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哲学是()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B科学之科学
C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D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2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A哲学是“科学之科学”B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 C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D哲学是自然科学的概括 3哲学与科学的关系是()
A整体与部分的关系B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C绝对与相对的关系D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4哲学基本问题是()
A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B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C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D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 5马克思主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出发点是() A思维B物质C存在D实践 6唯物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是()
A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B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思想 C相对主义、绝对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D朴素唯物主义、直观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7旧唯物主义之所以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是因为() A唯物论与辩证法相脱离B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C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D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不承认意识的能动性
8中国唐代哲学家刘禹锡提出:“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这种观点是()
A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9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
A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B对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 C对世界是否运动变化的不同回答D对意识有动性的不同回答
10我国古代哲人提出“土与金、木、火、水杂,以成百物”,“和实生物”,这是()
A多元论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主张矛盾调和的形而上学观点D朴素唯物论观点 11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为人民服务的观点B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 C求真务实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 12马克思在哲学上最伟大的贡献是()
A创立了唯物史观B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 C把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统一起来D确立了能动的反映论
1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是()
A实践性、性和科学性相统一B把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统一起来 C把哲学与无产阶级统一起来D创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4“感觉是人与世界之间的屏障”,这一观点是() A唯心主义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 C不可知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 15“心想事成“这一观点是()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 C能动反映论的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1620世纪西方的“上帝观”发生了变化,认为“上帝在我心中”、“上帝代表爱”,这是()
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
17“二元论”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但最终将导致() A唯物主义B唯心主义C教条主义D折衷主义
18《易传》说:“易„„之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无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这是() A相对主义的观点B辩证法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D二元论的观点
19“感觉是客观世界,即世界本身的主观映象。”这一观点是()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20现代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是()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D二元论和诡辩论 21现代西方哲学人本主义思潮的主要特点()
A发扬人道主义,提倡以人为本B反对科学和理性,提倡非理性主义 C高扬人的主体精神D反对科学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22“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种观点是() A辩证法的观点B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
2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最主要的区别是() A强调了意识的能动性B坚持了世界的可知性
C坚持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D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24“劳动过程结束时的结果,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候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这一观点是()
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25下列命题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有() A理在事先B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 C万物皆备于我D上帝创造世界 26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 A心外无物B世界是意志的表象
C物是感觉的复合D世界是绝对理念的产物
27中国古代哲学家陆九渊主张“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这一观点是() 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28“天命难违”的观点是()
A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29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是()
A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相B主观同客观、认识同实践相 C世界观和方相D自然观和社会观相 30哲学上的二元论是()
A超越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的的哲学派别
B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最终导致唯心主义的哲学派别 C唯物主义的一种特殊形态 D唯心主义的一种特殊形态
31“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风景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矿物的商业价值,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这是() A先验论的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人的感觉具有主体性D经验论的观点 32“人是目的,也是手段”,这一观点()
