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32卷第12期总第198期物流工程与管理
LOGISTICSENGINEERINGANDMANAGEMENT
经济与管理
do:i10.3969/.jissn.1674-4993.2010.12.040
连锁企业信息化策略探析
王琰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经济贸易系,福建福州350012)
摘要!文中分析了我国连锁零售企业在推进信息化的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一些连锁企业对配送中心信息化建设不足;另一方面,一些连锁企业却盲目、片面追求信息技术的先进性。连锁企业要想成功实施信息化,一定要从企业的整个资源规划和管理需要出发,制定好自己的信息化策略。
关键词!连锁企业;信息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993(2010)12-0110-02
ThoughtonStrategiesofInformationizationofDistributionCentersofChainEnterprises
WANGYan
(DepartmentofEconomyandTrade,FujianCommercialCollege,Fuzhou350012,China)
Abstract!Thepaperanalysestheproblemsintheinformationizationofdistributioncentersofchainenterprises.Ononehand,somechainenterprisesimplementinsufficientconstructionofinformationizationofdistributioncenters.Ontheotherhand,somechainenterprisespursuetheadvancementofinformationtechnologythoughtlesslyandunilaterally.resourcesanddemandofenterprisesmanagement.
Keywords!chainenterprises;informationization;strategies
1连锁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1.1信息化建设不足
与其它行业相比,我国连锁零售业对于信息系统的建设要重视许多,但我国大部分连锁零售企业只是在局部的物流信息管理领域有了一定提高(一般是门店的POS系统,多少有所提高),并未建设健全的管理信息系统,没有采用更加科学的管理模式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尤其是连锁企业配送中心信息化程度普遍较低,大都停留在简单的库存管理水平,更甚者有些配送中心是由仓库改造而来,信息技术的软硬件设施贫乏。这一切使得连锁企业中配送中心与门店的信息流不畅,一个门店缺货,另一个门店滞销的现象更是常有发生。
另外,我国连锁企业对于配送运输的环节更是缺少有效的管理控制。主要表现为:对于货物装运、车辆调度、运输路线没有准确管理,各连锁门店之间的商品调配缺乏相互协调,物流配送成本较高。从供应链的角度出发,加强配送中心与供应商的联系和沟通是物流信息的延伸功能,这也是我国大部分连锁零售企业所不具备的。1.2盲目的信息化建设
很多连锁企业信息化建设走了另一个极端,即片面追求信息技术的先进性。一般情况下,先进的系统可以带来更好
的效果、更高的效率,但是,其前期投入、折旧费和使用中的维护费也是巨大的,并非每一个企业都能承受得起。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持续工程,可一些企业急于求成,恨不得马上就享受管理信息系统的便利与利益,因此决策过程中总想着抢时间、赶进度,在建设过程中全面开花,不考虑工作的统筹安排和各方面的配合造成系统漏洞百出。再加上最高领导层常有一劳永逸的观念,建设过程中兴致很高,建成以后就不管不问了。实际上,考察国外连锁企业的成功经验可以知道信息化建设最好采用分阶段实施,每一个阶段都有存在的必要性,每一个阶段都要选择恰当的引入时机和适中的技术,一劳永逸是不可取也不可能的。信息化建设的实施除了需要将行业的共性和企业自身的个性合二为一之外,更需要企业用户对自身的业务流程做周密的分析和总结,其重点应该放在经营运作和管理的理念上,而不是单纯的选择一个信息化厂商定制产品。所以,企业信息化前期准备,即对企业自身的业务分析应占据信息化工作的很大比例,不容忽视。2连锁企业配送中心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目前,国内零售连锁企业投资建设商业自动化系统的并不少,但多半侧重于建立门店POS系统,而忽略对配送中心的信息化建设。连锁企业要想成功实施信息化,一定要从企业
Toimplement
informationizationsuccessfully,chainenterprisesshouldmakestrategiesofinformationizationaccordingtheentireprogrammingof
收稿日期!2010-11-07
作者简介!王琰(1981-),女,汉族,福建福州人,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经济贸易系助教,福州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
研究生,研究方向:物流管理。第12期王琰:连锁企业信息化策略探析
111
的整个资源规划和管理需要出发,通盘考虑好自己的信息化策略,然后再分步推进。通过具体的策略规划来成功地实施连锁企业的信息化,就是当前连锁企业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2.1取得控制环境对信息系统的大力支持
