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7O 细石油化工 第35卷第4期 2018年7月 SPECIALITY PETROCHEMICALS 纳米乳液在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进展 李永飞 ,王彦玲h,李昱东 ,魏婷。,张传保 ,王小果 (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80;2.玉门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甘肃酒泉735019; 3.川庆钻探长庆井下技术作业公司,陕西西安710018;4.中国石油北京油气中心,北京100007) 摘要:介绍了高能乳化法和低能乳化法制备纳米乳液的基本原理及优缺点;分析了纳米乳液失稳的原因;探讨 了改善其稳定性的措施及方法;阐述了纳米乳液产品的进展及应用情况。指出了其制备方法的发展趋势,提 出研发能够解决共性问题的新型复合纳米工作液及新型共性纳米乳液添加剂,实现一剂多用,一剂多效将成 为热门的研究领域。 关键词:纳米乳液制备方法稳定性应用 中图分类号:TE254 .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纳米技术在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及科 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纳米乳液逐渐成为业内关 注的焦点[1]。由于纳米乳液粒径小,稳定性好,生 物降解能力强,一定浓度下能够同时在储层改造、 钻完井等施工过程中起到良好的作用l_2]。因此, 纳米乳液开辟了乳液产品新的应用领域。其优异 的应用效果主要表现在:1)纳米乳液能够降低外 来液体与储层之间的表/界面张力,使润湿性发生 1纳米乳液的制备 纳米乳液属于热力学不稳定体系,其制备过程 必须有一定的能量输入,这些能量既可以是高速搅 拌而产生的机械能,也可以是体系本身所释放的化 学能[3]。因此,纳米乳液的制备通常可依据输入能 量的不同分为高能乳化法和低能乳化法_4]。 1.1高能乳化法 高能乳化法是指通过特殊机械设备而形成的 改变、降低了毛细管作用力,易于液体高效返排, 减少油气层伤害;2)对开采过程中所产生的胶质、 高剪切力将普通的大液滴拉伸并破坏成小液滴, 直到其粒径达到纳米级而形成纳米乳液[5]。目前 最常用的高能乳化法是高压均质法、超声乳化法 和微射流乳化法。 1.1.1高压均质法 高压均质是指在高压条件下,体系组分受到 沥青质及石蜡具有较好的增溶作用,能够溶解被 污染井筒析出的胶质沥青质及石蜡,以增加液相 渗流速率,达到油气增产的目的;3)纳米乳液粒径 极小,可迅速进入渗透率低的地层,增大处理液与 储层表面的接触几率,减少地层发生水锁效应和 强烈的剪切力和压力作用而达到乳化效果。当物 料流经细小狭缝时,在空穴效应、层流效应和湍流 效应的作用下而产生的高剪切力和压力使得体系 粒径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均匀且细小的纳米乳 结垢的可能性,提高洗油效率;4)纳米乳液能够降 低原油黏度,使原油流动性增强,有利于提高集输 效率和采收率;5)利用纳米乳液超低的界面张力 及良好的增容性,将管壁和井壁上形成的沉积物 及泥饼洗脱下来,并可使洗脱物稳定在清洗液中, 以防止其再次沉积。 虽然纳米乳液可在增产改造和钻完井中发挥 良好的作用。但是,目前纳米乳液的研究成果和 产品配方多被少数企业所垄断,可供研究者和现 场工作者参考的公开资料相对较少。本文对纳米 乳液的制备方法、稳定性机理及现场应用等方面 进行了概述。 液ll6]。Kim等 利用此法制备了粒径约为170 nm,且稳定性良好的虾青素纳米乳液。Omayma 等I8 通过高压均质法制备了以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为乳化剂,以玉米油为分散相的纳米乳液。 收稿日期:2018—02—01;修改稿收到日期:2018—06—27。 作者简介:李永飞(1988一),博士在读,主要从事提高采收率 与采油化学的研究。E—mail:liyongfei503@163.com。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专题(2011ZX05005—006— 007HZ)资助。 *通信联系人,E—mail:wangyl@upc.edu.cn。 第35巷第1期 乍水 ,等.纳水乳液 ;IlI气田开发中的心Jlj进展 1.1.2超声乳化法 超Jfi‘乳化法是通过超 源而产生的高强度超 声波破坏r体系中不卡}{溶的组分结构并使其均匀 的分布r删 液体ffJ,进 产乍纳米乳液的方法。 当物料进入超声装置时,其内部会形成许多小气 泡.这 C泡会伴随超 频率强弱的起伏 渐渐 变大。 到瞬问破裂。 