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李暠与西凉政权

李暠与西凉政权

来源:九壹网
第27卷第1期2017年2月

Journal of Gansu Radio & TV University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Vol. 27 No. 1Feb. 2017

李翯与西凉政权

韩树伟,马托弟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30;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710000)

摘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李嵩及其建立的西凉政权进行探讨,分析西凉政权在整个丝绸之路上的历史地

位,从李嵩两次奉晋通诚、交好南凉、对抗北凉,李嵩之孙李宝先逃至伊吾、后返回敦煌的一系列历史事实来说 明西凉政权在丝绸之路上的历史作用。关键词:李嵩;西凉政权;丝绸之路中图分类号:237

K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8 -4630(2017)06 -0001 -07

公元400年,李詗从敦煌效谷令升为大都督、 大将军、凉公、领秦梁二州、护羌校尉,据敦煌,封

官建制,经营敦煌一带,成一地方政权。405年, 李詗迁都酒泉,逼近北凉,以和为策,史家称之为 “西凉”。其子李歆继业,虽有维持西凉之实,然因 其性格倔烈,又随父戎马出身,不顾众人反对,趁 沮渠蒙逊南伐西秦,发兵攻北凉。蓼泉之败,致使 李歆被杀。420年,歆弟李恂于敦煌继位,次年被 北凉围困自杀,致使西凉遽灭。李詗之孙李宝随 舅唐契逃至伊吾,臣服柔然;后返回敦煌,归附北 魏。李宝之后多参与到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 程中,对当时及后世皆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人李延寿在《北史》中解释道:“仲翔临阵殒命,葬 狄道川,因家焉,史记李将军传所云其先自槐里徙 居成纪,实始此也。”[4] 31而李仲翔孙、李伯考子 李尚担任成纪令,“因居成纪”,即从狄道房分出来 的称作成纪房[]。由此大致可以了解李氏自槐里 徙居成纪的完整过程,即先是从槐里迁至狄道(素 昌),而后又有一支从狄道徙居成纪[6]。

李詗是遗腹子,其父李昶,字中坚,幼有令名, 在前凉张骏时期为世子侍讲,年十八卒[]。李詗 由其祖母梁氏抚育成人。祖父李弇,在张轨时期 为武威将军、天水太守、安世亭侯③。曾祖李柔,晋 从事中郎、北地太守[8]202。高祖李雍,济北、东莞 二郡太守[1] 2260。

李詗年少时好学,性格沉稳、宽和,有器度,广 泛涉猎经书、史籍,尤其擅长文章、词赋。年长后, 习武艺,诵孙膑、吴起之兵法,可谓文武双全。李 詗著有名篇《述志赋》《槐树赋》《酒泉赋》《大酒容 赋》,其中尤以《诫子书》出名:

吾自立身,不营世利;经涉累朝,通

否任时;初不役智,有所要求,今日之举,非本愿也。然事会相驱,遂荷州土,忧责 不轻,门户事重。虽详人事,未知天心。登车理轡,百虑填胸。……此郡世笃忠 厚,人物敦雅,天下全盛时,海内犹称之,况复今日,实是名邦。……吾临位五年,兵难骚动,未得休众息役,惠康士庶。……亦无愧于前志也。[1]262

一、李翯及其家世

李詗,字玄盛,小字长生,陇西狄道(临洮) 人。西汉“飞将军”李广之后,史书称其“汉前将 军广之十六世孙也”[1]257。李广曾祖李仲翔,西 汉初年为将军,在素昌(狄道)征讨羌人叛乱时,因 寡不敌众,死在狄道。李仲翔的儿子李伯考为父 奔丧,将父葬在狄道之东川,于是安家落户,世代 居住,成为陇西大姓。

关于李詗的籍贯和家族世系,《十六国春秋》 《魏书》《旧唐书》记载为“陇西狄道人”①,而《晋 书》《新唐书》记载为“陇西成纪人”②。然三书皆 言李詗是李广之后,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故槐里,徙成 纪。” [2]又《汉书》载:“李广、陇西成纪人也。”[]唐

收稿日期:2016-11-21

作者简介:韩树伟(19 -),男,甘肃陇西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敦煌学及魏晋南北朝史。

2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第27卷第1期

李鬵与当时的吕凉(后凉)太史令郭摩(nta)、宋 繇关系较好,郭摩曾对宋繇说“君当位极人臣,李 君有国土之分,家有娲草马生白额驹,此其时 也” [4] 3315。可见李鬵在时人眼中评价甚好。李鬵生活在吕光后凉时期。到吕凉末期,统 治阶层内讧,国势衰微。后凉龙飞二年(397年), 建康(酒泉)太守、京兆人段业被沮渠男成等人推 举为主,建立北凉。段业自称凉州牧,号神玺元 年,以敦煌太守孟敏为沙州刺史,任李詗为敦煌效 第一,李鬵建立西凉政权,除了李鬵自身的声 望与惠政外,与敦煌大族的支持是分不开的。这

