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8 卖火柴的小女孩 表格+文本式教案设计(共2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8 卖火柴的小女孩 表格+文本式教案设计(共2篇)

来源:九壹网
人教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表格式+文本式(共2篇)

8 卖火柴的小女孩

课题 授课 2课时 时间 1.通过学习本课内容,领悟故事深刻的思想内涵,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命运的悲惨和作者寄予的深切同情。培养学生的爱心,并启发学生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女孩几次擦着火柴出现的幻象,关注人物的悲惨命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深入到字里行间以获得情感的体验。在品读中要有所感悟并形成见解,提高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全面发展。 1.了解本文作者及当时的写作背景,理解课文的内容,领悟课文深刻的思想内涵,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本课的难点。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起学生对小女孩的同情之心,培养学生的爱心,并启发学生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卖火柴的小女孩 课型 讲读课文 教学 目标 教学 重点 教学 感受小女孩几次擦着火柴出现的幻象,从而感悟卖火柴的小女孩命运的悲惨和作难点 者寄予的深切同情。 第一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命运的悲惨,激发对小女孩的深切同情。 教学 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划分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目标 3.联系小女孩的生活背景,体会作者由现实生活所展开的合理想象,初步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 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1.板书:卖火柴的小女孩 安徒生 同学们,你们喜欢世界著名作家安徒生的童话故事吗?你们有谁知道安徒生是哪国人吗?他都写过什么作品?你们又听过他的哪些故事呢?谁设计意图 导入 来说一说?(学生简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安徒生笔下的这篇名作《卖火( )分柴的小女孩》。 钟 2.播放安徒生的简介与写作背景简介(出示课件2)。 安徒生(1805~1875),19世纪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童年生活贫困不堪,受尽颠沛流离之苦,因此,他童话中的主要人物都是一些不幸的受欺侮的穷苦人。在创作生涯中,每逢圣诞节,他总有一本新的童话集出版,作为献给孩子们的礼物。他的作品想象丰富,情节生动,语言朴素。他的童话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为世界各地的儿童和成人所喜爱。著名的作品有《海的女儿》《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等。在这些童话里,他对劳动人民的苦难和不幸遭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对达官贵人的虚荣、残酷和作了无情的揭露,对幸福生活充满了向往和热爱。 写作背景:《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的代表作之一,发表于1846年。当时有个朋友要求他为一幅拿着一束火柴的穷苦小女孩的画写一篇童话,这幅画让安徒生想起了自己母亲的苦难 童年。当安徒生的母亲还是一个小女孩的时候,她就被赶出家门到街上求乞,但她不愿求乞,又不敢回家,于是她就躲在城里的一座桥下坐着。没有鞋穿,她只好用双手抱着双脚取暖,安徒生就是怀着对母亲深切的同情及对世道的不平,创作出了这篇童话故事。 1.播放本文的朗读录音。(出示课件3)(让学生入情入境地听,真正地走进故事,了解故事梗概。) 2.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在老师的引导下,标画出相关词句,回答相关问题,整体感知全文内容,初步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作者是怎样描述小女孩卖火柴的情景的?说明了什么? (出示课件4)(标画出相关的词句:“冷极了”“下着雪”“快黑了”“大年夜”“赤着脚”“又冷又饿”“哆哆嗦嗦”“蜷着”“缩成一团”) 学生甲:小女孩在这样寒冷的大年夜里光着脚卖火柴,说明小女孩的生活很痛苦、很悲惨。 老师小结:大年夜本应该是孩子与父母团圆欢聚、最幸福的时候,可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却在此时流浪街头,叫卖火柴。说明小女孩的生活境遇非常悲苦。 (2)小女孩“没注意”什么?她“忘不了”什么?为什么? (出示课件5) 学生乙:小女孩“没注意”的是她美丽的金发,她“忘不了”的是大年夜。因为饥饿与寒冷使小女孩顾不了自己的美丽,她更需要的是温暖与食物,突出了小女孩生活的悲苦。 