A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的观点B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D科学主义的观点
33列宁说:“当然,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这里所讲的“非常有限的范围”是指()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和第二性B物质和意识是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 C物质是否能为意识所正确反映D意识能否反作用于物质 34主观唯心主义最终导致()
A唯我论 B个人中心主义 C唯意志论 D超人意识
35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
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二、选择题Ⅱ(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得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前,近代哲学具有的共同的特点() A在历史观上都是唯心主义B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相脱离 C都是不可知论哲学D都否认意识的能动作用 2旧唯物主义的缺点()
A具有形而上学性B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 C机械性D唯心主义历史观 3任何哲学都是()
A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 C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D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4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的关系是()
A人生观是世界观和历史观的组成部分B世界观、历史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生观
C世界观和历史观可以代替人生观D人生观是世界观和历史观的现实表现 5凡是唯物主义都主张()
A世界是可知的B世界是不可知的
C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D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6一切包含有辩证法思想的哲学都认为() A世界是物质的B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C世界是统一的D世界是发展变化的 7下列观点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
A世界是“绝对精神”的产物 B世界是人的意识的产物 C“理在事先”D世界是上帝的创造物
8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哲学,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A它以科学的世界观为理论核心
B它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C它以改变世界为哲学的根本目的
D它是实践性、科学性和性高度统一的哲学形态 9下列观点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有() A物是感觉的复合B存在就是被感知 C经验是世界最终的构成要素D心外无物 10下列观点中属于唯心主义的有()
A形存则神存,形灭则神灭B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C吾心便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D经验是认识真理性的最终判断标准 11一切唯心主义是()
A把精神看作是世界的本原B都是不可知论
C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论路线D认为绝对精神产生万物 12下列观点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有()
A物是感觉的复合B感觉是人与外界事物之间的屏障 C理在事先D心外无物
13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与时俱进的,是因为()
A马克思主义立足于实践B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的批判的 C马克思主义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目的 D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14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的主要特点有() A反对科学和理性B提倡非理性主义
C提倡以人为本D把科学技术看作是当代人非人化的根源 15唯物主义的共同特点() A一元论哲学B决定论哲学
C坚持物质第一性D能动的反映论 16唯心主义哲学的共同特点()
A坚持意识第一性B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 C一元论哲学D可知论哲学
17“克隆”、“转基因”等生命科学的重大突破,表明()
A意识可以创造物质B有力批判了“上帝造物”的观点 C为“世界统一于物质”提供了自然科学依据 D意识的能动性可以突破物质世界的规定 18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有()
A把感觉当作主客观之间的桥梁B把感觉当作主客观之间的屏障 C把理性夸大为脱离物质的绝对D把感觉夸大为派生物质的根源 19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的批判的,这是因为()
A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B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C是无产阶级的理论武器,而无产阶级只有全人类才能最后自己 D以阶级斗争的观点来看待一切
20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特征是()
A一元论和多元论的统一B实践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C理论和实践的统一D阶级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2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这是因为() A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B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C实践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D世界观和方的统一
22“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这是说()
A真正的哲学是科学之科学B哲学总是与它的时代相互作用的
C哲学用它特有的方式反映和把握时代D哲学要随时代的前进而发展 2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A具体科学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材料 B具体科学证实了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C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充分吸取和总结具体科学发展的新成果 D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在指导具体科学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 24近代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是()
A不可知论B形而上学性C机械性D唯心史观 25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可以使人()
A正确认识人类社会的本质B认识社会提供了辩证法的原则 C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D提高人们对社会发展、社会管理规律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26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是()
A生产力低下,科学不发达B反动的剥削阶级的拥护和支持 C把复杂的认识过程简单化、片面化和僵化D主观与客观相背离 27唯物主义历史观发现的伟大意义是()
A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实践本质B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 C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D使社会科学成为真正的科学