产生的小气泡体积义会 不断增大并破裂,此现象就是人们熟悉的 化效 啦。趔声乳化法与常规乳化相比。制备过程所需 能量较小.彤成的乳液粒径小且稳定性好 。但 是其效 钲较低.j,实际生产的推广.仪用丁科 学研究 或小范嗣牛产。 1.1.3微射流乳化法 微射流乳化法是采用高压容量泵将原料送入 微流化装 的反应窄r 此I对物料被迅速分散并 形成高速流动着的两股液体.且分别从I 下两端 以层流形式流人反应夸ff1的冲击区,发牛更剧烈 的相互垂“碰撞。 碰撞的瞬间会释放…90 以I:的能 .形成极大的 降。同时在此 域内, 原料之『¨J会}{J现相互撞击和剪切作用,导致体系 内部液滴严匝破裂,进 实现了原料均质乳化的 目的 。2()1 3年Salviatrujillo等 !采川此法研 究了乳4t]li 和乳化次数埘柠檬精油纳米乳液的 粒径影响, 此T艺条件下,乳化压力为15() MPa.均质3次.可形成粒径在l0 nm以【大j儿接近 于透明状的纳米乳液。 利J}j高能乳化法制备纳米乳液时.需要加入 乳化齐lj的浓度更低.可明 节约配方成本。同时 能够较容易乳化碳数高,黏度大的油相。但是高 能乳化法致命的缺点是能量利用率低。通常情况 下.在离能乳化过程巾所消耗的机械能比形成纳 米乳液所需要的界面能高m儿个数量级。I 且纳 米乳液通过高能乳化法制备的过程rf1所需压力 大,对没备要求高.实际乍 成本昂贵 。 。 1.2低能乳化法 鉴r高IJ ̄4L化法的缺点.低能乳化法所需能 量较少.r 没备简单。其主要是通过洲 体系 巾的组分或温度以改变乳化剂的白发n{1率,从而 形成纳米乳液。被公认的低能乳化法主要有相转 变组分法、相转变温度法及自发乳化法 。 1.2.1相转变组分法 杆j转变组分法是指通过改变各组分所一 比例 以诱导体系发,}1:fj反转的方法。或者说是体系内 各组分比例发生变化,破坏了各丰f{之川的平衡 导 致的相转变。其乳化过程如图1( )所示.制备() w型纳米乳液时. 恒定温度下.向一定 比的油 相和乳化剂溶液tf1不断滴加水相. 此过程 }j.水 相的比例不断增』J』J,逐渐形成W/() 微乳液,进m 连续栩}}1油相转变为层状液品相.继I 转变为凝胶 卡fj.随着水相比例的继续增加.体系发,1ifJ}J底丰}{反 转.得到() W型纳米乳液 。若州1了体系各 分 的投加顺序,在恒定温度下。向一定 比的水卡H 乳化剂溶液中不断滴加油相,油卡f1的比例随之增 H.会形成过渡性的() W性微纳米乳液.之后油滴 迅速增大.最终形成的是粒径大的、榴l乳液 ’。 过程如图1(b)所爪。Hetlnen]ai]n等 采 冷冻 透射电镜研究了相转变法制备纳米乳液的相天机 理。认为此法制备纳米乳液过程 须经历 状液 品相。2O15年lckmo等 研究了常温条什下.组分 滴力I】顺序对所制备乳液粒径的影响。他f『J发 .符 一定配比的乳化刹溶液巾滴7JIl':}}{l卡}j或简 混合 体系各组分得到的乳液粒径为i0Ⅲu左 只 将水相向乳化剂币¨油相的混合溶液l}I滴加时,才能 制备f1J粒径小于1()()nnl的纳米乳液。…此Iq‘ . 能否形成粒径较小的纳米乳液取决于 乳化过 是否发生了相转变,I『l『相转变的关键是能甭产 状液品相,能否出脱 状液品相义 纰分的滴』Jfl顺 序 接相关。所以.体系组分的滴JJll顺 对乳液 径有着 大的影响作H{。 筑 ◇ 一一◇ 品一。 ◇ 。 。 【gI 1 +11转变 l, 法 L1七,J 恿 a 向乳化蒯f1J油相的混合溶液【f1滴J JI】水抖I: l I旬乳化荆fI1水牛I1的混合溶液tltf商n【J讲{耕f 1.2.2相转变温度法 栩转变温度法是主要针对非离r, 衷嘶活性 齐lJ作为乳化剂时.通过渊控温度 导卡H转变制 备纳米乳液的方法。陔法利 _r 1t:-离f 表面活 性利的自发曲率随温度波动会发,卜变化的特 。 针对 水、油及非离子 表面活 t'l:-刹形成的 兀 体系. 温度低于相转变温度时.肜成的乳液粒 精细石油化工 较大,因为此时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头部已经 高度水化,导致大量的表面活性剂游离于水中;随 着温度的不断升高,表面活性剂头部的水化程度 逐渐降低,疏水能力增强,表面活性剂产生向油相 迁移的趋势,自发曲率也随之降低;当温度达到相 转变温度的临界值时,表面活性剂在水相和油相 中的溶解度趋于平衡,自发曲率几乎为零,进而形 成层状液晶相;当温度高于相转变温度时,表面活 性剂的亲油性大于亲水性,其主要存在于油相中, 此刻自发}抖j率降低至负值,形成了w/()型粗乳 液。此时,若将该乳液在低速搅拌下迅速冷却.体 系的温度立刻降低,表面活性剂的的亲水性明显 增强,并再次移向水相,形成了纳米乳液 。其 乳化示意图如图2所示。2Ol5年Hasan等 ’ 研 究了乳液粒径受降温速率的影响。他们发现。降 温速率越快.形成的乳液分散性越好,粒径越小。 1 划 PIT f_ 由_ —■■● 2 相转变温度法乳化不恿 1.2.2自发乳化法 白发乳化法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将体系组分 直接混合而自发形成纳米乳液的方法。