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gl时,求绳对物体的拉力。 (1).当v=6 (2).当v=
O θ 2gl时,求绳对物体的拉力。 3(要求说明每问解法的根据) 【解析】全卷100分,本题15分。
题目要求考生说明每问解法的根据.物体做水平匀速圆周运动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物体与锥体表面接触(见图1);一种是物体与锥体表面不接触(见图2)。
当接触时,物体受力如图1所示,T是绳对物体的拉力,N是支持力,mg是重力。物体与锥面间无摩擦。将力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分解,按牛顿定律得:
v2Tsinθ-Ncosθ=m (a)
lsinTcosθ+Nsinθ=mg. (b)
由(a)、(b)两式消去T,可得N跟v的关系如下:
v2cosN=mgsin-m.
lsinglsin2在θ给定后,v越大,N越小,当v=时,令vb表示这个速率,并将θ=30°代入,
cos可得:
vb=
3gl (c) 6因为N是支持力,最小等于0,所以当v>vb时,物体不再与锥面接触。
(1).当v=
1gl时,因为v l2 = 133mg. 6或:T=1.03mg. (2)当v= 3gl时,因为v>v0,所以物体与锥面不接触。这时物体只受重力和绳子拉力作2用(如图2所示)。用α表示绳与圆锥体轴线之间的夹角,将力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分解,按牛顿定律得: v2 Tsinα=m, (d) lsinTcosα=mg. 将v= (e) 3gl代入(d)式,由(d)、(e)两式消去α,可得: 22T2-3mgT-2m2g2=0 解此方程,取合理值,得: T=2mg. 评分说明:全题12分。 本题要求考生说明每问解法的根据,即要求得出(c)式,并将(1)、(2)两问中的速率与(c)式相比较。这部分内容占6分。不论考生用什么方法解题。得出(c)式的给4分,再将(1)、(2)两问中的速率与(c)式比较的,再各给1分。 在(1)中,列(a)、(b)式及求解占3分。(a)、(b)两式中有一个列错的,扣2分。单纯运算错误,扣1分。答案最后结果写作T=mg的,不扣分。 在(2)中,列(d)、(e)式及求解占3分。(d)、(e)两式中有一个列错的,扣2分。单纯运算错误,扣1分。若误认为α=30°,扣2分。 (1984 全国卷)在两端封闭、内径均匀的直玻璃管内,有一段水银柱将两种理 想气体a和b隔开。将管竖立着,达到平衡时,若温度为T,气柱a和b的长度分别为la和lb;若温度为T/,长度分别为l//a和lb。然后将管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在平衡时,两段气柱长度分别为l//和l//。已知T、T/、la、lb、l//aba、l,求labl//。 b【解析】全卷100分,本题10分。有10分附加题 对于a段气体,有: pal//aTPalaT/ (a) P/l///aaT/P//alaT// (b) 对于b段气体,有: p/ bl/bTPblbT/ (c) P////blbT/P//blbT// (d) 压强关系有:pb-pa=ρglb-ρgla (e)p//a=pb (f) 由以上各式可得: TT/la//lblb/= ///TTlb/lalala//lala/lb/TlbT/或://=// (f) lblblblaTlaT/评分说明:全题10分。 (a)、(b)、(c)、(d)四式全都列对的,给4分;部分列对但无列错的,给1分;有列错的,不给分。(e)式列对给3分;(f)式列对给1分。 最后结果正确再给2分。 (1985 全国卷)图1中A和B表示在真空中相距为d的两平行金属板,加上电压后,它们之间的电场可视为匀强电场。图2表示一周期性的交变电压的波形,横坐标代表时间t,纵坐标代表电压U。