28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作为惟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下列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有()
A吾心即是宇宙B万物皆备于我 C心外无物D物是观念的复合
29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变成自主的客观存在,当作世界的本原和万物的创造者,下列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A万物归于理B理念生万物
C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展开D上帝造万物 三、分析题
1怎样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里程碑?
2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两次飞跃的进程。 3怎样理解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品质?
4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掌握哲学的基本问题有什么重要意义。 5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6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批判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武器,是无产阶级政党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
7运用所学的有关哲学原理,分析下列材料: 材料1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这是因为万物都是以湿的东西为原料,热本身就是从湿里产生、靠湿气维持,物的种子都有潮湿的本性,而水则是潮湿本性的来原。 ——摘自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 材料2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万物的本原是一。“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空气。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材料来源同材料1 材料3
近代英国哲学家霍布斯认为,物质世界是一个大机器,是各种机械的集合,一个活生生的人也不过是一架完全按力学规律运动的机器而已,心脏不过是发条,神经不过是游丝,关节不过是些齿轮,甚至连欲望、忿怒、爱情、恐惧等情感活动,也是纯粹机械原因引起的。 ——摘自霍布斯的《利维坦》 材料4
19世纪德国人杜林认为:“包罗万象的存在是惟一的”,即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存在。
——摘自恩格斯《反杜林论》 材料5
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同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请回答:
(1)材料1、材料2的不同哲学倾向和共同特点; (2)材料3、材料5的共同哲学倾向和不同点; (3)材料4、材料5的不同哲学倾向;
(4)材料5同材料1、材料3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8以下是关于唯心主义的有关材料: 材料1
陆九渊:“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陆九渊集》)王守仁:“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 ——摘自《传习录》 材料2
朱熹认为:“理在气先”。“宇宙间一理而已,天得知而为天,地得知而为地。”“天
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 ——摘自《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 材料3
列宁:“哲学唯心主义是把认识的某一特征、方面、部分片面地、夸大地„„发展(膨胀、扩大)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神话了的绝对。” ——摘自《谈谈辩证法问题》,《列宁选集》第2卷 请回答:
(1)简析材料1的观点并说明其唯心主义的形式。 (2)简析材料2的观点并说明其唯心主义的形式。 (3)谈谈对材料3的理解。
9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天”作出了各自的解释,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1
孔子的学生子夏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孟子》一书载:“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 材料2
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故道大,天大,地大,。域(意宇)中有四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材料3
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请回答:
(1)材料1、2、3各自所说之“天”各指什么? (2)材料1、2的共同哲学倾向和不同点是什么? (3)材料3的哲学观点是什么? 10以下为关于哲学方面的材料 材料1
西方古代的“回忆说”把认识看作是人对头脑中已经潜在具有的东西的一种回忆。中国古代认为人“生而知之”,近代西方又有“天赋观念”说。 材料2
康德认为,在意识之外存在着一个“自在之物”,他引起人的感觉,但“自在之物”只能提供认识的材料,认识的结果是由主体所具有的先验认识形式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改造而成的。因此,人们所认识的只是“自在之物”作用与感官所形成的表象。 材料3
休谟认为人所知道的只能是自己的感觉,所谓通过认识而发现的客观规律性或因果必然性,不过是人在多次重复感觉以后形成的习惯性联想,至于这种因果必然性是否真实存在于客观世界中,我们是无法证明的。 材料4
西方古代的影像说、流射说、蜡块说与近代的白板论和感觉论都把认识的主体看作是一种生物性的自然存在,把人的反映看作是认识者消极、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即客体直接影射在人的大脑中的过程。 材料5
恩格斯指出,人的思想的最本质的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仅仅是自然界本身;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 材料6
列宁指出,认识是人对自然界的反映。但是,这并不是简单的、直接的、完整的反映,而是一系列的抽象过程,即概念、规律等等的构成、形成过程。列宁还说,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
(1)分析材料1、2、3、4、5、和6,分别指出其哲学倾向。 (2)分析材料1、2、3和4根本缺陷是什么?
(3)材料5的观点中包含着可以驳倒材料1、2、3的观点的最令人信服的东西是什么? (4)分析材料6揭示出了一个东西,它是什么? 一、选择题Ⅰ
1D【解析】本题考查对所有哲学共同具有的特点的认定。在本题中,命题A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所有哲学都是世界观的统一,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的统一,所以不选。命题B属于旧哲学的特点,也不是所有哲学的特点。命题C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也不属于所有哲学共有的特点,因为旧哲学把哲学看作是“科学之科学”。只有命题D,属于所有哲学共有的特点,即不管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不管是古代还是近代哲学、现代哲学,都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所以本题选D。
2B【解析】本题考查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命题A把哲学看作是“科学之科学”,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来理解二者的关系,所以不对。命题C认为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这也是不对的,因为自然科学的基础是客观世界的存在,而不是哲学。命题D认为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的概括,也不对,因为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不能单单说成是对自然科学的概括。在本题中,符合题义要求的是命题B,因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的统一,所以对科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
3B【解析】本题考查对哲学与科学属于何种关系的知识点把握。哲学以整个世界的一般规律为自己的对象,而科学则以某个领域的特殊规律为对象,所以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属于一般与个别的关系,至于整体与部分、绝对与相对、本质与现象等不属于哲学与科学的正确关系,因为不能把哲学看作是本质而把科学看作是现象,同样哲学不能被看作是整体、绝对,而把科学看作是部分、相对。
