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成语中的历史人物

成语中的历史人物

来源:九壹网
成语中的历史人物

成语中的历史人物 1、暴殄天物(帝辛)

释义:原指任意杀害生灵。后指任意糟蹋东西,不知爱惜。 典出:《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2、墨守成规(墨子)

释义:形容因循守旧,不思变革。

典出:战国初期思想家墨翟(di)善于守城,因称善守为墨翟之守、墨守。

3、曲高和寡(宋玉)

释义:曲调越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就少。后比喻思想、言行、作品等高深,少有人能理解、接受。

典出: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4、高山流水(俞伯牙) 释义:比喻得遇知音。

典出:战国·郑·列御寇《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5、嗟来之食(黔敖) 释义: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典出:《礼记·檀弓下》:“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履,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6、举一反三(孔子)

释义:指举出一件事,就可以触类旁通,举推出许多未知的事理。 典出:先秦·孔子《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

也。”

7、病入膏肓(晋景公)

释义:指疾病已到了不可救治的地步。也比喻情况严重,无法挽回。

典出:先秦·左丘明《左传·成公十年》:“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公曰:‘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之。”

8、退避三舍(重耳)

释义:后泛指主动退让,不与之争或主动躲开,避免接触。 典出:先秦·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及《僖公二十八年》载:春秋时,晋公子重耳出亡至楚国,楚成王设宴款待,问:“公子若返晋国,则何以报不毂(gu)?”重耳回答:“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后重耳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在晋楚城濮之战中,晋军果“退三舍而辟之”。

9、一鼓作气(曹刿gui)

释义:指鼓足勇气或趁着勇气十足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典出:先秦·左丘明《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0、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释义:指后人完全按照前人的成规办事。

典出:西汉初年,萧何、曹参先后为丞相,萧何制定的一套法规政令,曹参完全继承下来,遵照执行。汉·杨雄《解嘲》:“夫萧规曹随,留侯画策,陈平出奇,功若泰山。”

11、韦编三绝(孔子)

释义:反复翻阅,编缀竹简的皮绳磨断了多次。形容读书勤奋刻苦。

典出: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

12、卧薪尝胆(勾践)

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

励,发奋图强。

典出:西汉·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春秋时,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立志报仇。他把苦胆悬挂于坐处,“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经过长期准备,终于打败吴国。

13、围魏救赵(孙膑)

释义:指包抄进攻敌人的后方迫使其撤兵的战术。

典出: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战国时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出师救赵。齐将田忌采用军师孙膑的策略,乘魏重兵在外,国内,引兵围攻魏都大梁,迫使魏军回撤,并乘其疲惫,在中途予以截击,打破魏军,从而解除邯郸之围,救了赵国。

14、纸上谈兵(赵括)

释义: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典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战国时,赵国的名将赵奢之子赵括,从小学习兵法,熟知兵书,却没有实际经验。秦赵长平之战,赵括率领的全部被歼。

15、负荆请罪(廉颇)

释义:主动向对方承认错误,赔礼道歉。

典出: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战国时赵国大将廉颇对蔺相如被赵王拜为上卿不服气,宣言要侮辱他。蔺相如处处退让,以国家利益为重。廉颇知道后十分悔恨,“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

16、完璧归赵(蔺相如)

释义:后指原物完好无损地归还原主。

典出: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赵惠文王得楚和氏璧,秦昭王听说后,表示愿以十五城换璧。当时秦强赵弱,赵王不敢拒绝,又怕上当。大臣蔺相如自愿奉璧出使秦国,说“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蔺相如到秦国献璧后,见秦王无意给城,就设法取回璧,并派从者送归赵国。

17、怒发冲冠(蔺相如)

释义:指愤怒得头发竖立,顶起帽子。形容极其愤怒。

典出: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18、指鹿为马(赵高)

释义:比喻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典出: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险,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为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赵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

19、一字千金(吕不韦)

释义:形容诗文或书法作品极为精妙。

典出:西汉·司马迁《史记·吕不韦列传》,秦国商人吕不韦在咸阳悬赏,说有人能在《吕氏春秋》中增加一字或减一字者,就赏赐黄金一斤。

20、一饭千金(韩信)

释义:形容受人点滴之恩,给以丰厚的报答。

典出: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21、背水一战(韩信) 释义:指决一死战。

典出: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汉将韩信率领攻打赵国,命令背水为阵,断绝了退路,迫使将士拼死作战,结果打败赵军。

22、多多益善(韩信)

释义:原指带兵越多越能成事,即打胜仗。后泛指越多越好。 典出: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易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23、破釜沉舟(项羽)

释义:比喻不留退路,下定决心一拼到底。

典出: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24、四面楚歌(项羽)

释义:形容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处境。

典出:《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25、孺子可教(张良)

