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方法  高效的复习
【摘 要】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初中历史复习课中精心准备、组织,采取科学的方法,通过“有效的看”“有效的念”和“有效的练”等教学活动,教给学生正确的复习方法,让学生“把厚书读薄,把薄书读厚”“强化记忆”和“感悟解答规律”,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活动获得发展,从而营造出理想的课堂氛围,成功打造出高效的历史课堂。
【关键词】科学方法 历史复习课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7-0098-02
初中历史这门学科与其他学科最大的区别是,靠推理掌握的知识少,靠记忆掌握的知识多。特别是到了复习阶段,面对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角色不同的历史人物,千变万化的时间地点,如果没有科学的复习方法,单靠机械的记忆想把这门功课学好,简直是望洋兴叹。实践证明,复习课上巧妙采用“看、念、练”的科学方法,不仅使枯燥的复习课生动起来,而且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探究意识,使学生有更大的收获,从而打造出高效的历史复习课。 一 有效的看——把厚书读薄,把薄书读厚
第一,看教材设计的内容文字、图片、注释、探究练习及书后的“史海拾贝”栏目等。在教学中,教师可安排学生分组活动:找出你认为的教学重点及疑惑。把学生们整理出来的一个学习主题的2~3课的重点内容和疑点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对活动快而且重、
疑点归纳多、恰当的组进行加分评比,激发各组学生的好胜心、积极性。然后各组对所列的重点、疑点展开讨论,看一看哪组学生对教材重点把握得好以及对他组的疑点解决得多,老师再进行加分评比。这样更激发了学生的复习热情,你追我赶、争先恐后,营造一个学习热烈、气氛浓厚的课堂!
第二,看透教材、查漏补缺、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热情、创造性、主动性。让学生试用图表方式归纳这几课的知识点,从而形成知识结构体系,如同在学生的脑海中植下一棵知识体系树,既了解掌握重点知识的主干,也了解次要知识的旁支及树叶,所复习内容一目了然。恰如学者所言“把厚厚的书读薄了,把薄薄的书读厚了”。 二 有效的念——强化记忆
历史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具有时空性、过去性、概念性等特点,且学习的落脚点,从小处说必须通过书面测试,从大处讲为了培养能力及终身学习习惯。而历史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一定的历史知识,不可能形成较好的历史能力,也不可能有活跃的历史思维,所以对历史概念、人物事迹、采用措施、历史意义等的诵读是非常必要的,这与新课程课改“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并不矛盾。因为并没有让学生死学、死背,而是改变学生掌握知识的方式,能够更好地保存传统教学中必要的知识量。 例如,在“统一国家的建立”主题的三课复习中,笔者没有让学
生拿出书及复习提纲,像以往一样死记硬背,而是到网上搜寻比较好的背诵方法,在复习中加以采用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方法一:歌谣记忆法。在重温“秦朝的统一”时,由于秦朝的统一及采取巩固国家的措施比较多,学生记起来较难。笔者采用朗朗上口的歌谣让学生来记忆:“公元前二二一,秦王嬴政大统一;定都咸阳称皇帝,建立集权制。丞相和太尉,御史大夫辅皇帝;地方推行郡县制,三十六郡始设置。统一货币度量衡,小篆成为规范字。焚书坑儒搞,古代文化受损失。北拒匈奴修长城,南统越族开灵渠。西起临洮至辽东,万里长城称奇迹。秦朝疆域广又大,东到东海西陇西,北从长城到南海,疆域四至勿忘记。”这样学生不仅记得牢,也不容易混淆。
方法二:因果记忆法。即用探寻历史事件的前后因果关系来记忆。例如“汉武帝的大一统”,(1)原因:(客观)景帝后期经济繁荣、(主观)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
(2)措施:(加强集权)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封国越分越小;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设太学;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抑商;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破匈奴,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北击匈奴取得“漠北战役”的胜利。(3)意义:西汉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方法三:理解记忆法。记忆的内容必须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
也就是说要记忆历史事件、历史概念就必须弄清来龙去脉。例如,陈胜吴广(大泽乡)。时间:公元前209年。地点:大泽乡。领导人:陈胜、吴广。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原因:戍边遇雨误期(直接原因)、秦朝的残暴统治(根本原因)。 经过:大泽乡→攻县城→占领陈,建政权→挺进关中→秦二世反扑→陈胜、吴广被害。
结果:军被下去,陈胜、吴广被杀害。
