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lO卷第1期 2011年3月 doi:10.3969/j.issn.1671—9891.2011.01.002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NANTONG VOCATIONAL&TECHNICAL SHIPPING COLLEGE VD1.1O NO.1 Mar.201 1 汉英格标记对比与翻译策略研究 宋建清,姜海红 (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通226019) 摘要:文章简要介绍了格理论,指出汉语和英语各有一套格标记系统,这也构成了对两种语言的格标记进行对比 的基础。文章讨论了汉语格标记的常用手段,并在对汉英语格标记对比的基础上提出了在翻译实践中常可采用的相应 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格理论;格标记;格对比;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891(2011)01.0005.04 0 引言 名词的格是指一个在句子中表明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功能的语法范畴。譬如,英语中第一人称“我”有 三种形式:“I”、“my”、“me”,分别属于主格、属格和宾格的不同形态格。格又可以分成深层格、表层格和名词 的句法功能等不同层面。深层格表达的是句子中名词与动词的语义关系,表层格是语言通过词形变化等格 标记手段表达的一种语法类别,名词的句法功能是名词在句子中充当的句子成分,如充当主语的名词往往在 表层格上体现为主格,在深层格上体现为施事。 尽管现代英语属于形态较不丰富的语言,但仍属于屈折语,即以词形变化作为表示语法关系主要手段的 语言。现代汉语则更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是一种分析语,一般不通过词形变化而是通过固定的词序 和的虚词等手段来表达语法意义。汉语属于形态不丰富的语言,考察汉语的格关系应该超越形态变化 的层面,从深层格和名词的句法功能等方面入手。英语的格标记形式和汉语既有相似之处,又不尽相同。汉 语和英语格标记手段的异同对汉英语之间的翻译转换产生了影响,为我们在翻译实践中采用合理的策略提 供了有益的启示。 1 格理论及汉英格对比的基础 传统的格理论是美国语言学家Fillmore提出的,着重探讨句法结构与语义之间关系的一种语法理论和 语义学理论。他先后发表了“Toward Modem Theory ofCase”等一系列文章,成为传统格理论的奠基之作。 传统的格理论主要是基于形态丰富的语言,侧重于名词的形态变化,根据名词的形态变化判定名词的格。美 国语言学家Chomsky提出的参数体系下的“管约论”(Government andBinding),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复杂而 相互约束的理论体系。管约论中的“格”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根据管约论中关于格的一个重要的操作方法“格 滤法”的规定,在任何句子中,凡是具有语音形式的名词短语都必须赋有格位。格并不一定是通过语音形式 来实现,句子中只要有动词出现,名词不管有无具体的语音,形式上的形态变化都有格位。不通过语音形式 实现的名词格位可以由具有句法和语义作用但不发音的空语类充当。 句法和屈折形态变化构成了语法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两者共同决定句子是否合乎语法。句法主要 规定在某一个具体的句子结构中词与词之间是如何组合的,而屈折变化规则主要规定词在某个具体组合中 应该采用什么形态形式。句法和屈折形态变化在不同的语言中的重要性是不同的:在形态丰富的语言中,句 收稿日期:2010—12—25 基金项目:南通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资助课题“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南通外事翻译体系”(项目编号:O9o盯O24)。 作者简介:宋建清(1976一),男,江苏南通人,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 6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 子成分之间的语法关系大多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地通过对形态变化的描述来确定,相应地语法研究的重点就 是屈折变化;在形态不丰富或者缺乏形态变化的语言里,语法关系主要借助语序和语法结构词来表达,相应 地语法研究的重点就是句法。这样,一种语言中用形态变化手段表达的语法关系,在另外一种语言中有时候 完全可以借助语序等其他手段来表达。随着语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语法范畴表达方式的研究应从词形变 化扩大到某些语序现象和语法功能词的运用等。 冯胜利认为,“格”可以理解为用以鉴定句中名词句法功能的一种形式标志。Ⅲ许余龙认为要进行不同 语言之间的格标记形式对比,特别是两种形态差别很大的语言之间的格标记形式对比,必须以格这一语法范 畴所表达的语法和语义意义作为对比的共同参照系。【 从前文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格”实际上不仅仅是 一种形态形式,它本身也表达某些语法或者语义上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一套 格标记系统,每一种语言都用自己的一套方法来表示各种不同的格关系的存在,这也是对汉、英语的格标记 作对比的共同基础。 2汉语的格标记手段 汉语的格标记手段主要是用句法位置表示。词序相对灵活的语言中,那些自由的成分都带有相应的格 位标志。无论这个名词在句子中的什么地方出现,它的句法功能都不会引起混淆,因为格位标志确保了一个 名词在句子中是作主语还是宾语。英语的名词除了用加“.’s”的形式表示所有格、人称代词还有主格、宾格、 所有格等区别以外,格的形式已经相当弱化了。 很多语言学家认为,句法位置或者说语序是汉语重要的格标记手段。 语序主要决定汉语中的主格和 宾格。前文的分析也指出,很多在其他语言中属于语法范畴的意义在汉语中并非通过词的形态变化来体 现。