10姓21人中,日本学者后藤胜指出,除尹、唐、郭 三氏各一人外,其余18人均为敦煌名族[9]31。而 且,在这21人中,首以唐瑶、郭谦为先。唐瑶,史 载为晋昌人,《新唐书》卷七十四下《宰相世 系表四下》“唐氏”条记载,唐瑶祖上唐翔“为丹阳 太守,因家焉”[10]302。从唐翔至唐瑶依次为:唐 翔、唐固、唐琼、唐宣、唐彬、唐熙、唐辉、唐威、唐 谷令。

二、李嵩与西凉政权

神玺二年(398年),李鬵任敦煌效谷令不久, 沙州刺史孟敏去世。敦煌护军冯翊人郭谦、沙州 治中敦煌人索仙等大族推举李鬵为宁朔将军、敦 煌太守。不久,段业以其为“安西将军、敦煌太守, 领护西胡校尉”[1]258,李鬵正式得到段业认可。 从此,李詗从敦煌效谷令升为敦煌太守。

段业称凉王,推李鬵为敦煌太守,这引起当时 敦煌大族、右卫将军索嗣的嫉妒与谗言。李鬵为 稳固敦煌太守之职,灭索嗣之举便拉开帷幕。索 嗣与李鬵早年关系甚好,曾结为刎颈之交。但是, 索嗣在段业处图谋、构陷李鬵,李鬵念与索嗣素日 交好反被构陷,因此痛恨索嗣,便向段业陈述索嗣 罪状,又段业手下沮渠男成憎恶索嗣,亦劝段业除 之。于是,段业杀索嗣,派人抚慰李鬵,并分敦煌 的凉兴、乌泽,晋昌的宜禾三县为凉兴郡,进封李 鬵为“持节、都督凉兴已西诸军事、镇西将军,领护 西夷校尉”[1] 258。灭索嗣,为李詗稳固政权、建立 西凉奠定了基础。

东晋隆安四年(400年),晋昌太守唐瑶移檄 六郡,推举李鬵为“大都督、大将军、凉公,领秦梁 二州牧、护羌校尉,依窦融故事”[4] 3315。西凉政权 建立,随后,李鬵大赦境内,改年为庚子。紧接着 实行一系列正名、巩固政权的措施。首先是追崇 祖考,尊祖父李弇为凉景公,父亲李昶为凉简公, 从传统儒家法理上为祖先正名。接着“大开霸府, 置左右长史、司马、从事中郎、备置僚菜”[4] 3315,对 支持他的敦煌大族及其左右股脓大臣加官封爵。

以唐瑶为征东将军,郭谦为军谘祭酒,索仙为左长史,张邈为右长史,尹建兴为左司马,张体顺为右司马,……索术为武兴太守,以招怀东夏。[1 ] 258 从这个封官情况看,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

弘、唐瑶,其中唐熙娶张轨女儿,定居凉州,时间为 西晋永嘉末年;唐辉仕前凉,西徙晋昌。据《魏书》 卷四十三《唐和传》记载,唐瑶子唐和为“晋昌冥 安人也”[8]%2,推知唐辉徙居晋昌冥安县。又据 《晋书》卷十四《地理志上》记载,冥安县原属敦煌 郡,“元康五年(295年),惠帝分敦煌郡之宜禾、伊 吾、冥安、深泉、广至等五县,分酒泉之沙头县,又 别立会稽、新乡,凡八县为晋昌郡”[1] 434 ,所以唐瑶 实际上也算是敦煌人。段业北凉时,“又从敦煌、 晋昌二郡析置凉兴郡,这一做法使晋昌太守唐瑶 失去了原来所辖的宜禾县” [1] 10,这引起唐瑶对 段业的不满,导致唐瑶“移檄六郡,推鬵为大将军、 凉公,领秦梁二州牧”[12]。事实上,从唐辉开始到 唐瑶以本郡人担任晋昌太守,即使唐瑶非敦煌人, 但亦足见其家族势力极大,李鬵封官时首以唐瑶 领衔也就不难理解。后来李鬵之子李翻娶唐瑶之 女为妻,李、唐两家结为姻亲,关系更加密切。

