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人教版高中语文永遇乐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永遇乐教案

来源:九壹网
《永 遇 乐》

课 前 预 习 学 案

【预习目标】

1、 了解李清照的作品的特色。

2、 熟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课文运用的艺术手法。

【预习重点】熟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预习难点】理解课文运用的艺术手法。

【预习内容】

一、回顾学过的李清照的作品,总结其词的前后两期的不同特色

1、李清照,号易安居士,两宋时期杰出的词作家, 被后人誉为“婉约正宗”。作品有《漱玉词》。

2、她的词以“靖康之变”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可分为活泼聪慧的少女词和多愁善感的思妇词。借词抒发她少女生活的甜美、少妇生活的闲愁。

如:《如梦令》: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醉花阴》:莫道不销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

《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一语成谶,昭示着她不幸的一生

3、后期的孤苦感时词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伤感情调,表达了她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李清照堪称“乱世中的美神”

如:《武陵春》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二、朗读课文,掌握以下字音:

铺翠冠(guān)儿 捻(niǎn)金雪柳 簇(cù)带争济(jǐ)楚

风鬟(huán)霜鬓

三、据你对词的了解,试着给本词加一题目,试分析此词是李清照什么时期的作品:

四、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本词所抒发的主人公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思:

五、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课 堂 教 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领会本词所抒发的主人公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思。

2、了解此词乐景写哀情、对比手法的运用。

3、感受李清照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领会本词所抒发的主人公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思。

【教学难点】

了解此词乐景写哀情、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预习反馈:

1、 正音:

铺翠冠(guān)儿 捻(niǎn)金雪柳

簇(cù)带争济(jǐ)楚 风鬟(huán)霜鬓

2、据你对词的了解,试着给本词加一题目,试分析此词是李清照什么时期的作品:

①《永遇乐·元宵》

②后期作品

3、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①全篇以元宵为主线展开铺叙,穿插今昔对比,用乐景写哀情,以过去的繁华反衬今朝的落寞,体现了词人对往事的追念,对现实的感伤和对未来命运的忧虑。

②对比、乐景写哀情

二、课 中 改 进

(一)朗读课文,理解文意,概括上下片的内容:

上片:写如今元宵的情景

下片:回忆“中州盛日”的元宵情景

(二)赏读上片:

学生朗读课文,思考一下问题:

1、试着从词的上阕把透露词人心理的句子找出来,说说透露出来的是怎样一种心境?美景当前,为什么作者会发出这样的疑问?

提示:“人在何处”一问,点出词人的处境:飘泊异乡,这与吉日良辰形成鲜明对照,体现了诗人颠沛流离的悲哀。

“春意知几许”一问,初春时节听着笛子吹秦出哀怨的《梅花落》,再加上词人飘泊异乡,所以虽有“染柳烟浓”的春色,却只觉春意味少。借以抒写自己怀念旧都的哀思。

“次第岂无风雨”一问:佳节良辰,应该畅快地游乐了,却又突作转折,说转眼间难道就没有风雨吗?这种突然而起的“忧愁风雨”的心理状态,深刻地反映了词人多年来颠沛流离的境遇,以及历尽灾难,觉得世事无常、战战兢兢、凄凄惶惶、多疑多虑的心境。

2、上阕的景物描写有何特点?对突显词人心情有何作用?

提示:上阕开篇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两句,描绘了 夕阳像熔解的金子一样璀璨;晚云如碧玉一样瑰丽,描绘出一幅绚丽的元宵晚景图。

在此,词人是用乐景写哀情的手法,绚丽的元宵晚景,与上阕所体现的流离之苦、思家之痛及游玩的无绪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由此更好地突现了词人家亡国破夫死的无限伤感。

(三)赏读下片:

1、下阕前六句写出了一番什么样的景象?

提示:开头六句,写出了在汴京繁华兴旺的时代,元宵时,妇女们头上戴着装饰珠翠的

帽子,插戴着以金丝为饰的雪柳,竟相打扮,看谁整齐漂亮的兴高采烈的场面。描绘出昔日北宋汴京元宵佳节的繁盛景象及当时人们的欢快心情。

2、 请简要分析“簇带争济楚”一句中“争”的表达效果。

提示:“争”在此是争相之意,写出了当时女宾满座,搔首弄姿,互相比美的热闹欢快场面。以此表现昔日汴京元宵佳节的繁盛景象。

3、“如今憔悴,风鬟霜鬓, 怕见夜间出去”体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此句写出了词人历尽灾难,容颜憔悴,早已没有了装扮,游玩的心情。体现了此人自惭形秽、心灰意冷、孤独失落的悲苦心境。

4、既然作者不愿外出,又要在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反映了作者什么心态?

