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西安交通大学2001至2002学年生理学期末考试试题

西安交通大学2001至2002学年生理学期末考试试题

来源:九壹网
西安交通大学2001至2002学年生理学期末考试试题

课 程 生理学

系 别____2000 级临床医学七年制___ 考 试 日 期 2002年7月2日

一、A1型题(从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1分×30) 1. 下述刺激引起的反应中,属于反射活动的是 ( ) A. 刺激坐骨神经-腓肠标本的神经,引起肌肉收缩 B. 刺激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肌肉,引起肌肉收缩 C. 刺激心室肌,引起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 D. 刺激迷走神经的外周端,引起心率减慢 E. 刺激减压神经的中枢端,引起动脉血压降低

2. 关于生理调节过程中的负反馈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反馈信息引起的效应与原初刺激引起的效应始终是相反的 B. 其意义在于维持稳态 C. 其调定点是固定不变的

D. 在机体功能的调节中是普遍存在的 E. 调节具有一定的滞后现象

3. 葡萄糖通过细胞膜的转运方式是 ( )

A. 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 B.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 C.单纯扩散和主动转运

D. 出胞和入胞 E. 易化扩散和继发性主动转运 4. 在动作电位产生过程中,Na内流达到Na的平衡电位时 ( ) A. 细胞膜两侧Na的浓度差为零 B. Na跨膜扩散的净通量为零 C. 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为零 D. Na通道继续保持激活状态 E. 细胞的兴奋性高于正常

5. 可引起细胞膜去极化的因素,不包括 ( )

A. Na内流 B. Ca内流 C. C1外流 D. 内向刺激电流 E. 外向刺激电流 6. 阈电位是指 ( ) A. 阈下刺激引起的膜电位的变化 B. 阈刺激引起的膜电位的变化

C. 能引起膜上的Na通道突然被大量激活的临界膜电位 D. 能引起膜上的K通道突然被大量激活的临界膜电位 E 能引起细胞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7. 在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过程中 ( )

++

+

2+

-+

+

+

+

+

A. 肌细胞的AP沿纵管膜 传入肌细胞内部 B. 三联管处横管膜上的Ca通道开放 C. Ca由胞外扩散进入肌肉 D. 肌浆中Ca的浓度可增高100倍 E. Ca与原肌凝蛋白结合,触发肌丝滑行

8. 关于血浆渗透压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血浆渗透压主要是由血浆中的Na和C1形成的 B. 血浆晶体渗透压的作用是维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 C. 血浆胶体渗透压与组织液的胶体渗透压总是相等的 D.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不会引起组织水肿 E. 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将引起组织水肿 9. 血型为AB型的人 ( ) A. 其血浆中含有抗A和抗B凝集素 B. 其红细胞上不含A凝集原和B凝集原 C. 只能接受AB型血的输入

D. 可接受其他任何血型的血,但只能少量,缓慢地输入 E. 其血液可少量,缓慢地输给其他任何血型的人. 10. 主动脉瓣关闭发生于 ( )

A.等容收缩期开始时 B.等容舒张期开始时 C. 快速射血期开始时

D.快速成充盈期开始时 E.减慢充盈期开始时

11.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2期的形成是由于 ( ) A. Na内流

B. Na内流和K外流处于平衡状态 C. Ca内流和K外流处于平衡状态

D. 同时存在的Ca、Na内流和K外流处于平衡状态 E. K外流

12. 当心率加快时,动脉血压的变化是 ( ) A. 收缩压升高,舒张压不变,脉压增大 B. 收缩压不变,舒张压升高,脉压减小 C. 收缩压升高,舒张压升高,脉压不变 D. 收缩压升高,舒张压升高,脉压增大 E. 收缩压升高,舒张压升高,脉压减小

13. 在下列哪一种情况下,组织液的生成不会增加 ( ) A.毛细血管血压升高 B.血浆蛋白浓度升高 C.组织液中蛋白质浓度升高 D.组织液中缓激肽增多 E. 组织液静水压降低

14. 平静呼吸时,参与的呼吸肌是 ( )

