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精选3篇〕
一、教材说明:
?圆锥的体积?一课的教学,是在掌握了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体积的根底上进行的。多年的教学,让我学习和累计了很多的教学经验。教学时我先生活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让学生大胆的猜测圆锥的体积公式,然后通过实验操作来发现圆锥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并能运用这个关系计算圆锥的体积,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三维目标解析: 教学目标是:
1、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与小组协作的能力。
目标解析: 1、情感的开展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感开展主要包括学生对数学、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自信心和意志力,学习数学的态度与学习习惯。本节课的教学,摆脱了传统“灌〞的教学,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学生在发现中激起兴趣,从探索中寻找快乐,然后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性的学习过程,不知不觉地掌握了知识,开展了能力,增进了对数学的情感。学习变成了一个赏心悦目的活动。 2、思想的开展
小学数学教材中,含有大量思想教育因素,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良好素材。教师在教学数学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发挥教材本身思想教
育功能,不失时机地、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想教育活动是儿童认识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改提倡学生的自主活动,把数学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亲自实践,大胆探索。 3、通过练习,形成技能。 三、教法设计:
1、让学生经历发现、提问、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复习有关圆柱体积知识后,教师出示一堆煤:将这堆煤倒在地上,会变成什么形状情境导入。教师再演示削铅笔:把一支圆柱形铅笔的笔头刨成圆锥形,让学生观察,猜测圆锥的'体积和什么有关,由于课件很形象直观,学生很快联系到了圆柱的体积,而且很容易想到应该是几分之几的关系。教师从展示实物图形到空间图形,采用比照的方法,不断加深学生对形体的认识。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让孩子亲历教学的验证过程,从实验中得出结论: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推出圆锥的体积公式。这样,就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对圆锥的体积建立了鲜明的印象之后,就应用公式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起到稳固深化知识点的作用。 2、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在实验前让学生先猜测,再通过小组合作演示实验、交流得出结论,亲自去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既调动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一、课堂提问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
如:“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测量这个圆锥的体积?〞问题提出后,我仅停顿了2秒,没有学生举手我就接着说“我们解决一个未知问题通常会把它转化为问题,那么圆锥的体积可以转化为我们原来学过的哪个立体图形的体积呢?〞说完这句话,我就意识到,这个地方应该让
学生充分的思考,充分的说一说方法,如果学生说不出,我再说这些话,学生可能会给我很多惊喜。 二、实验结束后,你想说什么。
学生经历了猜测、体验、探究、验证的过程,在实验的过程中肯定会发现很多问题、矛盾。实验结束后,学生应该有很多话要说。此时问一问,你想说什么?既给了学生一个思维提升的过程,又能顺利的总结出这节课的结论。
三、如何有效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高年级的学生也能积极答复下列问题。
这个问题,我曾经百思不得其解,总以为就是高年级学生的公开课比低年级的公开课难上,这节课后也豁然找到了原因:一是出在我平时的课堂上。由于平时上课总要照顾后进生,所以在答复下列问题时,往往不去叫举手的好学生,总去点不举手的后进生,公开课时也不由自主地这样做。但是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导致,举手的同学本来就有些害怕,我还总不去叫他。不但打击了举手同学的积极性,还消除了其他同学举手的念头。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缘于教师上课的心态。对着低年级学生上课,我们很容易放下姿态,去“哄〞他们,有一点做的好、说的好了,教师就会给很高的评价。而且态度还“和蔼可亲〞。但是对着六年级学生,就觉得他们是大孩子了。自己首先都没有用同样的态度去对待他们,又怎么能向他们要同样的课堂效果呢? 通过不断的反思自己,让我发现了很多自己的问题。这一节课,可以说是我从教以来对我打击最大的一节课,却又是让我收获最大的一节课。课堂上留下了很多遗憾,有时机真想再重新上一遍这节课。 1、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非常顺利地得到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推导出来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原因之处有:
〔1〕猜测: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使学生初步建立圆锥与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教师预设学生可能粗略地知道有“三分之一〞这一关系,“那么三分之一这一关系怎样推导呢〞引起以下怎样推导圆锥的体积这一过程。
〔2〕在推导过程中,带着思考题〔思考题实际就是学生实验的过程〕,让学生带有目标进行实验,让学生更有目的性,也非常方便,有操作性。
〔3〕学具准备充分,各小组选择水、沙子,增强趣味性,主动性,积极性高。
〔4〕公式推导完之后的一个反例子〔出示一个非常大的圆柱和一个非常小的圆锥〕,让学生明确并不是所有的圆锥的体积都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强调了等底等高。
2、练习题由浅入深,判断题主要是要加深学生对概念、公式的运用和理解,第2题是书上的一组题,为提高效率只列式不计算,这三道题分别是告诉底面积和高、底面半径和高、底面直径和高,把几种类型都呈现出来。最后一题是动手实践题,一要考察学生的公式运用情况,二要考察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策略,虽然没做几道题,但我觉得:解决问题比什么都重要。
3、本来想用不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参与实验,考虑到可能会得出错误结论而影响体积公式的推导,所以把这一环节省去。设计了一组大的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让学生明确不管大小,只要等底等高就有3倍这样的关系。
4、时间分配上不到位,例题的处理中,考虑到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公式并运用公式,所以没花多的时间,由于数字教大,局部学生没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