4C【解析】本题考查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认定。在本题中,命题A属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命题B属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而命题D不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命题C则是哲学基本问题,故而选择之。
5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征实践性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扬弃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提出了能动性与受动性相统一的实践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去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实世界,把对象、现实、感性当作实践去理解。
6A【解析】本题是对唯物主义发展三阶段的认定,属于哲学基本知识和基本素质的考核。
7C【解析】旧唯物主义有三大缺点,即形而上学性、机械性和不彻底性。旧唯物主义之所以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是讲它的不彻底性,即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而在历史观上又倒向唯心主义。所以本题选C。
8C【解析】本题翻译成白话文是:宇宙是物质世界发展的最大东西,人是动物界发展的最高产物。强调的是世界的物质性,人是自然发展的产物,完全符合物质第一性意识第
二性的唯物主义原则,因此选C。
9A【解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划分的惟一标准,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而这一问题,也就是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所以本题选A。对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对世界是否运动变化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根据;对意识有动性的不同回答,是辩证的反映论和被动的反映论的区别,所以都不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
10D【解析】考查考生对“古代一些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有的容易当作“多元论观点”错选A项,因此正确的选项是D。
11D【解析】本题中的四个命题都没有错误,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自己哲学的根本原因。
12A【解析】本题中四个命题都是马克思对人类思想发展的贡献。但马克思有两个最重要的发现,这就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在哲学上最重大的贡献。 13A【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很多,基本特征是实现了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而根本特征则是实践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所以本题选A。
14C【解析】感觉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当然反映有对的有错的,这需要由实践来检验。认为感觉是人与世界之间的屏障,其本质特点是否认了感觉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否认了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所以属于不可知论的观点。
15B【解析】“心想”是一种思维活动,“事成”则是客观事物本身的运动过程,如果“心想”就能“事成”,这也就是说,思维可以直接成为客观事物,这是典型的精神决定物质的观点,所以选B。
16B【解析】“上帝观”是宗教唯心主义的观点,因此不属于形而上学和相对主义,可以排除命题C、D。划分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的标准,是把属于人的精神还是脱离人的精神作为第一性的东西,当我们说上帝创造世界时,上帝是脱离人的一种存在,所以是客观唯心主义,而“上帝在我心中”、“上帝代表爱”,这里的上帝已与创造世界的上帝发生变化,上帝成为属于人的精神,所以,西方现代上帝观由传统的客观唯心主义转向主观唯心主义,所以本题选命题B。
17B【解析】因为物质和意识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是一个无法调和的问题,而且由于科学已经证明了物质决定意识,在这种情况下,二元论只能导致唯心主义。在本题中,教条主义和折衷主义与题义无关,只对思维起干扰作用,所以在排除之列。
18B【解析】承认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发展、变化、运动是永恒的,这是辩证法的观点,所以该题选B。
19A【解析】该题干说明感觉的内容是客观的世界,感觉的形式是主观的,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所以选A。
20C【解析】本题考查对现代西方哲学基本流派的认定。现代西方哲学的基本流派是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所以本题选C。
21B【解析】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的特点是命题B,命题A、C属于正确的观点,命题D也不属于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的观点,故而本题只选B。
22D【解析】相对主义的根本特点在于否定事物静止的一面,把运动看作是脱离静止的绝对运动,本题中庄子的话,其特点就在于否认生与死、可与不可之间的相对静止,把生与死、可与不可看作是无条件转化的没有相对静止性的东西,所以不选A、B、C,只选D。 23D【解析】旧唯物主义是不彻底的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但在历史观上仍然是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24C【解析】本题是马克思的一段话,该观点突出的是劳动过程中人的意识能动性,所以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5C【解析】本题中命题A、B、D都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符合主观唯心主义的只有命题C。
26D【解析】本题中,命题A、B、C都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命题,符合客观唯心主义的是命题D。
27B【解析】心是人所具有的,是人的一种主观精神,所以这一观点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28C【解析】“天命难违”的核心是“天命”,天命决定事物和世界则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29B【解析】在本题中,命题A和D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但本题问的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在这里符合题干要求的只有命题B。
30B【解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所以都不是二元论,故命题C、D在排除之列。哲学上的二元论企图超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但这一立场不能坚持到底,最终走向唯心主义哲学,所以命题A也不能选,只能选B。
31C【解析】本题是马克思的一段话,说的是不同的主体,由于主体的特点的不同,感觉所指向的方面也不同,所以本题选C。
32B【解析】在人是什么的问题上,西方人本主义哲学只认为人是目的,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认为人是目的也是手段,因为人当然是目的,但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必须把自己当作手段,只有把自己当作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人不是纯粹的目的,人必须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故而本题选择B。
33A【解析】物质与意识对立的绝对性只有一点,即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超出这一范围,物质可以转化为意识,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它们之间的对立只有相对而言的意义。所以本题选A。 34A【解析】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而主观精神是属于“我”的,所以强调主观精神是世界本原的主观唯心主义,最终必然导致唯我论。 35B【解析】此题考查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富口袋”,是创造物质财富;“富脑袋”指学习和掌握科学理论、知识、技术和党的方针。“富脑袋”对创造物质财富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的作用。因此“要富口袋,先富脑袋”体现了精神对物质的能动的反作用,说明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所以,正确选项是B。 选项C关于精神力量可以代替物质力量的说法混淆了物质和精神的原则区别,也夸大了精神的作用;备选项A和D否认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原理,所以C、A、D不应选。
