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智)者不惑
《论语》,简简单单的几句话总是能点出生活中的真理。它让我们在彩色的世界中认识了一位灰色的孔子,一位圣贤的孔子。
每一个人都想做一个聪明的人,一个充满智慧的人。因为“智”能让我们成为一个君子,能让我们交到良师诤友,还能对我们为人处世有所帮助。
那什么才是真正的“智”呢?
智即理智、理性、智慧,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规范之一。儒家对“智”的伦理价值予以高度重视。
在孔子看来,“智者不惑”,正确的道德认识是正确的道德行为的前提与保证,“智”是实现“仁”的重要条件,因此他多次以“仁”、“智”并举,并将“智”、“仁”、“勇”三者统一起来,作为志士仁人的基本品德。历代儒家也一般都肯定“智”的重要,并赋予了“智”以丰富的道德内涵。概而言之,“智”的道德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知道遵道;第二,利人利国;第三;自知知人;第四,慎言慎行;第五,见微达变。此外,还包括好学知过、量力而行、居安思危等等。
在我国古代,就有许多智者用他们的智慧为国为民作出了贡献。我们都知道战国时代那个完璧归赵的故事,像蔺相如这样的人,为了国家,在危险面前理智、勇敢地面对。他用他的理性,解开了赵国的危机。这样的“智”是伟大的。
其实“智”与我们形影不离。在我们的学习中,就常能体现。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句话讲得一点也不错,承认自己明白很容易,承认自己不明白不太容易。所以,“知之为知之”是一种智慧,“不知为不知”,更是一种大智慧。敢于承认自己“不知”,才能坦然地去接受别人的教诲,才能很快进步。这样的智慧就能帮助一个人真正地学习到有用的东西,从而做一个有用的人。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每个老师都希望学生在接受教育时,应该提出相反的意见和问题,而不要“终日不违”。要勤动脑筋,勤于思考,勤于提出问题,并对老师所教问题进行深度的发挥,这样的学生才不是“蠢人”。相反,如果我们做到了这些,我们也就把“智”发挥到了淋漓尽致。
在真正的学习过程中,有的同学为了得到一时表面所谓的好成绩,学习弄虚作假,不脚踏实地,这些都是不勤于动脑的表现。这样的人就缺乏“智”。
做一个有智慧的人,一个“江南”的智者,眼前最重要的就是学会学习。“智”能让我们的人生变得一片光明。
初二(2)班 沈楣楣、许诺、胡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