从t=0开始,电压为一给定值U0,经过半个 周期,突然变为-U0;再过半个周期,又突然变为U0;……如此周期性地交替变化。 在t=0时,将上述交变电压U加在A、B两板上,使开始时A板电势比B板高,这时在紧靠B板处有一初速为零的电子(质量为m,电量为e)在电场作用下开始运动。要想使这电子到达A板时具有最大的动能,则所加交变电压的频率最大不能超过多少? 【解析】全卷100分,本题12分。 开始t=0时,因A板电势比B板高,而电子又紧靠B板处,所以电子将在电场力作用下向A板 运动。在交变电压的头半个周期内,电压不变,电子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其动能不断增大。如果频率很高,即周期很短,在电子尚未到达A板之前交变电压已过了半个周期开始反向,则电子将沿原方向开始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再过半个周期后,其动能减小到零。 接着又变为匀加速运动,半个周期后。又做匀减速运动。……最后到达A板。 在匀减速运动过程中,电子动能要减少。因此,要想电子到达A板时具有最大的动能,在电压的大小给定了的条件下,必须使电子从B到A的过程中始终做加速运动。这就是说,要使交变电压的半周期不小于电子从B板处一直加速运动到A板处所需的时间.即频率不能大于某一值。 在电场力的作用下,电子的加速度a为:a= eU0 (a) md其中e和m分别为电子的电量大小和质量,令t表示电子从B一直加速运动到A所需要的时间,则d= 12at 22d (b) a 或 t= 令T表示交变电压的周期,ν表示频率,根据以上的分析,它们应满足以下的要求: T (c) 21即 ν≤ (d) 2t t≤ 由(a)、(b)、(d)三式可解得: ν= eU0 (e) 8md2即频率不能超过 eU0 8md2评分标准:本题12分。 列出(a)式的,给2分。列出(b)式的,给2分。这一部分共占4分。 能按题意得出条件(c)式或(d)式的,给5分。得出最后结果(e)式的,再给3分。这一部分共占8分。 (1986 全国卷)有两只伏特表A和B,量程已知,内阻不知等于多少。另有一干电池,它 的内阻不能忽略,但不知等于多少。只用这两只伏特表、电键和一些连接用导线,能通过测量计算出这个电池的电动势(已知电动势不超出伏特表的量程,干电池不许拆开)。 (1)画出你测量时所用的电路图。 (2)以测得的量做为已知量,导出计算电动势的式子。 【解析】全卷100分,本题6分,有10分附加题 (1)要在A处施一最小的力,力的方向应与AP垂直,这样力臂最大.因为r=2h,由几何关系可推知∠PAO=30°,∠POB=60°,要使柱体刚能绕P轴上滚,即意味着此时地面对柱体的支持力 N=0 (a) 这时,拉力F和重力mg对P轴的力矩平衡,由此可得 mgrsin60°=F·2rcos30° (b) 所以 F=2.5×102牛顿 (2)设台阶对柱体的作用力为f,因为刚能开始运动时,f与重力mg及拉力F三力平衡,所以必为共点力。由此可知力f的方向是沿PA方向。即力f的方向与F的方向垂直,所以f的大小必等于重力在AP方向上的分力。即 f=mgcos30° (c) f=4.3×102牛顿. 评分标准:本题9分。(1)占6分;(2)占3分. (1)中,知道F与AP垂直的,给3分;列出(a)式的,给1分;列出(b)式的,,给1 分;答数正确的,再给1分。 (2)中,列出(c)式的,给2分;答数正确的,再给1分。 (1987 全国卷)上右图中ABCD是一个用折射率n=2.4的透明媒质做成的四棱柱镜(图为其横截面),∠A=∠C=90°,∠B=60°,AB>BC。现有平行光线垂直入射到棱镜的AB面上(如图示),若每个面上的反射都不能忽略,求出射光线:要求: (1).画出所有典型光线从入射到射出的光路图。(为了图面简洁,表示光线进行方向的箭头只在棱镜外面的光线上标出即可) (2).简要说明所画光路的根据,并说明每条典型光线只可能从棱镜表面的哪部分射出。 【解析】全卷100分,本题8分。有10分附加题 参考解答: (1).