其原理是 体系中的水溶性组分或表面活性剂从油相向水相 不断迁移的过程心门(图3)。在此过程中将会在油 水界面形成强烈的湍流力,产生较大的扰动现象, 有利于提高水溶性组分的迁移速率,从而扩大油 水界面面积,有效促进纳米乳液的形成。 … 一 Ⅷ n Il…j I  l 1i【 I冬I 3白发乳化法机理示意 2纳米乳液稳定性 2.1 失稳机理 纳米乳液粒径小,具有动力学稳定性,使得其 发乍分层和重力沉降的概率降低,在较长一段时 问内会保持外观透明或半透明,具有相对良好的 稳定性。但是,纳米乳液存在热力学不稳定性,随 着时间的不断推移,最终导致失稳。其主要体现 为奥氏熟化和聚结。一 一 2.1.1 奥氏熟化 奥氏熟化是指体系中分散相在一定程度会溶  一 解于分散介质中,且由于化学势存在差异,小液滴 的溶解速率大于大液滴,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小 液滴并聚成大液滴,大液滴继续长大,进而导致乳 液失稳的现象 ]。溶解度与体系中液滴大小之 间的关系符合Kelvin方程: ('(,一)—f(一)exp(2 rVn,) (1) 』式中:c(r)是以半径为r的液滴形成的分散相在 体系分散介质中的溶解度,C(。。)是体相溶解度,7 是界面张力,,厂为绝对温度, 和R分别是摩尔 体积和气体常数。 理想状态下,奥氏熟化的最终结果是所有分散 相会迁移至一个大液滴内,导致相分离,但实际过 程中发生此现象的概率几乎为零,因为随着液滴粒 径的不断增大,纳米乳液的增长速率会放缓 。 奥氏熟化速率与液滴粒径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 ,[In L ]一2y— ( 一一J) (2)L J 可见,乳液滴的粒径差别越大,奥氏熟化的速率越大。 依据I SW理论。纳米乳液液滴粒径的三次 方与时间存在线性关系,如式(3)所示: 一一鲁[ ] ㈩ 式中:p为体系分散相密度,D为分散相在分散介质 中的扩散系数,r为液滴半径。奥氏熟化速率可以通 过液滴半径的立方随时间的变化来进行计算。将液 滴粒径的三次方随时间的变化作图,如果为线性关 系,即可证明纳米乳液的主要失稳机理为奥氏熟化。 2.1.2 聚 结 当体系中液滴之间由于其本身之间的作用力 相互吸引而靠近或因布朗运动相互碰撞时,会导 致液滴本身或液滴之间界面膜的部分损坏和薄 化,随之液膜彻底破裂,出现了彼此合并形成大粒 径液滴的情况。此现象依据体系浓度的差异可分 为低浓度和高浓度机理,在低浓度条件下,聚结现 象主要是以布朗运动引起的液滴间相互碰撞为主; 在高浓度条件下,聚结现象主要是以液滴间界面膜 破裂为主。若聚结是导致纳米乳液不稳定的主要 因素,则体系中液滴的粒径大小符合公式(4)一-! : 第35卷第4期 李永飞,等.纳米乳液在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进展 73 一吉一 ri 3 ̄ot (… 4) 好的增溶性,可分散或溶解石蜡、胶质沥青质类、 式中:r为时间t时刻的纳米乳液粒径大小,r0为 £一0时的粒径大小, 为单位液滴面积界面膜的 受损频率。如果纳米乳液体系的不稳定性主要是 由液滴聚结引起,则可通过专对时间t作图是否 为一条直线判断。 2.2改善措施 2.2.1降低奥氏熟化 1)可以通过筛选更适合的表面活性剂和助表 面活性剂以进一步降低界面张力。 2)向体系中投加一定量的疏水性高聚物,以 便在油相中形成附加的渗透压,达到降低或消除 拉普拉斯压力的目的,从而削弱奥氏熟化,提高体 系耐稳定性的能力。 3)摄入一定量溶解度比分散相更低的物质以 弱化其分子在连续相中的运移活性。当两种溶解 度不同的物质混合时,改变了液滴的组成种类和 比例,溶解度高的油相逐渐向溶解度低的中和,从 而抑制了奥氏熟化塑速率。 2.2.2减小聚结现象 1)可以选择复合型乳化剂以便产生特殊性能 的混合膜,有利于Gibbs弹性的增加,对界面涨落 起到缓冲或削弱的作用。而且可以提高界面黏 度,以阻止或减缓表面活性剂从界面向连续相扩 散的趋势,起到阻止或降低聚结的作用。 2)使用有利于o/W界面形成层状液晶相的 助剂。因为存在层状液晶相的体系若发生聚结, 必须使得这些双分子层同时产生移动才能实现。 3)向其中加入高分子量的乳化剂,以增加纳 米乳液体系黏度,降低布朗运动现象,减少液滴相 互之间的碰撞次数。 3纳米乳液在油气田中的应用 纳米乳液在油田上的应用起源于上世纪中叶, 主要是作为驱油剂来提高采收率,被诸多学者重视。 到20世纪末,其在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不断拓展, 现已在酸化、压裂、地层修复、钻完井等诸多环节广 泛使用,较好地发挥了增加油气产量的作用。 3.1在增产改造中的应用 纳米乳液在增产改造中的应用机理主要呈现 在以下几方面:1)可有效改变并控制储层表面的 润湿性,降低毛细管压力,同时能够明显降低液体 与储层表面之间的界面张力;2)纳米乳液具有良 地层微粒、细菌膜和凝胶滤饼等;3)纳米乳液粒径 极小,可以高效且快速地移动到储层微小吼道,以 增加工作液与储层表面的接触效率;4)纳米乳液 可明显降低泵注流体水、压裂液、二氧化碳等与管 壁之间的摩擦。 