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高校教师资(职业道德-已经整理好)

(新)高校教师资(职业道德-已经整理好)

来源:九壹网
你想是怎样的人,你就是怎样的人;你想成为怎样的人,你离这个目标就不会太远。

道德论

考试题型:

单项选择(10题,每题2分,共20分); 简答题(5题,每题4分,共20分); 论述题(2题,每题15分,共30分); 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发展必然引起道德关系的变化发展;④辨证地理解道德一般本质:承认道德总是一定社会经济利益关系的产物,亦承认道德又具有相对性,具有自身的存在规则和发展此它是实践的;b. 道德促使人类结成相互满足的价值关系,推动人们改善这种关系,调节人与人的交往、协作,完善人的人格,同时,道德又不仅仅是价值,更是实现价值的行动,是有目的的案例题(2题,每题15分,共30分)。 第1章 导论

1. 道德 P3-4:①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②以善恶为评价标准来评价和规范人们的行为;③依靠社会、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发挥自身的调节作用;④调整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和个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2. 道德一般本质P7:道德作为同政治、

法律、哲学、宗教、艺术等意识形态一

样的一般社会意识形态所具有的性质,

道德受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的制

约;表现在4方面:①社会经济结构的

性质直接决定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②

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

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③

看人生峰高处,唯有磨难多正果。

规律,这种性突出表现为既可对社会发展起积极推动作用,也可起消极阻滞或促退作用。

3. 道德特殊本质P8-9:道德作为人类社会一种特定的、具体的意识形态所具有的不同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性质,其主要表现(重点):①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解方式,道德是一种由原则、规范、意识、信念和行为习惯构成的特殊的调解规范体系(a. 道德是一

种非制度化的规范;b. 道德是一种非

权力规范;c. 道德是一种内化的规

范);②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a. 道德

不仅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一种特殊的调

节规范体系,而且是人类掌握世界的特

殊方式,是人类完善发展自身的活动,

道德是一种以指导行动为目的、以形成

人们正确地行为方式为内容的精神,因

行动;c. 道德是人们从“实践-精神”上掌握现实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其目的是按照“善”的规则去创造性地完善社会和人自身的存在)。

4. 职业与职业道德P14:职业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中所从事的负有特定社会责任、具有专门业务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职业道德指人们在一定的职业活动中形成和遵守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5. 职业道德基本原则P15: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及其观念的灵魂,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体现在3方面:①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下新型的人际关系;②体现一种新的劳动态度,是履行职责的精神动力;③体现衡

1

你想是怎样的人,你就是怎样的人;你想成为怎样的人,你离这个目标就不会太远。

量职业行为善恶是非的最高标准。 对象不同,他是一个有意识的、有思想的、有主动性的人,广大青少年既是作

②教育教学内容具有创新性;③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具有创新性。

6. 职业道德主要规范P15-16:①爱岗

为教师的劳动对象(即客体)而出现的,

敬业,勤于职守;②尽职尽责,奉献社

会;③遵纪守法,诚实守信;④文明竞

争,友好协作;⑤勤奋学习,熟练业务。

第2章 教育劳动和教师职业道德

1. 教育劳动对象特殊性P29-30:①复杂性(社会复杂性决定学生个体的多样

性;对待学生不可能像加工物质产品那样,按固定工艺流程,用一个模子来铸造);②向师性(a.教师是学生获求知识的导师和引路人,在学生心目中占有特殊地位,无论教师是否意识到,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事的态度都被学生视为榜样,被学生竭力模仿;b.教师必须从育人高度注意自身劳动的示范性;c.教师的榜样作用对于学生成长,是任何教科书、任何奖罚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③主客体双重性(重点,结合正确对待师生关系的意义理解)(a. 教育劳动是以人为对象的创造性劳动,但这一对象与其他劳动实践过程中的

