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中心名师示范课程听课记录(一)
陆国栋:面向问题的思维拓展
教学主题 课堂性质 授课教师 上课时间 面向问题的思维拓展 启真班新生研讨课首次集中授课 陆国栋教授 2012年11月15日18:30—20: 55 授课对象 职称 上课地点 竺可桢学院,启真班新生 观摩教师 教授,竺可桢学院副院长 紫金港西一107 内容提要:     中国基础教育不重视发现和解决问题思维的培养,其中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中国教育压力层层下压,导致中小学负担过重,大学过于轻松且教学模式向中学靠拢,难以促进学生成长为有思想、视野的自主的社会人.发现问题需要拓展思维,思维的拓展表现为不同的思维类型。发现问题后,分析和解决问题有很多具体的方法。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呈现有赖于良好的表达能力.为了培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教学需要改革。 教学片断纪实 教学智慧捕捉 交代教学内容整导入语:     今天我想讲这几个问题,第一个是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第二个体思路。 是看教育有哪些问题,第三个是谈一谈思维的拓展,然后是分析、解决问以个人课题研究题以及我们怎么来培养这些能力。 经历为例,描述了自我介绍:机械之外我还做了别的事情,服装、鞋靴和玩具结合我还拿发现问题的过程,到一个863项目,这个项目你知道我怎么申请吗?用服装、鞋靴还是玩具呢?为主题展开做铺垫。 (学生答:玩具)都不是,我用了一个“柔性复杂产品”的概念,快速创意指出教育存在的智能化设计.所以提出一个新的概念还是重要的。第二个是机械……包括现在问题: 做的茶叶机械,获得过若干大项目……大家能举出例子说明杭州是茶都解题能力不是解吗?……我可以告诉大家一个例子,说我们国家一共有两个国家级的茶叶研究决真实问题的能院,两个都在杭州,一个是管前面的选育良种、栽培,另一个是管采下来之后,力; 如何做成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我们现在做一台新的茶叶机械,这个解决真实问题首茶叶进入机器之后,想办法自动分解,我能够生产出绿茶、红茶…… 先要发现问题; 中国传统教育不第一部分: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第一,中国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不是解决问题能力。因重视培养发现问为我们的问题都是常态性问题,即使答案不是惟一的,也有对错之分。国外的题的能力。 问题往往是非常态问题,问题的答案是不确定的,答案可能是不唯一的,没反思中国教育现有对错之分。 状的过程即是发第二,中国的教育强调“传道、授业、解惑\",有没有做到?主要是传授现问题的生动实了知识,授业,解惑,好像没做到。难道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就够了吗?不够,例. 大人为孩子发现问题,然后交给孩子,所有的问题都是已知世界的问题.教描绘大学学习蓝育孩子解答已知世界的问题,只是解题能力,解决已知世界问题的能力.老师给图。 的问题再高深、再玄妙,也比不上学生自由地启疑。 从中西对比的视第三,“考生”和“学生\"有什么区别?培养的是考生,是把有问题的考生角带领学生反思教成没有问题,素质教育培养的是学生,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有问题,以产过去的受教育经生新的问题为会学的开始。 历,引导学生树立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产生问题越多,越能激发学生产生探索问题的主观能动性,越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发现在前,解决问题在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再发现问题,如此循环往复。 第二部分:反思中国教育问题 基于此,我发现中国大学教育三个基本问题:纵向维度-—中国大学与中学区别不大;自我维度—-大学之间的教学模式区别太小;横向维度—-中国大学与国外差别太大。 反思我们从高中、本科到硕士、博士、乃至博士后的教育阶段,可以看到:高中,主要是在做课堂学习,加上一点点小小的学科竞赛,那也是为了免试上大学。到了本科,包括硕士博士,一定要强调研究应用,想办法把输入型的学习转换为输出型的应用,把被动学习、消极学习、应付性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积极学习和创造性学习,这就是我们办启真班的目标.所以大家要更多地参加竞赛和科研训练,通过活动推动学科的学习。 