Pursley等 研发了一种新的压裂液返排用纳 米乳液添加剂,该产品可均匀地分散在工作液中,迅 速进入裂缝系统或储层受伤害区域,促进了工作液 与目的储层的作用效果。Paktinat等 通过填砂管 实验证明了纳米乳液体系可以有效地降低砂岩储层 对表面活性剂的吸附量和乳化倾向。现场应用数据 显示,当在工作液中加入质量分数0.2 的纳米乳液 时,被污染的砂岩储层能恢复76 ~85 的渗透率。 相比于现场所用其他常规处理液的性能显著增加。 Yang等[2 制备了新型纳米乳液体系,当质量分数为 0.2 ~O.6 时,即可有效缓解污染井筒,改善相对 渗透率并增加产量。通过研究显示,在水饱和度为 40 ,相对渗透率为0.2的岩样中,当利用所制备的 纳米乳液处理后,水饱和度下降至3O ,气体相对渗 透率上升至0.5。而且该纳米乳液还可以将井筒工 作液与储层之间的润湿角由初始的0。增加到65。左 右,同时毛细管压力也降低了近50 ,有效地消弱了 毛细管末端效应,减少了气体流动阻力,提高了产 量。现场所用的胶凝酸体系在生产过程中很难克服 形成鱼眼的难题,且在生产温度过低条件下不能及 时注入到地层中。Luo等口。]制备了一种性能优异新 型的纳米乳液胶凝酸,该产品可有效地降低鱼眼形 成的概率和对地层的伤害。 3.2在钻井中的应用 随着纳米技术的日益完备,纳米级添加剂在 钻井液中的应用不断丰富。其具有吸附性能力 强,摩阻小及微细封堵等特点,可使井壁保持稳定 且储层不受污染。张虹等 妇开发了纳米乳液型 钻井液WR一1。该产品在浓度较低时即可具备较 好的耐盐性能。同时可封堵泥饼中的微小孔隙, 使其结构更加紧密,致使降滤失性能提高。代礼 杨等『3 发现石蜡纳米乳液在水基钻井液中可以 显著改善工作性能,其在西部某区块现场所用钻 井液中以较少的比例掺人石蜡纳米乳液能即可起 到抑制黏土膨胀的作用,黏土10 h的膨胀率降幅 25.8 ;浓度为1 9/6的石蜡纳米乳液使页岩回收 率提高至81.6,提高率137 9/6。童坤等口u采用物 74 精细石油化工 2018年7月 理与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制备了一种纳米乳液钻 井液添加剂。该产品具有良好的配伍性,润滑性 及防塌性。在胜利油田2O多口井的现场测试均 取得了显著效果。尤其在垦东405一平1井钻井过 程中的测试更为明显,钻井液体系采用该产品和 高聚物相结合,在强化体系抑制性的同时,还明显 增强了润滑性能,使得整个钻井过程下钻非常流 畅,并末出现井壁坍塌现象。 3.3在油气田其他领域的应用 纳米乳液具有良好的增溶性,且可极大的降 低油水界面张力。徐东梅等_32]利用纳米乳液对 辽河区块所采油砂进行了清洗。结果表明,当油 砂接触到纳米乳液后,无需任何加热设备的条件 下可将油和砂分离,且其效率可达80 ,显著降 低油砂的开采难度和成本。油田所用有机清蜡剂 品性 环问反高现能现 控井存在毒性大,污染环境及易被地层流体中的有机 乳 节题转压状够一 方筒物稀释等缺点,现场应用受到;市场所售水基 清蜡剂虽然弥补了上述有机清蜡剂的不足,但是 其有效作用率低,且用量大,开采成本上升,难以 大规模使用。纳米乳液增溶性强的优点可作为油 井清蜡剂。Hashimah等[3。 利用阴离子型表面活 性剂和混合物作为分散相制备了新型纳米乳液型 清蜡剂。发现,该配方有利于蜡从套管或井壁表 面脱落,同时可促进胶质沥青质的分散,从而显著 提高了清洗效率。针对油田用除垢剂,优选的主 要依据是能否在水敏储层尽可能的降低垢的产生 从而达到减少对储层伤害的目的。利用纳米乳液 向地层投送水溶性防垢剂的研究已有报道。 Heath等 开发了两种稳定且均相的防垢纳米 乳液。实验表明,含有防垢剂的两种纳米乳液在 高矿化度条件下的防垢率均在85 以上,与市售 产品相比,含有防垢剂的纳米乳液与地层水接触 后不产生絮凝现象,且解吸速率慢,显著延长了防 垢剂的作用时间,提高了防垢效果。 4 结束语 1)利用高能乳化法制备纳米乳液所需表面活 性剂浓度低,可明显节约配方成本。同时能够较 容易乳化碳数高,黏度大的油相。但是高能乳化 法能量利用率低,所需压力大,对设备要求高。低 能乳化法所需能量较少,工艺设备简单,生产周期 短,通过调节体系中的组分或温度即可制备纳米 乳液,但其效率较低,很难实现规模化生产。因 此,既能制备出满足现场要求的批量纳米乳液产 井 密地 第35卷第4期 李永飞,等.纳米乳液在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进展 75 [1o]Delmas T,Piraux H,Couffin A C,et a1.How to prepare and stabilize very small nanoemulsions[J].Langmuir the Acs Journal of Surfaces&Colloids,2011,27(5):1683—92. [11]Goh P S,Ng M H,Choo Y M,et a1.Production of nanoe— mulsions from palm—based tocotrienol rich fraction by mi一 crofluidizati0n[J].Molecules,2015,20(11):19936—19946. [21]Solans C,Morales D。