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例卵巢交界性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刘宗,王淑华
来源:《中外医疗》 2011年第10期
刘宗 王淑华
(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 湖南怀化 418000)
【摘要】 目的 分析卵巢交界性肿瘤(BOT)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 收集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30例病理诊断对BOT的治疗方法、病理特点、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30例BOT中,浆液性交界性肿瘤(SBOT)17例,粘液性交界性肿瘤(MBOT)13例;采取保守性手术治疗16例,根治性手术治疗14例。保守治疗患者中,2例SBOTⅡ期患者和1例MBOTⅡ期患者分别于术后半年、1年和2年复发;1例SBOT和1例MBOT术后3年内成功自然妊娠。其余BOT未见复发。结论 BOT的诊断仍需依靠显微镜下观察,广泛取材是评估此类肿瘤的关键,手术是治疗的主要方式,化疗是否有益尚有争议;妊娠对肿瘤复发是否有影响尚待进一步观察研究;随访是发现肿瘤复发、提高生存率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 卵巢交界性肿瘤 病理诊断 病理特点
【中图分类号】 R737.31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1)04(a)-0041-02
卵巢交界性肿瘤(BOT)1973年被世界卫生组织分类以来,其诊断与治疗仍存在较多争议。本文通过收集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2007年1月至2010年9月45例BOT的临床病理资料,对其病理组织形态及治疗方法做一些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2007年1月至2010年9月30例诊断为BOT的全部切片记录、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临床分期按FIGO (1988)标准[1],年龄27~55岁,平均年龄41岁。
1.2 方法
1.2.1 诊断方法 所有手术标本均用4%甲醛固定,常规HE染色光镜下观察。病理诊断依据采用Katzenstein等提出浆液性交界性肿瘤诊断标准、Pirura等提出的有关卵巢粘液性交界性肿瘤的诊断标准和Riopel等提出的肠型粘液性肿瘤的诊断标准。
1.2.2 治疗方法 采取保守性手术和根治性手术治疗,Ⅱ期以上患者及复发病例术后加以辅助化疗。
1.2.3 随访 所有病例均进行定期随访。
1.2.4 统计学分析方法 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连续变量采用t 检验,频数变量采用卡方检验。探讨影响卵巢交界性肿瘤预后因素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的COX回归分析,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0例BOT中,SBOT 17例,占56.7%,其中临床分期Ⅰ期12例,Ⅱ期4例,Ⅲ期1例;累及双侧卵巢6例,表面交界性肿瘤3例。MBOT 13例,占43.3%,(其中临床分期Ⅰ期11例,Ⅱ期7例,Ⅲ期1例);肠型10例,宫颈内膜型3例。采取保守性手术治疗16例,根治性手术治疗14例,Ⅱ期以上患者术后加以辅助化疗。在保守治疗的患者中,2例SBOTⅡ期患者和1例MBOTⅡ期患者分别于术后半年、1年和2年复发,并行根治性手术治疗,术后加以辅助化疗。1例SBOTⅠ期和1例Ⅰ期MBOT术后3年内成功自然妊娠。
3 讨论
BOT是生物学行为介于良、恶性肿瘤之间,具有低度恶性潜能的卵巢肿瘤。我们诊断的17例SBOT中,未发现间质微浸润及淋巴结转移病例。其中典型的SBOT15例,其特征是大小不等的纤维性乳头呈现出多级分支结构,被覆复层上皮细胞,细胞核呈轻~中度异型性,未见核,部分病例在间质中可见到砂粒体结构;有微乳头结构者2例,在广泛取材后均发现同一病例中微乳头结构与其他纤维性乳头结构并存,细胞核中度异型性,无病理性核;伴腹膜种植者1例,源于卵巢外生性肿瘤。13例MBOT的肠型全部为多房性,被膜光滑,显微镜下肿瘤由大小不等的囊和腺体组成,被覆复层胃肠型上皮,部分有乳头状突起,其异型性为轻~中度,即使同一肿瘤的不同部位细胞核异型性的程度及核相多少也有较大差异性,但无间质浸润。宫颈内膜型3例均为囊内生长,显微镜下肿瘤由宫颈粘液上皮及浆液型上皮混合组成,伴子宫内膜异位1例,呈现出复杂的分级乳头,上皮细胞排列成复层或丛状,不超过3层,核异型性轻~中度,核相不常见,淋巴结受累及1例。13例MBOT中未发现伴有上皮内癌及微浸润结构,未见腹膜假粘液瘤形成病例。以往认为腹膜假粘液瘤是由原发卵巢粘液性肿瘤,尤其是胃肠型MBOT破裂后播散到腹膜形成,但近年的形态学、免疫组化和遗传学研究都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表明几乎所有的腹膜假粘液瘤都起源于胃肠道,尤其是阑尾粘液性肿瘤,而与腹膜假粘液瘤同时存在的卵巢肿瘤是继发的[2~3]。手术是治疗BOT的主要方式,分保守性和根治性两类,保守性手术包括肿瘤摘除术、患侧附件切除术、双侧附件切除术等;根治性手术为全子宫与双附件切除术,以及卵巢外病灶的切除。采用何术式需根据术中临床分期、患者年龄及对生育的要求而定。多数学者认为对Ⅰ期年轻的患者可行保守性手术治疗,手术时应仔细探查盆腔、腹腔脏器表面,做腹腔冲洗时应行对侧卵巢剖视或楔型切除病理检查,但也有人认为这样并不能防止BOT的液细胞学检查、大网膜活检或横结肠下大网膜切除。有人主张保守性手术漏诊,而且可致不孕的发生,因此,对肉眼观完全正常的卵巢不必行剖视或楔型切除。本组保守治疗的Ⅰ期患者均未对对侧卵巢剖视或楔型切除病理检查。一般主张Ⅱ期以上患者应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目前多数学者认为Ⅰ期患者术后不需进行辅助化疗,超过Ⅰ期的患者是否需作辅助化疗尚有争议。由于BOT的瘤细胞增殖较缓慢,化疗应选用较温和的方案(如PC方案),一般疗程3~6个月。BeinerME等[4]认为BOT保守治疗后可以自然妊娠,术后妊娠率为27.9%~60.0%,自然妊娠率及妊娠结果均较好,复发率不受妊娠影响。我们诊断的30例BOT中,2例术后3年内成功自然妊娠。为阐明BOT的生物学行为和疾病本质,帮助诊断和判断预后,国内外学者应用形态测量、流式细胞术测DNA、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以及其他的生物学指标的免疫组化检测方法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目前对BOT的诊断仍需依靠显微镜下观察,而广泛取材是评估此类肿瘤的关键,手术是治疗的主要方式,术后辅助化疗是否有益尚有争议,妊娠对肿瘤复发或恶变是否有影响有待进一步观察和研究,随访是发现肿瘤复发、提高生存率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刘爱军,陈乐真编译.WHO肿瘤国际组织学新分类(下)[M].北京:诊断病理学杂志出版社,2001:68~82.
[2]Seidman JD, Soslow RA,VangR,et al.Borderline ovarian tumors: diverse
contemporary viewpoints on terminology and diagnostic criteriawith illustrative images[J].Hum Patho,2004,35(8):918.
[3]HartWR.Borderline epithelial tumors of the ovary[J].Mod Patho,2005,18:833.
[4]BeinerME,GotliebWH,Davidson B,et al.Infertility treatment after conservative management of borderline ovarian tumors[J].Cancer,2001,92(2):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