+

2+

+

+

2+

+

+

+

+

+

-2+

2+

2+

2+

A. 肋间外肌和肋间内肌 B. 肋间内肌和膈肌 C. 肋间外肌和膈肌

D. 胸大肌和腹璧肌肉 E. 斜方肌和腹直肌 15. 肺表面活性物质增多时 ( )

A. 弹性阻力增大 B. 肺泡通气量减少 C. 非弹性阻力减小

D. 肺泡表面张力增大 E. 肺顺应性增大

16. 呼吸频率从12次/min增加至24次/min,潮气量从500ml减少至250ml,则( ) A. 每分通气量减少 B. 每分通气量增加 C. 肺泡通气量不变

D. 肺泡通气量减少 E. 无效腔容量减少

17.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轻度升高引起呼吸运动增强,其作用的最重要途径是通过刺

激( )

A. 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 B. 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 C. 延髓化学感受器

D. 肺牵张感受器 E. 心肺化学感受器

18. 下列关于肺扩张反射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 ) A. 感受器位于从气管到细支气管的平滑肌中 B. 感受器接受肺扩张的刺激

C. 传入纤维在迷走神经干中上行至延髓 D. 其作用是促使吸气及时转为呼气

E. 在正常人平静呼吸节律的调节控制中起重作用

19. 胃的容受性舒张是通过下列哪一途径实现的? ( ) A. 交感神经 B. 迷走神经 C. 壁内神经丛 D. 抑胃肽 E. 前列腺素 20. 食物的氧热价指 ( ) A. 一克营养物质在体外燃烧时释放的热量 B. 一克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时释放的热量

C. 一克营养物质氧化(或在体外燃烧)时所释放的热量 D. 某种营养物质在氧化时消耗一升氧所释放的热量 E. 机体在同一时间内产生的二氧化碳量与所需氧量之比 21. 能促进机体产热的最重要的激素是 ( )

A. 肾上腺素 B. 肾上腺皮激素 C. 甲状腺激素

D. 生长素 E. 胰岛素

22. 关于皮质肾单位,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 )

A. 占肾单位总数的10-15% B. 髓袢长至内髓层 C. 体积大

D. 位于内皮质层 E.入球小动脉口径大于出球小动脉口径 23. 某患者的尿中肌酐浓度为196mg/ml,血浆肌酐浓度为1.4mg/ml,尿量为1ml/min,其肌酐清除率为 ( )

A. 75ml/min B. 98ml/min C. 125ml/min D. 140ml/min E. 196ml/min

24. 下列关于肾素的叙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 ) A. 肾素由致密斑分泌

B. 肾素分泌是由平均动脉压升高引起的 C. 它使血管紧张素原转变为血管紧张素I D. 它使血管紧张素I转变为血管紧张素II E. 肾素由间质细胞分泌

25. 关于排尿反射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 A. 排尿反射是一种神经反射活动 B. 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骶段脊髓 C. 排尿反射的高级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D. 高级中枢对初级中枢可施加易化或抑制性作用

E. 尿液对尿道的刺激可抑制排尿反射,这是一种负反馈调节 26. 有髓纤维的传导速度

A. 与直径的平方成正比 B. 与直径成正比 C. 与髓鞘的厚度无关

D. 不受温度的影响 E. 与刺激强度有关 27. 突触前抑制的产生是由于 ( )

A. 突触前末梢超极化 B. 突触前末梢去极化 C. 突触后神经元超极化

D. 突触前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 E. 突触后膜的兴奋性发生改变 28. 传导慢痛及内脏痛的纤维主要是 ( )

A. Aδ纤维 B. B类纤维 C. Aγ纤维 D. C类纤维 E. Aβ类纷纷

29. 关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产生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 ) A. 突触前末梢去极化 B. Ca由膜外进入突触前膜

C. 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并与后膜受体结合 D. 突触后膜对Cl,K的通透性升高 E. 突触后膜去极化

30. 在cAMP作为第二信使的作用机制中,激素与膜受体结合后首先激活( ) A. 腺苷酸环化酶 B. 磷脂酶C C. 蛋白激酶

D. DNA酶 E. 磷酸化酶

-+

2+

二、A2型题(从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一个最佳答案)(1分×10) 1. 人工地增加细胞浸浴液中的K浓度时,神经细胞的 ( ) A. RP减小,AP的幅度减小 B. RP减小,AP的幅度不变 C. RP增大,AP的幅度增大 D. RP增大,AP的幅度不变 E. RP不变,AP的幅度减小