看人生峰高处,唯有磨难多正果。

又是作为教育劳动的主体而出现的,学

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

要受自己意识的支配;b. 教师对学生

施加教育和影响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过程,在这些活动中,学生是作为主体的主动的一方,

接受不接受教师的影响,学生操有某种

“主动权,教师劳动对象的主体性,还

反映在劳动过程中的反作用特点,在教

育过程中,教师作为主体以其思想、感

情、见解和态度等,影响乃至改变着教

师和教师的劳动,只有当教师的教育引

起学生积极、肯定的反应时,教师的要

求才具有积极的价值和作用,可见教师劳动的效果、成效,不只是取决于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主体的努力和能力;c. 主客体双重性使得教师劳动具有特殊的复杂性和艰难性)。

2. 教育劳动方式创造性P31:①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创造性人才;

3. 教师职业道德 P36: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对教师行为的基本要求。

第3章 大学精神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

1. 大学精神P45:在大学发展过程中长

期积淀、凝练而成的、为大学人所普遍

认可并共同追求的、相对稳定的理想、

信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5点内涵

P48-53:①学术自由;②自治;③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④开拓创新;⑤

理性批判。

2. 大学精神作用P53-55:①定向与规范;②维系与凝聚;③激励与驱动;④感染与教育。

3. 大学精神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立和弘扬大学精神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意义?)P55-60:①确立教学与科研相

2

你想是怎样的人,你就是怎样的人;你想成为怎样的人,你离这个目标就不会太远。

统一的职业责任观;②树立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学术自由观;③树立服务与引领相统一的社会责任观;④具有崇高的学术追求并养成的学者人格。 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d. 以身立教,德识统一)。

4. 教育公正P73-75:①确立依据(a. 社会公正总体原则的要求;b. 贯彻为人师表原则的保证;c. 正确处理师生关①在教育教学目标认识上有差异;②在教育教学方法理念认识上有差异;③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条件有差异,身心和道德等有差异;④社会大环境的变化。 5. 协调高校师生关系师德要求(重要)第4章 教师职业道德原则

1. 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重点,案

例题)P66-93:①教书育人;②为人

师表;③教育公正;④依法从教;⑤教

育人道主义。

2. 教书育人P66-69:①确立依据(a. 教

师基本职责;b. 遵循教学规律的要求;

c. 培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

才的要求);②贯彻要求(怎样做好教

书育人工作?)(①坚持对学生的全面培

养;②按教育规律教书育人;③努力学

习,提高自身素质,探索教书育人的规

律)。

3. 为人师表P70-73:①确立依据(a. 实

现教育根本任务的要求;b. 教师职业

劳动特点的要求;c.整个社会对教师的

要求);②贯彻要求(a. 对自己高标准、

严要求;b. 言行一致、表里如一;c. 以

看人生峰高处,唯有磨难多正果。

系的要求);②贯彻要求(a.爱无差别,

一视同仁;b.实事求是,赏罚分明;c.

长善救失,因材施教;d.面向全体,点

面结合)。

第5章 高校师生关系中的道德问题

1. 师生关系P96: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

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

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2. 师生关系的关系主体(5方面4层次)

P97:伦理关系(最高层次)、管理关系

(核心,第二层次)、心理关系(重点,

第三层次)、法律关系(条件,第三层

次)和人际关系(基础,第四层次)。

3. 高校师生关系特点P100:①教育者

与受教育者;②层次上具有差异性;③

在情感、角色期待上具有互动性;④在

评价标准上具有冲突性。

4. 高校师生关系矛盾冲突原因P102:

P104~109:① 确立学生主体的观念(结合教育劳动的主客体双重性理解)(a. 寻找适当的切入点或兴奋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b. 在确立学生主体观念的同时,更应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c. 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要注意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②尊重学生,培养学生个性(a. 教师有效实现教育教学的需要;b. 友好、平等、信任和自制是尊重学生的基本要求;c. 对学生的尊重,不仅表现为对学生人格的尊重,还表现在对学生个性(心理、性格、气质和专业特长上的独特性)的尊重;c. 培养、发展学生个性);③关心学生,深入了解学生(a. 既关心学生学业,关心其思想道德,既关心其交往和活动,也关心其生活与健康,关心学生是教育和培养师生感情的需要;b. 多种