有三条典型光线①,②,③,光路如下页图所示。 (2).因为媒质的折射率n=2.4,所以媒质的临界角 θ=arcsin 11=arcsin<30° n2.4一条典型光线是①,垂直入射到AB面上BE之间(CE⊥AB),部分垂直反射;部分垂直透射到BC面,因入射角60°大于θ,发生全反射.到DC面,入射角30°仍大于θ,又发生全反射到AB面,垂直入射,部分垂直射出媒质;部分垂直反射回去,根据光路可逆性,最后由原入射处射出媒质,其反射部分又重复原路。总之,光线①只能由AB面上FB(BF=BC)间垂直射出。 一条典型光线是②,垂直入射到AB面上EF之间,部分垂直反射;部分垂直透射.到DC面,入射角30°大于θ,发生全反射到BC面,入射角60°大于θ,全反射到AB面,垂直入射,部分垂直射出媒质;部分垂直反射回去,按光路的可逆性,由原入射处射出媒质,其反射部分又重复原路。总之,光线②只能由AB面上FB间垂直射出。 一条典型光线是③,垂直入射到AB面上FA之间,部分垂直反射;部分垂直透射到DC 面,入射角30°大于θ,全反射到AB面,入射角60°大于θ,全反射.到BC面,垂直入射,部分垂直射出媒质;部分垂直反射回去,按光路的可逆性,由原入射处射出媒质,其反射部分又重复原路。总之,光线③只能由BC面和AB面上FA间垂直射出。 评分标准:本题8分。(1)占3分,(2)占5分。 (1)中,画光路:①占1分,②占1分,③占1分。 每条光线的画法只要有错误或没画,就不能给该条光线的分. (2)中,解释光路:正确说明各次全反射,给1分;正确利用光路的可逆性,给1分。三条光线的射出范围,答对一条给1分。 本题不要求画出并讨论经E和F点入射的光线的出射线。 (1988 全国卷)N个长度逐个增大的金属圆筒和一个靶,它们沿轴线排列成一串,如图所 示(图中只画出了六个圆筒,作为示意)。各筒和靶相间地连接到频率为ν、最大电压值为U的正弦交流电源的两端。整个装置放在高真空容器中,圆筒的两底面中心开有小孔,现有一电量为q、质量为m的正离子沿轴线射入圆筒,并将在圆筒间及圆筒与靶间的缝隙处受到电场力的作用而加速(设圆筒内部没有电场),缝隙的宽度很小,离子穿过缝隙的时间可以不计。己知离子进入第一个圆筒左端 的速度为v1, 且此时第一、二两个圆筒}司的电势差V1-V2=-U,为使打到靶上的离子获得最大能量,各个圆筒的长度应满足什么条件?并求出在这种情况下打到靶上的离子的能量。 【解析】全卷100分,本题9分。 为使正离子获得最大能量,要求离子每次穿越缝隙时,前一个圆筒的电势比后一个圆筒的电 势高U,这就要要求离子穿过每个圆筒的时间都恰好等于交流电的半周期。由于圆筒内无电场,离子在圆筒内做匀速运动。设vn为离子在第n个圆筒内的速度,则有 1212mvn1mvnqU (1) 22Tv第n个圆筒的长度为Ln=vnn 221212 由(1)式得 mvnmv1(n1)qU, 22 vn= 2(n1)qUv12 (3) m将(3)代入(2),得第n个圆筒的长度应满足的条件为: Ln= 122(n1)qUv12 (4) m n=1,2,3……N。 打到靶上的离子的能量为: Ek=NqU+ 12mv1 (5) 2评分标准:本题共9分。列出(1)式给2分;列出(2)式给3分;得出(4)式再给2分;得出(5)式给2分。 (19 全国卷)一个质量为m、带有电荷-q的小物体,可在水平轨道Ox上运动,O端有 一与轨道垂直的固定墙。轨道处于匀强电场中,场强大小为E,方向沿Ox轴正向,如图所示。小物体以初速v0从x0点沿Ox轨道运动,运动时受到大小不变的摩擦力f作用,且f 小物体受到的电场力F=-qE,大小不变,方向指向墙;摩擦力f的方向与小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不管开始时小物体是沿x轴正方向或负方向运动,小物体在多次与墙碰撞后,最后将停止在原点O处。在这个过程中,电势能减少了 △ε=qEx0 (1) 小物体动能减小了 12由于小物体与墙碰撞时不损失机械能,因而小物体克服摩mv0, 2擦力所做的功就等于减少的动能和电势能之和 fs= 12mv0+qEx0 (2) 2解得小物体在停止前所通过的总路程s等于 22qEx0mv0 s= (3) 2f评分标准:全题9分。