另一位领衔谋佐郭谦,《晋书》卷八十七《凉 武昭王李玄盛传》记载,“敏寻卒,敦煌护军冯翊郭 谦、沙州治中索仙等以玄盛温毅有惠政,推为宁朔 将军、敦煌太守”[1]258,可知郭谦为冯翊人,其先 可能徙居敦煌。敏即孟敏,北凉段业以其为沙州 刺P史,又敦煌文献 p.3354[13] 309、p.3744[14]22、 . 4638[15]以及P. 205《沙州都督府图经》“孟授 渠”[16] 6、“孟庙”条两处皆提到孟敏[1] 14,说明孟 敏在当时的政绩以及影响。敏与谦分掌敦煌军政 大权,敏卒,郭谦成了敦煌地区的最高长官。浏览 《北史》卷七十《郭彦传》“其先从官关右,遂居冯 翊”[4] 21,《隋书》卷四十六《张興传》“冯翊郭均、 上党冯世基”[],《新唐书》卷七十四上《宰相世 系表》“(郭)孟儒,子孙自太原徙冯翊”[10] 315推 测,郭谦先人为冯翊人,其先从征河西,以军功起 家,遂居敦煌。他与征西佐将吕光“冯翊郭 抱”[1] 3054、吕光将姜飞之“参军郭雅”[1] 3056以及吕 光之“散骑常侍、太常郭摩”[1] 3062可能有亲属关

2017年2月韩树伟等:李嵩与西凉政权3

系,在敦煌是极有权势的实力派人物。他之所以 支持李嵩,“一方面是继续延用汉代以来外籍人担 任地方长官的传统,李詗来自陇西(临洮),这一点 对于原籍关中的郭谦与段业来说,或许更是个值 得考虑的因素;另一方面,尤为重要的是,李嵩之 母再嫁敦煌宋氏,遂与敦煌大族有着一层特殊的 亲缘关系,这是他被郭谦与索仙所共同接受的原 因”[11]145。于是,李嵩成了唐氏、郭氏、索氏等大 族之间权力平衡的最佳人选。正因为唐、郭二人 经济利益的总代表。”[21]74

第二,西凉政权的控制范围,从这份加官封爵 的名单中看,仅限于晋兴、西郡、河湟、西平、大夏、 广武、西安、武威、武兴等九郡太守及鋅马护军。 事实上,这九郡“均在河西走廊的东部与河湟流 域,当时处于后凉吕纂、南凉秃发利鹿孤的统治之 下,而非西凉的实际统治区域”[11 ] 15。奇怪的是, 对于酒泉、建康、张掖等距离西凉控制范围较近但 在北凉段业统治下的郡,只字未提,甚至连西凉实 权力最大、出力最多,所以在西凉建立之初封官 时,位居首位。

在这21人中,有人认为尹建兴非敦煌人。后 藤胜认为“张掖尹氏”[]31,赵向群认为尹氏是天 水著姓,并说尹建兴是李嵩妻尹氏的胞兄④。实际 上,不管尹氏是张掖尹氏,还是天水尹氏,尹建兴 的先人凭借军功,迁居敦煌,已经具备家族规模, 这一点是可能的。而且,李嵩娶马元正寡妻尹氏, 说明尹氏在当时的敦煌有势力,和尹氏联姻,目的 就是和尹氏大族挂上钩,以此来壮大自己的势力, 从政治上加强联合。而李嵩妻尹氏,据史载, 是一个精明能干、有远见的女人,对李嵩的影响也 很大。《晋书》卷九十六《烈女传》载,“玄盛之创 业也,谟谋经略多所毗赞,故西州谤曰‘李、尹王敦 煌’”[1] 22。所以,不管尹建兴是否为李嵩妻尹氏 胞兄,我们都可以认为他们是当地的大族。而索、 张、令狐、宋、氾、阴等氏,都是敦煌有名的大族。 李嵩初任敦煌太守,得到了敦煌大族索仙、宋繇、 张邈等人的支持;建立西凉时,除此三人外,张体 顺、令狐溢、索承明、氾德瑜、赵开、阴亮等敦煌诸 姓大族亦推戴李嵩。

李军指出“西凉政权可以说是河西大姓,尤其 是敦煌大姓的产儿”[18],赵向群亦云:“西凉政权 中,凡重要职务几乎都由河陇著姓人物担任。其 中除李嵩、尹建兴等陇右名门外,其余权贵人物多 是敦煌著姓。”[1]敦煌的一些大族对当时的西凉 政权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可以说,李嵩的西凉政 权是由凉州西部(尤其是敦煌周边)的汉人豪族构 成的”[0]。“西凉政权的大小官职,基本上被敦煌 的豪门望族所把持着。从西凉政权建立的前后, 我们清楚地看到这一政权与敦煌大族之间的利害 关系。可以说,如果没有敦煌大族的支持,西凉政 权就不可能如此迅速地建立;西凉政权的建立,又 使敦煌大族在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上,有了可靠 保证,得到进一步满足。李嵩正是敦煌大族政治、