汉语就没有通过显性的词形变化形式表示的名词的“格”范畴,名词的格意义如施事主语、受事宾语、领 属定语等,主要通过语序及其他句法形式来确定。如:“前面的车子转弯了。 钱花得不少了。 妇女也能下 河摸鱼,也能放鸭子。 一天到晚,那弯弯的山道总行走着人。” “前面的车子”作句子的主语,表示动作的发出者,称为施事主语。“钱”作主语,表示动作所支配或所关涉 的对象,称为受事主语。“鱼”和“鸭子”分别作“摸”和“放”的宾语,表示动作的对象或结果,称为受事宾语。 “人”作宾语,表示动作的发出者,称为施事宾语。Starosta认为,汉语句子中的语法主语位于动词前,是离动 词最近的那个无标记的名词,这个名词是主格名词;宾格名词是紧跟在动词后面的那个无标记名词。 汉语中名词在句子中都有自己的固定位置,我们往往根据名词的位置来鉴定其句法功能和语义类型。 名词一旦离开了自己的位置,就失去格位,从而不能合法生存。汉语没有英语的动词所指派的形态格,但也 有自己的格标记,句法位置就是其中之一。汉语按照一定的语序,使各个名词分别获得施事、受事、当事等语 义格。 汉语的其他格标记手段还有虚词、实词和个别屈折后缀等。如汉语名词中表示位置的名词也被看作是 一种格标记,因为这些名词受某些动词或前置词支配。这些名词在旬中的出现,本身就是一个标志。某些表 示存在、判断、描写等意义的动词,常以处所或时间名词作为主语。【5 如:“桌上放着帐簿、笔砚、算盘。 今天 是我生日。”汉语中可用作格标记的后缀如“饭前”、“后头”、“旁边”中的“.前”、“.头”、“.边”等。 3 汉英格标记对比与翻译策略 3.1汉英格标记对比 总的说来,语法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是语法手段,也就是语言中表达语法意义的各种形式构成的具体 方法的数目却是有限的。语法手段主要有三种:分析性手段,综合性手段和分析.综合性手段。旧分析性手段 主要包括语序、功能词的使用和语音语调等。综合性手段包括在词根上加词缀或词干上加词尾改变语法意 义、以语音交替变化的方法改变语法意义、利用词中重音的移动产生一定语法意义、利用词或词中某个语素 的重复使用产生一定语法意义、用不同的词根表示同一个词的不同的语法意义等。分析.综合性手段指的是 超越词语范围,但又局限于功能词与实词相结合的各种变化。分析性手段是超越词的范围的一种手段,是汉 语使用的基本语法手段。古英语属于综合型语言,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英语的词形变化已经大为简 化,除了代词和所有格标志“.’s”之外,少有其他格形态标志,从而更加接近分析型语言了。当然,同汉语比 第1期 宋建清,姜海红:汉英格标记对比与翻译策略研究 7 较起来,英语仍然是一种屈折型语言。前文所列的汉语的几种主要的格标记,英语中也都能够找到,当然在 具体用法上不完全相同。 相比较而言,汉语缺少形态标志。汉语的名词处于一定的句法关系中,汉语名词同样有语法和语义意义 上的格。句子中主管成分动词与介词都有支配受事格的作用,只不过这种格关系不以形态变化的方式来体 现,而是以句法位置、介词或者其他手段作为标志。英语中名词的普通格没有任何形态变化,因此和汉语一 样,英语也主要是通过词在句子中的排列次序来确定主语和宾语的。可见,语序是汉、英语的重要的格标记 手段。如:老师爱学生。(Theteacherlovesthepupil.)学生爱老师。(Thepupillovestheteacher.) 前置词作为表示各种方位格的格标记手段,在使用频率上英语比汉语用得多。 汉语中一些介词后置 的情形,在英语中要用前置词来表达。如:湖上泛舟(Row a boat on he tlake.)、桥上(on he tbridge)等。汉语 中这些由“名词+后置介词”构成的处所词表达的是方位关系。 允许处所或时间词作为主语的动词类别,在两种语言也不尽相同。例如,汉语中表示“发生”的动词可以 用处所或时间词作主语,英语则不行。如:玉树发生强烈地震。(A strong earthquake happened in Yushu County.而不能说成:YushuCount),happened a strong earthquake.)又如,英语中一些感官动词可以用处所或时 间词作主语,而汉语一般不可以。Yushu County witnessed a srtong earthquake.(玉树发生过强烈地震。而不 能说成“玉树目击过强烈地震”)。 屈折变化作为一种格标记手段,在英语中主要是用于区分人称代词的主格和宾格,如:we(我们,主格) 和us(我们,宾格)。在汉语中则主要用于处所或时间词,表示特定的方位格,如:城里女孩办起了农家双语 学校。“城里(城+屈折后缀)”表示“在城市中”。 3.2汉英格标记翻译策略 我们从名词的句法功能这个格层面,以主语为例来探讨一下汉英两种语言格标记的异同给翻译带来的 启示。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们的研究表明,汉语重主体思维而英语重客体思维。嘲汉语常通过主题句的 句型(即“主题加评论”)进行描写,如:“水面上(主题语)漂着几艘独木舟(评论语)”。主题句的结构重心在主 题语上,而语义重心又在评论语上。因此在翻译时应该注意这种主语往往不是句子重心而作移位处理或因 不言而喻而予以省略。英语则是重主语的语言,主要用“主语加谓语”的句型描写,主语往往是句子重心,代 表主题信息而不可或缺。汉英语的这一差异具体表现在汉语中有大量的无主句,且作主语的人或有生命的 事物不一定承载主题信息。英语中除个别情况外,句子一般都是要有主语的,并习惯以无生命物或抽象概念 做施事主语。同时,英语句子的主语常常就是句子的信息重心。在汉英翻译实践中,主语的翻译常可采用以 下策略。 (1)主语直译法。当汉语原文有明确的主语,且该主语是名词或主格人称代词时,我们可以将汉语主语 作为译文的主语。如:“中国有两点是靠得住的,一是讲原则,二是说话算数。”可以译为“China can be counted on.Among other hitngs,fu-st,it upholds principles nd second,iat honors its words.”翻译时译者直接保 留原主语China(中国),第二旬汉语原文无明示主语,英文译文则增补了代词it(指代China)。 (2)另起炉灶法。在许多情况下,汉英翻译需要另起炉灶,重新选择和确定主语,以保证译文逻辑通顺语 言地道。如:“世纪之交,中国外交空前活跃。”译为“The turn ofthe century ifnds China most active on he tdip[omatic arena."译文中的主语替换掉原主语以后译文就比照搬原主语的翻译更加地道了。