列出(1)式得4分,列出(2)式得4分,得出结果(3)式再得1分。 (1990 全国卷)质量m=2.0千克的小铁块静止于水平导轨AB的A端.导轨及支架ABCD形状及尺寸如上右图,它只能绕通过支架D点的垂直于纸面的水平轴转动,其重心在图中的O点,质量M=4.0千克.现用一细线沿导轨拉铁块,拉力F=12牛.铁块和导轨之间的摩擦系数μ=0.50.重力加速度g=10米/秒2.从铁块运动时起,导轨(及支架)能保持静止的最长时间是多少? 【解析】全卷100分,本题8分。 导轨刚要不能维持平衡时,C端受的力为零,此时导轨(及支架)受四个力:滑块对导轨的压力N=mg,竖直向下;滑块对导轨的摩擦力f=μmg=10牛,方向向右;重力Mg,作用在O点,方向竖直向下;轴作用于D端的力. 设此时铁块走过路程s,根据有轴物体平衡条件及图中尺寸,有 Mg×0.1+mg(0.7-s)=f×0.8=μmg×0.8 40×0.1+20(0.7-s)=10×0.8 ………………(1) 解得 s=0.50米 铁块受的摩擦力f=10牛,向左,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f=ma,12-10=2a ………………(2) 评分标准:全题8分.正确列出(1)式得4分,解得s=0.50米再得1分,共计5分.凡因力的分析、力矩的大小和转向等而导致(1)式错误的就不给这5分,但(1)式正确而s算错的给4分.正确列出(2)式得2分.求出正确结果t=1.0秒再得1分。 (1991 全国卷)在光滑的水平轨道上有两个半径都是r的小球A和B,质量分别为m和2m,当两球心间的距离大于l(l比2r大得多)时,两球之间无相互作用力:当两球心间的距离等于或小于l时,两球间存在相互作用的恒定斥力F.设A球从远离B球处以速度v0沿两球连心线向原来静止的B球运动,如图所示.欲使两球不发生接触,v0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解析】全卷100分,本题8分。 解一:A球向B球接近至A、B间的距离小于l之后,A球的速度逐步减小,B球从静止开始加速运动,两球间的距离逐步减小.当A、B的速度相等时,两球间的距离最小.若此距离大于2r,则两球就不会接触.所以不接触的条件是 v1=v2①l +s2-s1>2r② 其中v1、v2为当两球间距离最小时A、B两球的速度;s1、s2为两球间距离从l变至最小的过程中,A、B两球通过的路程. 由牛顿定律得A球在减速运动而B球作加速运动的过程中,A、B两球的加速度大小为 ③ 设v0为A球的初速度,则由匀加速运动公式得 联立解得 ⑥ 解二:A球向B球接近至A、B间的距离小于l之后,A球的速度逐步减小,B球从静止开始加速运动,两球间的距离逐步减小.当A、B的速度相等时,两球间的距离最小.若此距离大于2r,则两球就不会接触.所以不接触的条件是 v1=v2① l+s2-s1>2r② 其中v1、v2为当两球间距离最小时A、B两球的速度;s1、s2为两球间距离从l变至最小的过程中,A、B两球通过的路程. 设v0为A球的初速度,则由动量守恒定律得 mv0=mv1+2mv2 ③ 由动能定理得 联立解得 ⑥ 评分标准:全题共8分.得出①式给1分.得出②式给2分.若②式中\">\"写成\"≥\"的也给这2分.在写出①、②两式的条件下,能写出③、④、⑤式,每式各得1分.如只写出③、④、⑤式,不给这3分.得出结果⑥再给2分.若⑥式中\"<\"写成\"≤\"的也给这2分. (1992 全国卷)如图所示,一质量为M、长为l的长方形木板B放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在其右端放一质量为m的小木块A,m (2)若初速度的大小未知,求小木块A向左运动到达的最远处(从地面上看)离出发点的距离. 【解析】全卷100分,本题8分。 (1)A刚好没有滑离B板,表示当A滑到B板的最左端时,A、B具有相同的速度.设此速度为V,A和B的初速度的大小为v0,则由动量守恒可得: Mv0-mvo=(M+m)V (2)A在B板的右端时初速度向左,而到达B板左端时的末速度向右,可见A在运动过程中必经历向左作减速运动直到速度为零,再向右作加速运动直到速度为V的两个阶段.设l 1为A开始运动到速度变为零过程中向左运动的路程, l 2为A从速度为零增加到速度为V的过程中向右运动的路程,L为A从开始运动到刚到达B的最左端的过程中B运动的路程,如图所示.设A与B之间的滑动摩擦力为f,则由功能关系可知: 由几何关系 L+(l1- l 2)= l ⑤ 评分标准:本题8分 (1)2分.末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各占1分. (2)6分.其中关于B的运动关系式(例如②式)占1分;关于A的运动关系式(例如③、④两式)占3分,只要有错,就不给这3分;几何关系(例如⑤式)占1分;求出正确结果⑥,占1分. 用其它方法求解,正确的,可参考上述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如考生若直接写出②、③、④、⑤的合并式 则此式可给2分,再写出③式再给3分;最后结果正确再给1分. (1993 全国卷)一平板车,质量M=100千克,停在水平路面上,车身的平板离地面的高度h=1.25米,一质量m=50千克的小物块置于车的平板上,它到车尾端的距离b=1.00米,与车板间的滑动摩擦系数μ=0.20,如图所示。今对平板车施一水平方向的恒力,使车向前行驶,结果物块从车板上滑落。物块刚离开车板的时刻,车向前行驶的距离s0=2.0米。求物块落地时,落地点到车尾的水平距离s。不计路面与平板车间以及轮轴之间的摩擦。取 g=10米/秒2。 【解析】全卷100分,本题8分。 解法一:设作用于平板车的水平恒力为F,物块与车板间的摩擦力为f,自车启动至物块开始离开车板经历的时间为t,物块开始离开车板时的速度为v,车的速度为V,则有 (F-f)s0=(1/2)MV2 ① f(s0-b)=(1/2)mv2 ② (F-f)t=MV ft=mv ④ f=μmg ⑤ 由①、②得 由③、④式得 ⑥ (F-f)/f=(MV)/(mv) ⑦ 由②、⑤式得 =2米/秒 由⑥、⑦式得 V=s0/(s0-b)v=[2/(2-1)]×2=4米/秒 由①式得 物块离开车板后作平抛运动,其水平速度v,设经历的时间为t1,所经过的水平距离为s1,则有 s1=vt1 ⑧ h =(1/2)gt12 ⑨ 由⑨式得 s1=2×0.5=1米 物块离开平板车后,若车的加速度为a则a=F/M=500/100=5米/秒2 车运动的距离 于是 s=s2-s1=2.6-1=1.6米 评分标准:全题8分 正确求得物块开始离开车板时刻的物块速度v给1分,车的速度V给2分;求得作用于车的恒力F再给1分。 正确求得物块离开车板后平板车的加速度给1分。 正确分析物块离开车板后的运动,并求得有关结果,正确求出物块下落过程中车的运动距离s2并由此求s的正确数值,共给3分。最后结果有错,不给这3分。 解法二:设作用于平板车的水平恒力为F,物块与车板间的摩擦力为f,自车启动至物块离开车板经历的时间为t,在这过程中,车的加速度为a1,物块的加速度为a2。则有 F-f=Ma1 ① f=ma2 ② f=μmg ③ 以及 s0=(1/2)a1t12 ④ s0-b=(1/2)a1t12 ⑤ 由②、③两式得 a2=μg=0.2×10=2米/秒2 由④、⑤两式得 由①、③两式得 F=μmg+Ma1=0.2×50×10+100×4=500牛顿 物块开始离开车板时刻,物块和车的速度分别为v和V,则 物块离车板后作平抛运动,其水平速度为v,所经历的时间为t1,走过的水平距离为s1,则有 s1=vt1 ⑥ h=(1/2)gt12 ⑦ 解之得: s1=vt1=2×0.5=1米 在这段时间内车的加速度 a=F/M=500/100=5米/秒2 车运动的距离 s=s2-s1=2.6-1=1.6米 评分标准:全题8分 正确求得物块离开车板前,物块和车的加速度a1、a2,占2分,求得物块开始离开车板时刻的速度v和此时车的速度V占1分,求得作用于车的恒力F占1分。 