二、选择题Ⅱ
1AB【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前,哲学都是唯心主义历史观,都是说明世界的哲学,是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相脱离的哲学,也是说,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而唯心主义却是辩证法的。但是不能说都是不可知论哲学,也不能说都是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哲学,因为唯心主义哲学也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只不过是片面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 2ABCD【解析】旧唯物主义具有三大缺点,即形而上学性、机械性、唯心主义历史观,而具有这三大缺点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所以本题选ABCD。
3AC【解析】本题要求选择哲学的共同的特点,命题B、D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不属于所有哲学的共同特点,所以不选。命题A、C属于哲学的共同的特点。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哲学都是它所属的时代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就是唯心主义哲学也是自己时代的所有的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比如黑格尔哲学,但不是关于自然、社
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问。
4ABD【解析】世界观是对世界的总观点,历史观是对历史的总观点,而人生观则是对人的总观点。世界包含着对人的看法,历史则是人的历史,所以历史观中也包含着对人生的观点,但是世界观和历史观,不能代替对人生的具体的观点,反过来,对人生的具体的看法也不能替代对世界和历史的看法。所以本题选择命题A、B、D。
5AC【解析】各种唯物主义作为哲学形态有共性又有区别,它们的共性是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总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并且都是可知论哲学、决定论哲学。但唯物主义哲学有着不同的形态,本题中,命题D主张“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是辩证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不主张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所以本题选A、C。
6BD【解析】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相互交错的,有唯物主义的辩证法也有唯心主义的辩证法,所以主张辩证法的哲学不一定是唯物主义哲学,故命题A是错的。命题C,则属于一元论哲学和可知论哲学,与辩证法没有直接关联。所以本题只能选命题B、D。
7ACD【解析】命题B中人的意识属于主观精神的范畴,所以是主观唯心主义。但是绝对精神、理念、上帝,都属于客观精神的范畴,所以是客观唯心主义,所以本题只能选命题A、C、D。
8ABCD【解析】本题中四个选项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区别。
9ABCD【解析】主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的一种哲学形态,其特点不仅在于主张意识第一性,而且进一步主张人的主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因此判断主观唯心主义的标准是以主观精神为世界存在的第一性。本题中,“感觉”、“被感知”、“经验”、“心”都属于人的主观精神,所以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命题。
10CD【解析】唯心主义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共性。本题中,命题A、B都是属于唯物主义的,命题C、D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主观唯心主义也是唯心主义,所以选择之。
11AC【解析】本题是“一切唯心主义”,所以要选择一切唯心主义共有的特点。在本题中,命题D“认为绝对精神产生万物”,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命题B也不是所有唯心主义哲学的特点,故而不选。命题A、C为一切唯心主义所共有,所以选择之。
12AD【解析】本题中,命题C“理在事先”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命题,所以不选。命题B“感觉是人与外界事物之间的屏障”是不可知论的命题,也在不选之列。符合题意要求的是命题A、D。
13ABCD【解析】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与时俱进的,是由马克思主义自身的本质特点所决定的。在本题中,A、B、C、D都属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点,是决定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所以与时俱进的原因,所以选A、B、C、D。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相对真理、客观真理的统一,没有一种真理只是绝对真理,如果只是绝对真理,就不会与时俱进了。
14ABD【解析】本题主要理解当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不是传统的人道主义,也不是以人为本,所以命题C不属于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的观点,命题A、B、D属于人本主义哲学观点,所以本题选A、B、D。
15ABC【解析】在本题中,能动的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不属于所有唯物主义哲学。因为所有唯物主义哲学坚持的是反映论,而反映论有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与积极的能动的反映论的区别。命题A、B、C,则是所有唯物主义哲学的共同特点,故而选择。 16ABC【解析】唯心主义哲学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坚持意识第一性;在认识论中,唯心主义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由于唯心主义哲学只承认意识决定一切,所以是一元论哲学。至于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哲学,是由哲学基本问题所决定的,由是否承认思维与存在同一性作为划分标准,所以唯心主义哲学中有一些哲学是不可知论,而大部分唯心主义哲学
则是属于可知论哲学的,所以不能由唯心主义本身推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问题,因此本题选命题A、B、C。
17BC【解析】“克隆”、“转基因”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当代体现,但是并没有也不可能说意识突破了物质世界的规定、意识可以创造物质,所以命题A、D是不对的。所以本题选B、C。
18CD【解析】本题中,命题A、B与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没有直接关系。命题C是客观唯心主义产生的原因,命题D则是主观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故本题选C、D。
19ABC【解析】本题中命题D“以阶级斗争看待一切”,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马克思主义把阶级斗争看作是人类社会发展某一阶段的社会事实,不是贯穿于人类社会始终的。
20BCD【解析】本题是对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体系的基本特征的认定,实践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阶级性和实践性的统一属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至于命题A“一元论和多元论的统一”是一个错误的命题,所以A命题不选择。
21AC【解析】本题中,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的统一,这两个特点属于所有哲学的共同特点,因而不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特有的。只有命题A、C,是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特有的,所以选择之。
22BCD【解析】这是马克思的一段话。在本题中,命题A是形而上学的,把哲学看作是绝对真理的体系和科学之科学,哲学也就不发展了,其他命题都符合题意,所以选择之。 23ABCD【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辩证的,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在本题中命题ABCD均符合题意。