老师小结:在这样一个本应幸福温暖的夜晚,小女孩走在又冷又黑的街上叫卖火柴,要为家里挣一点儿钱来维持生活。这是一个多么“可怜的小女孩”呀!她眼巴巴地看着有钱人家窗户里透出的灯光,无可奈何地闻着街上飘着的烤鹅香味。这段描写流露出作者对小女孩深深的同情。 (3)为什么小女孩一次又一次擦燃了火柴?共擦了几次? (出示课件6) 学生丙: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是为了看到一次次美好的幻境。 (4)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原因是什么?她看到了什么?之后的结果如何?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出示课件7) 学生丁:因为“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她燃亮了火柴,感觉“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但是,美妙的幻境很快就因为火柴的熄灭而消失了。联系上面的内容想象,一个赤着脚的小女孩,在冰天雪地的大街上,已经走了一天了。这时候她是多么渴望得到温暖啊,所以小女孩才在幻境中看到大火炉。从作者的描述中,我可以体会到小女孩在幻境中的满足与欢乐,同时又与残酷的现实作了鲜明的对照。 (5)小女孩后几次擦燃火柴的原因是什么?她看到了什么? (出示课件8) 饥饿 食物……烤鹅 寂寞 欢乐……圣诞树 孤独 慈爱……奶奶 痛苦 摆脱……飞走…… (6)在当时的社会,小女孩真的能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吗? (出示课件8) 学生戊:当然到不了,这只是小女孩死前的一种美好的幻觉。在那黑暗的社会中,小女孩只有饥饿与寒冷,没有欢乐和温暖,最后冻饿而死。这充分说明社会的不公平。 老师小结:虽然小女孩一次次地擦燃火柴,可是火柴却一次次地熄灭了。她的眼前没有火炉,只有寒冷;没有烤鹅,只有饥饿;没有圣诞树,只有寂寞;没有奶奶,只有孤独;没有得到摆脱,只有面临死亡。小女孩用死亡摆脱了寒冷,摆脱了饥饿,摆脱了痛苦!这更突出了小女孩命运的悲惨。 (7)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出示课件9) 学生甲:这篇课文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寒冷的大年夜,一个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头叫卖火柴,她又冷又饿,为了取暖擦燃了一根根火柴,在火光中,她看到种种美妙的幻境,最后冻死在街头,表达了作者对小女孩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 老师小结:这篇童话记叙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里因饥寒交迫而冻死在街头的悲惨故事。作者通过用美妙的幻境与残酷的现实生活作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控诉了当时的丹麦社会悬殊的不合理性,揭露了社会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苦难和不幸遭遇寄予的深切同情。 3.再读课文,理清脉络。(让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故事的情节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 (1)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出示课件10) 学生甲:全文以火柴为线索,先叙述了大年夜,天下着雪,又黑又冷,小女孩在街上卖火柴;之后写小女孩蜷缩在墙角里擦燃火柴取暖,并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境;最后写小女孩捏着烧过的火柴梗冻死在街头。 (2)按故事情节的发展顺序,全文可以分成几段? (出示课件11) 学生乙:全文按故事情节的发展顺序,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1~4自然段):讲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小女孩痛苦、悲惨的生活现状。 第二段(第5~9自然段):讲小女孩一次次擦燃火柴,眼前产生种种幻境。美丽的幻境与冷酷的现实对比,体现出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第三段(第10、11自然段):讲了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 4.体会作者想象的合理性。(让学生联系小女孩的生活背景,围绕“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看到的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都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吗?为什么?” (出示课件12)这个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体会作者由现实生活展开想象的合理性。) 老师小结:这些都是小女孩在擦燃火柴时所看到的美妙幻境,不是实在的事物,是作者的想象。