正确求得物块离开车板后,车的加速度a占1分。 正确分析物块离开车板后物块的运动并求得有关结果,正确求得物块下落过程中车的运动距离,并由此求得s的正确结果,共占3分。最后结果错误,不给这3分。 (1994 全国卷)如图19-19所示,一带电质点,质量为m,电量为q,以平行于Ox轴的速度v从y轴上的a点射入图中第一象限所示的区域.为了使该质点能从x轴上的b点以垂直于Ox轴的速度v射出,可在适当的地方加一个垂直于xy平面、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若此磁场仅分布在一个圆形区域内,试求这圆形磁场区域的最小半径.重力忽略不计. 【解析】全卷150分,本题12分。 质点在磁场中作半径为R的圆周运动, 根据题意,质点在磁场区域中的轨道是半径等于R的圆上的1/4圆周,这段圆弧应与入射方向的速度、出射方向的速度相切.过a点作平行于x轴的直线,过b点作平行于y轴的直线,则与这两直线均相距R的O′点就是圆周的圆心.质点在磁场区域中的轨道就是以O′为圆心、R为半径的圆(图中虚线圆)上的圆弧MN,M点和N点应在所求圆形磁场区域的边界上. 在通过M、N两点的不同的圆周中,最小的一个是以MN连线为直径的圆周.所以本题所求的圆形磁场区域的最小半径为 所求磁场区域如图中实线圆所示. (1995 全国卷)如图15所示,一排人站在沿x轴的水平轨道旁,原点O两侧的人的序号都记为n(n=1,2,3…)。每人只有一个沙袋,x>0一侧的每个沙袋质量为m=14千克,x<0一侧的每个沙袋质量m′=10千克。一质量为M=48千克的小车以某初速度从原点出发向正x方向滑行。不计轨道阻力。当车每经过一人身旁时,此人就把沙袋以水平速度u朝与车速相反的方向沿车面扔到车上,u的大小等于扔此袋之前的瞬间车速大小的2n倍。(n是此人的序号数) (1)空车出发后,车上堆积了几个沙袋时车就反向滑行? (2)车上最终有大小沙袋共多少个? 【解析】全卷150分,本题12分。 (1)东向右经过第1个人时有: Mv0-m(2×1×v0)=(M+m)v1 经过第 2个人时有: (M+1m)v1-m(2×2×v1)=(M+2m)v2 经过第 3个人时有: (M+2m)v2-m(2×3×v2)=(M+3m)v3 按数学归纳法,经过第几个人时有: [M+(n-1)m]vn-1-m(2nvn-1)=(M+nm)vn 解之:vn= M(n1)mvn1 ① Mnm 仍照①式,可以推出 vn-1= Mnmvn2 ② M(n1)m小车反向运动的条件是: vn-1>0,vn<0 即:M-nm>0,M-(n+1)m<0 代入数字,得:n< M483.4 m14M34n>≈2.4 1m14n应为整数,故n=3,即车上堆积3个沙袋后车就反向滑行。 (2)当车上有3沙袋,以某一速度设为v0,向左滑行时,其物理过程,除最初的质量为M+3m, 初速v0为外完全相同,仍可依照①式结论,推出: //M3m(n1)m//vvn1 /M3mnm/n及v/n1M3mnm/v/n2 /M3m(n1)m车为再向左滑行的条件是: v/n-1>0,v/n≤0 即:M-3m-nm/>0 M+3m-(n+1)m/≤0 代入数据:n< M3m=9 /mM3mn≥-1=8 m/8≤n<9 n=8时,车停止滑行,即在x<0一侧第8个沙袋扔到车上后车就停住。故车上最终共有大、小沙袋3+8=11个。 (1996 全国卷)设在地面上方的真空室内存在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已知电场强度和磁感应强度的方向是相同的,电场强度的大小E=4.0伏/米,磁感应强度的大小B=0.15特。今有一个带负电的质点以v=20米/秒的速度在此区域内沿垂直场强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求此带电质点的电量与质量之比 q以及磁场的所有可能方向(角度可用反三角函数表示)。 