际控制区内的郡县,如敦煌、凉兴、晋昌三郡,也没

有提。对于这种情况,冯培红认为:“405年李嵩 迁都酒泉时,其子李让为敦煌太守,疑在400年西 凉建国之初,李让就已经担任敦煌太守;而唐瑶被 任命为征东将军的同时,当仍兼任晋昌太守;至于 新设的凉兴郡,很可能亦由李嵩他子出任太守,以 便控制权力。”“在临近西凉的段业北凉地域,李嵩 虽然很可能也像上述后凉、南凉境内的九郡那样 虚设郡县,但郡守之职由谁出任,则不得而知 ”[11] 146

笔者认同冯培红的观点,同时认为,对于新设 的凉兴郡,仍然由李嵩担任,这与唐瑶仍兼任晋昌 太守,从权力平衡的角度上是可以接受的。当然, 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让其子来处理。如此,既不 打乱西凉建初的权力分配,又符合李嵩对当时敦 煌大族“至于公理,时有小小颇回,为当随宜斟 酌”1 ] 262的认识和策略。那么,西凉政权的势力 范围到底多大,据清代洪亮吉考证,西凉统有“旧 郡五、前凉郡三、后凉郡二、增置郡八”[2]。也就 是说,西凉建立之初,仅有玉门以西之地,后来在 此基础上,瓜分北凉、后凉地区以及新增的地区建 立起来的。庚子二年(401年),北凉内争发生分 裂,“酒泉、凉宁二郡叛降李玄盛” []313。

公元405年,李嵩迁都酒泉,改号建初。在军 事上,李嵩积极应对外部的压力,权衡利弊,以和 为主,军事为辅,“深慎兵战、保境安民、俟时而 动”[]202。隆安四年(400年),李嵩遣“宋繇东伐 凉兴,并击玉门以西诸城,遂屯玉门、阳关,广田积 谷,为东伐之资”[1] 2259。为了防备北边柔然、南边 之吐谷浑,“玄盛乃修敦煌旧塞东西二围,以防北 虏之患,筑敦煌旧塞西南二围,以威南虏”[1]265。 由于西凉政权在军事力量上相较北凉、南凉显得 单弱,又面临北凉沮渠蒙逊的军事压力,所以西凉 以守为主,以和为先,尽量避其锋芒。“故前遣母 弟繇董率云骑,东殄不庭,军之所至,莫不宾下,今

4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第27卷第1期

惟蒙逊鸱跨一城。” [1]22M可见当时西凉以北凉为 防守对象。建初二年(406年),“沮渠蒙逊来侵, 至于建康,掠三千余户而归。玄盛大怒,率骑追 之,及于弥安,大败之,尽收所略之户”[1] 223。李詗对于北凉的侵犯,只是防御性的,没有实 质性的主动出击。建初六年(410年)“秋七月,沮 渠蒙逊率骑来攻,詗遣世子歆及别将朱元虎御之。 战于马庙,歆败,元虎被擒。詗以银三千斤、金二 千两赎元虎,蒙逊归之,遂与詗结盟而还”[23] 2。 以此来巩固后方。李詗在外交上的,符合当 时面临的情况,为了争取广大汉族士人的支持,李 詗利用河西汉人尊奉晋室的心理,先后派人奉表 东晋,表达自己的忠诚,符合当时河西世族和广大 汉族百姓的愿望,因而对于西凉政权的巩固和发 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在经济上,李詗发展农业生产,迁徙人口,开 垦土地,兴修水利,鼓励稼穑。李詗把农业发展作 为立国之本,继承汉魏以来的屯田,利用从中 但是,结盟后第二年秋八月,“蒙逊复背前盟,率轻 骑来侵。詗曰:‘兵有不战而败敌者,挫其锐也。 蒙逊新与吾盟,而遽来袭我,我闭门不与战,待其 锐气已竭,徐而击之,蔑不克己’。顷之,蒙逊粮尽 引年”23。甚去,詗遣世至子当歆牧要府击右,司败马之索,获承其明将劝沮其渠东百伐 时,反遭训斥:蒙逊为百姓患,孤岂忘之!顾势力 未能除耳。卿有必禽之策,当为孤陈之;直唱大 言,使孤东讨,此与言‘石虎小竖,宜肆诸市朝’者 何异!”[]