3

你想是怎样的人,你就是怎样的人;你想成为怎样的人,你离这个目标就不会太远。

途径深入了解学生);④严格教育,全面要求学生(a. 严格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全面地得到发展,能成长为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而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育目标;b. 遵循原则:严而有理;严而有度;严而有方;严而有恒)。 第6章 高校教师集体中的道德问题 1. 教师集体中人际关系特点P113~114:①具有较强的相互依赖性;②具有更加鲜明的性;③具有价值目标和根本利益的一致性。

2. 教师集体中人际矛盾产生原因P115~116:①由于教育劳动的分工不同;②由于存在着个体差异,彼此间易产生矛盾冲突;③教师集体中的成员作为不同的利益主体所引起的;④由于历史的传统和当今社会生活的变化所引起的。

3. 教师集体中人际关系道德调节P117~135:

①关心集体(a. 团结和谐集体意义:产生内聚力和向心力;教师集体所确立的价值目标才可能得以有效实现;b.

看人生峰高处,唯有磨难多正果。

实现路径:遵守集体纪律,爱护集体荣誉;自觉维护集体团结,正确对待集体矛盾;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遇到矛盾冲突时,自觉以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c. 关心教师集体与集体主义道德原则:教师所关心的集体是一种真实的集体;教师集体应最大限度地保证教师个体利益的实现)。

真实的集体(论述):a. “真实的集体”是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的,在真实的集体里,个人与集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在价值本质、价值地位、价值意义上是统一的,不存在内在的和价值序列上的优劣之分;b. 从个人与集体的价值关系来看,两者在总体上是一种相互统一、相互制约、相互补充、共生共长的关系:一方面,个人的价值创造、利益增长和需要的满足依赖于集体价值和利益的增长;另一方面,集体的总体价值和利益的增长又必须依赖于个人的价值创造和利益增长;c. 真实的集体主义强调个人与集体之间在价值取向上的统一协调和生存发

展上的共存共生,并把实现社会整体的共同进步与每个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真正统一,作为它的最高目标和要求。

②尊重同事(a. 意义:要求尊重人的一般道德要求在教育劳动中的具体体现;有利于良好的教师集体的形成;b. 要求:看到他人长处、宽容他人不足、尊重他人个性、倾听他人意见、注意向他人学习和积极关心帮助他人)。 ③团结协作(a. 维持性团结协作:保持以现有教育人际关系、不伤和气为目标和出发点,表现为为了保持既有的表面的和谐关系,有意见不敢或不愿意提出,反而使矛盾日积月累;b. 发展性团结协作(重点):1)主要是以优化现有教育人际关系、促进发展为目标和出发点,表现为教师同侪之间为了促进发展、优化关系,主动沟通;2)有问题时,愿意、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有意见提在当面;3)寻求和实现了充分的人际交流,不断达到新的理解,形成良性的竞争氛围,促发新的发展契机;4)

4

你想是怎样的人,你就是怎样的人;你想成为怎样的人,你离这个目标就不会太远。

教师之间的关系表面上似乎不是很和谐,教师同侪之间会围绕某个问题发生激烈的争论,但这种教师人际关系具有激励价值,有利于教师业务能力的发挥和个性的健康发展,这种教师集体中的团结协作氛围一旦形成,就会使教师逐渐养成并习惯于真实的、真诚的、互相激励的教师人际关系)。