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具体包括企业的董事会,企业管理人员的品行、操守、价值观、素质与能力,管理人员的管理哲学与经营观念,企业文化,企业各项规章制度,信息沟通体系等。企业控制环境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贯彻执行以及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实际上,这里的控制环境指的就是公司治理结构,它对信息化建设的支持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企业高层领导必须积极参与信息化项目的战略制定与规划,学习如何进行信息化总体设计与规划,并根据业务需求来制定信息化规划、策略与实施步骤,并划分优先级别。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沃尔玛就拥有了自己的一个卫星系统,这在当时几乎是不可想象的。起初,沃尔玛的所有者与管理层对此曾持有不同见解。在提出要建立自己的卫星系统时,山姆∀沃尔顿是不太赞成的,他认为沃尔玛的信息系统已经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不必要再投入如此多的资金。然而公司的其他高层,包括几位董事和技术总监,深知投资新技术对公司发展和控制成本、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性,他们勇于不断地向山姆施压,以大量的数据证明了建立卫星系统的可行性以及将会给沃尔玛带来的巨大效益。在其他高管的不懈努力下,山姆终于被说服了。待意见统一之后,沃尔玛立刻花费大约7亿美元建成目前拥有的计算机和卫星系统。可以说,如果没有高层人员对信息系统的强力支持,如果沃尔玛是一个人说了算的企业、如果沃尔玛没有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其控制环境肯定是不稳定的,它也不可能有今天的规模和地位。
2.2制定统一的IT战略规划并分阶段实施
连锁零售企业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总部、配送中心和各连锁门店的地理位置分散,但相互之间需要方便地进行信息交换和共享,以提高自身的整体竞争力。由于连锁企业的总部需要随时掌握各门店的销售和库存等信息,以及各配送中心配送商品的需求量和库存量,以便于做经营分析和决策,所以需要做全局的、统一的IT战略规划。既要考虑企业的现有管理需要,更应能配合好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以便进一步扩张。
因此,连锁企业应将IT规划、控制和标准制定进行集中管理,保证信息系统建设的高度统一。同时,企业信息系统一蹴而就是不现实的,要分步实施,分散支持资源,这就需要企业制定3~5年的长远IT规划,划分好每个阶段的实施重点。
实行连锁化的前提是企业必须有适合连锁的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经营管理。其核心在于做到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经营管理。连锁企业实施信息化是一项涉及面广、周
期长、风险大的系统工程,一定要按照自己的IT战略规划和实施策略,制定各阶段信息化的目标。2.3寻求合适的信息化咨询合作伙伴
连锁零售企业实施信息化时涉及到信息系统供应商、系统集成商等许多合作伙伴,且费用高昂。因此,连锁零售企业在引进新信息技术时应保持非常谨慎的态度,认真地对应用这个技术后可能带来的风险进行评估,并且谨慎地选择系统的应用范围,循序渐进、逐渐推广。例如,1981年,沃尔玛开始试验利用商品条码和电子扫描器实现存货自动控制。公司先选定几家商店,在收款台安装读取商品条码的设备。两年后,试验范围扩大到25家店。1984年,试验范围扩大到70家店。1985年,公司宣布将在所有的商店安装条码识别系统,当年又扩大了200多家。到上世纪80年代末,沃尔玛所有商店和配送中心都安装了电子条码扫描系统。一个系统从试验到全面应用相隔差不多十年时间,其风险意识之强由此可见一斑。为了避免风险,沃尔玛选择了较长的试验时间。但若要想适当缩短试验的时间,最好是借用#外脑∃,寻求专业提供企业信息化顾问的管理咨询公司的咨询、指导和帮助。管理咨询公司一般会详细分析连锁零售企业所面临的内外环境和信息化的现实需求,对企业发展和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及存在的核心问题进行诊断,帮助企业进行系统调研、进行业务流程重构(BPR)和组织机构调整以及选择信息系统的开发方式(包括开发、委托开发和合作开发)等。寻求合适的管理咨询公司来推动企业信息系统建设,可以弥补企业在某些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不足,是确保企业信息化成功的又一关键策略。2.4建立#一把手∃运作机制和项目管理
一些企业领导在信息系统项目的实施中往往把自己定于从属的地位,认为只需做好配合工作就可以了。实际上,企业高层领导的身体力行能够调动各级领导和业务骨干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项目中去,学习和借鉴信息系统里的管理思想和方法。这对今后企业运行信息系统和提高整体运作效率将大有裨益。因此,企业领导在信息系统的实施过程中应处于主动和主导的地位,并发挥决定性领导作用。在重大的问题和事项上,企业高层领导尤其要亲自挂帅,给全员#一把手∃印象,并以总部、配送中心和各连锁门店各主要业务部门的领导和业务骨干为主,连同IT部门的计算机技术人员,来协调整个项目的实施和运作。这里的#一把手∃是一个单位的高层领导组成的领导班子,是广义上的#一把手∃。
