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韩国礼仪教育对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启示
作者:蒋永明
来源:《人力资源管理》2011年第12期
摘要:培养高素质的公民,道德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尤其是在学生人格逐渐形成的中小学时期显得尤其关键。作为东方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礼仪之邦”和“君子之国”,韩国人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的风度和温良谦恭的文明形象给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与其礼仪教育成功是密不可分的。本文就韩国礼仪教育的成功之处入手,探索我国在社会转型期中小学道德教育的新路径。
关键词:韩国 礼仪教育 中小学 道德教育
一、韩国礼仪教育概述
“礼仪是一种道德规范,是道德意识、道德信念、道德情感等精神内涵的外化。”因此,礼仪是道德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分支,礼仪教育的重要作用已深入人心。韩国历来有重教兴邦的历史传统。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韩国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创造了“江汉奇迹”,这与其对于民族精神的培养和道德教育是密不可分的,韩国重视道德教育,更加强调礼仪教育。韩国礼仪教育的成功之处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加以分析。
1.以儒家思想为起点,融汇古今精华。儒学对韩国的礼仪教育有着难以磨灭的影响。《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记载小兽林王二年(372年)高句丽“立太学,教育子弟”。由此可见,韩国自古就崇尚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所传播的思想也就成为了韩国道德和礼仪的理论基石。因此,在儒家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下,韩国国民具有良好的社会风尚和礼仪基础。韩国人把儒学思想渗透到了自己的民族文化中,形成了韩式的文化传统和礼仪风范,这与社会对于礼仪教育的重视是不可分割的。近年来,韩国也受到其他西方国家的开放思想的影响,将自由、民主的思想融入到国民素质的教育中,礼仪教育也显得生机勃勃,摆脱了传统死板的模式,换之以灵活却不失体统的新的礼仪教育路径,这些在风靡全球的韩剧中都有所体现。
2.以学校课程为中心,贯穿社会家庭。礼仪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并不是简单的行为举止和礼貌教育,更是一种道德和人格的养成教育。在韩国,学校的礼仪教育课程包含在系统道德教育课程之中。从1973年起,韩国就面向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开设了道德课程,而一二年级的学生有类似的“正直生活课”,内容涵盖了国家生活、民族生活、学校生活以及家庭邻里等各方面的基本礼节和道德规范。大学期间则开设国民伦理课和社科课,在德育课程的基础上讲授伦理和道德知识。另外韩国的大学中设有必修性质的教养课,基本内容由教育部确定,各个学校要根据自己的师资储备情况增加选修课,并设置相应的专门的教学机构。除了学校之外,家庭浓厚的礼仪氛围和社会对于公民礼仪教育的关注也是韩国礼仪教育得以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功的重要因素。韩国社会对于传统节日的关注就在无形中给公民礼仪的培养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节日期间众多的民俗活动和传统习俗是韩国人礼仪塑造的一个重要环境,使得他们在感受节日氛围的同时也学习了韩国的一些传统礼仪及习俗。另外,丰富的社会服务活动更将学生在学校中所学的礼仪常识运用到了生活实践中,提升了学校礼仪教育的效果。
3.以因材施教为指导,探索教法。韩国的礼仪教育虽有统一的教学内容,但是在实施方式和教学方法上却丰富多彩。诸如利用榜样的力量对孩子形成隐性激励源,利用传统节日对孩子塑造环境源,利用学校课程对孩子进行系统的教育,利用社会服务对课程做以辅助和支撑。尤其是近代传媒业的发展,又给韩国的礼仪教育插上了的翅膀。这些都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所需要的环境,因此,韩国成功的礼仪教育跟这些多方力量、多种教法的共同作用是密不可分的。
二、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现状
我国对于道德教育,在宣传、组织领导、具体实施等方面都一贯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但是近些年来道德教育的效果却不容乐观,在我国中小学,学生们往往把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作为最不喜欢课程中的首选,众多家长还常为子女们的道德成长而忧心,社会对青少年的思想面貌也多有责难。道德教育的初衷却跟效果完全背离,这跟我国目前的道德教育模式是相关的。首先,我国道德教育的内容是空洞的道德规范,这远远背离了人性所特有的心理特点,因此将本来是充满了人性魅力的道德课变成了毫无主体能动、没有道德意义、枯燥无味、令人厌烦的灌输与说教。其次,在道德教育方式上,道德课完全把学生禁锢在教室中,使学生缺乏去实践中体验生活、体验道德实践所带来的快乐,仅仅依靠教师单纯的说教,在学生具有思维的前提下,这种模式势必会遭到学生的反感。最后,在评价方式上,道德课跟其他课程一样采用卷面的测试方式,这会造成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出现心口不一的情况,因此很难客观地评价学生的道德水平,只会培养出一批考试人才。 三、以他山之石,探索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新路径
1.重视传统精髓,重塑青年礼仪。我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例如《弟子规》中“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朱子治家格言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为艰”;《三字经》中“尔小生,宜立志。莹八岁,能咏诗。尔幼学,当效之。勤有功,戏无益。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这些文字通俗易懂,合理的利用和吸收传统文化中的德育精华可以在青少年德育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韩国即是合理利用我国儒家文化进行礼仪教育的成功典范。如今,我国的青少年道德意识淡漠,礼仪风范欠缺,这正是传统文化大放异彩的好时机。
2.直面外来文化,强化民族精神。哈韩的盛行,西方节日的流行,欧美范的崇拜……外来文化以不可阻挡的趋势影响到我国青少年的日常生活,这一方面彰显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但同时我国的传统文化也面临着冲击。对于如今青少年对外来文化的追随,我们应该采取的态度不是回避,不是杜绝,而是直面。当然,对于腐朽的外来文化我们应该彻底摒弃和禁止。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包容外来文化的同时我们德育工作者不应忽视民族精神的弘扬,如何结合外来文化、利用外来文化的精髓去发扬我们的民族情感和爱国精神,将是我们必须进一步探索的课题之一。 3.倡导情感渗透,摒弃盲目灌输。道德教育的成功应该取决于中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维持道德教育的长效影响。而我国目前的道德教育过程,大多数采用的是课堂灌输的教育方式,学生被在自己的教室中,加上教师教学技巧的欠缺,势必会使学生对说教式的教育产生反感,难以达到道德教育的理想效果。如果我们试图将道德教育的内容跟学生的日常经验相结合,或者使学生置身于道德教育内容的情境中,让他们亲自去体验和感受,将知识内化到自己的经历中去,就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随着现在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中学生的思维越来越而富有个性特征,这就使得传统死板客套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这也就需要道德教育者在传授学生道德知识的过程中探索新教法,把握学生新动态。
参考文献:
[1]艾政文.中国与韩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之比较[J].教育探索,2010,223,1:152-154 [2]余维武.和谐社会建设需要礼仪教育[J].教学与管理,2006,18,6:40-43 [3]李伟利,周小燚.中韩高校德育的礼仪载体比较研究[J].教育文化,2011,7
[4]白宏亮.韩国的礼仪教育对我国大学生礼仪素质教育的启示[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26,6:124-125
[5]袁柳红.中小学德育问题及对策[J].高等函授学报,2005,19: 107-109 [6]刘李胜.韩国概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 [7]李甦.韩国儒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