④有益竞争(在教师集体中如何展开有益竞争?)(a. 勇于开拓进取、敢于创新;b. 竞争手段必须符合道德;c. 妥善处理教师集体中竞争和协作的关系)。

第7章 高校教学工作中的道德问题 1. 教学P142:以知识、机能、道德伦理等为媒介的师生相互作用的双边工作,是以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进取性工作,是智慧的、人道的、进步的活动,是凝聚了人类崇高的道德理想、道德精神和人类文明结晶的活动。 2. 教学工作道德意义P142:①以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进取性工作;②对待教学工作的态度体现教师的

看人生峰高处,唯有磨难多正果。

道德水平;③做好教学工作是教师良好素质的体现。

3. 教学工作中具体道德要求P146:①确立科学的教学理念;②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③提高教育专业能力;④注重全面教学改革;⑤进行合理的教学评价。

第8章 高校科学研究中的道德问题 1. 高校科研的道德意义P159~163:①有助于引领人类文明发展的健康方向;②有助于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③有助于高校教师取得科学研究的成功;④有助于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为何要在科研活动中倡导高尚道德?(①动力功能:因为高尚的科研道德再科研活动中具有动力作用,从行为目的看,如没有为社会进步、两个文明建设作贡献的目标,就没有强大动力来取得科研成果;②调节功能:高尚的科研道德具有一种调节功能,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有助于摆正各种关系,避免自私自利;③促进功能:高尚的科

研道德有促进作用,促使自己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中,培养科研型人才,提高教学水平;④育人功能:高尚的科研道德具有育人功能,勇于献身,不畏强权,正确对待自己,不断进取,为学生树立好示范。)

2. 科研中具体道德要求P165-179:①追求真理,勇于献身(打破科研的神秘感、克服自卑感、防止自满情绪、反对迷信权威和正确对待失败);②实事求是,治学严谨;③配合协作,优势互补;④学术民主,提携后辈。

3. 学术问题(重点)P169:①4原因(a. 从大的社会环境来说,整个社会在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出现的价值观、利益观和道德观偏差对学术界的影响等;b. 从学术界自身而言,建立和完善既适应社会发展又符合学术规律的学术管理系统滞后;c. 从学术和学术人员来说,极少数人学术道德低下,学术功底薄弱,心态浮躁,经不起名利的诱惑;d. 从监督和惩罚机制上看,监督和惩罚机制的缺位也是我国学

5

你想是怎样的人,你就是怎样的人;你想成为怎样的人,你离这个目标就不会太远。

术未能得到遏制的一个重要因素);②4表现(a. 抄袭剽窃;b. 伪造或拼凑包装;c. 浮夸吹嘘,制造学术泡沫;d. 大搞不正之风);③危害表现(对学生的危害,对学术研究的危害,求效率和努力奉献作为基本道德原则;②正确处理享有权利与应尽义务的关系;③正确处理岗位主次关系;④确立自觉的守法道德;⑤主动维护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⑥具有人格示范的要求;及其行为实践。

3. 师德修养必要性P198-199:①教师个体职业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要求;②教育现代化对教师的要求;③社会对教师的要求。

对我国科学和社会发展进步的危害);④4措施(a. 有赖于党风、社会风气的根本转变;b. 有赖于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学术发展规律的学术评价机制;c. 提高科研人员的学术道德,增强学术功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d. 完善学术的监督和惩罚制度)。 第9章 高校教师社会服务中的道德 1. 社会服务道德意义P183~185:①履行社会赋予高校使命的必要形式;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客观需要;③综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需要产学研一体化,实现知识增值;④有利于激发自身的职业潜能;⑤高校从社会获取办学资源,促进高校发展。

2. 高校教师社会服务中道德原则P187~193:①诚实守信、公平竞争、讲

看人生峰高处,唯有磨难多正果。

或者(补充内容)【①正确处理享有权利和应尽义务的关系;②无私奉献与如何索取的关系(提倡无私奉献,坚持按劳分配,反对不劳而获,防止违法犯罪);③职业范围内工作主次关系(培养人才为根本,学术研究为基础,努力服务社会);④学术无禁区与传播有规范的关系;⑤学术与功利性期望的关系】。