在政治上,李詗拉拢士族,尚仁崇礼,知 人善任,执法宽简,赏罚有信。庚子二年(401年) “初,吕光之称王也,遣使市六玺玉于于阗,至是, 玉至敦煌,纳之郡府”[1] 2259。吕光派人到和田采 购的玉到敦煌被李詗截留,纳入郡府,用以制作西 凉王朝的玉玺。李詗于敦煌南门外修建“靖恭之 堂”[4] 3315,作为西凉政权商议朝政、检阅武备的场 所。并将历代圣帝明王、忠臣孝子、烈士贞女以绘 画的形式赞于堂内,以示今人学习和效仿。

在外交上,李詗奉东晋为正朔,交好南凉,对 抗北凉。李詗虽割据一方,但从未称帝,一直奉晋 为正朔,两次遣使联络晋朝。义熙元年(405年), 玄盛改元为建初,先后两次派人奉表建康。第一 次遣舍人黄始、梁兴间行奉表诣阙,表中称自己为 “臣”,且叙述“江凉虽远,义诚密迩,风云苟通,实 如唇齿”1]261的重要,解释自己建号的理由为: “今天台邈远,正朔未加,发号施令,无以纪数,辄 年冠建初,以崇国宪。”[1]261同时,李詗审时度势, 远交近攻,交好南凉,对抗北凉。“詗之西也,留女 敬爱养于外祖尹文,文既东迁,詗从姑梁褒之母养 之。其后,秃发溽檀假道于北山,鲜卑遣褒送敬爱 于酒泉,并通和好。”1]263对于南凉这一举动,李 詗立即“遣使报聘,增以方物”对于西北方面的鄯 善、柔然等,西凉与之保持友好关系,“玄盛亲率骑 二万,略地至于建东,鄯善前部王遣使贡其方物”,

原迁来的人户生产大军及其带来的先进技术,置 郡筑城,“寓兵于农”,《晋书》卷八十七《凉武昭王 李玄盛传》云:

初,苻坚建元(365 ~ 385)之末,徙

江汉之人万余户于敦煌,中州之人有田 畴不辟者,亦徙七千余户。郭靡之寇武 威,武威、张掖已东人西奔敦煌、晋昌者 数千户。及玄盛东迁,皆徙之于酒泉,分 南人五千户置会稽郡,中州人五千户置 广夏郡,余万三千户置武威、武兴、张掖 三郡,筑城于敦煌南子亭,以威南虏虏。

[1] 2263 可以说,迁徙的这些人,加上敦煌本地的人口,成 为西凉政权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柱。姜清基云:“李 詗以敦煌作为都城建立起西凉政权与敦煌人口多 有直接关系。敦煌有近15万人口,成为当时河西 的人口大郡,为西凉政权的巩固起了很重要的作 用。”[25]1977年在甘肃酒泉丁家闸考古发掘 中[6],其五号墓壁画引起大家的注意,据郑岩[27]、 孟凡人[8]、郭永利[9]等人的研究,认为此墓在五 凉时期很可能为西凉时期的墓葬。“墓中的壁画 展示出一派和平生产的景象:农牧林桑等兴旺发 达,五谷丰登,坞壁园林相望。其中有屯垦放牧的 场面,却没有战争的场面”[21]86。

在文化上,李詗在河西一隅重文兴教,积极传 承、发扬中原文化。李詗本人就是一个儒生,史书 记载其“敦经”1 ] 少而好学”265,还倡导学习, []257 ““通涉经史”好尚文典, 书史穿落者 []3314 “玩礼 亲自补治,(刘)晒时侍侧,前请代詗。詗曰:‘躬 自执者,欲人重此典籍’ ”。李詗文化修养很高,赋 诗作序,著有《述志赋》《槐树赋》《酒泉赋》《大酒 容赋》。同时,他兴办学校,培养儒士,“立泮宫,增 高门学士五百人。起嘉纳堂于后园,以图赞所 志”[1] 259。并在各郡设置五经博士,据阿斯 塔纳墓出土的一件《西凉嘉兴四年(420年)残文

2017年2月韩树伟等:李嵩与西凉政权5

书》30,内写有“博士颉”字样,有学者认为西凉把 这一制度推广到了高昌郡[21] 88。李詗又积极吸纳 人才,如著名儒士刘晒、宋繇等,对西凉儒学的发 展有很大的影响。李詗本人是一个儒学雅士,身 边又有刘晒、同母弟宋繇等儒士,加上他在促进文 化教育上的种种做法,使得西凉成为十六国时期 文化极为突出的政权。它不仅保留了中原传统的 儒家文化,也造就了许多著名学者。北魏时,这些 河西学者进入中原,对拓跋族的封建化作出了巨 第十子李亮,字士融,位右将军。⑤