24BCD【解析】近代唯物主义有三大缺陷,即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唯心史观,至于不可知论不是近代唯物主义的特点,因为近代唯物主义与所有的唯物主义一样,都是可知论哲学。同样是所有唯物主义都有决定论哲学,因此命题A不在选取之列。
25ABCD【解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现象、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中有巨大的作用,命题ABCD均符合题意。
26ABC【解析】本题中命题A是唯心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命题B是阶级根源,命题C则是认识根源,所以选择ABC。至于D是人产生认识错误的原因,不一定就产生唯心主义,也可以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等其它错误,所以不能看作是产生唯心主义的根源。
27ABCD【解析】本题中命题A、B、C、D完整地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产生的意义。所以全选。
28ABCD【解析】主观唯心主义是把人的主观精神看作是世界的本原,本题中四个命题均符合主观唯心主义的基本特点,所以全选。
29ABCD【解析】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意识变成的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和万物的创造者。本题中,命题ABCD均符合客观唯心主义的特点,故而选择之。 三、分析题
1【答案要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所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里程碑,就在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又立足于当代中国变化中的实际,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的要求,反映了我们党由党到执政党地位的深刻变化。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造性在于,它是对人类社会规律和社会主义规律的揭示。从根本上说,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结底是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在于,它是对执政党规律的揭示,它解决了已经取得政权的党应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
归根结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新性和重大意义在于,它是对执政党规律、社会主义规律和人类社会规律这三大规律的揭示,它关系到我们民族的命运、我们社会主义的命运、我们党的命运。 2【答案要点】(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强调物质世界、人类社会活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性,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生动体现。两次历史性飞跃及其三大理论成果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一方面突出了实践的地位和作用,即中国与建设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人们在实践中探索、检验和发展真理;一方面又突出了理论的科学指导作用,即中国、建设和改革都不能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所以,我们要以实践为中心,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既反对自由化倾向离开马克思主义,又反对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3)人类认识发展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一个多次发展和无限发展的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的特点,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逐步形成科学理论或科学假说。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同样一再经历了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对于中国是什么性质的民主、怎样进行中国,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同样都经历了多次反复,都经历了再认识过程,才达到比较科学的认识,先后形成了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三大理论成果。
(4)在中国、建设和改革的认识和实践多次反复的过程中,实践不断发展,认识也要不断更新;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只有我们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始终坚持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一定能够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3【答案要点】所谓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指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时代和实践的前头,接受实践检验并在实践中发展,始终充满旺盛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与时俱进的,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立足于实践,以实践作为理论的动力、基础和目的,并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与时俱进的,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的、批判的,具有自我批判的精神,不断“扬弃”已经过时的思想观点,总是思想,不断地从各种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出来。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与时俱进的,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以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作为自己活动的基础,不断地实事求是。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与时俱进的,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以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终目的,以全人类为己任。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150多年的历史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中国党的80年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创建了新民主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则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党三代领导人的理论和实践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确实是与时俱进的。
4【答案要点】(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有着丰富的内容,但最重要的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物质和精神谁是本原、谁是被派生,物质决定精神还是精神决定物质的问题;其二,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们的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世界能否被人们所认识的问题。对第一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第二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这两个方面的问题相
互联系,但第一方面的问题是最根本的。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由它在哲学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地位所决定的。具体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对世界上纷繁复杂的事物、现象的最高概括;一切哲学问题的解决都要以回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为前提,对它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方向和路线;对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同时是人类实践活动中普遍存在的并且必须加以正确解决的基本问题。
