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明清之际儒家思想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掌握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
2. 分析明清之际思想批判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正确评价进步思想家的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
1.从不同的角度积极探索明清进步思想。
2.运用比较法对明清进步思想和西方启蒙思想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激发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学习明清进步思想家们站在时代前列,不畏强暴,勇于斗争、敢于承担历史责任的优秀品质; 2. 通过对明清之际思想家们大胆批判传统文化的行为的学习,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健全的意志,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重点难点】
1.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 2. 探究进步思想主张形成的原因与进步思想的评价。 【学习过程】 一.基础梳理 一.明清进步思想产生的背景 二.概括明清进步思想的代表的主要思想 1.李贽: 2.黄宗羲:
- 1 -
3.顾炎武: 4.王夫之: 四.明清进步思想的影响 二.重点难点突破 1.明清三大思想家的共同思想
2.明清进步思想为什么没有成为社会进步思想
- 2 -
3.结合时代背景正确认识明清进步思想:
【视野拓展】 1.材料一 ……其未得之(指君主未得天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其既
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 材料二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2.材料一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取待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材料二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欤。”追求物质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各从所好,各驰所长”。
——《明夷待访录》
3.顾炎武:且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置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无见其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王夫之: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课堂巩固】 1.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是指
A.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 B.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 C.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D.倡导“自由”“平等”思想
2.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理即是气之理,理不先而气不后。”他还说:“礼虽纯为天理之节文,而必寓于人欲以见……故终不离人而别有天,终不离欲而别有理也。”王夫之对“理”的阐述
- 3 -
①承袭了朱熹的天理观 ②体现了朴素唯物精神 ③宣扬了经世致用观念 ④具有个性的色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历史学家黄仁宇评述明代思想家李贽时指出:“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李贽倡导的)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这段材料意在说明李贽的思想
A.在社会上产生的影响有限 B.民主色彩淡薄 C.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的束缚 D.遭到统治者的摧残
4.顾炎武认为:“夫子所以教人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是故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据此,顾炎武强调的是
A.社会教化 B.经世致用 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政通人和 5.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民为邦本 C.天下为公 D.民贵君轻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