Horns^,L Spontaneous emulsification[J]. Current Opinion in Colloid&Interface Science,2016,22:88—93. [22]Meleson K.The formation and stability of nanoemulsions[D]. 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2008. [233 Saberi A H,Zeeb B,Weiss J,et a1.Tuneable stability of nanoemulsions fabricated using spontaneous emulsitfcation [12]Salviatrujllo L,Rojasgrau M A,Solivafortuny R,et a1.Effect of processing parameters o12 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y biopolymer electrostatic deposition[J].Journal of Colloid&Interface Science,2015,455:172-178. microfluidized lemongrass essential dl—alginate nanoemulsions [243 Wooster T J,Golding M,Sanguansri P.Impact of oil type [J].Food Hydrocolloids,2013,30(1):401—407. [13]Koroleva M Y,Evgenii V Y.Nanoemulsions:the proper一 ties,methods of preparation and promising applications on nanoemulsion formation and Ostwald ripening stability 口].Langmuir the Acs Journal of Surfaces&Colloids, 2008,24(22):12758—12765. [J].Russian Chemical Reviews,2012,81(1):21—43. [14]Solans C,Sole I.Nano-emulsions:Formation by low—ener— gY methods[J].Current Opinion in Colloid&Interface Science,2012,17(5):246—254. [253 Pursley J,Glenn P,Da d H.Mlcroemulsion additives enable optimized formation damage repair and prevention[J].Journal of Energy Resources Technology,2004,127(3):55—61. [26]Paktinat J,Pinkhouse J,w|lliams C,et a1.Microemulsion [153 Borrin T R,Georges E L,Moraes C F,et a1.Curcumin— loaded nanoemulsions produced by the emulsion inversion point(EIP)method;an evaluation of process parameters reduces adsorption and emulsion tendencies in bradford and speechley sandstone formations[c]//SPE Interna— tional Symposium on Oilfield Chemistry,2005. and physico-chemical stability[J].Journal of Food Engi一 neering,2016,169:1—9. [27]Yang J,Jiang W,Guan B,et a1.Preparation of d-limonene oil—in—water nanoemulsion from an optimum formulation [16]Li Y,Teng Z,Chen P,et a1.Enhancement of aqueous sta一 bility of allyl isothiocyanate using nanoemulsions prepared by an emulsion inversion point method[C]//Kongres FIEP—Europe.Hrvatska znanstvena bibliografijai MZOS- Svibor,2015:187-206. [J].Journal of Oleo Science,2014,63(11):i133—40. [28]LuG M,Si X,Zhang Y,et a1.