下面我们来简单做一个中外教育对比。 中国小学界流行的口号: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极端错误,所以高中压力压倒小学,小学压到幼儿园,幼儿园压到胎教。但是你如果胎教产生1000个神童,这1000个神童照样要从1排到1000.其实只要大家都退一步一切都好。所以国外的小学是学一点,中学多学一点,大学认真学;我们是小学已经很努力了,中学更苦,高中最苦,老师告诉你们到了大学可以轻松了。所以国外的大学是扎扎实实地学习,我们的大学差不多轻轻松松地学习.所以,我们的教育是“乱\"在起跑线上,小学就搞死了,那初中高中怎么办,到了大学再活过来?很难了,所以我们这个班就是要在大家没有“死\"前让大家“活\"得更好。中学是苦的,大学是迷,很多人因为是把考上大学作为人生的目标和理想,想想理想都实现了,你还干嘛呢? 从学科范畴来说,在国外,据说人文社科比理工农医还要辛苦,我们呢,理工农医已经不太辛苦了,人文社科就更轻松了。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人文社科要找到一点自己的东西多难啊.有的人文社科类老师打分很厚道,以85分为圆心,14分为半径打分.所以大学里要靠同学们自觉,自主,不是靠老师整天跟在你后面。 从课程范畴来说,更多应该是师生互动,研讨、讨论、辩论为主.但是我们这里教师灌输愈演愈烈.我们说浙大、清华学生都有3G,绩点很重要,,包括雅思托福,,对吧.我们如何跳出这3G,做到兴趣使然,主动学习,现在我们往往是分数使然,被动学习.我们的教师应该把教学作为天职,尽心尽职,但是现在的老师往往是心有旁骛。 所以我把世界上的教育分为三种模式,第一种是欧美模式,兴趣驱动。小孩要去学什么,家长都会很高兴,为什么?学生过了18周岁是公民,应该自主,家长不应再干涉.第二种日韩模式,也叫做压力驱动。压力主要传递到学生头上,学生在压力下成长也是好的.我们呢,分数使然,功利驱动模式,竞争更激烈,其中很大一部分压力由家长承担,学生没有同步成长.一将世界经济体系分为三类,欧美体系是契约精神,日韩呢?(学生答:儒家精神)有道理,大家讲得对的,他说的是君臣精神。所以答案不是唯一的.中国是什么体系啊,他说是家族精神,尤其是父母对子女的管束约束太多,父母把你们当成是未完成事业的一部分,过分地当成是他们的私有财产。我们的子女首先是社会期望的大学学习观。 3G概括深刻揭露大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现实 从社会民族心理的角度反思中国教育问题的根源. 巧用类比,点出教育应从量的转变为关注个体成长。 如何发现问题? 以三个题目为例,反映出学生中存在对思维认知本身缺乏了解,不关注生活现实问题,缺乏问题意识的现象。 举例看本质,同时贴近学生经历 解决问题方法: 分类、分层、分步、分解、合成、概括 呼应开场所举例子 分层、概括、创新 分步 发现、分析、解决问题都需要通过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 改革大学教学,从而培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等以问题为核心的能力。 类比和教育的农业隐喻 提供一些思考素材和支点,引发进一步的思考。 人,其次才是家长的子女,尽管你是父母的子女的属性永远不会改变。 中国人缺少契约精神,另外还有“面子”的问题。以浙大自主招生中学生确认浙大后毁约想去某校为例,某校明知此学生已确认至浙大还答应要录取,学生自己反悔契约,浙大也是碍于面子不放人。还有一个是评价指标的单一的问题,我们的教育好像从来是挫折教育、失败教育,初中到高中一半的人已经到职高去了,一半的人就失败了,到了普通高中不是重点高中,又是失败,在重点高中,在杭州不是前八所,到了前八所,对不起,要到前三所,所以永远是失败.所以这就是教育的问题,不肯定,不鼓励,不激励,总是给你挫折的失败的信息。北大清华今年的招生量是7015人,昨天学长发言提到可能大家第三年的北大清华梦要破裂了。考进浙大有不少学生会跟我说,我没考好,考好了就去北大清华了.也就是说到了浙大仍然是失败的,那怎么办?中国的难道靠这7000多人就够了吗?所以北清情结大家可以释怀了,牛剑情怀可以去怀一怀,哈耶情愫可以去走一走.为什么不能多一点标准,为什么一定要盯着7015。 我们的从关注总量到关注民生,关注人均。体育从举国金牌到关注全民健康。我在想,如果我们的教育从举国分数的到关注成长,教育的意义就是关注大家的成长,教育其实就大大成功了. 第三部分:思维的拓展 思维的定义,认知加工方式,不同角度的思维分类。 启真班测试题: 请你举出三对对应的思维类型,这个题目在195个考生当中,好几个人一个字没写。我觉得至少质疑思维、批判思维、逆向思维是应该是知道的,还问同学,中国学生最缺乏的是什么思维?不少同学回答说是创新思维,我觉得应该是质疑精神、批判性思维,就好像走路还不会就想跑步了,质疑都不会,就想创新。 另一个题目,7座以下小车免费行高速这个题目,有的人8分的题只写了二三十个字,所有人的回答最高我给了5分,这个题目我看不到大家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还有一个题目,请你出个题目,这次也有人一字没写。