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中语文五人墓碑记导学案(学生版含答案)

高中语文五人墓碑记导学案(学生版含答案)

来源:九壹网
《五人墓碑记》导学案

班级 姓名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重点实词“发、声、易、顾、加、遇、记、明”;掌握本文重点虚词“之、其、而”;辨识课文中活用的词,理解其意义和用法;掌握课文中“痛心”、“按”、“非常”、“首领”等词语的古义和今义;了解课文中疑问句和感叹句的表达作用。

2.了解本文夹叙夹议、正反对照揭示主题的写作方法。

3.了解颜佩韦等五人“蹈死不顾”从容赴难的原因和意义,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价值观。 二、课前导学

1.正音:(给加短线的字注音)

蓼洲( ) 被逮( ) 皦皦( ) 赀财( ) 抶而仆之( ) 缇骑( ) 溷藩( ) 傫然( ) 詈之( ) 投缳道路( ) 猝发( ) 赠谥( ) 逡巡( ) 户牖( ) 十有一月( ) 逆阉( ) 矫诏( ) 佯狂( ) 扼腕( ) 暴于朝廷( ) 社稷( ) 匹夫( ) 缙绅( ) 冏卿( ) 蹈死不顾( )

2.完成《导与练》P26基础积累练习

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1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地;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1)解释文中加短线的字词。

望( ) 为( ) 堪( )抶( )

相( ) 詈( ) 函( )

(2)与“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句式不相同的一句是( )

A.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B.予购三百盆,皆病者 C.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D.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3)与“谁为哀者”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A.微斯人,吾谁与归 B.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C.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D.轻重固何如哉

2

三、智慧导学

1. 整体感知:概括每段内容,梳理本文层次。

2.在课文中划出转换行文角度的过渡句并说明它们的作用。

3.试分析本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4. 试分析本文思想内容的进步性与局限性。(可从作者的立场、观点以及客观效果来谈。)

3

四、当堂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题目。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1. 下列句中加短线的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 或师焉,或不焉 B. 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C. 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亦以明死生之大 D. 发其志士之悲哉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 2. 对下列句中加短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又有剪发杜(塞、闭)门 其辱人贱(卑贱)行

B. 视(比较)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忠义暴(显露)于朝廷 C. 荣(荣耀)于身后 斯百世之遇(际遇)也

4

D. 以老(老人)于户牖之下 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同情)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3. 下列句中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① 不能容身于远近 ② 忠义暴于朝廷 ③ 荣于身后 ④ 匹夫有重于社稷哉

⑤ 以老于户牖之下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④⑤ 4. 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项是( ) A. 不能容身于远近——不能被远近的人收留

B. 佯狂不知所之者——或假装疯狂,不知逃到什么地方去了

C. 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不这样,命令五个人保住他们的领头人并且老死在家里

D. 匹夫有重于社稷也——老百姓对于国家兴亡的大事也能发挥重要作用啊

5. 这一段的关键句是( ) A. 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

B. 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C. 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百世之遇也

D. 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哉

6. 对本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5

A. 作者把五人和阉党“辱人贱行”对比,颂扬了五人临刑时的勇毅。 B. 作者把五人同周公并列,众人为之折腰洒泪,可见其品格之高,影响之大。

C. 作者用假设句,从反面说明五人及周公之死的可贵。 D. 最后一句,揭示作记的缘由和目的,点明文章的中心思想。

五、课后拓展

阅读《明史·周顺昌传》选段,完成下列题目(每题2分,共8分)