李歆,字士业,李詗第二子。李歆随父南征北 战,骁勇果敢。在李詗诸子中算是继其父之武。

西凉建初十三年(417年)李歆继位后,“府僚奉为 大都督,大将军、凉公,领凉州牧、护羌校 尉”[1]m8,改元嘉兴。尊母尹氏为太后。嘉兴四 年,李歆乘北凉南伐西秦⑥,不顾其母尹氏及宋繇 等众人劝阻,率步骑三万攻张掖,怀城一战,为蒙 逊所败。众人劝其退守酒泉,但李歆因自尊心很 大的贡献[21]88。

在同母弟宋繇的劝说和张邈、郭谦、索仙等人 的支持下,李詗由敦煌效谷令升迁至敦煌太守。 在与敦煌大族之反对派也是昔日刎颈之交索嗣翻 脸后,与张邈、宋繇计谋灭索嗣。东晋隆安四年

(400年),晋昌太守唐瑶推其为主,建号庚子。于 是李詗追崇祖考,大开霸府,置左右长史、司马、从 事中郎,备置僚采。广辟土宇,屯垦备防。立“靖 恭堂”以议朝政,立“泮宫”培养儒士。两次遣使 奉表东晋,以示忠诚,并希冀得到册封,来求河西 士人和百姓的认可与支持。东晋义熙元年(405 年),李詗迁都酒泉,逼近北凉,南交秃发氏,对抗 北凉。整体上以和为主,以战为辅;以农为本,重 文兴教。由于经营有方,虚心纳谏,广揽人才,审 时度势,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出现了稳定 与发展的局面。

三、李嵩之后代

李詗“以纬世之量,当吕氏之末,为群雄所奉, 遂启霸图”,虽“兵无血刃,坐定千里”,在“谓张氏 之业指期而成,河西十郡岁月而一”[1] 25,不久,

托孤于同母弟宋繇,西凉建初十三年(417年),李 詗病逝,时年六十七岁。谥曰武昭王[4]331。其子 李歆继位。李詗有十个儿子,分别是:谭、歆、让、 愔、恂、翻、豫、宏、眺、亮。长子李谭早卒。三子李 让,字士逊,“雅量凝重,善于谋略,位宁朔将军,领 西羌校尉、辅国将军、晋敦煌太守、新乡侯,赠骠骑 大将军,谥曰穆”。第四子李愔,字士正,位晋昌、 敦煌太守。第五子李恂,字士如,“有干略,位酒 泉、敦煌太守”,李歆死后,在敦煌大族宋承、张弘 支持下维持西凉政权一年,遇家国之难而终。第 六子李翻,字士举,小字武疆,“英雄秀出,有雄略, 位车骑将军,祁连、酒泉、晋昌郡太守”。第七子李 豫,字士宁,位西海太守。第八子李宏,字士赞,位 前将军、中华令。第九子李眺,字士远,位左将军。

强、性格倔强,在蓼泉(临泽)一役被沮渠蒙逊所 杀。紧接着蒙逊克酒泉。可以说,蓼泉一战,是西 凉政权走向败亡的转折点。李歆被杀,国无主,人 心涣散,有敦煌父老令狐炽谶语托梦曰“南风动, 吹长木。胡桐椎,不中毂”[8] 2203 , 士业小字桐椎, 至是而亡。显然,李歆东伐北凉,是在南朝宋接替 东晋后的擅自主张,没有得到敦煌大族等众人的 支持,甚至连李詗同母弟宋繇都说“大事去矣,吾 见师之出,不见师之还也”[1] 270,随李歆出征的军 队大多是西凉军事主力,蓼泉一役,可谓摧毁了西 凉之军事力量。于是,李歆胞弟李翻、李豫、李宏、 李眺、李亮等逃往敦煌。蒙逊紧逼,翻及弟敦煌太 守恂诸子等弃敦煌,奔于北山,蒙逊以索嗣之子元 绪行敦煌太守。然索元绪为人粗'好杀,大失人 心。于是敦煌大族宋承、张弘以李恂“在郡有惠 政,密信招李恂”[1] 2271。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 (421年),北凉发兵围敦煌,“蒙逊自率众二万攻 之,三面起堤,以水灌城。恂遣壮士一千,连版为 桥,潜欲决堤,蒙逊勒兵逆战”[1] 271。“恂请降,不 许。城陷,恂自杀”[8] 2203,“蒙逊屠其城”[1] 2271,西 凉灭亡。