也就是说,你除了做题目,好像不会做其他事情了.叫你出个题目,你觉得可能吗,天上会掉馅饼吗?这个是很可怕的事情,其实这也是你逆向思维. 再谈一个问题,启真班的报道,也是谈思维。《钱江晚报》从10月1号开始报道,10月7号报道了6号的体能测试,其实6号上午在做综合笔试,他故意不报道,放到10月8号,这都是策划好的,这就叫思维。新闻太多就失去热度了。10月9号三个报纸《钱江晚报》、《都市快报》、《青年时报》都报道了启真班的新闻,因为8号那天下午,《都市快报》的记者要来采访我,他说挨领导批评了,发生在杭州的事情人家都报道3篇了,我们一篇也没有.还有一个事情,《都市快报》9号那个题目是为10号做准备的.10号报道的题目是“浙江多名县级中学校长说,农村学生高考全靠裸分,进名校越来越难”.9号的题目写了杭二中20个人,都是策划好的,人家新闻人都是这样在思维的。这个事情大家都是经历过的,大家可以看看哪些事情写准确了,哪些写得不太准确。其实新闻人是有视角的,不是写作文就行了. 再举一个例子,我们做过调查,把竺可桢学院最前面七届的毕业生姓名输进、百度里面,发现415个学生当中有108个人冒泡了.好像还是少了点,不是说一定要冒泡,但是已经冒了泡,希望能越冒越大。这是对我们77个同学的希望,当然我们要能静下心来,耐得住寂寞。 第四部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 找问题、找东西的思维是最重要的,网上东西太多了,浩如海洋,关键是你要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有简化法、例举法、辐射法、横纵法(横向分析、纵向分析),比较法里面有对比比较、差异比较。 解决问题,是达到目标的思维过程,是兼具创造性和操作性的过程.操作性包括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归纳、类比、外推等等。什么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换八个字来说,就是分而治之、各个击破。就把这个大的问题切开,看你怎么切。以我的博士论文写作为例,我找到了一种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如果你把一个问题分成若干类,我觉得问题解决了一半;还可以是分层的办法,如果你把一个问题分成三层,高层、中层、底层,问题或许又解决了剩余的一半;如果一个问题既分类、又分层,一个问题可以有9个角度.我在写博士论文时把图样理解的工程语义分为投影关系语义、尺寸约束语义和表达方式语义,每一类语义分为高层的隐式语义和低层的显式语义,我当时找了5种关系,最后一种开始找不到,总觉得缺了一点东西,后来真的被我找着了。我还记得原来的教育副韦钰讲的一个公式,分类+推理=概念。你拿玩具、服装去报项目可能不行,拿柔性复杂产品就可以了。所以有时候通过这种分类,自然就找到了那个东西,这个就至少叫自圆其说。分类可以用三根纵向线表示,分层可以用三根横向线表示,还有分解,分解可以画三、五个点。还有分步是在时间要素上,可在同一条水平线上画三根线段。合成是分解的逆过程,概括是对问题的高度浓缩,比如说摘要, 你的研究上是最重要的,而不要说废话。 关于论文的例子。标题要有节、小节标题的层次要不断地降下来;摘要、引言和结论的区别和呼应;注意摘要、关键词和标题的呼应,重要的词必须出现在题目和摘要中,否则就是哪一部分出错了,自相矛盾;注意图、表、公式的运用,必须要有扎扎实实的工作,有了工作,要有总结提炼写出论文的能力。所谓的论文是指从过去到现在你做了什么事情,有什么发现,有了工作,要加入你的创新思维,要提出新的项目来,项目是指未来的。所以扎实的工作和创新思维是相辅相成的。 关于计算机的例子。大家能不能把计算机的应用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四个字?多人一机的批处理阶段,一人一机的个人机时代,现在是一人多机的互联网阶段.互联网阶段又分为物联网、泛联网阶段,再未来可能是无人N机时代?计算机统治人类?不太可能吧。再看输入方式,0维度,卡片、纸带,1维度,键盘,2维度,鼠标、扫描仪,3维度的三维鼠标、数据手套、头盔,度的声音.操作系统从字符型到图符型,或许未来会有一个音符型的操作系统?你听说过“分数维”吗? 第五部分:表达能力 要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包括演讲、交流。 书面表达能力,包括文字表达、图形表达、字符表达. 我们这学期开的课,包括本门课程,要给大家书面表达的机会,也要给大家口头表达的机会.我有一个策划,我们的书面表达集成起来出一本书,题目或许可以叫《启真起步》,包括77位同学的成长心声,多位老师的心灵感受。大家是否可以回应我,或者是否可以有更好的创意和策划?一定希望大家有想象了,据说中国学生计算能力,想象能力倒数第一,我们能否有所改变?