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这个小女孩又冷又饿,没有欢乐,没有疼爱,她是多么渴望得到温暖,得到食物;渴望像别的孩子那样得到欢乐,得到圣诞礼物,她是多么想念疼爱她的奶奶呀!可是这些都根本无法得到,只能在她临死之前的幻觉中出现。在这强烈的对比中更突出了小女孩的可怜和悲惨。 5.结束语。 课堂小结同学们,卖火柴的小女孩生活的时代离我们很遥远,她的生及拓展延活对我们来说是陌生的。但是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用自己 伸( )的真情和想象,走进小女孩生活的那个环境,用心感受她内心的分钟 痛苦,我们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1.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品读课文内容,通过分析、理解重点词句,进一步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命运的悲惨和作者寄予的深切同情。 2.整体把握故事的情感旋律,重点感悟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深刻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关注人物的悲惨命运,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课件 教学设计 一 导入新课(出示课件13) 在一个又冷又黑的晚上,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夜,卖火柴的小女孩孤苦伶仃,饥寒交迫,最终被冻饿而死。这是个多么可怜的小女孩呀!下面让我们更深入地学习课文,走进小女孩的内心世界,进一步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命运的悲惨和作者寄予的深切同情。 1.标画词句。(引导学生细心读课文,标画出有深刻含义的词句。) 2.分析词句。(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分组讨论,交流感受。弄明白作者这样写的目的,锻炼学生逻辑思维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1)课文几次提到“大年夜”?都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到的?作用是什么? (出示课件14) 学生甲:课文三次提到“大年夜”。第一次是在课文开头,写小女孩在“大年夜”出去卖火柴;第二次是写小女孩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走在街上,看着别人家窗户透出的灯光,闻着烤鹅的香味,心里忘不了这是“大年夜”;第三次是写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在街头。 老师小结:课文三次提到“大年夜”,这是给故事安排的特定时间与特定环境。“大年夜”本应是欢乐的、幸福的,而小女孩在大年夜走在街头,在大年夜看着别人家窗户里透出的灯光,闻着烤鹅的香味,在大年夜冻饿而死。大年夜的节日氛围更突出了小女孩命运的悲惨,更能引起人们对她的同情。 (2)“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这两句话说明了什么? (出示课件15) 教学 目标 教具 准备 设计意图 学生乙:说明火柴是小女孩一家人生活的来源,对小女孩来说,每一根火柴都很珍贵。联系上文她一根火柴都没有卖掉,内疚与怕挨爸爸打的恐惧使她更不敢浪费一根火柴,但是难忍的寒冷逼得她顾不得挨打,终于抽出一根。 (3)为什么说“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 (出示课件16) 学生丙:这道“奇异”的火光,使小女孩看到暖烘烘的大火炉,得到了短暂的温暖和满足。在这雪花漫天飞舞的“又冷又黑的晚上”,这对于一个“赤着脚”“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蜷着腿缩成一团”“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的小女孩来说,实在是非常可贵的。 (4)你从小女孩看到的烤鹅中体会到了什么? (出示课件17) 学生丁:小女孩又冷又饿,饥寒交迫,“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硬币”。她已经一整天没有吃东西了,而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这个饥饿难忍的小女孩多么渴望得到食物哇! (5)小女孩为什么看到了美丽的圣诞树? (出示课件18) 学生戊:大年夜是一年中最令孩子兴奋的时刻,可以围着美丽的圣诞树尽情地欢乐。又冷又饿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也不例外,她也需要欢乐,渴望得到欢乐。这体现出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向往之情。 (6)小女孩为什么在第四次擦燃火柴时看到了慈爱的奶奶? (出示课件19) 学生己:从“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来分析,小女孩孤苦可怜,家里只有奶奶最疼爱她。在小女孩面临绝境的情况下,她最想念的就是奶奶,自然在幻觉中看到了奶奶。 (7)小女孩第五次擦燃了一大把火柴,为什么? (出示课件20) 学生庚:小女孩的目的是把奶奶留住。对小女孩来说,这世界上没有光明,没有温暖,奶奶的出现使她无比留恋。