(3)掌握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哲学基本问题原理的提出为研究哲学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提供了一条基本的指导原则,哲学的历史悠久,学派纷呈,哲学基本问题为我们划分哲学上的基本派别确定了科学标准。同时它也是我们反对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各种唯心主义、不可知论、形而上学的锐利武器。第二,哲学基本问题是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基本问题。它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一个根本原则,也是引导我们不断更新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现实地变革自己的生存状况和生活方式的强大工具。
5【答案要点】(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世界观和方的指导作用。我们党的路线方针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即科学世界观和方的指导下制定出来的。 (2)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创造性实践和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要在不断探索和克服困难中,了解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和总结新经验。在这一开拓性、创新性的伟大实践中,只有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反对唯心论和形而上学,善于把理论和实际、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和中国的国情结合起来,才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保持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在实际工作中不犯和少犯错误。
(3)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灵魂,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集中体现。中国党在和建设的长期斗争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形成了一条正确的思想路线,这就是思想、实事求是。这条思想路线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精髓,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成功和胜利的思想保证。要真正懂得和自觉贯彻这条思想路线,就必须懂得马克思主义哲学,掌握和发挥这一科学世界观和方的指导作用。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伟大认识工具,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工具。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锐利的认识武器,正确认识中国的历史和现状,寻找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特点,特别在当前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新事物、新情况和新矛盾层出不穷,就更需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伟大认识工具,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不断总结经验,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性。
6【答案要点】马克思主义是完整的科学世界观,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特别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批判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武器。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阐述,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论证,揭示了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地位及其历史使命,为他们谋取自身的指明了现实的道路。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在发挥着指导无产阶级批判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社会功能。这种功能还表现在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无产阶级的领导核心。它的根本任务就是领导无产阶级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最终实现主义。因此,它在制订路线、方针、的时候,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没有马克思主义指导,无产阶级政党就无法带领无产阶级去完成历史赋予的伟大使命。
7【答案要点】(1)材料1的观点是唯物主义观点,材料2的观点是唯心主义观点。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具有直观性、猜测性,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2)材料3、材料5的共同哲学倾向是唯物主义;不同点是:前者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后者是辩证唯物主义。
(3)材料4的观点是模棱两可的,掩盖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这一问题上的对立,材料5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4)材料1、3、5都是唯物主义观点,反映了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8【答案要点】(1)陆九渊、王守仁认为只有“心”才是最真实的,而物质世界都是虚幻的,主张“心”即主观精神,是宇宙或物质世界的本原,物质世界派生于精神。这种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2)朱熹认为在具体事物(“气”)存在以前,就先有“理”(一种脱离人和具体事物的抽象精神)存在了。“理在气先”,就是指客观精神“理”决定事物的存在,“理”是万事万物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3)列宁深刻地指出了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认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果把其中的某一个环节或方面加以夸大或绝对化,使精神成为主宰物质的东西,就会导致唯心主义。夸大了感性认识(如感觉)往往会导致主观唯心主义;夸大了理性认识(如概念)往往会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9【答案要点】(1)材料1的“天”是一切的最高主宰、某种神秘力量;材料2的“天”不是一切的最高主宰,而是比地大、同地一样的物质的“天”;材料3的“天”是指自然界。 (2)材料1、2的共同哲学倾向是客观唯心主义,不同点是对本原的解释不同,材料1是“天”,材料2是“道”。
(3)材料3的观点是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认为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顺应规律就能成功(吉),违背规律则就会失败(凶)。
10 【答案要点】(1)材料1的观点是唯心主义先验论,材料2、3的观点是不可知主义的怀疑论(或不可知论),材料4属于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材料5、6均属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2)材料1中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根本缺陷在于把认识封闭在主观精神的圈子之内,否认认识的客观来源,实际上取消了认识能否通过主观反映客观的问题。材料2、3中的不可知论的根本缺陷在于把人的认识看作是一种不能证明其对错,不能证明其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的东西。材料4中的直观反映论的缺陷在于它仅仅从客体来说明认识的形成极其本质,把认识简单地看作主体被动接受对象的刺激和对象把自身“烙印”在主体大脑中的结果。 (3)材料5中包含着可以驳倒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而且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缺陷的东西,就是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
(4)材料6揭示出的一个东西是:认识的本质,即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