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总则
1.1项目背景
1.2规划水资源论证的目的、任务和思路
1.3编制的依据
2规划与水资源相关的内容识别与分析
2.l概述“规划”
包括“规划”的名称、编制背景、定位、规划范围、规划水平年、规划目标、规模预测和发展方向等。
2.2识别分析规划方案涉及经济社会活动
分析规划涉及经济社会活动所需要的水资源支撑保障条件,提取进行水资源论证所需的“规划”内容和相关信息、以便于确定规划论证的重点内容。
2.3分析“规划”方案中已有的供水、排水、水资源保护、水污染治理、水生态建设等相关内容。
3规划水资源论证范围、水平年
确定规划水资源论证范围、取退水影响范围、入河排污影响范围、水平年。
1
4水资源条件分析
4.l收集已发布的或经过技术审查的水资源调查评价报告、水资源开发利用调查评价报告、水利统计年报、水资源公报、水资源质量报告、统计年鉴和其它有关的统计公报等数据。
4.2水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利用现状
开展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查评价,分析规划水资源条件分析范围内的水资源量、可利用量以及开发利用现状评价情况、水环境质量。
4.3分析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5规划布局与水资源条件的适应性分析
5.1分析规划水平年“规划”对用水需求区域分布情况。
5.2分析规划水平年“规划”用水需求与水资源条件是否适应,以及与全国、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等水资源配置安排是否一致、协调。 6规划需水预测分析
6.l规划需水总量预测分析
计算“三产”需水量、生活需水量、生态环境需水量等,确定需水总量;论证“规划”
2
实施的需水总量是否满足水量分配方案的总量指标及开发利用控制指标的要求。
6.2规划用水效率预测分析
分析论证“规划”实施的用水效率是否满足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中的效率指标及用水效率控制红线指标的要求;对比分析现状及规划水平年的用水水平,评价“规划”用水效率合理性和先进性。
7规划实施水资源保障方案分析
7.1“规划”水资源保障总体方案
分析“规划”水平年水源结构、主要水源地分布情况、供水设施情况。
7.2取水水源论证
分析取水水源论证范围内的来水量、用水量,进行水量供需平衡计算,综合分析主要供水水源的可靠性和供水方案的抗风险能力。
7.3取水水质评价
分析规划水平年取水水源的水质变化情况。
8规划实施水资源取、供、用、耗、排平衡分析
进行河道外用水供需平衡分析,重点分析“规划”供水方案对“规划”合理的水资源
3
需求的满足程度;分析“规划”用水消耗量,确定“规划”废污水排放总量和主要污染物入河量;分析上游地区耗用水量及退水量对下游地区来水量及水质的影响,协调区域之间的供需平衡关系。
9规划实施影响分析及减缓对策
9.l取水影响
分析“规划”水源在枯水时段的水量(流量、水位)变化,评价“规划”实施对于规划取水影响范围内水量时空分布与水文情势及河道内生态需水满足情况的影响;分析规划取水对于上下游、左右岸、周边地区(行业)之间水量、水质以及河道内生产、生态保护等的影响,确认主要供水水源方案的可行性。
9.2退水影响
根据取、供、用、耗、排平衡分析成果,预测规划水平年废污水排放总量和主要污染物 (COD氨、氮等)入河总量;分析论证“规划”实施的入河污染物总量是否满足入河污染物控制量及水功能区纳污红线指标的要求;分析规划水平年主要污染物入河量对规划退水影响范围水域纳污总量及水资源保护阶段控制目标的影响。
9.3减缓对策
在“规划”实施取水、退水影响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消减影响的对策,以及补救、补偿的措施和建议。
4
10规划水资源论证结论与建议
10.l结论
“规划”与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规划期内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纳污总量控制目标是否相符,规划是否可行。
10.2建议
针对论证中发现的问题,提出“规划”调整和修改的方向或具体建议,为“规划”审批提供决策参考。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