又如:“80年前 中国党诞生之际,党员只有50几人。”译为“The Communist Party ofChina had only some 50 members at itsbirth 80years ago.”原文主语是“党员”,译文将“中国党”推移为主语,突出了这句话的信息焦点。 (3)增补主语法。由于汉语句子主语隐含的情况多见,译成英语时就要按英语规则增补主语。增补主语 时要考虑语法习惯、行文需要和语境信息。如:“要形成一种制度确保领导班子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增 补主语后译为“We should institute a system to ensure that a younger,better-educated and more professional leadership is maintained."又如:“严禁有偿新闻、无理索取高额报酬。”可以处理为“The practice ofpmd news nd aunreasonable extortion ofhi payments should be strictly banned."主语的选择要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 上,根据译语习惯和具体语境中要表达的信息重点作出合理的决策。 8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4结束语 格是用以鉴定句中名词句法功能的一种形式标记,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一套格标记系统。以格范畴 所表达的语法和语义意义作为对比的共同基础,对汉语和英语这两种形态差别很大的语言之间进行格标记 形式对比是可以操作的。从语言共性看,汉英两种语言格的形态变化都有简化的趋势,与日尔曼语的其他语 言如德法语等比,现代英语已被看成是分析语了,名词格的屈折形态变化几乎消失,汉语一直以来就被认为 是缺乏形态变化的语言。事实上,汉英语言的形态简化事实已经得到许多学者的证明。【9】 对比结果显示,汉语和英语既有相似的格标记形式,又在某些方面表现出差异。从个性看,汉英两种语 言在表达格标记时,各自拥有自己的一套表达方式。比如,在判断主格时,英语是较容易的,因为现代英语的 句型结构是sVO(主语+谓语+宾语)型。因此,根据语序可辨认动词前的那个施事名词一般承担主语角色。 汉语句式虽然也是SVO型,但判断句子主语时有争议,所以学者们更倾向把汉语描述为“主题加评论”旬 式。可见,语言在体现共性的同时,个性仍然表现突出的差异。对汉语和英语的格标记进行对比有助于深化 对汉语语法特征的认识和深入了解语言的共性和个性特征,为我们更好地学习掌握语言的深层次规律提供 有益的帮助,也为我们掌握相应的翻译技巧提供了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l】Feng,Shengli.Subject in Chinese and the Theory ofCase-Assignment[J].PENN Review ofLinguistics,1990(14):20-28. 【2】许余龙.对比语言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Li,C.N.&Thompson,S.A.Mandarin Chinese:A 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1. 【4】Starosta,S.Mandarin Case Marking:A Localisifc Lexicase Analysis[J].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1985(2):216—266. 【5】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6】熊文华.汉英应用对比概论【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7】王德春.语言学概论【M1.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8】陈小慰.新编实用翻译教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9】吴碧宇.从语言共性看满汉英的格标记对比[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72-73.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C—E Case Marking and It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SONG Jian-qing,JIANG Hai—hong (School ofForeign Studies,Nantong University,Nantong 226019,China) Abstract:The paper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case theories,pointing out that Chinese,like English,has its own case system,forming the basis for comparative study ofcase markings in the two languages.The paper discusses the common case markings in Chinese and puts forward some translation srategites after the comparative sudy,whitch is conducive to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universaliy atnd individuality of languages,proving its heoretitcal value and its signiifcance to he ttranslation activities. Key words:Case Theory;,Case marking;Comparison;Transltiaon strateg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