2. 在下列哪种情况下,可能发生新生儿溶血性贫血? ( ) A. Rh的母亲孕育了Rh的胎儿 B. Rh的母亲孕育了Rh的胎儿 C. Rh的母亲孕育了Rh的胎儿 D. Rh的母亲孕育了Rh的胎儿 E. A和C均有可能

3. 在动物(兔)实验中,下列哪一项试验可使动脉血压升高? ( ) A. 牵拉一侧颈总动脉10秒钟 B. 夹闭一侧颈总动脉10秒钟 C. 电刺激迷走神经末梢端 D. 电刺激减压神经末梢端 E. 用力按摩颈动脉窦区

4. 测量某人的每分通气量为7.5L,呼吸频率20次/min,无效腔容量为125ml,每分心输出量5L,他的肺通气/血流比值应是 ( )

A. 0.4 B. 0.6 C. 0.8 D. 1.0 E. 1.2

5. 如切断兔颈部双侧的迷走神经,兔的呼吸节律将会 ( ) A. 变慢,变浅 B. 变快,变深 C. 变浅,变快

D. 变深,变慢 E. 无明显变化

6. 胃蛋白酶原转变为胃蛋白酶的激活物是 ( ) A. Cl B. Na

+

---+

+

+

+

-+

C. HCl D. 内因

子 E. 胃泌素

7. 临床上用冰帽给高烧病人降温,其原理是利用冰水的导热度较大, 从而增加 ( )

A. 对流散热 B. 传导散热 C. 对流

和传导散热

D. 蒸发散热 E. 传导和蒸发散热

8. 精神性发汗部位最常见于 ( )

A. 四肢 B. 手掌 C. 前额 D. 手掌和前

额 E. 躯干

9. 缓慢持续的牵拉肌腱(如重力),引起机体被牵拉肌肉的紧张性收缩。 这一反射称为 ( )

A. 腱反射 B. 搔爬反射 C. 屈肌反射

D. 肌紧张 E. 条件反射 10. 切除肾上腺后动物不能长时间存活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缺乏 ( )

A. 去甲肾上素 B. 肾上腺素 C. 醛固酮 D. 糖皮质激素 E. 胰岛素

三、B1型题(如果某题只与答案A有关,则选A;如果某题只与答案B有关,则选B; 余类推,每答案可选一次或一次以上,也可以一次也不选用)(1分×10) A. 阈刺激 B. 阈强度 C. 阈电位

D. 锋电位 E. 后电位

1. 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常用指标是 ( )

2. 组织发生兴奋的可靠指标是 ( ) A. 等容收缩期开始时 B. 等容舒张期开始时 C. 快速射血期

D. 减慢射血期 E. 快速充盈期 3. 心室内压达到最高是在 ( )

4. 房室瓣关闭发生于 ( ) 5. 第二心音的产生是在 ( )

A. 胰泌素 B. 胆囊收缩素 C. 生长抑素 D. 组胺 E. 胃泌素

6. 胃体和胃窦部粘膜内的D细胞分泌的激素是 ( ) 7. 胃窦部粘膜的G细胞分泌的激素

是 ( )

A. 调节肌紧张 B. 调节身体平衡 C. 调节随意运动

D. 调节内脏活动 E. 调节躯体感觉 8. 皮层小脑的功能是 ( ) 9. 绒球小结叶的功能是 ( ) 10. 小脑前叶的功能是 ( )

四、X型题(下列A、B、C、D、E五个选项中,至少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

应将所有正确的答案选出,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分×6)

1. 关于单个神经细胞AP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Na通道处于备用状态是AP产生的前提

B. 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是AP产生的必要条件 C. AP的上升支和下降支分别是由Na内流和K外流形成的 D. AP的幅度、频率增高到一定程度时,AP可以发生总和 E 当刺激频率增高到一定程度时,AP可以发生总和

2. 静脉注射一定量的去甲肾上腺素可引起 ( ) +

+

+

A. 皮肤、内脏血管收缩 B. 动脉血压升高 C. 毛细血管血压升高 D. 组织液生成增多 E. 心率减慢

3. 肺活量可等于 ( ) A. 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 B. 潮气量+功能残气量