顺昌好为德于乡。有冤抑及郡中大利害,辄为所司陈说,以故士民德顺昌甚。及闻逮者至,众咸愤怒,号冤者塞道。至开读日,不期而集者数万人,咸执香为周吏部乞命。诸生文震亨、杨廷枢、王节、刘羽翰等前谒一鹭及巡按御史徐吉,请以民情上闻。旗尉厉声骂曰:“东厂逮人,鼠辈敢尔!”大呼:“囚安在?”手掷锒铛于地,声琅然。众益愤,曰:“始吾以为天子命,乃东厂耶!”蜂拥大呼,势如山崩。旗尉东西窜,众纵横殴击,毙一人,余负重伤,逾垣走。一鹭飞章告变。东厂刺事者言吴人尽反,谋断水道,劫漕舟。忠贤大惧。已而一鹭言缚得倡乱者颜佩韦、马杰、沈扬、杨念如、周文元等,乱已定,忠贤乃安。然自是缇骑不出国门矣。 (选自《明史·周顺昌传》)

7.对下列句子中加短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辄为所司陈说 辄:总是 B.及闻逮者至,众咸愤怒 咸:全都 C.不期而集者数万人 期:希望 D.余负重伤,逾垣走 逾:翻越 8.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短线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顺昌好为德于乡 ——以故士民德顺昌甚

6

②大呼:“囚安在?” ——乱已定,忠贤乃安 A.两个“德”字相同,两个“安”字不同 B.两个“德”字相同,两个“安”字也相同 C.两个“德”字不同,两个“安”字相同 D.两个“德”字不同,两个“安”字也不同 9.对下列句子中加短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辄为所司陈说 所司:主管事务的官吏 B.手掷锒铛于地 锒铛:捆绑犯人的绳索 C.蜂拥大呼,势如山崩 蜂拥:像蜂群似的拥挤着 D.东厂刺事者言吴人尽反 刺事者:侦探情况的人 10.下列句子中加短线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有冤抑及郡中大利害 B.始吾以为天子命 C.旗尉东西窜,众纵横殴击 D.然自是缇骑不出国门矣 11.翻译(13分)

(1)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4分) (2)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重于社稷也。(3分)

(3)及闻逮者至,众咸愤怒,号冤者塞道。(3分)

(4)东厂刺事者言吴人尽反,谋断水道,劫漕舟。(3分)

7

六、课后反思

《五人墓碑记》导学案参

二、课前导学 1.正音:

蓼洲( liǎo ) 被逮( dài ) 皦皦( jiǎo ) 赀财( zī)

抶而仆之( chì ) 缇骑( tíjì ) 溷藩( hùn ) 傫然( lěi )

詈之( lì ) 投缳道路( huán ) 猝发( cù ) 赠谥( shì )

逡巡( qūn ) 户牖( yǒu ) 十有一月( yòu ) 逆阉( yān )

矫诏( jiǎo ) 佯狂( yáng ) 扼腕(è wàn ) 暴于朝廷( pù )

社稷(jì ) 匹夫( pǐ ) 缙绅( jìn ) 冏卿( jiǒng )

蹈死不顾( dǎo )

2.完成《导与练》P26基础积累练习 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1) 望(农历每月的十五日 ) 为(替 ) 堪(经得起,忍受 )抶(笞打、鞭打 ) 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他 ) 詈( 斥骂 ) 函(匣

8

子,这里是用棺材收殓的意思 ) (2) C (3)A 三、智慧导学

1. 整体感知:概括每段内容,梳理本文层次。

第一部分(1-2):概述立碑原因,抒发感慨,并提出问题,发人深省。(独五人之皦皦)

第二部分(3-4):记述苏州市民的反暴斗争以及五人死难经过。(行之“皦皦”) 第三部分(5-6):高度评价五人之死的意义,揭示中心。 (志之“皦皦”) 第四部分(7):补叙四位贤士大夫的姓名,照应开头。 2.在课文中划出转换行文角度的过渡句并说明它们的作用。

第1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呜乎,亦盛矣哉!”用抒情方式结住叙事以引起议论。 第2自然段的最后“独五人之激缴,何也?”一句设问引起叙事。 第3自然段的开头“予犹记……”,其作用领起叙事。

