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并非人人可为之。从事学校
管理工作必须要满足一定的思想、知识、能力等素质方面的要求。当前,我国对于校长的资格、聘任、考核、晋升、薪酬等校长管理制度只是简单地参照一般干部的岗位要求,对校长职位进行调配,并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和标准,这就使得校长管理缺乏一定的科学依据。同时,随着近年来基础教育的普遍重视和发展,基础教育整体水平普遍得到提升,但是校长的管理权限主要集中在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其管理弊端愈加突显,这主要表现在,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对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统筹领导在一些学校难以得到切实有效的贯彻和落实;一些校长在当地不正确的政绩观的影响下,难以真正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解决这些问题,急需进一步理顺政校关系,建立和实施校长专业标准。 1.1.3进一步加强校长培训工作的需要
校长这一角色并不是到岗后就能自然成熟的,也不是有了校长的头衔就能办好学校的特色的,这中间需要校长专业培训的持续过程。有人把校长专业培训,比喻成是校长可持续发展的“加油站”。然而当前校长学历偏低,校长培训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这是校长培训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其中培训法规、制度的不完善和培训执行不得力、不到位,是校长培训诸多问题中最突出的和根本性的问题。有人评价校长培训是“借培训学习之名,行休闲度假之实。”也有一些校长坦言,自己当上校长并没有多少思想准备,上级的一纸任命就走上了校长的岗位,在前期工作实践中差不多是摸着石头过河。可见,校长缺乏系统的、持续的、有制度保障的培训,是造
成校长“青黄不接”现象的症结所在。 1.1.4落实相关文件的需要
《教育法》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校长或者主要行政负责人必须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在中国境内定居、并具备国家任职条件的公民担任。学校的教学及其他行政管理,由校长负责。”《义务教育法》要求:“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完善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负责制。制定校长任职资格标准,促进校长专业化,提高校长管理水平。推行校长职级制。”国家从宏观角度,对校长的职责、目标和发展做出了性的规定,充分体现了校长队伍的建设及优化对基础教育事业健康向上发展的重要影响和作用。 1.2社会对校长的期望 1.2.1对学校领导者的期望
校长是学校领导者,对学校的发展与变革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学校的科学发展、社会的热切期望 和教育的本质内涵都对校长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后期盼。专业型的校长,应是教育领导者、终身学习者和自主创新者。作为教育领导者,校长要构建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发展愿景,要打造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要在组织机构和
成员中合理分布领导职能,以期完成学校教育的最终使命。校长要成为终身学习者,这是校长实现专业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校长要具有终身学习的目标、能力和精神,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并结合自身的专业工作,不断反思实践,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发挥榜样作用积极地促使全体教师、学生和自己终身学习的教育领导者。此外,校长好应具有自主创新的专业精神。只有创新型的校长,才有自主创新的教师,也才能培养自主创新的人才。因此,校长要秉承我国的文化传统,立足于学习发展的基础,准确定位学校发展的方向,打造特色学校,以实际行动培育自主创新型人才。 1.2.2对教育家型校长的呼唤
近年来,对教育家和教育家办学的讨论,成为教育理论界的热点话题。任何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有可能成为教育家。教育家需要在理念与价值观、知识和能力、以及专业和成就等方面满足一定的条件。教育家办学则更需要具有高远教育追求、鲜明教育思想、渊博知识、卓越的教育教学和办学能力、取得显著教育成效的教师、校长提出独特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尝试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对于校长而言,成为教育家的过程是极富创造性和挑战性的历程。校长成为教育家,既是社会发展对校长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校长的神圣使命和殷切期望。但是长期以来,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办学管理过多、统得过死、干预过强的局面没有得到真正改观,束缚学校自主办学的各种性因素依旧存在。因此,社会各界对校长寄予的期望与校长缺乏宽松的办学、管理、领导等体
制环境形成矛盾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