C. 潮气量+(功能残气量-残气量) D. 肺总量+残气量 E. 肺总量-残气量

4. 体温的昼夜变动规律为 ( A. 清晨5-8时最高 B. 清晨2-5时最低 D. 午后2-5时最高 E. 下午5-8时最低

5. 导致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增高的因素是 ( A.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升高 B. 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胶体渗透压降低 C. 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胶体渗透压升高 D. 肾小囊囊内压升高 E. 肾小囊囊内压降低

6. 感受器的生理特性是 ( )

A. 有适宜的刺激 B. 换能作用 D. 适应现象 E. 整合作用 五、简答题(6分×4)

1. 何谓跨膜信号转导?其主要方式有哪几种? 2. 简述小肠分节运动及其生理意义。

3. 循环血量过多时,尿量有何改变,其机制如何? 4. 简述CO2对呼吸的调节 六、论述题(10分×2) 1. 试述心脏泵功能的调节。

C. 中午12时最高 ) C. 编码作用 2. 何谓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简述其反射过程及其生理意义。

1.

A 9. D 10. B

一、A1型题(从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分×30)

E 2. C 3. E 4. B 5. D 6. C 7.D 8. 11. C 12. E 13. B 14. C 15. E 16. D

17.C 18. E 19. B 20. D

21. C 22. E 23. D 24. C 25. E 26. B 27. B 28. D 29. E 30. A

二、A2型题(从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一个最佳答案)(1分×10) 1.

A 2. C 3. B 4. D 5. D 6. C 7. B 8. B 9. D 10. D

三、B1型题(如果某题只与答案A有关,则选A;如果某题只与答案B有关,则选B; 余类推,每答案可选一次或一次以上,也可以一次也不选用)(1分×10) 1.

B 2. D 3. C 4. A 5. B 6. C 7. E 8. C 9. B 10. A

四、X型题(下列A、B、C、D、E五个选项中,至少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 应将所有正确的答案选出,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分×6) 1.

ABC 2. ABE 3. AE 4. BD 5. ABE 6. ABCD

五、简答题(6分×4)

1. 何谓跨膜信号转导?其主要方式有哪几种?

答:是指绝大多数水溶性分子可与细胞膜受体结合并激活膜受体,通过膜受体的介导及一系列信号分子的信号转导,从而对细胞的代谢或功能活动发挥作用2`。如含氮激素

就是与细胞膜受体结合并经膜受体的介导,引起细胞内第二信使(cAMP)增加,再经细胞内信号分子的信号转导,最终引起细胞产生生理、生化反应1`。

跨膜信号转导的主要方式:

(1)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G蛋白偶联受体是细胞膜上最大的受体超级家族。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几种主要的信号转导途径有:1)cAMP-PKA途径;2)IP3-Ca 途径;3)DG-PKC途径;4)G蛋白-离子通道途径。1`

(2)酶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1)具有酪氨酸激酶的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2)结合酪氨酸激酶的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3)具有鸟苷酸环化酶的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1`

(3)离子通道介导的信号转导 有些受体就是离子通道,配体与此类受体结合可激活离子通道,引起某些离子跨膜流动,使膜电位发生变化,从而进行信号转导。1` 2. 简述小肠分节运动及其生理意义。

答:分节运动是指小肠环行肌的节律性收缩与舒张运动,表现为一段肠管的多点同时收缩,其相邻处舒张;然后交替并如此反复进行3`。小肠分节运动的生理意义是:1)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有利于消化酶对食物进行消化1`;2)使食糜与小肠壁紧密接触,有利于消化产物的吸收1`;3)可挤压肠壁,促进血液和淋巴液回流。1`

3. 循环血量过多时,尿量有何改变,其机制如何? 答:循环血量过多时,尿量增多。1`

机制:1)循环血量过多,牵张刺激心肺主要是心房中的容量感受器,使其兴奋,通过迷走神经将兴奋冲动传入中枢,引起交感中枢紧张性降低,心迷走中枢的紧张性增强,通过传出途径,导致心率减慢,血压降低,肾血流量增加,尿量和尿钠排出量增加2`。来自心肺感受器的传入冲动可抑制肾素及血管升压素的释放,肾素释放减少使血管紧张素生成减少,可使肾血流量增加;血管升压素的释放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降低,水重吸收减少,引起尿量增加1`。2)循环血量过多 可直接使动脉血压升高,肾血流量增加,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升高,滤过率增加,尿量增加;还通过压力感受器的传入,抑制血管升压素的释放,从而使尿量增加。2`

