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与《登岳阳楼》
如果说要用杜甫自己的一首诗来表现其诗歌的整体风格和其一生的事迹的话,在我看来,《登岳阳楼》是非常合适的。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这首五言律诗写于诗人逝世前一年,即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大历三年冬十二月,杜甫由江陵、一路又漂泊到岳阳,登上了神往已久的岳阳楼。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又想到自己晚年仍飘泊无定,国家也多灾多难,不免悲伤感慨。从总体上看,江山之壮阔与诗人胸襟之悲壮阔大相表里,故虽悲伤却不消沉,虽沉郁却不压抑。
这首诗从另外的两个方面来看,既写出了杜甫诗风的两种不同风格,也概括了其一生事迹。
从诗风来说。
杜甫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采著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他的诗声律和谐,选字精炼,“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诗圣”之称。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其中杜甫的诗风最大的特点就是“沉郁顿挫”,而以安史之乱为分界线,他的诗风又分为截然不同的两种风格:早年的“意气风发”和中年以后的“悲愤沉重”。这两种风格在这首《登岳阳楼》的五言律诗中都很好的体现了出来。
首联和颔联的“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抒发了作者初登岳阳楼的喜悦之情,使得洞庭湖恢宏阔大、壮观博大的气象跃然纸上。体现出了杜甫早年的“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诗风。
颈联和尾联的“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是杜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自叙落寞之情,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与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这两句明显写出了其中年以后的“悲愤沉重”的风格。
从一生事迹来说。
首联和颔联的“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可以对应的是其前半生的读书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两句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杜甫三十五岁之前的读书漫游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小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可谓空有一身抱负,却报国无门。
颈联和尾联的“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对应的则是其后半的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和西南飘泊时期(三十五岁至五十八岁)。
这两句笔锋一转,回到现实之中,想到自己自成都至湖南,长期浮舟江上,与亲朋隔绝,无一消息,加上年已五十七岁,老病缠身,孤身飘零。这里,自己的孤寂与上联的湖阔雄壮形成鲜明的对比,愈益显出自己的痛苦之情。诗人凭轩老泪横流,不仅是有感于自己凄苦的身世,更重要的是纵目远眺,遥想北方边境,战乱未平,国家艰危,这才是诗人悲痛的真正原因。
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授官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自此他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
杜甫到成都后,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严武死后,他离开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两年后,离夔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唐太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2009级广电一班
李诗琴
学号:20091061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