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成都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现状、价值评价与开发建议

成都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现状、价值评价与开发建议

来源:九壹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6卷第4期 Vo1.26.No.4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ihua University(Philosophy&Social Sciences) 2007年8月 Aug.2007 ・西部经济与社会・ 成都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现状、价值评价与开发建议 王晋 四川成都610074) (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摘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就是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并且能够被有效开发利用,产生经济社会效益的各类 民俗现象总和。以此定义,成都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样,独特性、稀缺性等都较强,对旅游者有较大吸引力的民 俗文化旅游资源可分为:餐饮文化、休闲文化、节庆民俗、地方特色产品、民俗文化集中展示区等五个方面。本文首 先对成都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在这五个方面的现状进行评析,然后进一步评价其旅游价值,最后就此类资源的合理开 发利用提出了有效建议。 关键词:成都;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旅游价值 中图分类号:F59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8505(2007)o4—0089—04 Evaluation and Exploitation of Folklore Culture Resources in Chengdu WANG Jin  。(School ofBusiness Administration,sD Western University fFionance and Economics,Chengdu,Sichuan,610074) Abstract:Folklore culture contains diverse folk-customs and brin ̄economic beneift as the tourist attractions.Chengdu enjoys irch and rare folklore cuhure resources:catering and typical refection,leisure modes,festival celebration,special local products and convergent folklore culture exhibition.This article first analyzes the abundant folk culture resources in Chengdu from the above-men- ifoned five aspects;then,it evaluates the merits of its tourism;and finally,it puts forward some practical suggestions for development. Key words:Chengdu;folklore culture;tourist resources;tourist merits 旅游研究中关于旅游资源的定义为:“在自然和人类社 会中能够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并进行旅游活动,为旅游业所 利用并能产生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客体”。旅游资源按 资源 ;学者张春丽认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是指那些地域特 色浓郁、文化内涵丰富、对旅游者具有较强吸引力、可供开发 利用并能使旅游经营者获取一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民 间民俗风情及其载体。 J 综合目前学术界相关研究及多种概念说法,本文对民俗 文化旅游资源下的定义是: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并且能 其属性大致可分为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人 文旅游资源又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与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之 分。本文主要对成都市旅游资源中民俗文化类旅游资源进 行探讨。 一够被有效开发利用,产生经济社会效益的各类民俗现象总 和。以此定义,成都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样,独特性、稀 缺性等较强,对旅游者有较大吸引力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可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概念 目前学术界关于民俗文化类旅游资源的讨论并不多,甚 至还未达成其概念的共识。邓永进等认为民俗文化旅游资 源是指能够激发人们产生旅游动机,吸引人们进行旅游活动 分为:餐饮文化、休闲文化、节庆民俗、地方特色产品、民俗文 化集中展示区等五个方面。 