m【解析】全卷150分,本题12分。 根据带电质点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得知此带电质点所受的重力、电场力和洛仑兹力的合力必定为零。由此推知此三个力在同一竖直平面内,如右图所示,质点的速度垂直纸面向外。 解法一:由合力为零的条件,可得: mg=q(vB)2E2 ① 求得带电质点的电量与质量之比: qmg(vB)E22 ② 代入数据得: qm9.80(200.15)2=1.96C/kg ③ 因质点带负电,电场方向与电场力方向相反,因而磁场方向也与电场力方向相反。设磁场方向与重力方向之间夹角为θ,则有 qEsinθ=qvBcosθ 解得:tanvB200.15, θ=arctan0.75。 ④ E4.0即磁场是沿着与重力方向夹角θ=arctan0.75,且斜向下方的一切方向。 解法二:因质点带负电,电场方向与电场力方向相反,因而磁砀方向也与电场力方向相 反。设磁场方向与重力方向间夹角为θ,由合力为零的条件,可得: qEsinθ=qvBcosθ ① qEcosθ+qvBsinθ=mg ② 代入数据得: qm9.80(200.15)2=1.96C/kg ③ tanvB200.15, θ=arctg0.75。 ④ E4.0即磁场是沿着与重力方向成夹角θ=arctan0.75,且斜向下方的一切方向。 (1997 全国卷)如图1所示,真空室中电极K发出的电子(初速不计)经过U0=1000伏的加速电场后,由小孔S沿两水平金属板A、B间的中心线射入。A、B板长l=0.20米,相距d=0.020米,加在A、B两板间的电压u随时间t变化的u-t图线如图2所示。设A、B间的电场可看作是均匀的,且两板外无电场.在每个电子通过电场区域的极短时间内,电场可视作恒定的。两板右侧放一记录圆筒,筒在左侧边缘与极板右端距离b=0.15米,筒绕其竖直轴匀速转动,周期T=0.20秒,筒的周长s=0.20米,筒能接收到通过A、B板的全部电子。 (1)以t=0时(见图2,此时u=0)电子打到圆筒记录纸上的点作为xy坐标系的原点,并取y轴竖直向上。试计算电子打到记录纸上的最高点的y坐标和x坐标。(不计重力作用) (2)在给出的坐标纸(图3)上定量地画出电子打到记录纸上的点形成的图线。 【解析】全卷100分,本题12分。 (1)计算电子打到记录纸上的最高点的坐标 设v0为电子沿A、B板的中心线射入电场时的初速度,则 12mv0eU0 ① 2电子在中心线方向的运动为匀速运动,设电子穿过A、B板的时间为t0,则 l=v0t0 ② 电子在垂直A、B板方向的运动为匀加速直线运动.对于恰能穿过A、B板的电子,在它通过时加在两板间的电压uc应满足 11euc2dt0 ③ 22dm联立①、②、③式解得: 2d2uC=2U0=20V l此电子从A、B板射出时沿y方向的分速度为: vy euCt0 ④ md此后,此电子作匀速直线运动,它打在记录纸上的点最高,设纵坐标为y,由图(1)可 yd2vy ⑤ bv0由以上各式解得: y= bdd=2.5cm ⑥ l2从题给的u-t图线可知,加于两板电压u的周期T0=0.10秒,u的最大值um=100 伏,因为uC uCT0 ⑦ um因为电子打在记录纸上的最高点不止一个,根据题中关于坐标原点与起始记录时刻的规定,第一个最高点的x坐标为: x1= ts=2cm ⑧ T第二个最高点的x坐标为: x2= tT0s=12cm ⑨ T第三个最高点的x坐标为: x2= t2T0s=22cm T由于记录筒的周长为20厘米,所以第三个最高点已与第一个最高点重合,即电子打到记录纸上的最高点只有两个,它们的x坐标分别由⑧和⑨表示 (2)电子打到记录纸上所形成的图线,如图(2)所示。 评分标准:本题12分。 第(1)问10分,①、②、③、④、⑤、⑥式各1分,⑦式2分,⑧、⑨式各1分。 第(2)问2分,有任何错误都不给这2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