第5自然段的开头“嗟夫”,表示上文(3、4自然段)的叙事已终结,由此转入大段议论。

第6自然段的开头“由是观之”,承接上文(5自然段)的议论并进一步展开。 3.试分析本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作对比:以五人之死和富贵之子、慷慨得志者的死作对比,表现五人“激于义而死”的荣耀;以五人蹈死不顾和缙绅的失节附逆作对比,表现出身底层的五人为正义而死的气节; 以五人的义无反顾而死和“高爵显贵”获罪后的丑态作对比,歌颂他们高尚的人格。有这样的对比,更能彰显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也表现了作者对底层民众作用的正确认识。 4. 试分析本文思想内容的进步性与局限性。(从作者的立场、观点以及客观效

9

果来谈。) 进步性:

1、作者站在反对阉党,支持群众抗暴斗争的政治立场,歌颂了五义士“激于义而死”的斗争精神,同时也看到了群众的巨大力量,反映、歌颂群众的伟大斗争,这是很可贵的。

2、张溥领导的“复社”,在当时是一个进步的文社。他们提出诗文应该反映时代,表达作家的思想感情,作品要为政治斗争服务。其创作实践,充分体现这一思想,对后世作文有相当的作用。 局限性:

1、作者所主张的“义”,是站在反阉党斗争的立场上,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我们现在所倡导的为人民的事业奉献一切的“正义”不可相提并论。 2、作者看不到明王朝衰颓覆亡的趋势,寄希望于“待圣人出”,以挽既倒之狂澜,这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3、作者推崇的“五义士”的义举,却也流露出对“生于编伍”、“素不闻诗书之训”、“人人得以隶使之”的轻视态度,这种门第等级观念,表现了封建士大夫知识分子的思想局限性,这又是那个时代使然。

四、当堂练习

1. A 2. D 3. B 4. C 5. D 6. C(“周公之死”无关) 五、课后拓展 7、C 8、D 9、B

10

10、D

11、①在魏忠贤乱政的时候,能够不改变他们志向的大官,偌大的天下,有几个人呢?

②也借以说明死生的重大意义,一个平民对于国家兴亡也是有重大作用的。 ③群众听到逮捕周顺昌的人到了,都非常愤怒,为周顺昌喊冤的人堵满了道理。 ④东厂探听情况的特务说苏州人都要造反,企图截断水路,抢劫送官粮的船。

附译文:(周顺昌在地方上很做些好事。遇到民众受冤屈压迫以及有关吴县重大利害问题,就向主管官吏陈述,因些地方民众很感戴顺昌。等到听说逮捕他的差役到了,群众都非常气愤,为周公喊冤的充满了道路。到了宣判那天,几万人不约而同地集会到府城来,大家都手持香火替周吏部请命。县学的生员文辱亨、杨廷枢、王节、刘羽翰等求见巡抚毛一鹭和巡按御史徐吉,要求他们将群众的意见上报朝廷。一个旗尉恶声恶气地说:“东厂捕人,这些小子们竟敢这样捣乱!”大声叫嚷:“犯人在哪儿?”于是把铁锁往地上一扔,哗啦啦地作响。群众一看,更气愤了,一齐说道:“起初我们还以为是皇帝的命令呢,原来是东厂啊!”大伙儿一拥上前,愤怒地高呼,形势紧张严重。旗尉们吓得东逃西窜,群众就跟着追打,结果打死一个旗尉,其余的带着伤跳墙跑了。巡抚毛一鹭发出紧急文书向朝廷报告这次事变。东厂的特务诬蔑苏州人民都反了,企图截断水道,抢劫水运船只。宦官魏忠贤非常害怕。过了些时候,毛一鹭说逮捕了带头的人颜佩韦、马杰、沈扬、杨念如、周文元等,变乱平定了,魏忠贤才放了心。不过从这次事变以后,东厂的缇骑们就不敢再出京城了。)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