李歆之子李重耳,“脱身奔于江左,仕于宋。 后归魏,为恒农太守”[1] 2271。成为李唐之先祖, 《新唐书》卷一'《高祖本纪》记载:

其七世祖嵩,当晋末,据秦、梁以自

王,是为凉武昭王。嵩生歆,歆为沮渠蒙 逊所灭。歆生重耳,魏弘农太守。重耳 生熙,金门镇将,戍于武川,因留家焉。熙生天赐为幢主。天赐生虎,西魏时,赐 姓大野氏,官至太尉,与李弼等八人佐周 代魏有功,皆为柱国,号“八柱国家”。 周闵帝受魏禅,虎已卒,乃追录其功,封 唐国公,谥曰襄。襄公生\",袭封唐公,周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卒,谥曰仁。仁公生高祖于长安,体有三乳,性宽仁,

6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第27卷第1期

袭封唐公[1°]1。

李翻之子李宝等被蒙逊迁移至武威。北凉玄始十 年(421年),晋昌太守唐瑶之子唐契叛沮渠氏,李 宝亦从姑臧逃依唐契。北凉玄始十二年(423 年),蒙逊伐唐契,城陷,唐契与弟唐和携带外甥李 宝北逃伊吾,臣服于柔然。柔然以唐契为伊吾 王[8]%2,“其遗众之归附者,稍至二千,宝倾身礼 接,甚得其心,众皆为之用,每希报雪”[4] 31,甚至 连李詗妻尹氏,“潜奔伊吾”[1]227,并与诸女死于 建政权。他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

一系列的措施,巩固和发展西凉。公元405年,李 詗将政权中心从敦煌迁至酒泉,并奉表东晋,交好 南凉,对抗北凉。“广田积谷”,积极防守。由于经 营有方,使得西凉政权在河西五凉中成为一个在 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较为先进的汉族政权。李 詗的西凉政权为当时的敦煌、酒泉等地的发展提 供了契机,促进了当地文化、经济的发展。

李詗建立西凉政权,离不开敦煌大族的支持 伊吾m271。北魏太平真君三年(442年),“世祖 遣将讨沮渠无讳于敦煌,无讳捐城遁走。宝自伊 吾南归敦煌,遂修缮城府,规复先业。遣弟怀达奉 表归诚。世祖嘉其忠款,拜怀达散骑常侍、敦煌太 守,别遣使授宝使持节、侍中、都督西陲诸军事、镇 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领护西戎校尉、沙州牧、 敦煌公,仍镇敦煌”。“真君五年(444年),因入 朝,遂留京师。”“太安五年(459年)薨,年五十—三三 。

”[8]885李宝有六子:李承、李茂、李辅、李佐、李公业、 李冲。公业早卒。长子李承,字伯业,赐爵姑臧 侯。高宗末,出为龙骧将军、荥阳太守。为政严 明,甚著声称。次子李茂,字仲宗,袭父爵,镇西将 军、敦煌公,性格谦慎,“以弟冲宠盛,(以老疾,固 请逊位”[]1。第三子李辅,字督真,中书博士,除 镇远将军、颍川太守,咸阳王禧纳其女为妃。第四 子李佐,字季翼,有文武才干,衔命使高丽,转安东 将军、相州刺史。少子李冲,字思顺,为长兄李承 所崇,云“此儿器量非恒,方为门户所寄”。李冲在 北魏时期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而且也是孝文帝 改革的股肱大臣。面对“旧无三长,惟立宗主都 护,所以民多隐冒”等情况,李冲“创三长之制而上 之”[8] 118,在改定律令、迁都洛阳等重大变革中, 都有他的参与,成为当时朝廷举足轻重的重臣,同 时提高了陇西李氏的名望。

四、结语

李詗祖上以军功起家,为李广十六世孙,自李 仲翔讨叛羌死于狄道,李伯考葬父遂居陇西素昌 (临洮),“世为西州右姓”,使得李詗在河陇一带 拥有很高的声望。李詗在同母弟宋繇以及郭谦、 索仙等人的支持下,从敦煌效谷令一步步起家至 敦煌太守,又在张邈等人辅佐下灭索嗣。