她清楚地知道,火柴一灭,慈爱的奶奶就会不见了。所以,她不顾一切,“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 老师小结:这里反映了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也反衬了当时社会的冷酷无情。联系上文,小女孩在多次幻想破灭之后想起了死去的奶奶,渴望用一大把火柴来留住这世界上唯一疼爱她的奶奶,所以她孤注一掷,擦燃了一整把火柴。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小女孩内心的痛苦和绝望。 3.整体把握故事的情感旋律,重点感悟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深刻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出示语句及问题) (1)“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 出示问题:小女孩既然是被冻死的,为什么还“嘴上带着微笑”? (出示课件21) 学生甲:这是因为小女孩曾在幻想中感到自己的灵魂飞到了“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天国去了。她就是在这样美好的幻想中死去的,所以她的“嘴上带着微笑”。 老师小结:幻想与现实、死亡与微笑形成鲜明而强烈的对比,突出了小女孩命运的悲惨,引发人们对她的无限同情。 (2)“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出示课件22” 出示问题: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把它放在全文的结尾,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学生乙:这句话的意思是小女孩冻死了,但谁也不知道她曾经在幻境中看到过温暖的大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和慈爱的奶奶;在幻境中她和奶奶一起飞向天国,去寻找那再也“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生活。把它放在全文的结尾,使我们感到小女孩死前是那样向往美好的生活,但她只能在幻境中看到她想要得到的东西,而结局又是冻死在街头。如此鲜明的对比,更使我们同情小女孩的不幸遭遇。 学生丙:“她曾经多么幸福”是指她曾经有过的幸福,是指她擦着火柴时出现的种种美好的幻想。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她是没有幸福可言的。“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是指在新的一年里她幸福了,这里的“幸福”实际是反语,真正的意思是死亡。因为她用死亡摆脱了寒冷、饥饿与痛苦的生活。透过两个“幸福”,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压抑心头的满腔悲愤,感受到作者对悬殊的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老师小结:课文没有写小女孩最终幻想的破灭,而是让小女孩在美好的幻想中飞走了,这是因为作者实在不忍心让这个有着悲惨遭遇的小女孩再一次地失望了。小女孩用美妙的幻想来满足自己对幸福的渴望,但她一次又一次地被拉回到痛苦的现实生活中,幻境越是美好,越体现出现实的悲凉,越体现出这个黑暗社会的冷漠无情。最后,作者让小女孩用死亡来摆脱冷、饿、苦、痛,用死亡来摆脱这个悲惨的世界。还有比死更能说明悲惨的吗?这表现出作者对小女孩深切的同情,以及对当时社会黑暗的无情揭露与控诉。 4.赏析全文。(出示课件23 文章一开始,作者就把一个赤着脚叫卖的小女孩置于一个又冷又黑、下着雪的大年夜的典型环境里,这就紧紧扣住了读者的心弦;之后作者用实与虚的对比,交替描写美妙的幻境与残酷的现实,流露出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渴望,紧紧牵动着读者的心,并继续关注小女孩的命运;直至最后写小女孩跟奶奶一起飞走了,交代出小女孩在美妙的幻觉中“幸福”地死去了。小女孩的生活是这样的痛苦,小女孩的幻想是这样的美好,小女孩的结局又是这样的悲惨!字里行间,我们都能深深地体会到作者压抑在心头的辛酸与悲愤,体会到作者对小女孩悲惨命运寄予的深切同情。 5.升华情感。 同学们,一个有着美好幻想的小女孩,一个想过上幸福生活的小女孩,就这样悲惨地死去了!当新年的太阳高高地升起来的时候,小女孩却再也看不到了……想必同学们的心情都非常沉重,我还看到有的同学眼中闪动着泪光!今天,我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你们有什么话想对这个小女孩说吗? 大年夜……看着……闻着……悲惨的命运 大年夜……冻饿而死} 幻想……现实 }强烈对比 死亡……微笑大年夜……卖火柴板书 内容 教学反思 1.学生通过交流搜集到的资料,可以让他们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相关背景知识,这样更能深刻地体会到小女孩命运的悲惨。 2.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环节——课本剧再现故事情节。这一课学生在学习上并没有什么困难,课后的拓展延伸,不仅能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还能锻炼说话能力,一举两得。 人教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8卖火柴的小女孩