的风土人情及其载体 ;巴兆祥则认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是 形成旅游者从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参加民俗旅游的促进因 素,是能为旅游企业所利用,具有一定的旅游功能和旅游价 值,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各类民俗现象的综合 ; 陈福义等提到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就是指那些能够吸引旅游 者前往旅游观光游览,并产生社会经济效益的民族民俗风情 收稿日期:2007一o6—19 二、成都市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现状 1.成都市的餐饮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样。由于成都历 来主要以汉文化为主,加上现代社会文化的多元交流与沟 通,这座城市目前在服饰文化、建筑文化、婚丧习俗等方面的 差异性已较小,但其饮食文化却保留较好,并得以不断发展。 成都市具有悠久的餐饮文化,市民喜爱美食,自古即有“尚滋 作者简介:王晋(1982一),男,西南财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2005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文化与旅游市场营销。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正 味”、“好辛香”的传统,故此餐饮业创新迅速;另外成都餐饮 业原料供应丰富,价格相对便宜。成都餐饮文化主要表现 南新区火锅一条街、草堂餐饮娱乐圈(包括琴台路、锦里西 路、芳邻路和青华路)、武侯祠大街、双楠美食区、玉林一中华 园美食区、科华路一领事馆路美食街、人民南路及南延线休 闲餐饮一条街、望平街美食区等。 成都餐饮文化的包容性、良好的创新机制、创新环境和 层出不穷的创新人才,为其餐饮文化的进一步丰富与发展创 造了极好的条件。 2.成都市的休闲文化旅游资源种类较多,表现方式多 为:餐饮品种多样,餐桌文化内涵丰富、餐饮礼仪源远流长、 用餐氛围热情洋溢。“吃在中国,味在四川”,而成都即是四 川餐饮文化的集中表现地。成都美食可分为川菜、小吃、火 锅三大类。“川菜”为中国四大菜系之首,品种三千,名菜数 百,以味取胜,其“一菜一格,百菜百味,擅用麻辣”的特色可 谓盘盘菜品皆故事,道道佳肴有典故。以“巴国布衣”等为代 表的餐饮企业对推动川菜的菜品创新和川菜的整体形象视 觉包装,在增强游客的体验性消费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 极大地提升了成都餐饮文化的旅游吸引力。 同时,以成都酒文化和茶文化(尤其是茶文化)为代表的 “饮”文化的表现也令旅游者大为赞赏。人们常说:“四川茶 馆甲天下,成都茶馆甲四川”;成都还有句老话:“天上晴日 少,眼前茶馆多”;媒体上也有这样的报道:成都人的光阴是 浸泡在茶水里的——每年有几万吨茶叶被喝掉,每天有20 万余人泡茶馆。以茶具、桌椅和饮茶环境(老树及稀疏而慵 懒的阳光、繁忙能干的茶倌、还有一些民间的老手艺如挖耳 朵与松骨按摩等)为代表的茶馆文化是成都人生活方式的集 中体现,也是成都市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为中外旅游者提供 了一个体验本地民风、民情、民俗的好地方。 目前,成都市已逐渐形成了一些比较集中的餐饮文化展 示地,如沙西线(沙湾路一西延线)、羊西线美食一条街及府 样。休闲文化从本质上讲是当地人的一种生活方式选择,也 是一种更为深刻的文化现象,其解释和理解难度要高于一般 的市俗文化。对旅游者来说,休闲文化的审美属性不强,观 赏性不高,重要的是其独具的体验性。而要实现这种休闲体 验,则必须在具有价值认同的当地人的带领和引导下才能完 成。因此,当地居民将成为这种文化的解说和传播主体。 成都市民的休闲活动和行为方式异态纷呈。由于受社 会传统习俗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加之人们的价值观 念各有不同,成都市民的休闲行为多种多样,从而构成了丰 富多元、独具特色的休闲文化。对棋牌娱乐的偏爱,使麻将 和扑克成为市民休闲娱乐、人际交往的主要选择,而这些娱 乐活动规则的创新与发展,则又大大提高了这些活动的娱乐 性、参与性和体验性。成都市民其它一些休闲活动还包括出 外就餐、美发美容、室内娱乐和体育健身、洗浴等,其旅游属 性和价值与棋牌娱乐大致相似(见表1)。 表1 2003年成都市部分休闲娱乐业法人企业分布表(单位:家) 地区 饮料及 理发及美容 洗浴 工艺美术品及 电影 室内娱乐 休闲健身 其他娱乐 音像制品及电子 冷饮服务 保健服务 服务 3 小计 收藏品零售 4 放映 6 活动 25 娱乐活动 6 活动 0 出版物零售 3 119 锦江区 47 25 青羊区 金牛区 68 36 30 9 11 8 24 4 7 4 23 22 7 14 1 0 11 6 182 103 武侯区 成华区 五城区小计 86 62 299 30 17 111 6 3 31 7 6 45 2 1 20 46 25 141 14 9 50 2 3 6 8 6 34 201 132 737 郊区小计 32 21 2 6 11 17 15 28 2 134 成都市 331 132 33 51 31 158 65 34 36 871 其次,成都市的休闲空间其表现也十分丰富,这包括室 内和室外空间,市区内的休闲空间,还有大量的近郊和远郊 休闲空间。成都市区内以室内休闲空间为主。但景观性的 室内和室外空间设计及其利用水平较高,大大提高了休闲区 的旅游吸引力。但成都市区内的室外公共休闲空间面积较 小。公园方面,截至2004年底,成都市内公园有113个,总 面积1958公顷;2004年,成都市各公园游人总量6374万人 次,其中绝大部分公园集中在五城区内。全市有体育场地 5003个,占地面积1732.5万平方米,城区内为575.5平方 米,其他区县(市)共1156.8平方米。其中,体育标准场地 3130个,占地面积1441.5万平方米,非标准场地1873个,占 地面积291.1万平方米。全市2.5万个座位以上的超大型 用地面积仅为0.4平方米,低于国家规定的100万人口以 上城市的人均公共体育设施用地面积0.72—1.1平方米。 