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教育
NONG JIA CAN MOU应用型高校信息学科建设方案探究
陆金欣
(吉林化工学院,吉林省吉林市,132000)
农家参谋
——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视角
素质,力求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创新创业项目本身具有应用型特征,可【摘 要】信息学科是各大高校的基础学科,本学科注重学生的综合促进信息学科的教学优化和转型,发挥教育的实践性和探索性。本文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角度出发,分析现下高校信息学科在实际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全面阐述该类高校信息学科最佳建设方案“2+2+4”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即探讨通过高效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科学生的高素质发展。
【关键词】2014年,响应会议精神,我国部分本科高校转型为应用技术
应用型;高校;信息学科;建设方案;创新创业项目
型院校。并于近几年积极开展高校转型工作,虽取得较佳成效,但人才培养的发展目标却陷入困境。创新创业项目能够使各大高校的教育目标由功利性转为非功利性,进而提高大学生素质,提升其就业与创新能力,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创新创业项目为研究视角,可科学评估应用型高校在信息学科建设方面获取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给予应用型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以参考,进而能够在突出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人才培养方面显现出应用价值。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角度出发,分析现下高校信息学科在实际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全面阐述该类高校信息学科最佳建设方案“2+2+4”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即探讨通过高效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科学生的高素质发展。
1 信息学科在建设实践中的问题1.1 专业课程的时间安排缺乏合理性
我国高校的教学形态多为每周4课时,目的是提高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度。但信息学科课程要求各个实践操作间具有紧密性,这与授课安排的延迟性具有较大矛盾,会导致学生产生倦怠心理。这会导致学生在创新创业项目中无法构建知识框架,难以利用专业知识解决项目难题。
1.2 实践课程缺乏创新实验
应用型高校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均不同于普通高校,其重视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性。但现阶段,多数应用型高校设置过多的专业课程,即使开设实验课,也多为验证型实验,较少设置创新型和设计型实验。课程设置上,计算机网络课程都采用验证性实验,软件工程、数据库应用的创新型与设计型实验仅占13%左右,说明高校的教学内容仍以理论教育为主,未突出创新和自主分析的教学价值,大学生无法真正参加项目实践,或仅是参加项目主体的一部分。
1.3 大学生缺乏创新意识
大学生在专业选取时并未充分了解信息学科的主要课程,具有较大盲目性,且未对未来就业做出明确规划,学习动力不足。加之学生的创新能力较低,缺乏创新意识,不主动参加创新创业项目,对信息学科建设未做出贡献。
1.4 课程体系间缺乏关联性
我国高校普遍采用3.5年校内学习加0.5年校外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部分高校改为2.5年校内学习加1.5年校外学习。两种培养模式都需要学生掌握专业技能,能够在步入企业后,有效结合理论知识
[2]
。但现
阶段,校内课程体系的设置过于松散,关联性小,未体现信息学科的整体性。部分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未及时学习专业课程,在项目实践上无法利用专业知识解决难题。
-262-
2 2.1 “2+2+4”2年校内课程学习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2年内完成校内专业课程,且能够顺利开展创新创业项目,需要做到
以下几点:
2.1.1 授课与创新创业项目相结合
授课模式与创新创业项目结合的主要方法是开展慕课和翻转课堂,使企业导师参与到授课实践中,与教师共同编写案例,使学生与慕课平台上学习基础内容,将内容与创新创业项目相整合,撰写项目计划书。于翻转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教师负责答疑和总结计划书,并引导相关知识点。
2.1.2 增强实践环节
实践包括实习实训、实验与创新创业项目三部分,若未参加创新创业项目,则改为毕业设计。合理安排课程课时,教师指导项目实践,检测学生的实践能力。
2.2 2年实践锻炼
实践锻炼主要分进企业锻炼和留校锻炼模式,但二者均需结合创新创业项目,企业选拔学生时应考虑其创新创业项目,为其提供项目资金,双方签订服务协议,确定学生毕业后在该企业的工作年限。留校锻炼则应由专职教师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如开展省级计划项目、校级科研项目,于校内设立人才孵化基地等。
2.3 4个方面协调
第一方面为适应课程模式,可组织教师学习新型课程模式的教学方法,提高其接受能力。第二方面为鼓励大学生自主立项,可引导其参加国家级、省级与校级科研项目,申报创新创业项目,将项目成果以论文形式发表在期刊上。第三方面为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孵化机制,建立孵化基地,引入中小型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切入点,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项目。第四方面为建设课程圈,将各个专业课程组成课程圈,定期开展课程圈知识学习,使学生将课程圈知识与创新创业项目有效结合。
3 结束语
高等教育的实践已经证明,我国高等教育扩招后,虽然从规模办学、提高我国人口文化科技素质、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做出积极的贡献,但已经构建起本科高等教育无法将人才培养的远期目标设定为高职院校的技能型人才,也无法达到重点院校的专业型或研究型人才[3]。在此基础上,应用型高校将建立专业品牌设定为发展目标,并提出较为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2+2+4培养模式的可行性需要在创新创业项目中得到验证,实验证明:该模式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其项目研发技能。文课程与教学论。
作者简介:
陆金欣,1991年生,男,教育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语参考文献
[1]邰玉明.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化指导模式在应用型高校中的运用[J].黑河学院学报,2018,9(12):77-79.
[2]林业铖,林寒薇.\"众创\"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促进机制构建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19):243-244.
[3]林业铖,林寒薇.“众创”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促进机制构建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19):24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