释义:指年轻人有出息,可以造就成才。

典出: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26、一诺千金(季布) 释义:形容说话极讲信用。

典出:西汉·司马迁《史记·季布栾布列传》:“楚人谚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27、约法三章(刘邦)

释义:泛指共同议定的必须遵守的简单条款。

典出: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28、毛遂自荐(毛遂)

释义:指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去做某事。

典出: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列传》载:赵孝成王九年,秦国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王派平原君去楚国求救。平原君的门客毛遂主动要求一同前往。到了楚国,平原君和楚王谈判,很久都没有结果。毛遂按剑上前,直陈利害,终于说服楚王派兵救赵国。

29、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释义:形容读书学习勤奋刻苦。

典出: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东汉·班固《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睡眠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30、图穷匕见(荆轲)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终于露出或本意。

典出: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三》载:战国时,燕太子丹派荆轲去刺杀秦王,荆轲将卷着匕首的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31、揭竿而起(陈胜) 释义:指造反,武装。

典出:汉·贾谊《过秦论》:“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32、鸡犬(刘安)

释义:比喻一个人得势,和他有关系的平庸之辈也跟着发迹。 典出:东汉·王充《论衡·道虚》:“淮南王学道……奇方异术,莫不争出,王遂得道,举家,畜产皆仙,犬吠于天上,鸡鸣于云中。”

33、初出茅庐(诸葛亮)

释义:指刚刚出来做事或刚步入社会。

典出:东汉末,诸葛亮隐居南阳,刘备三次到茅庐拜访,诸葛亮才答应出山。当时刘备被曹操攻打,形势危急。诸葛亮设计,在博望坡用火攻曹军,取得重大胜利。

34、鞠躬尽瘁(诸葛亮)

释义:表示小心谨慎,竭尽全力效劳。

典出:西晋·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南朝宋·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35、七擒七纵(诸葛亮) 释义:指善用谋略,使对方心服。

典出:西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南朝宋·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载:三国时蜀汉诸葛亮南征,七次擒获孟获,又七次释放,最终使孟获心悦诚服。

36、三顾茅庐(刘备) 释义:指诚心诚意地一再邀请。

典出:晋·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先帝不易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37、刮目相看(吕蒙)

释义:指改变旧的印象,用新的眼光看人。

典出: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吕蒙传》南朝宋·裴松之注引《江表传》:“(鲁)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8、手不释卷(刘秀)

释义: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典出: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吕蒙传》:“孙权谓吕蒙及蒋钦曰:‘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勉勖邪’”

39、乐不思蜀(刘禅) 释义:泛指乐而忘返。

典出:晋·习凿齿《汉晋春秋》:“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40、凿壁偷光(匡衡)

释义:形容勤奋学习。

典出: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41、东山再起(谢安)

释义:指隐退后复出任职或失势后重新兴起。

典出:《晋书·谢安传》载:谢安年少即有名声,屡次征辟皆不就,隐居会稽东山(今浙江上虞),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官至中书令、司徒。

42、洛阳纸贵(左思)

释义:借指好的作品广为流传,风行一时。

典出:《晋书·左思传》记载:左思所作《三都赋》,深受称赞,

人们竞相传写,为此洛阳的纸都涨价了。

43、闻鸡起舞(祖逖)

释义:指有志之士及时奋发,刻苦自励。

典出:《晋书·祖逖传》:“[祖逖]与司空刘琨俱为司州主薄,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祖逖与刘琨互相勉励,立志为国效力,半夜听到鸡叫就起床舞剑,刻苦练功。

44、举案齐眉(孟光、梁鸿)

释义:端饭时把托盘举得和眉毛相齐,表示非常恭敬。后指妻子对丈夫恭敬有礼。也形容夫妻相互敬爱。

典出: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梁鸿传》:“[鸿]为人赁春,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45、秋毫无犯(岑彭)

释义:指丝毫不侵犯别人的利益。常用来形容纪律严明,丝毫不侵犯老百姓的利益。

典出: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岑彭传》:“持军整齐,秋毫无犯。” 46、投笔从戎(班超) 释义:指文人从军。

典出: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家贫,常为官佣书以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

47、老当益壮(马援)

释义:年纪虽老,志向更为豪迈,干劲十足。

典出: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48、马革裹尸(马援)

释义:指军人在战场上战死。多用来表示英勇作战、为国捐躯的决心和气概。

典出: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

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49、八斗之才(曹植) 释义:指极高超的文才。

典出:南朝宋·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用一斗。”(见宋·无名氏《释常谈·八斗之才》)

50、望梅止渴(曹操)

释义:比喻用空想或空话等来安慰自己。

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51、江郎才尽(江淹)