1.会认“旧、饿”等9个生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挣、几、晃、喷”。会写“柴、冷”等13个字。能正确书写“火柴、围裙、可怜”等17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小女孩一共擦燃了几次火柴,想象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后看到的景象并能理解所表达的愿望。

3.感受小女孩在面临饥饿、寒冷、痛苦和孤独的残酷现实时,内心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4.了解作者由现实生活展开合理想象的写法。

5.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并和家人交流自己的感受。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小女孩一共擦燃了几次火柴,想象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后看到的景象并能理解所表达的愿望。

2.感受小女孩在面临饥饿、寒冷、痛苦和孤独的残酷现实时,内心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难点

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了解作者由现实生活展开合理想象的写法。

1.识字写字

识字是小学阶段的重点,特别是在中低年级,所以教师一定要运用多种形式让学生提高兴趣,学会方法,能自主地识字,爱上汉字。

会认字中“蜡、烛”可以通过图片或自己的生活经验识字,“晃、喷、划”可以通过动作和组词去呈现。“燃、焰、烛”可以通过偏旁理解意思。多音字“几”可以借助图片,如出示三张茶几的图片,指出“茶几”的“几”的读音,并明确“几张”中的“几”表示询问数量多少。其次,还可以利用字源识字理解“烛、富”的意思,这种识字方法形式活泼,学生更愿意接受,最重要的是,可以了解汉字的起源,帮助学生了解构字的依据,识记的效果也会更好。此外,识字教学中最常用的还有情景识字法,给会认字组词,放到情景中帮助学生去理解,如“旧衣服、财富、卷尺”等。

会写字教学主要指导学生对汉字笔画的起落避让、间架结构的合理安排,促使学生对汉字的笔画、结构形成正确的视觉印象,变抽象为具体,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在指导之前,先让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汉字很重要,看每个字的占格情况,再进行指导。最后作出评价并鼓励学生,激发他们书写的兴趣。

2.课文朗读

本文朗读的基本语调应低沉、缓慢,在具体朗读时还要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适当变换语速和语气。想象卖火柴的小女孩所处的环境,体会小女孩心情的细微变化,还要考虑作者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既要读出对小女孩的同情,又要走进她的内心世界。

1.预习提纲

(1)通过查阅字典等方法认识本课多音字“挣、几、晃、喷”的读音。 (2)运用自己熟悉的识字方法认识本课的生字。 (3)搜集作者安徒生的简介,对作者有个简单的了解。 (4)初读课文,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通顺。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旧、饿”等9个生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挣、几、晃、喷”。会写“柴、冷”等13个字。能正确书写“火柴、围裙、可怜、哪怕、暖和”等17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能找出小女孩一共擦燃了几次火柴。

一、观看动画,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童话故事吗?(生:喜欢)因为童话故事形式活泼、想象丰富,所以老师也喜欢。那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视频吧。

2.课件播放《卖火柴的小女孩》动画片段。(播放课文动画,大概2分钟)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童话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 (板书:卖火柴的小女孩)(出示课文情景图) 4.作者简介。 课件出示:

安徒生(1805—1875),出生于丹麦一个贫穷的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贫苦。受父亲和民间口头文学的影响,安徒生从小热爱文学,通过刻苦学习,成了著名作家,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代表作有《坚定的锡兵》《海的女儿》《拇指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皇帝的新装》等。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在文中圈出生字,并注音。 2.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3.课文比较长,段落比较多,认真读课文,标出每个自然段的序号。 4.找出文中的小女孩总共擦燃了几次火柴。 5.小组合作汇报交流。 2.检查认字情况。

(1)学生小组内交流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

(2)指名在全班说一说。(方法有:加一加、减一减、归类识字等。如“焰、烛、燃”,偏旁都是“火”,表示都和火有关系。)

3.指名找出课文中带有多音字“挣、几、晃、喷”的句子读一读。 课件出示:

1.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 .2.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 .

3.翠绿的树枝上点着几千支明晃晃的蜡烛。 .