当然,作为中坚力量的项目经理也要善于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强化项目的时间计划控制、成本控制和质量控制,提高项目组的整体运作效率,尽最大可能降低项目的风险,确保信息系统项目的实施成功。
2.5注重和加强对人员的立体式培训和企业的学习能力
要确保信息化项目的成功,在连锁企业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和加强对总部、配送中心和各连锁门店各级人员进行各种知识的全面培训工作,包括中(下转第115页)
第12期彭维文等:从至表试验法在车间布局优化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15
为214100,与优化前设备总的物流量相比:265900-214100=51800(本*单位距离),假设单位距离的运输成本为1元,通过优化前后的对比分析,优化后方案比原方案的总物流量减少51800元,设备布局得到优化。5结论
该方案是在原生产车间物流系统基础上做局部变动,建筑物布局基本保持不变,对车间内设施进行调整,从而降低生产系统的物流成本,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物流的搬运效率,经济可行。
改进后的从至表试验法从设备间的运量大小出发对车间进行重新布置以达到减少总物流量的目的。即对运量表中的从至数进行降序排列,并分为若干等级(如5000以上为一个等级),把等级内从至数大(即运量大)的设备尽量放在一起,以减少运量比较大的设备之间的运输距离,从而最终达到减少设备总的物流量的目标。按照上面的优化方法,并结合车间的平面布置图,经过有限的几次试验就可以获得比较满意的近似解。该方法简便易行,对于按生产流程进行设备多行布置的车间进行优化可得到良好效果,达到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目的。
[1]陈心德,吴忠.生产运营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
社,2005:117-119.
[2]范体军,李淑霞,常香云.运营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
出版社,2008:48-52.
[3]马士华,林勇.企业生产与物流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
出版社,2009:88-.
[4]程国全,柴继峰,王转,王华.物流设施规划与设计[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08-150.
[5]孙军华,李林.基于SLP的大型超市布局的研究[J].商
场现代化,2008,(533):53-54.
[6]张承谦.SLP及其在调整生产布局中的应用[J].运筹与
管理,1995,(4):45-50.
[7]马昌谱,严宗光.基于SLP的装配车问生产系统分析与
优化[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7):47-49.
[8]王俊峰,李兹强.设备组单行布置问题的#从至表∃法优
化模式与新准则探索[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5,29(9).
[9]贾春玉,崔剑.设备单行布置从至表试验法的改进[J].工
业工程与管理,2008,(1):127-129.
(上接第111页)高级领导理念培养、企业IT能力的培养、管理流程的培训和系统维护能力的培训等。特别是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加强以人为本的管理工作,提高企业主要领导、项目主管、部门领导和业务骨干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使其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同时,引入标杆管理,广泛参考、借鉴国内外连锁零售企业信息化的方向和潮流,善于学习和吸收他们的经验和长处,是不断完善自身信息化建设,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实力的助动力。
2.6要用制度强力推行使用
连锁企业信息系统建设好以后,要经历一段磨合期,使用时可能会增加某些使用人员的工作负担,也可能会有一些工作习惯和方法不适应。这时候,企业一定要制定强制使用系统的各种规章制度和业务流程操作规范,并建立相应的考评体系,确保系统的高效运行。
2.7培养信息系统的应变和维护能力
有些连锁企业实施信息化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却忽视了对信息系统的应变和维护能力的培养。连锁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不得不对自己的经营战
略、组织机构、商品结构及相关人员做或大或小的调整,如果系统没有应付这种变化的能力,很难保证信息系统的长期高效运转。
因此,连锁企业在建设信息系统时,一定要保证骨干人员能力的发挥与发展,合理控制关键人员的流动比例,确保信息系统长久高效地运作下去。
[参考文献]
[1]周蕾.连锁企业配送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
社,2008.
[2]王晓阔,吴小梅.连锁经营配送中心运营实务[M].北
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3]宋文官,易艳红.连锁企业信息管理[M].上海:立信会
计出版社,2006.
[4]孙宏岭.连锁经营企业的物流效率与效益[M].北京:中
国物资出版社,2005.
[5]王之泰.新编现代物流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