第10章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1. 师德修养P194:教师为了培养高尚的师德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教育、自我陶冶的功夫及其所达到的师德水平和精神境界。

2. 道德修养P195:人们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对自身道德素质的自我改造、自我完善,是人类主体精神的自律和一种高级的精神活动

4. 师德修养5过程P199:①提高师德认识;②陶冶师德情感;③磨炼师德意志;④坚定师德信念;⑤培养师德行为和习惯;师德修养的过程是从师德认识到养成良好师德行为习惯的五个环节的有机统一的道德实践活动的过程(提高师德认识是进行师德修养的前提和基础,陶冶师德情感和磨炼意志是把师德认识转化为师德行为习惯的中介,确立师德信念是师德修养的关键,养成良好师德行为和习惯是师德修养的结果)。

5. 新时期师德修养要求P203-212:①学习与实践结合(加强理论学习和深入实践);②他律与自律结合(重点)(a. 他律:客观外界对道德主体的规范和要求;b. 自律:道德主体在道德实践过程中能严于律己,自觉主动地内化道德

6

你想是怎样的人,你就是怎样的人;你想成为怎样的人,你离这个目标就不会太远。

的有关原则、规范和要求并自觉地付诸行动;c. 他律与自律4关系:1)他律和自律是大学教师师德修养过程中的两个不同的阶段,但二者又有相互关联作用;2)他律是自律的前提和基础,自律是他律的发展和升华;3)大学教师加强师德修养必须经过他律阶段的不断积淀、发展、提升,渐而转向自律;4)必须坚持以他律为基础和前提,以自律为目标和境界,坚持他律自律结合);③品质与仪表修饰结合(a. 服饰:冷暖色适宜,谐得当;款式合时,展示个性特点;扬长避短,张扬个性;朴实自然,整洁宜人;b. 语言:健康文明而富有思辨性;规范简洁而富有逻辑性;准确生动而富有幽默感;c. 举止:端庄潇洒,和蔼可亲;沉稳大方,行为得体;践行公德,讲究礼仪)。 6. 如何理解他律与自律的结合?P207-208:①正确认识师德修养过程中他律与自律关系的意义(a. 他律是教师进行师德修养的外在动力;b. 自律是教师进行师德修养的内在动力;c. 师

看人生峰高处,唯有磨难多正果。

德修养重在自律);②大学教师在师德修养过程中,要重视他律阶段的积淀和发展(a. 主动接受各种师德教育;b. 主动接受社会监督;c.积极主动参与营造教书育人的环境);③大学教师加强师德修养要努力由他律向自律转化(自觉内省;经常反省;努力做到慎独);④在他律和自律结合中,要突出师德实践环节(a.要求教师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要为人师表;b.要求教师成为具有高度教育责任感和教育良心的教育者)。

第11章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 1.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P214:人们凭借社会、教育传统和内心信念等力量,采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判断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道德行为和品质的道德价值的活动。

2.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4类型P216:自我评价、教育对象评价、同行评价和社会评价。

3.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3原则P216:①目的性;②主体性;③质的分析。

4.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一般标准和最高标准P229:一般标准是教育中一般道德意义上的善恶标准;最高标准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即教育伦理中的“至善”标准。

第12章 职业道德教育与教师的道德成长

1. 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基本原则P242-243:①引导性(从师德教育他律性特点出发,师德规范于教师个体而言,是一种外在的客观要求,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懂得这些规范之所以重要的道理);②内化性(主要与道德自律性联系,师德的道理虽是可教的,但师德本身却主要靠教师主体去修养);③认知与实践结合(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统一);④差异性(教师本身的差异性,针对性地开展师德教育);⑤连贯性(师德养成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规律,必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7

看人生峰高处,唯有磨难多正果。你想是怎样的人,你就是怎样的人;你想成为怎样的人,你离这个目标就不会太远。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