隆安四年(400年),李詗迎来发展的好时机, 晋昌太守郭谦移檄六郡,推其为主,建号庚子,组

与拥护。而且,敦煌大族之间长期以来通过联姻, 形成一个盘根错节、紧密相连的门阀体系。李詗 迁都,一方面是为了逼近北凉,实现统一大业,另 一方面,也是为了摆脱敦煌大族的控制,巩固政 权。从其子李歆继位后的各种举措来看,敦煌大 族在后期对西凉政权的影响力较李詗时期减小。 这也成为李歆死后西凉迅速灭亡的原因,即敦煌 大族为了保护自己的核心利益,唯有视北凉为马 首,臣服沮渠蒙逊。即使从伊吾逃回敦煌,“规复 先业”的李詗之孙、李翻之子李宝,亦逃不过称臣 北魏的命运。于是,曾割据河西一隅的西凉彻底 灭亡。李宝的后代渐渐融入北魏,加入到北魏拓 跋氏的封建化过程之中,李歆之子李重耳先逃至 宋,后又北奔魏,成为有唐一代的祖先。注释:

① 汤球《十六国春秋辑补》卷九二,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633页。《魏书》(六),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202 页。《旧唐书》(一),中华书局,1975版,第1页。

② 《晋书》(七),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257页。《新唐书》(一),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页。

③ 崔鸿著、屠乔孙、项林辑《十六国春秋》,《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载记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59页。《魏 书》记载为“祖太,张祚武卫将军”第2202页。

④ 赵向群《五凉史探》,甘肃人民出版社,196年第1版,第150页。尹氏为天水著姓,翻检《周书》卷四十六《萧詧 传》(中华书局,1971年)第871页,亦见“尹正,其先天水 人”。

⑤ 李延寿《北史》(十),中华书局,1974年第1版,第3316页。关于李豫、李宏,《晋书》(七)第2270页记为“李预”、 “李密”。

⑥ 房玄龄撰《晋书》(七)中华书局,1974年第1版,第2270页,记为“士业闻蒙逊南伐秃发傳檀”。

参考文献:

[1] 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2867.

[3] 班固.汉书[

M].北京:中华书局,1982:2439.

2017年2月[4] 李延寿.北史[

韩树伟等:李翯与西凉政权

民出版社,2009:2.

7

M].北京:中华书局,1974.

[5] 刘雯.陇西李氏家族研究[J].敦煌学辑刊,1996(2):

88.

[6] 陈纪宏.《魏书•李嵩传》《晋书•李玄盛传》《十六国

春秋•西凉录》对读札记[].名作欣赏,2016(11): 39-41.

[7 ]崔鸿著,屠乔孙,项林辑.十六国春秋

[20]佐藤智水.五胡十六国# 南北朝时代[ ]//梗一

雄.敦煌^历史敦煌讲座:卷.东京:大东出版社, 1980:71.

[21 ]齐陈骏,陆庆夫,郭锋.五凉史略[

出版社,988.

[2]洪亮吉.十六国疆域志:卷八[

1958.

[23 ]汤球.十六国春秋辑补:卷九十二[ ].北京:商务印

M

M].兰州:甘肃教育

[M ] //文渊阁四 M].北京:商务印书馆,

M

库全书•史部载记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59.

[8] 魏收.魏书[

M].北京:中华书局,1974.[9] 后藤胜.河西王国0性格iCOV、^[J]历史教育:15

卷,1967(9/10).

[10]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

M].北京:中华书局,1975.[11 ]冯培红.敦煌大族与西凉王国关系新探[J].敦煌吐

鲁番研究,2013:13.

[12]李肪,等.太平御览:卷一二四[

M].北京:中华书局, 1960:602.

[13 ]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二十三册

[M ].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2002.

[14 ]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二十七册[

M].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2002.

[1]英藏敦煌文献•汉文佛经以外部分:第1册[

M].成

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215.[16 ]郑炳林.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

M].兰州:甘肃教育

出版社,9.

[1 ]魏征.隋书[

M].北京:中华书局,1973 :162.[18 ]李军.西凉大姓略考[J].兰州大学学报,1983 (3) :55

-60.

[19]赵向群.甘肃通史•魏晋南北朝卷[

M].兰州:甘肃人

书馆,1936:579.

[4]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七东晋安帝义熙十二

年(416) M

].北京:中华书局,011:3748.[25 ]姜清基.河西历代人口研究[

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

民出版社,2008:41.

[6]吴扔骧.酒泉、嘉略关晋墓的发掘[J

].文物,1979

(6)1-17.

[27]郑岩.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

M].北京:文物出版

社,2002:56 -60.

[8]孟凡人.吐鲁番十六国时期的墓葬壁画和纸画略说

[

M]//赵华.敦煌吐鲁番艺术丛书—

吐鲁番古墓葬

出土艺术品.乌鲁木齐:美术摄影出版社,994: 1-9.

[29] 郭永利.河西魏晋十六国壁画墓研究[D

].兰州:兰州大学,2008:138.

[30] 吐鲁番出土文书(图文本):第一册[

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13.

[责任编辑张亚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