4. 简述CO2对呼吸的调节

答:血液CO2对正常呼吸是一种生理性刺激物;动脉血CO2分压在一定范围升高时,呼吸运动加强,反之,呼吸运动减弱。2`

CO2对呼吸的调节机制:1)动脉血CO2分压升高®扩散过血脑屏障®脑脊液:CO2+H2O⇨H2CO3 ⇆HCO3+H® H刺激延髓中枢化学感受器®呼吸中枢活动增强®呼吸运动加强,即呼吸加深、加快3`。2)动脉血CO2分压升高®刺激颈、主动脉体®传入神经®呼吸中枢活动增强®呼吸运动加强。CO2对呼吸的调节以中枢化学感受器的作用为主。1`

六、论述题(10分×2) 1. 试述心脏泵功能的调节。

-+

+

2+

答:心脏泵功能的直接指标是心输出量,对心输出量的调节即是对心脏泵功能的调节。心输出量等于每搏输出量与心率的乘积,因此通过调节每搏输出量或心率,即可调节每分心输出量,从而调节心脏的泵功能。1`

每搏输出量的调节:

1). 自身调节——Starling机制,是通过前负荷的作用实现的。前负荷即心室舒张末期压力或容积。在一定范围,前负荷增加,心肌初长度增加,心肌收缩力量增强,搏出量增加;反之则减少2`。特点:前负荷变化范围较大,一般心室内压为5-6mmHg,最大可达12-15mmHg,说明心肌有较大的前负荷、初长度储备及较强的抗伸展性能。1`

2). 心肌收缩能力,指心肌的内在特性。在不依赖于前、后负荷的情况下,心肌收缩能力增强,心肌收缩力量增强,搏出量增加(心功能曲线向左上方移动),反之搏出量减少(心功能曲线向右下方移动)。2`

3). 后负荷 即大动脉血压。后负荷增大可直接使每搏输出量减少,但由于心室余血量的增加又可使前负荷增大,使心肌的初长度增加及收缩力量增强,从而可抵消后负荷增大的直接影响。因此在一定范围后负荷的变化可通过改变前负荷,从而维持心输出量于适当水平。2`

心率对心泵功能的影响:

在一定范围(60-100 ~ 170-220次/min),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反之则减少。1`

心率低于40次/min 或高于180次/min,心输出量都将减少。1`

2. 何谓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简述其反射过程及其生理意义。

答:(1) 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 屈肌反射是指给脊髓动物的一侧肢体皮肤伤害性刺激,引起该侧的屈肌兴奋收缩、伸肌舒张、肢体屈曲的反射动作2`。伤害性刺激增强时,在引起同侧屈肌反射的同时,引起对侧的伸肌兴奋收缩、屈肌舒张、对侧肢体伸直,称为同侧屈肌反射与对侧伸肌反射,或横过伸肌反射。1`

(2)反射过程及其生理意义:

1)屈肌反射:伤害性刺激→脊髓动物的一侧肢体皮肤的伤害性感受器或痛觉感受器→传入神经,细纤维即Ad及C类传入神经纤维→脊髓:经中间神经元接替,侧枝抑制同侧伸肌运动神经元;兴奋同侧屈肌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脊髓前角的a运动神经元的轴突→同侧肢体的屈肌兴奋收缩、伸肌舒张,肢体屈曲。3` 屈肌反射的强度、范围与刺激的强度有关。

生理意义:避免伤害,保护机体。1`

2)同侧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伤害性刺激增强,引起同侧屈肌反射(使同侧肢体屈曲)的过程与上1)相同,只是反射的强度、范围扩大;同时经脊髓神经元联系,兴奋对侧脊髓前角的伸肌运动神经元;经侧枝抑制抑制对侧的屈肌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对侧的伸肌兴奋收缩、屈肌舒张,对侧肢体伸直。2`

生理意义:同侧屈肌反射的意义同上;对侧伸肌反射的意义在于维持身体姿势,协调反射。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