我们过分重视计算演绎能力,我看过一份英国小学生升初中的试卷,从头到尾全是图形,我们连几何还有解析几何。 第六部分:改革大学教学 1。 教学改革基本关系 学校只是提供了一个交流的环境。教师与学生、教书与学习、老师组织教与学生选择学是教学改革的第一对基本关系。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地学习,学生要主动积极地学习,拥有活跃的思维。举个例子,去年竺院选拔,我出了一个题目,723动车事件发生在?大部分同学回答温州、浙江温州、杭温线等等,有学生答2012年7月23号,我算他对了。这就是老师要宽容鼓励学生的思维。这就是发散思维,没有规定一定要答地点,所以我们今天这个课叫面向问题的思维拓展。我们实行学分制,你们可以自己选专业、选课程、选进程和出口,我们希望大家用好选择权,而不要完全是家长选、学长选、跟风选、社会选。 第二,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通识课程启发思维,打开思路,专业教育不可或缺. 第三,我们要知识能力综合素质提升.通识核心课程的打造. 我觉得教育、人才培养像农业,科学研究就像,社会服务就像商业.培养人才真的像农业,大学四年只是为你的未来打下一个基础,你就像一个种子,需要土壤、水分、阳光、空气,至于未来长成什么样完全取决于未来. 2. 大学课堂的若干模式 教师应该是一汪清泉,一桶水分给学生自己没了。 教材使用的三种境界:第一种,读课,照本宣科,读。啊,或许就是“骗骗他”的简称。上课就要有和教材不一样的东西,启发学生课堂外的东西。第二,讲课。我想把课讲清楚是不够的,讲不清楚那是不对的。讲清楚只是低层次的高水平,讲不清楚是低层次的低水平。要有互动,才能叫高层次的低水平,要能引发学生思考真正有所收获,那是高层次的高水平.这学期有好几门课会很辛苦,但是,会有收获。所以我一直坚信,没有投入就没有回报;第二,投入越多,回报越多;第三,回报越晚,回报越丰厚。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就是想让你回报晚一点,不要以为考了95分就是回报。第三,说课,面向教师.第四,演课,是视频公开课。 要用/好教材,更重要的是要用好/教材。所谓“药材好,药才好".好教材有很多的过程、思想在里面,而不只是干巴巴的知识点。但更重要的是跳出教材,用活教材。 3. 大学课堂根本任务 大学课堂要引导学生思考、分析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更重要的是发现问题。老师在课堂上少讲一点,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少学一个知识点没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才是重要的. 为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改革考试办法,拓展考试周期,让学生自己出题设计试卷.期中测验中前20%可以申请不参加期末考试,自己完成设计一份考题,作出答案,然后写下出题目和做题目的体会,叫“三自”模式,自主命题、自我测试、自行评价。 改革作业办法.自己设计作业,先发十个题目的附加题,难度基本相同。有四个约束条件,作业太容易,倒扣1分,作业太难不给分,这两个约束是不仅要让学生会做题,更希望培养学生分析题目难易的能力,这是很有意义的;第三个约束条件是,如果用计算机绘图了,再加一分;第四个题目是如果你说哪个题目真正是你自己设计的,我可以再加你1分.你想想,为了出5道题目,要看多少题目,你不就把问题搞清楚了嘛。 4. 教学改革 目标是实现三个转变: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以课堂为主向课内外结合转变;以结果评价为主向以结果和过程评价结合转变。解决老师满堂灌的问题,解决过分重课堂的问题,解决过分重分数的问题。让大学课堂与中学有质的不同。 若干专题 1.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中国设计      产生创意:创新、创造的过程      构思到模型:设计、表达      模型到产品:制造、工艺      产品到商品:市场、文化      构思到产品那是快速成型,构思到商品那是创意设计,模型到商品是什么?我还没有想出来。     2. 启真班报道的改进和持续报道     大家都是切身经历的,可以看看以往的报道有什么问题,或者接下来我们的上课活动,大家可以尝试写一些报道,看看和学校校网新闻在视角上有什么不同. 3. 以莫言、韩寒以及世界巨富的辍学为例,谈教育的范式陷阱. 4. 从大国到强国,从育到全民健康体育、从大国到强国转变的途径是什么? 结语     面向问题的思维拓展开课目的:激发学习的兴趣,提升思维的品质,养成问题的意识.如何摈弃功利学习,远离“积分”中心,宁静致远,上下求索。最后送一句话:成长或许比成才更重要!成长了自然地就成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