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wa— ter control with nanoemulsion as pre—pad fluid in hydrauli— cally fracturing tight gas formations[J].Energy&Fuels, 2017,31(4):3698—3707. [173 Heunemann P,Prevost S,Grillo I,et a1.Formation and structure of slightly anionically charged nanoemulsions ob一 tained by the phase inversion concentration(PIC)method [J].Soft Matter,2011,7(12):5697—5710. [29] 张虹.钻井液用非离子型微乳液WR—I的研制及其封堵和 润滑作用[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7,24(3):122—126. [3O]代礼杨,李洪俊,苏秀纯,等.纳米石蜡乳液的研究及应用 [J].钻井液与完井液,2012,29(2):5-IL [18]Bono S,Yokoyama M,Takanishi Y,et a1.The effect of the liquid—crystalline order on releasing dye molecules from [31]童坤.微乳液、纳米乳液的制备及应用性能研究[D].济南: 山东大学,201 6. 1iquid-crystalline nano—emulsions[J].Molecular Crystals &Liquid Crystals,2015,610(1)157—162. [32]徐东梅,陈馥,刘彝.微乳液在油砂洗油中的应用[J].精细 石油化工进展,2006,7(I):4-7. [19]Anton N,Vandamme T F.Nano—emulsions[M].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2016. [33]Hashimah A N,Aimi G N,Tengku A T M,et a1.Nanoe— mulsion applications in enhanced oil recovery and wellbore [2o]Hasan H M,Leanp1chareanchai J,Jintapattanakit A.Prep— aration of virgin coconut oil nanoemulsions by phaseinver— cleaning:an overview[J].Applied Mechanics&Materi— als。2015,754—755(1):1161—1168. sion temperature method[J].Advanced Materials Re一 search,2015,1060:99—102.[34]Heath S,Todd M.Scale inhibitor:US,8822390[P].2O14一 09—02. PREPARATIoN oF NANoEMULSIoN AND ITS APPLICATIoN IN oIL AND GAS FIELD DEVELoPMENT Li Yongfei ,Wang Yanling ,Li Yudong ,Wei Ting。,Zhang Chuanbao ,Wang Xiaoguo (1.Faculty of Petroleum Engineering,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East China),Qingdao 266580,Shandong China;2.Research Institute of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Yumen Oil— field,Jiuquan,266580,Gansu,China;3.ChuanqingDrilling Changqing Underground Technology Operation company,Xi’an 710018,Shaanxi,China;4.Beijing Oil and Gas Control Center of CN PC,Beijing 100007,China) Abstract:The basic principles,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high energy emulsification and low 精76 细石油化工 第35卷第4期 2018年7月 SPECIALITY PETRoCHEMICALS 微一介孔复合材料在石油化工领域中的应用 张萌萌,陈平 ,王欣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辽宁抚顺113001) 摘要:简述了常用于合成微孑L一介孔复合材料的微孔材料和介孔材料,着重综述其在脱硫、催化裂解、异构化与 芳构化、CO 吸附脱附及精细化工领域的应用。