释义:原指江淹少有文名,晚年文思衰竭。后泛指才思衰退或才华枯竭。

典出:南朝·梁·钟嵘《诗品》卷中:“初,淹罢宣城郡,遂宿冶亭,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我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淹探怀中,得五色笔以授之。尔后为诗,不复成语,故世传江淹才尽。”

52、陆海潘江(陆机、潘岳)

释义:比喻陆机和潘岳博学多才。也形容人很有文采或有文采的人。

典出:南朝·梁·钟嵘《诗品》卷上:“余常言:陆才如海,潘才如江。”

53、风声鹤唳(苻坚)

释义:形容惊慌疑惧,自相惊忧。

典出:唐·房玄龄《晋书·谢玄传》:“余众弃甲宵遁,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54、司空见惯(刘禹锡) 释义: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典出:唐·孟棨《本事诗·情感》载:唐代诗人刘禹锡卸任和州刺史

后回京,司空李坤设宴招待,席间命歌妓劝酒。刘即席赋诗:“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55、力透纸背(颜真卿)

释义:形容书法、绘画运笔刚劲有力。

典出:唐·颜真卿《张长史十二意笔法意记》:“当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矣。”

56、画龙点睛(张僧繇)

释义:比喻艺术创作在关键处着墨,或写作、说话时在关键处加上精辟词语,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典出: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梁》:“武帝崇饰佛寺,多命僧繇画之……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之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

57、请君入瓮(周兴)

释义:比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典出:《太平广记》卷一二一引唐·鷟《朝野佥载·周兴》:“唐秋官侍郎周兴,与来俊臣对推事。俊臣别奉进止鞫兴,兴不之知也。及同食,谓兴曰:‘囚多不肯承,若为作法?’兴曰:‘甚易也。取大瓮,以炭四面炙之,令囚人处之其中,何事不吐!’即索大瓮,以火围之,起谓兴曰:‘有内状勘老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咸即款伏。”

58、梦笔生花(李白)

释义:形容文思敏捷,才华横溢。

典出: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猛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59、铁杵成针(李白)

释义:比喻只要下苦功,坚持不懈,再难办的事也能办成。 典出:宋·祝穆《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道逢老妪磨杵。白问其故,曰:‘欲作针。’白笑其出。老妪曰:‘功到自然成耳。’李白大为感动,遂还读卒业,卒成名士。”

60、胸有成竹(文与可)

释义:比喻在做事之前心中有全面的谋划打算。

典出: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

61、黄袍加身(赵匡胤)

释义:黄袍:古代帝王穿的龙袍。后用“黄袍加身”指被部署拥立为领袖或通过政变登上帝位。

典出:《宋史·太祖纪一》载:后周恭帝时,赵匡胤为太尉,握兵权,在陈桥驿发动兵变,诸将为他披上黄袍,拥立为帝,定国号为宋。

62、桃李满天下(狄仁杰)

释义:比喻推荐的人才或培养的学生极多,各地都有。

典出: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久视元年》:“[狄]仁杰又尝荐夏官侍郎姚元崇、监察御史曲阿桓彦范、太州刺史敬晖等数十人,率为名臣。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人杰曰:‘荐贤为国,非为私也。’”

63、口蜜腹剑(李林甫) 释义:形容嘴甜心恨,为人阴险。

典出: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李林甫为相……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讳疾忌医(蔡桓公)

释义:隐瞒疾病,不愿就医。也比喻掩饰缺点、错误,不愿改正。 典出:宋·周敦颐《周子通书·过》:“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护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

65、开卷有益(宋太宗)

释义:只要打开书本读书就会有益处。

典出: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文儒》:“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缺,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66、程门立雪(杨时)

释义:喻尊师重道。

典出:宋·候仲良《候子雅言》:“游[酢]、杨[时]初见伊川(程颐),伊川瞑目而坐,二人侍立,既觉,顾谓曰:‘贤辈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

67、沆瀣一气(崔沆、崔瀣) 释义:泛指气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典出:宋·王谠《唐语林·补遗》:“崔相沆知贡举,得崔瀣。时榜中同姓,瀣最为沆知。

谈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68、暗度陈仓(刘邦、韩信)

释义:指在表面上用某一行动迷惑对方,但在暗中却采取另一种行动达到目的。

典出:元·无名氏《气英布》第一折:“孤家用韩信之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攻完三秦,劫取五国。”

69、入木三分(王羲之)

释义:本形容书法笔力强劲。后也形容见解精辟,分析深刻。 典出:明·陶宗仪《说郛》卷八七引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70、赤膊上阵(许禇)

释义:光膀子上阵。比喻亲身上场,不顾一切地投入战斗,也比喻不加掩饰地做某事。

典出:明·罗贯中《三国演义》:“许褚性起,飞回阵中,卸下盔甲,浑身筋突,赤体提刀,翻身上马,来与马超决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