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7 in 2012(rotal No.257。v01.4O) 炷JJ.I IJ日E 一・…一… 一~ NEW ENERGY&GREEN BUILDING doi:10+3969 ̄.issn.1673—7237.2012.07.006 天津市某拟建地源热泵工程的可行性研究 王酤 ,孙艳秀: (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300193 ̄2.承德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物理系,河北承德067000) 摘要: 以天津市生态城某中心小学和幼儿园地源热泵空调工程为实例,实际测量地埋管换热量及土壤原始温度,分析土壤源热泵应 用的可行性,获得土壤源热泵应用的原始数据,为工程提供理论和实验基础。研究表明:在满足系统运行的前提下,以夏季冷负 荷为参考,若采用每根长度为120m的地埋管,需要66根地埋管;若采用每根长度为100m的地埋管,需要75根地埋管。 关键词: 地源热泵; 地埋管; 可行性研究 ‘ 中图分类号:TU83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37(2012)07—0018.02 Feasibility of A Certain Project with Ground Source Heat Pump in Tianjin WANG Zhe ,SUN Yan-xiu (1.First Teaching Hospital ofTianjin University ofTCM,Tianjin 300193,China; 2.Department ofPhysics,Chengde Teachers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Chengde 067000,Hebei,China) Abstract:An a r—conditioningproject with ground source heatpumpfor on elementary school and a kindergarten c Tianjin Eco-city is expounded.The actual heat—transferring oftube and 0r af temperature of soil ale tested to analyze thefeasibility ofthe ground source heat pump and conclude the on#n ̄dataofground-source hetapump∞theoryand experiemntfoundatoinforthe project.The result shows that. ifteh buried tube is 120, teh project needs 66 buried tubes;ifteh buried tube is 100, the project needs 75 buried tubesfor operatoin and coolloadin¥unlfI ̄r, Key WOrds:ground source heat pump;buried tube;feasibiliyt 0 引言 管外径为32mnl,壁厚为3 mln,内径为26mm。 地源热泵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节能新技术, 它利用大地作为冷热源,通过循环液(水或以水为主 要成分的防冻液)在封闭的地下埋管中流动,实现系 统与土壤之间的制冷与传热。在冬季供热过程中,流 体从地下收集热量,再通过系统把热量带到室内。夏 季制冷时系统逆向运行,即从室内带走热量,再通过 系统将热量送到地下岩土中。 1工程概况 天津生态城某中心小学和幼儿园地源热泵空调 工程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本工程是框架结构建筑, 建筑面积约30 000m2。 图1双U型埋管示意图 2 测试方案 Fig.1 The schemes ofdouble-"U”buried tube 土壤源热泵系统中地下埋管与周围土壤组成了 电加热器及温控器、变频水泵、超声波流量计及 换热器,其换热性能受周围岩土影响较大。不同地点 PtlO00铂电阻温度传感器等。水泵采用调节阀控制, 的岩土物性不同,换热器的换热量也就不同。为了给 测试流量保持在1.5 t/h左右。流量误差≤±1%,温度 拟建建筑土壤源热泵的设计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进 误差≤±0.2℃,符合要求。 行了岩土热响应试验。 2.2测试步骤 2.1测试设备 (11热响应试验在埋设换热管两天后进行; 试验过程中测试了两口井,深度分别为120 m和 (2)原始地温测量:不加冷热负荷情况下空循环 100 m,回填材料为中粗砂。埋管选用PE管(见图1), lh,以获得地层原始温度,观测时间不少于0.5 h; 收稿Et期:2012.04.17 (3)排热试验:地埋管进口温度稳定在30℃左右, l1 运行时间为48 h后换热量稳定,开始读数,读数间隔 7 5 7 O 6 5 6 O 5 5 5.9 kW。 4 4 3 3 5 O 5 O 2 5 8 7 6 5 4 3 2 O 5 O 为5 min。 3测试结果分析 3.1 120 nl并测试结果 3.1.1土壤原始温度测试结果 测试过程中,进行了机组的调试,不加热运行2 h 后,供回水平均温度稳定在15.0℃,可以认为这是土 壤原始温度(见图2)。 3.1.2夏季工况换热测试结果 供水温度为30.0℃、流量为1.525 t/h(埋管内 流速为0.4 m/s)时,地埋管换热器换热量平均为 \ 赠 如 12:30 l2:35 12:40 l2:45 l2:50 12:55 13:00 时间/(24h/d1 图2土壤原始温度测试结果 Fig.2 The test result ofsoil original temperature 喜 蚓 皿唧 l3:20 l3:3O l3:40 13:50 14:00 l3:25 l3:35 13:45 13:55 时间/(24ll/d1 图4 120 rn地埋管夏季工况下测试流量及换热量 Fig.4Thetest resultof120inburiedtubeflow andheattransfer in summer conditions 3.2.2夏季工况换热测试结果 供水温度为30.0℃、流量为1.524 t/h( ̄管内流 速为0.4 m/s)时,地埋管换热器换热量平均为5.2 kW。 3.2-3冬季7℃供水时换热器换热量计算结果 根据公式Q=Kf・[t原始一(t1+t2)/2]和Q=Gc(h—t1), 以及蓄热量测试结果,水流量为1.524 t/h、供水温度 为7℃时,回水温度为8.51℃,平均计算换热量为 2.7kW。 