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他们的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方法四:比较记忆法。即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从不同角度进行对比,从中找出异同,有比较才有鉴别,让学生通过比较,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进而形成历史的比较思维,把握特征,增进记忆。例如,秦始皇、汉武帝两位杰出的帝王极为相似,于是笔者让学生对秦始皇和汉武帝进行比较: 秦始皇 汉武帝 异同点
政治 创立集权制度,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削弱诸侯国王国的势力 都加强了集权
经济 统一货币、度量衡 统一铸币、盐铁官营 都有统一货币的措施
思想 焚书坑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都为加强集权实行文化;但对待儒家学说的态度相反;结果不同
军事 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 对匈奴
都是采取主动出击、维护北部边疆的安定
同时,老师通过“排火车”、小组比赛“看谁记得快”等方式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并对优秀组加分评比,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复习热情,学生主动复习、乐于复习蔚然成风。 三 有效的练——感悟解答规律
新课标下进行复习,仅仅读书是远远不够的,练可以把上面所讲的一切落到实处。精选出一定的对学生有针对性、符合教学重难点的习题,组织学生在课堂后期去练习,是非常有必要的。进行习题练习也符合《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看”也好,“念”也好,都是为“练”做准备的,而“练”不仅巩固了“看”和“念”的成果,加深对所复习历史知识的理解,也检测着“看”和“念”的不足,同时使知识进行迁移,从而形成能力的过程。 但练的效果,同时又取决于练的题的质量与数量。不能没有选择,更不能搞题海战术。应注意精选高质量的试题。所选择的试题应该反映新的考试方向,以便把新课标精神及时落实到每一位学生的具体学习过程中。
例如,在“统一国家的建立”主题的三课复习中,笔者精选了两道材料题。
第一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据史载,汉武帝统治后期,由于连年征战,赋税沉重,导致人民负担加重,社会出现动荡,西汉统治一度出现危机。汉武帝勇
于承认错误,下“罪己诏”,及时减轻剥削,与民休养生息,使西汉统治平稳渡过危机。因此,后代史书称赞他说: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后人将其与秦始皇并称为“秦皇汉武”。
(1)汉武帝为促进和巩固大一统在军事上采取了哪些措施?(2)汉武帝为促进农业社会发展和实现经济大一统的做法有哪些?(3)请将汉武帝与秦始皇做一下简单对比,并简要评价一下汉武帝。 第二题——材料解析。
材料一:(丞相李斯说):“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皆诣守尉杂烧之。”
公元前212年,因为有儒生方士说秦始皇:“天性刚戾自用,贪于权势”等。秦始皇大怒,命御史追查,结果以将460人在咸阳坑杀。(改编自《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孔子和儒家思想是“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历代帝王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对于不合时宜的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李大钊)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该事件有何消极作用?(2)请概括材料二的主张。该主张的实施有何影响?(3)材料三对儒家思想持何种态度?在当时有何意义?(4)我们应当怎样正确对待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
这样的训练,既巩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小到对历史名词的写法,大到历史事件、所采取措施的内容;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使枯燥的历史生动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及探究的欲望,达到高效复习的目的。
总之,在历史复习教学中,教师必须在课前下工夫,课中组织落实。备课不是单纯地依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而必须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不仅要研究教材、理解教材,仔细推敲教学的重难点,更要了解学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上要做到高效严密,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使学生个个积极参与、乐于复习、乐于探究,从而打造出一节高效的复习课,也能使学生掌握复习的方法,终身学习将受益无穷! 参考文献
[1]何宏武.适合学生的《历史与社会》高效复习方法探究[j].教师,2011(16):94
[2]茅志明.浅谈初中历史的有效复习[j].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11(z1):61~63 〔责任编辑:庞远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