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仕平,邓延奎主编《教育心理学》教案
章节名称: 第二章 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心理发展概述
第二节 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第三节 中小学生的人格与社会性发展 第四节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练习题
教学时数: 2个学时 (100 分钟)
教学目标:1.识记心理发展、自我同一性、学习准备、最近发展区和关键期。 2.理解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心理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自我
意识及其发展。
3.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认知方式的差异、智商的含义及认知差异的教育 意义。
4.学会评价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意义。
课程重点难点: 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心理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学习准备,关
键期,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最近发展区,人格发展的阶段及各阶段的特征,家庭教养模式的类型,自我意识的含义及发展,认知方式的差异。
教学方法及手段: 任务教学法
黑板和粉笔
教学过程及时间分配:
第一课时:讲解课本上第二章的理论知识
第二课时:让学生分组做课后练习,集体参与课堂讨论并给出答案。
教学步骤如下: 步骤1 案例导入
步骤2心理发展的概述
1)心理发展的几个特征:具有连续性与阶段性;具有方向性与顺序性;具有不平衡性;具有个体差异性
2)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的划分以及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个体心理的发展根据一定的标准被划分为几个以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有着质的差异的阶段,这些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 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岁~11、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期(14、15~25岁);成年期(25~65岁); 老年期(65岁以后)。中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大致包括少年期和青年初期。 少年期:主要指初中阶段
这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着性与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交织的矛盾。其抽象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开始出现了反省思维。思维的性、批判性也有所有发展,不过仍有不少的片面性和主观性。
他们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在显著增长,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也可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随着身体的急剧变化,成人感产生,意识强烈。并开始关注自己与别人的内心世界,同辈间的交往与认同增加,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道
德行为更加自觉,能自己概括一些伦理性的原则,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但自己的控制力不是很强,经常出现前后自相矛盾的行为。 青年初期:主要指高中阶段
这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向成年接近的时期。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与人生相联系的情感成为占主要地位的情感,道德感,美感、理智都有了深刻的发展。且能较客观的看待自我,明确地表现自我,敏感地防卫自我,珍视自我。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仍面临的危机,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他们对未来充满理想,敢说敢干,一些好的意志品质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有时会出现与生活脱节的幻想
3)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又可称为学习的”准备状态“或学习的“准备性”,指的是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其身心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不少实验研究表明,学什么以及怎样学习,依赖于学习者的生理与心理发展水平。即个体的成长是受生理与心理成熟机制制约的,人为的任意提前训练,会给一个人心理上与生理上造成负担。因此,教学前必须明确学生的身心的发展水平,这是教学的出发点。 关键期
关键期是指最易学会和掌握某种知识技能、行动动作的特定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施以正确的教育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旦错过这个时期,就需要花费几倍的努力才能弥补,或者将永远无法弥补。 步骤3 讲解中小学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皮亚杰认为个体在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四个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此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其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经验,形成图示。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使他们探索周围世界的主要手段。这一时期,儿童的认知能力也是逐渐发展的,从对事物的被动反应发展到主动的探究。本阶段儿童还不能使用语言和抽象符号来命名事物。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儿童在感知运动阶段获得的感知运动图示在这一阶段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示,由于语言的发展,使得儿童的表象日益丰富,认知活动不局限于感知活动,但此阶段思维仍受具体知觉表象的束缚,难以从知觉中出来。此阶段儿童的心理表象是直觉的物的图像,还不是内化的动作格式;还不能很好的把自己和外部世界区分开来。认知活动具有具体性、不可逆性、刻版性。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此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已发生了重组和改善,具有了抽象的概念,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其标志是出现¡°守恒¡±的概念,能运用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但此阶段儿童的思维仍然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因此,这一阶段儿童应多做事实性的技能性的训练。
(四)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出现逻辑思维
此阶段儿童的思维已经超越来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又称命题运算阶段)。本阶段儿童的思维
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能用逻辑推理解决问题,能理解符号的意义。此阶段儿童不再刻板的恪守规则,常常由于规则与事实的不符而拒绝规则。
以上四个阶段与阶段之间不是简单的量的差异,而存在质的差异。前一阶段的行为模式总是整合到下一阶段,而且不能互换。每一行为模式源于前一阶段的结构,由前一阶段的结构引出后阶段的结构。前者是后者的准备,并为后者所取代。各个阶段不是截然的阶梯式,而是具有一定程度的交叉重叠。 2)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
(一)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与方法 (二)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三)关于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现有水平,既有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如儿童已经完全掌握了某些观念和规则。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步骤4讲解中小学生的人格与社会性发展。
1)人格的发展 2)自我意识的发展 3)社会性发展
步骤5 讲解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
1)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意义 2)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意义 3)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
步骤6让学生分组做课后练习,集体参与课堂讨论并给出答案 作业:1.复习第二章,预习第三章的内容。
2. 做出第二章课后论述题1的答案,并写在作业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