提示:这反映了词人一方面心境悲苦,没有了游玩的心情;另一方面又对过去美好的生活怀有怀念和向往,希望在别人的笑语中重温旧梦。体现了词人对现实的感伤和对往事的追念。

(四)艺术手法:

这首词运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首词只要用了对比手法、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1、对比手法

首先是今昔对比,即现在的元宵和“中州盛日’’的元宵的不同情景作对比。这是贯穿全篇的。

又用他人与“我’’作对比,乐与悲作对比。

对比中显出“中州盛日’’的元宵乐,今年的元宵悲。在今年的元宵中,别人欢乐,“我’’伤悲。

这样写以过去的欢乐反衬今朝的落寞与伤感。这就把身世之悲和盛衰之慨更鲜明地突现了出来。

2、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上阕开篇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两句,描绘了夕阳像熔解的金子一样璀璨;晚云如碧玉一样瑰丽,描绘出一幅绚丽的元宵晚景图。

在此,词人是用乐景写哀情的手法,绚丽的元宵晚景,与上阕所体现的流离之苦、思家之痛及游玩的无绪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由此更好地突现了词人家亡国破夫死的无限伤感。

(五)反思拓展(再次感受李清照的人格魅力)

写给李清照

寻寻觅觅晚来

冷冷清清伤怀

疏雨依然湿秋千

和羞的少女永不再

消魂黄花今又开

把酒如何看待

——忧愁如山

双溪舴艋舟怎生载

——离恨似海

千行泪 也难排

凄凄惨惨戚戚

是次第的独白

——放眼 嗟叹

家国风云变幻

直入迷雾阴霾

人生多少真情挚爱

化作了梦里秦淮

终于只有守着窗儿

幽幽回首

填写一帘悲哀

(李清照饱尝人间甘苦的一生,是她创作的源泉。其作品无论是写少女的情怀、思妇的幽怨、流离的凄苦、亡国的悲愤,无一无充溢着真挚的情感。如果说柳永用他的执着开创了婉约一派词风,那么李清照则用她炽热的真情将婉约派词作推向顶峰。她第一次以一个女性真挚感人的作品占据了一个崇高的位置,其作品犹如夜空中的点点星光,虽然数量上无法与众多的男性作品抗衡,但也发出了璀璨的光芒。可以这样说,没有李清照的词作,宋词就会失去一半光泽;没有李清照的词作,中国文学史的星空也将黯然失色。)

(六)课堂小结:

全篇以元宵为主线展开铺叙,穿插今昔对比,用乐景写哀情,以过去的繁华反衬今朝的落寞,体现了词人对往事的追念,对现实的感伤和对未来命运的忧虑。

限 时 作 业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次第岂无风雨 铺翠冠儿, .......

簇带争济楚 风鬟霜鬓 ........

2、在下列横线处填入相应的诗句。

①落日熔金, ,人在何处? ,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②铺翠冠儿, , 。

3、 指出“落日熔金,暮云合璧”这一比喻句的含义,并分析运用的表现手法。

提示:落日金光灿灿,像熔化的金水一般,与绚丽的暮云珠联璧合。词人是用乐景写哀情的手法,绚丽的元宵晚景,与上阕所体现的流离之苦、思家之痛及游玩的无绪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由此更好地突现了词人家亡国破夫死的无限伤感。

4、 这首词多处使用对比手法,词中运用了哪几组对比?有何表达效果?

提示:首先是今昔对比,即现在的元宵和“中州盛日’’的元宵的不同情景作对比。这是贯穿全篇的。

又用他人与“我’’作对比,乐与悲作对比。

对比中显出“中州盛日’’的元宵乐,今年的元宵悲。在今年的元宵中,别人欢乐,“我’’伤悲。

这样写以过去的欢乐反衬今朝的落寞与伤感。这就把身世之悲和盛衰之慨更鲜明地突现了出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