成都市的近郊和远郊以乡村文化的主要载体“农家乐” 为代表。这种公共休闲空间方式源自宋代,是成都人的创 举,其规模和数量目前堪称全国第一。截至2005年5月,全 市农家乐分布情况如下(见表2)。 表2成都市农家乐区域分布表 区域 锦江区 青羊区 成华区 数量 198 11 36 区域 邛崃市 双流县 崇州市 数量 26o 110 415 区域 郫县 彭州市 新津县 数量 5oo 730 140 金堂县 农泉驿 70 319 蒲江县 大邑县 】02 46 都江堰市 】2O0 总计 4157 体育场1个,6000个座位以上的甲级体育场1个,最大的高 新区体育公园占地约300亩。成都市民人均公共体育设施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4期 王晋:成都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现状、价值评价与开发建议 91 一㈣200埤 ̄zI 图1 成都市200012002年游客感兴趣的旅游商品比较图 5.成都民俗文化集中展示区概况。目前,成都市的民 俗文化集中展示区主要有成都民俗公园(主要介绍历史民俗 生活文化常识)、锦里街(主要展示成都古代市井生活)、各 主要餐饮街区、农家乐、古镇和龙泉客家聚居区。 四川省是全国五大客家人聚居省之一,在川客家人的数 量在200万人以上,其中多数是清初广东、福建、江西一带老 移民的后裔,主要聚居在川西的成都东山区域,学术界统称 “东山客家”。而地处成都东山的洛带镇是中国有名的客家 古镇,镇上有二十多万客家人,是四川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区, 客家人占镇总人口数的86%。四川客家人至今仍有150余 万人能操客家语言,并保持客家的风俗习惯。客家人有着自 己比较完善的民俗文化,如语言、节庆活动(如客家火龙节和 水龙节等),但其建筑和服饰的差异性或独特性普遍较弱。 三、成都市民俗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评价 1.餐饮文化资源旅游价值评价。从餐饮文化看,成都 市餐饮文化资源比较丰富,国内能与之竞争的城市并不多。 纵观全国各大城市,广州的美食虽然发达,但味型单调;重庆 与成都相比极为相似,但成都美食则更多一份柔腻和精细。 目前,成都市的餐饮文化资源转化为餐饮文化旅游资源的条 件较好,一是因为成都丰富的美食和美味本身对许多旅游者 就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二则是旅游者对成都餐饮文化的体验 一直往多元化方向发展,其中包括餐饮产品本身的体验、环 境的体验、价廉物美的惊喜、当地人热情的餐饮氛围、与店家 老板或伙计的亲切交流等等。但餐饮经营者职业素养不够、 行业自律性尚需加强、服务和管理水平亟待提高、科学 合理的激励与管理监督机制尚待建立,这些内容对进一步丰 富和开发成都的餐饮文化旅游资源都具有重要意义。 成都餐饮文化的展示空间以室内为主,室外空间的条件 较差,并且目前对成都餐饮文化优势的研究、分析和认识不 足。应该说,保持成都餐饮文化的优势是实施公共管理 的一项系统工程。如何在城市街道设计、建筑设计与管理以 及城市管理中充分考虑到这一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发展,意义 重大。目前,旧城的快速改造以及大量民用建筑与商用建筑 的混合,都可能使餐饮业的价格优势逐步丧失。 2.休闲文化资源旅游价值评价。成都休闲文化丰富, 但市区内公共休闲空间及室内休闲空间不足。休闲需求和 行为是人们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种自由选择。成都休闲 文化所具有的丰富性,既是保障本地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的手 段,也是文化差异的重要体现。但从目前的趋势看,如何保 证休闲文化的丰富性、较低的参与成本,对我市休闲文化旅 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都具有重要作用。 成都市区内的公共休闲空间和室外休闲空间的比例较 低。而国际著名的旅游城市(如巴黎等)其室外公共休闲空 间比例则较高,且异态纷呈,为旅游者的异邦文化体验发挥 了重要作用,值得我们借鉴。 3.成都市举办的民俗节庆活动旅游价值较高。成都市 举办过许多民俗节庆活动,大都具有较强的观赏性与参与 性。如客家火龙节、水龙节、风筝节等旅游吸引力都比较高。 但需注意的是成都市目前类似的节庆活动空间明显不足,另 外成都市的节庆活动已开发为区域性的公共事件活动,与老 百姓的生活距离拉大,且公共成本偏高,缺乏变化。 四、成都市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相关建议 1.资源开发需在许可范围内进行,并尊重当地文 化。成都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需遵守党和国家的相关政 策,在相关民族、文化许可内进行资源合理开发;另外需 充分尊重开发地民俗习惯,不能为取悦游客,满足部分人的 猎奇心理而随意篡改文化风俗、移花接木、甚至丑化当地文 化形象。开发时还应注重民俗文化底蕴,发掘当地生活情 趣。 2.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需注重资源可持续发展,且坚 持系统规划及适度规模组合开发原则。在开发和利用成都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时,既要充分挖掘,物尽其用,保证经济利 益,以合理开发促进资源保护;同时又要用发展的眼光、资源 保护的眼光对待民俗文化资源,在利用中注意保护,不能只 图眼前的、短期的经济利益,而掠夺性地对成都民俗文化资 源加以破坏,只有加强民俗文化资源保护才能真正做到资源 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需注意的是,民俗文化资源一般散落及隐藏在人们 的起居饮食、文艺生活、语言谈吐中。…若要使成都民俗文化 资源转化为实际可利用的旅游市场,一定规模的景观塑造及 项目活动设计是必要的。