4.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样,.就会不见的!

师:认真读这几句话,读准这几个多音字在本课中的读音。你知道这几个多音字的其他读音吗?

生1:我知道,第3句话中的“晃”读作“huǎnɡ”,它的另一个读音是“huànɡ”,可以组词为晃动。

生2:对,我也知道第2句中“几乎”的“几”读“jī”。

生3:我发现第3句中也有一个“几”,这个字在句中读“jǐ”。哈哈,我很细心吧! 生4:第4句中的“喷”读“pèn”,它的另一个读音是“pēn”,我会组词喷水。 生5:第1句中的“挣”读作“zhènɡ”,它的另一个读音是“zhēnɡ”,可以组词为挣扎。 师:你们说得真好,可以看出你们平时都很注意积累知识,加油。 4.小练笔。 课件出示:

给加点的多音字注音。

1.家具城里的茶几( )太多了,大概有几( )十个,我都挑花眼了。 ..

2.一阵风吹来,明晃( )晃的烛光轻轻地晃( )动了起来。 ..3.看见桌上喷( )香的奶酪,小熊的口水都快要喷( )出来了。 ..

5.指导书写会写字。

(1)从结构、笔画方面重点指导:

柴:上下同宽,书写时注意下部“木”的横要长一些,撇、捺要写舒展。 怜: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最后一笔的点不要漏掉。 焰:左窄右宽,“臼”中间的两横不要连在一起。 (2)从字源、字义方面指导:

柴:篆文=(此,踩在脚下)+(木头),表示踩在脚下的木头。 富:金文=(宀,房屋)+(酉,酒坛),形容家境富裕,有余粮酿酒。 师:用多种方法记忆、理解生字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习惯。

(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学生中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书写不正确的地方,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三、再读课文,初识文意。

1.按故事情节发展的顺序,简要概括文章大意。

第一部分(1~4):大年夜里,一个小女孩在街上卖火柴。

第二部分(5~9):写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表达了小女孩的愿望和愿望的破灭。 第三部分(10~11):小女孩冻死在了大年夜。 2.指导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童话故事要用不同的语气、语速、语调去读。在朗读课文对环境的描写时,语调应低沉、缓慢,读出对小女孩的同情。在朗读小女孩的幻想时,要读出小女孩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语调略微上扬,但不要过高。读小女孩的结局时,语速缓慢,语气沉重,充满悲伤。

设计意图:

本文是一篇非常著名的童话,有很生动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划分段落,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段意综合法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用不同的语气朗读课文,更容易让学生理解童话故事中人物的悲惨命运。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后看到的幻象并能理解所表达的愿望。

2.感受小女孩在饥饿、寒冷、痛苦和孤独的残酷现实中,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3.体会作者由现实生活展开合理想象的写法。

4.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并和家人交流自己的感受。

一、观察图片,导入新课。

1.出示四张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图片。(一张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街上走着的图片,一张是小女孩擦燃第一根火柴看到的情景图,一张是小女孩擦燃火柴看到奶奶的情景图,一张是小女孩冻死在大街上的图片)

2.师:在这个漂亮的小女孩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吧。

设计意图:

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图片,让学生通过图片先感知小女孩悲惨的命运,化抽象为具体,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精读课文,品味感悟。

1.学习第1~4自然段。 (1)课件出示自读提示: 课件出示:

读一读第1自然段,想一想:每年的大年夜,我们都会在家里和家人一起高高兴兴地吃团圆饭,而文中的小女孩在大年夜的大街上干什么?天气是怎样的?从这个自然段你体会到了什么?

(2)小组交流汇报。

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夜——大年夜。在这个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乖巧的小女孩,赤着脚在街上走着。

生1:从第1自然段的描述中,我知道当时的天气很寒冷,天又快黑了。这个时候每个人都会在自己温暖的家中吃饭,但小女孩还光着脚在大街上走着。

生2:读着第1自然段,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小女孩可怜的模样,让人十分心疼。 (3)指名朗读第2~4自然段,在这三个自然段中,有个关键词——可怜,你从哪里可以

看出这个小女孩可怜?