3.1.3冬季7℃供水时换热器换热量计算结果 根据公式Q=Kf・It原始-(t +c2)/2]和Q=Gc(t2-t1),以 及蓄热量测试结果,水流量为1.525 t/h、供水温度为 7℃时,回水温度为8.78℃,平均计算换热量为32,kW (见图2、3)。 3.2 1001TI并测试结果 3.2.1 土壤原始温度测试结果 测试过程中,进行了机组的调试,不加热运行2 h 后,供回水平均温度稳定在l4.8℃,可以认为这是土 壤原始温度(见图4)。 p \ 赠 13:20 l3:30 l3:40 13:55 13:25 13:35 13:45 14:00 时间/(24 red) 图3 120 in地埋管夏季工况下供回水温度测试结果 Fig-3 The test result of 120 m buried tube supply and return water temperature in summer conditions 32 3l 30 29 赠 28 27 26 25 :20 l6:30 l6:40 l6:5U l 7:00 16:25 l6:35 16:45 l6:55 l7:05 时间/(24ll/d1 图5 100 m地埋管夏季工况下供回水温度测试结果 Fig.5 The test result of 100 m buried tube supply and return water temperature in summer conditions 4误差分析 4.1土壤原始温度的确定 本工程采用不带负荷、水泵连续运行l h时供回 水的平均温度作为土壤原始温度。但是,在运行过程 中,由于地上部分管路会与空气传热,虽然管道进行 了保温,但是传热会始终存在。而且,水泵的运行也会 向水中放热,造成向地下传热的局面发生。以上两部 分所产生的误差较小,在实际应用中(下转第34页) 9 2.3热水加热能力随热水平均温度变化关系 所提高,但是这种增强的效果还是比较差的,不足将 由图4可以看出,机组运行第一阶段的初始时段 热水加热能力从2.51 kW上升到2.89 kW,之后加热 能力从2.89 kW逐渐下降至0.44 kW,开启自然冷却 整个机组的冷凝热全部吸收,故加热能力又迅速回 落,直到开启风冷冷凝器的风机后,冷却效果才大大 增强,但是多余的热量通过室内机排除,机组的加热 能力一直处于下降的趋势。 3结论 后,热水加热能力有所提高,当开启强制对流后,加热 能力又提高了些,随后,加热能力减小很快,在加热结 束时,加热能力下降至0.38 kW。分析原因,机组加热 初始阶段,由于水温很低,蓄热水箱的冷却能力较好, 故加热能力上升,但是随后当水温达到15.62℃后, 水温还在继续上升,机组的冷却能力逐渐减少,故其 加热能力出现下降的趋势,开启自然冷却后,机组的 (1)机组整个加热过程时间长达180 min,水温上 升比较缓慢,在分3个阶段运行过程中,机组的加热 速率都是逐渐降低的,只是在控制转折点处加热速率 有所提高。 (2)机组运行压缩比随热水温度整体变化趋势是 冷却能力稍微增强,故机组在5 min内的加热能力有 逐渐变大的,只是在控制转折点处压缩比有所降低, 3.0 但是机组整体运行状态都不稳定。 / \. 1\ (3)机组初始加热能力随水温升高而有所提高, 2.5 但是时间维持不长,在达到2.89 kW以后,机组的 ≥ 2.0 ; 加热能力逐渐降低,在第三阶段末加热能力只有 、 - 1 、I 2 0.38 kW。 、 _ - ● R * \一 -参考文献: _ l l 3 1.0 - 。 _ 【11,关于印发 十二五 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N1 -- 一 一 f一 - 201 1.8.31. ■ O.5 - _ 、 ● [2]GB/T 21362--2008,商业或工业用及类似用途的热泵热水机[s]. [3]GB/T 7725一l996,房间空气调节器[s】. _ O.0 lO l5 2O 25 3O 35 4O 45 5O 55 6O [4】陈耀宗.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热水平均温度/'C 1 995:239.281. . 图4热水加热能力随热水平均温度的变化关系 Fig.4 The variation ofhot water heating capacity 作者简介:张海军(1983),男,湖北荆门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空 against hot water average temperature 调与建筑节能技术方向的研究。 (上接第19页)可以根据天气情况做一些修正。本次测 参考文献: 试气温较低,土壤原始温度做了一点修正,基本可以 [1】陈国邦,包锐,等.1氏温工程技术(数据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反映实际情况。 2006. 4.2流量的测量 【2】吴业正.制冷原理与设备【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7. 循环水流量的测量采用了进口超声波流量计,测 【3】《制冷工程设计手册》编写组.制冷工程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 量误差在±2%范围内。 工业出版社,1985. 4.3连接管道的保温隔热 [4】郭庆堂,吴进发.实用制冷工程设计手册【M】-]E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从实验台到实验井有大约3 m的距离,这部分连 社,1994. 接管道采用了20 mm壁厚的橡塑保温材料,但部分 【5】余延顺,马最良.土壤耦合热泵系统地下埋管换热器传热模型的研 管段保温效果不好,供回水温度比实际要低,但两者 究[J].暖通空调,2005,35(1):26・31. 的变化基本 致,可以认为基本反映实际情况。 [6]GB50366--2005,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s】. 4.4总体热损失 [7】张银安.竖直U型地埋管换热器换热性能测试与分析[J].暖通空调, 通过采取各种技术措施,实验误差控制在土5%以下。 2007,7:72-78. 5结论 [8】支0义坤,等.重庆市污水源热泵系统的工程应用与分析[J]_制冷与空 天津生态城某中心小学和幼儿园建筑面积为 调,2010,24(4):61-67. 3 000 m2,每平方米设计冷负荷为100 W,则总负荷为 [9】肖红海.地埋管地源热泵复合蓄能系统方案可行性分析[J]. n3y/  ̄与空 300 kW,考虑机组的COP为3.5。若采用每根长度为 调,2010,24(4):68-72. 120 111的地埋管,每根换热量为5.9 kW,则总共需要 66根地埋管;若采用每根长度为100 in的地埋管,每 作者简介: 王酷(1982),男,就职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根换热量为5.2 kW,则总共需要75根地埋管。 (zilysun@gmail.co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