在景观塑造与项目活动设计前,应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正 对成都民俗文化资源进行系统全面的规划。依据来蓉游客 的旅游动机多样性和旅为自由性,将相关的民俗文化因 素优化组合,通过将民俗文化资源显性化、规模组合化来增 强吸引力。 高维护资源持续发展的积极性。当地居民应首先认识到游 客心目中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并逐步认清民俗文化资源可 持续开发的价值,鼓励他们将文化传统代代传承下去。 6.进一步加强成都民俗文化相关旅游人才的培养。人 才对于文化的开发与传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需 注意相关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工作。成都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的开发与保护需要多方面专业人才的共同努力,其涉及到历 史、文化、心理、旅游、营销、地理、管理等多个学科的专业知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系统规模地开发后,饮食、住宿、购物 等旅游其他要素一定需跟上,增加游客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的参与性与体验感。 3.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应合理选择地理位置。成都 市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应精心筛选地点,选择开发便利 区位。应尽量依托于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规模都较大的口 岸,且项目之间应具有关联性。具体位置与成都市中心地带 之间不宜超过1小时的车程,在游客容易到达的范围之内且 保证交通便利。例如成都中心地带的锦里仿古民俗街就是 依托武侯祠景点的人气及口岸,打造出反映成都市井生活文 化的仿古一条街。 识交叉配合。成都需要加强相关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例如 在高等院校、中专旅游学校等,开设成都民俗风情、民俗文化 等教学内容;另外还可适当引进外来技术人才,提高队伍综 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邓永进,薛群慧,赵伯乐.民俗风情旅游[M].昆明:云南大学出 版社。1997:36—37. 4.需处理好成都本土文化与外来民俗文化的冲突问 题。成都民俗文化资源是千百年来成都劳动人民创造的物 质、精神财富的积淀。而民俗旅游开发所产生的强烈文化碰 撞与冲突又是不可避免的。-8 在游客参观、体验成都悠久丰 [2]巴兆祥.中国民俗旅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235 —236. [3] 陈福义,范保宁.中国旅游资源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3:227—228. 富的民俗文化传统时,所带来的外地风俗总会或多或少地影 响成都当地民俗文化。这也是各地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时都需经历面对的。 [4]杨桂华.旅游资源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4—5. [5]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35—39. 其实,民俗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在动态中不断 发展成长的。成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也并不完全是对立, 而应是相互促进的。面对旅游开发所带来的外来文化冲击, 成都本土文化应更多地采取包容、积极的态度,积极吸收外 来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使成都民俗文化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5.重视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地当地人的引导工作,使 [6] 张春丽.山西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研究[J].华中师范 大学研究生学报,2006.(6):l16. [7]王钦鸿.山东省民俗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山 会科学,2006,(7):129—130. [8]王旭.贵州民俗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 2005,(6):87. 他们重视资源的保护。在成都市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 续发展中,当地人民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若欲将成都民俗 文化旅游产业做大、做强,就得加强对资源地居民的培训和 引导工作,强化当地人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意识及提 [9]吴必虎.余青.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综述[J].民族研 究.2000,(4):85—86. [责任编辑谭金蓉] 更 正 本刊2007年第3期《澳洲巨星陨落人性光芒不灭——伊丽莎白・乔利作品评析》一文中的“伊丽莎白・乔利(Elizabeth Jolley,1923一)”更正为“伊丽莎白・乔利(Elizabeth Jolley,1923--2007)”。特此更正! 本刊编辑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