课件出示:

1.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 ( )描写

2.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 ( )描写

3.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坐下来,蜷着腿缩成一团。 ( )描写

师:这几句话分别从什么方面描写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仔细阅读,把描写方法写在括号中。 预设:这几句话描写了小女孩的外貌、动作,写出了小女孩饥寒交迫的处境,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2.学习第5~9自然段。 (1)第一次擦燃火柴: 课件出示:

①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后看到了什么?她为什么会在火柴的亮光中看到这样的景象? ②第5自然段一共有几个感叹句?感叹句的运用对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 生1:擦燃火柴后,小女孩看到了火炉,因为她太冷了,太渴望温暖了。

生2:这段话中有5个感叹句,写出了小女孩对温暖的渴望,表达的感情很强烈。 师:感叹句能够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情感。朗读这一自然段的时候,要读出小女孩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语调略微上扬,但不要过高。

(2)自由朗读第6~9自然段,谁来说一说:小女孩又擦燃了几次火柴?分别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看到这些幻象?

课件出示: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看到的幻象 原因 生1:通过朗读课文,我知道小女孩又擦燃了四次火柴,一共擦燃了五次火柴。 生2:第二次,她看到了烧鹅,因为可怜的小女孩太饿了。如果当时我在场该多好啊,我

会把自己的好吃的都送给她。

生3:第三次,她看到了圣诞树。大年夜是一个全家团圆的日子,她多么渴望家的温暖啊,所以小女孩看到的幻象是圣诞树。

生4:第四次,小女孩看到了她的奶奶。她的奶奶已经去世了,奶奶是唯一疼爱她的人,所以小女孩看到了奶奶。

生5:第五次,小女孩擦燃了一大把火柴,是想把奶奶留住。

(3)奶奶抱起小女孩是什么意思?哪里是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 预设:奶奶抱起小女孩,预示着小女孩已经冻死了。死亡对于这个可怜的小女孩来说就是一种解脱,她再也不会感到寒冷和饥饿。

师:三个“没有”间接地写出了小女孩生活的世界只有寒冷、饥饿和痛苦,揭示了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在今天的社会中,再也没有这样悲惨的事情发生,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现在幸福的生活。

3.学习第10~11自然段。

想一想:小女孩为什么死后带着微笑?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的两个“幸福”是什么意思? 小组讨论后回答。

预设:小女孩带着微笑死去了,因为她在死前看到了那么多美丽的幻象。小女孩死前是在美丽的幻境中度过的,是“幸福”的;后面的“幸福”是说小女孩死了之后,就没有了寒冷、饥饿、痛苦,彻底“幸福”了。

4.课文学完了,这个故事很感人,更让人唏嘘伤感,回家后,大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吧。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的内容读起来让人心情很沉重,通过五次擦燃火柴,小女孩看到了美丽的幻象,因为冷才出现火炉,因为饿才出现烤鹅,因为孤独才出现圣诞树和奶奶,这些幻象都随火柴的熄灭而消失,使本来就痛苦的小女孩更加痛苦。这一部分主要写小女孩的五次幻想和产生这些幻想的原因,反映了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表现了小女孩生活的痛苦和命运的悲惨。借助图片和朗读,随着每一次火柴的擦燃,更加深了学生对小女孩的同情,再用回家讲故事的方法,促进学生对语言的内化和转化。

成功之处:

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主要抓住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的情节,想象小女孩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的种种幻象,从而感受小女孩的可怜和悲惨。领悟作者基于现实生活进行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再加上当堂朗读,感悟小女孩生活的悲惨的同时,让这些身处幸福之中的学生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努力读书。

不足之处:

学生的朗读水平还有待提高,大部分学生在朗读时不能准确读出文字表达的情感,不能做到有轻有重,没注意到停顿和整篇课文的朗读基调。

教学建议:

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加强朗读训练,注重语感训练,课余时间让学生多听课文录音朗读,提高朗读水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