并对今后微孔一介孔复合材料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微一介孑L复合材料中图分类号:TQ426 合成机理应用 文献标识码:A 根据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协会(IUPAC)的 孔材料之一。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的作用 (CTAB)下,在Y沸石上附晶生长MCM-48介孔 材料,得到Y/MCM一48微一介孔复合材料,其结构 具有微孔、介孑L双峰系统,Y沸石被MCM一48薄 层覆盖_4 ;NaA/MCM一48微~介孔复合材料是以 微孑L材料NaA为前驱体,两步晶化而成。MCM一 48晶粒的存在使复合材料的孔隙率较高,介孑L的 介入并没有破坏微孔孔道 ]。 定义,分子筛可分为微孔、介孔和大孔分子筛,其 孔道(窗口)尺寸分别为小于2.0、2.O~50 nm及 大于50 nm。微孔分子筛孔道结构规整、水热稳 定性好,但孔径较小,在大分子催化反应中的应用 受到;介孔分子筛孔径和比表面积比较大,可 弥补微孔分子筛孑L道尺寸的不足,但其酸性较弱, 往往不具有催化活性,并且热稳定性和水热稳定 性也较差[1]。微一介孔分子筛复合可弥补单一孔 以高岭土为主要硅源,采用水热法合成的 HY/MCM一41微一介孔复合材料也具有双孑L结构。 晶化温度、晶化时间对样品结构影响的透射电镜 结果见图1。图1(a)的HY/MCM一41及(b)100 道的缺陷。两种材料优势互补、协同作用,使复合 分子筛的适用性增强,大大扩展了分子筛在化工 生产中的应用,已引起人们的重视,有关合成与复 合方式及应用也见诸报道 ]。 1 常见的微一介孔复合材料 ℃水热处理10 d和(c)800℃下焙烧3 h的样品, 它们都保持六方介孔结构;而(d)850℃同样条件 下处理后焙烧3 h,样品的介孔结构消失,介孔通 道完全破坏。表明HY/MCM一41具有良好的热 收稿日期:2Ol7一lO一02;修改稿收到日期:2018—05—04。 合成微一介孔复合材料的微孔材料选择范围 比较大,如Y沸石、J3沸石和ZSM一5等;而介孔材 料主要为MCM及SBA系列。以下根据介孑L材 料的类型来介绍微一介孔复合材料的合成及结构。 1.1 MCM系列 作者简介:张萌萌(1988~),女,硕士在读,主要从事新材料 合成方面的研究。E—mai1:759363O62@qq.corn。 MCM系列是最早用于制备微一介孔复合材 料的介孔分子筛[3],也是应用和研究最普遍的介 基金项目: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2015020196);辽宁省自然 科学基金(20l202128)。 *通信联系人,E—mail:chenping fs@sohu.corn。 energy emulsification for preparation Of nanoemulsion are introduced;The reasons for the instability of nanoemulsion are analyzed;The measures and methods to improve its stability are discussed;The research progress and application in the field of nanoemulsion products are described.Finally the fu— 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preparation method is pointed out,we proposed that research and devel— opment of novel composite nano working fluid and nano—emulsion additive that can solve the common problem will also become a popular research field. Key words:nanoemulsion;preparation method;stability;app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