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匪一 孔小卫 金璐 210008) 我国古代高等教育的特点与启示 (1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摘210097;2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人事教育处,江苏南京要:中国古代高等教育历史悠长,在自身的发展 究修齐治平的儒家经典以及文史辞章等古典人文学科。 中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对我国古代人才的培养和社会发 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总结分析了中国古代高等教 育的特点及其对现代高等教育的若干启示。 关键词: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特点启示 一、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特点 较之近现代高等教育,中国古代高等教育有其独特 的特点,概括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德育,强调修身养性。 儒家教育以经史为基本,以“明人伦”为中心,注重修 己治人之术。以儒家学说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古代高等教 育也以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为中心.汉代的五经,唐代的 九经、十二经,宋代的十三经,再加上《史记》、《汉书》、《昭 明文选》等,形成古代高等教育的教育内容。这些内容讲 究文、行、忠、信,以三纲五常为行为规范,严君臣、尊卑、 上下之分,明父子、长幼、亲疏之别,其共同特点就是泛道 德主义。:fL- ̄眼中的“士”,孟-T-, 中的“大丈夫”,首先是 道德的典范。教育内容中的泛道德倾向,对培养中国人的 道德情感与爱国精神有着重大的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 的宝贵遗产,反映了社会进步的普遍要求。 (二)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结合。 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结合是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优良 传统。官学中太学的教学以相互问难、讨论经义为重要形 式。博士既是太学的专职教师,又是朝廷的学术顾问,参 加朝廷举办的所有重大学术活动。西汉的石渠阁会议和 东汉的白虎观会议都有博士参与讨论.这种学术争论影 响到太学的教学和学术风气。博士平素讲经,注重互相诘 难,并以善辩而受人称誉。辩难精神是太学的优良传统. 这是研究和繁荣学术所必需的。 (三)官学与私学相结合。 在春秋战国时期“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原来由贵族 龚断、官府掌管的文化也散落到民间,从此,古代社会的 高等教育就形成官学和私学平行发展的局面。由于官学 招生名额太少且有入学资格,不能满足许多人的求 学要求,加之私学的讲授课程与官学都是儒经,不妨碍读 私学的人以后做官,致使私学得以迅速发展,弥补了官学 在数量和其它方面的不足。因此,私学成为官学的必要补 充,并促进了官学的发展。 (四)重人文学科轻自然科学。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性特质。表现在古代高等教育 的一个方面就是以人为本位.重视人文社会科学教育.自 然科学倍受冷落。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学说为根基,儒家 主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在高等教育中强调教 人予“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因此教学内容多为讲 156 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上主要以人文社会科学课 程为主。并且道德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的始终 (五)学在官府,政教合一。 中国古代高等教育中的官学具有明显的“学在官 府”、“政教合一”的特点,“学在官府”即学校皆由官府所 设,教育机构与机构合而为一,并且“以吏为师”,官 学中的教师都是朝廷命官,办学地点在官府之中,统治者 的政治化人格被作为社会楷模:“政教合一”即以政治教、 以教治国,强调教育为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以“政”,即治 国之道为内容。在“学在官府”、“政教合一”的教育体系 下,政既是教育的内容,又是教育的目的。中国古代高等 教育主要是为社会培养各级官吏.虽然学校也有教化百 姓的任务,但这种教化任务更多是通过间接的方式实现 的,即由学校培养出来的官吏完成。因此,教学仅为中国 古代的高等学府的职能之一,它与行政职能有机结 合,不仅是封建官僚的培养场所,而且是封建统治思想的 宣传工具和推行其统治的实施机关。起着统一思想 和统一政治的作用,这种高教管理在世界上是独具 特色的,在中国高教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六)学而以居,学而优则仕。 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道路上。为学不离从政, 学与仕始终是不可分离的。古代高等教育预设了“学而以 居”、“学而优则仕”的教育目标。从汉代开始分科目察举 人才以后,尤其是隋唐设立进士科举以后,高等学校的办 学目的就是“储才以应科目”。学校追求的是中举及第率, 也就是追求更高的录官率,高等学校成为培养的预 备机构,成为追逐功名利禄的阶梯。在实行科举制的一千 多年里,中国古代的高等教育与科举考试这种世界上独 特的选拔人才方式紧密结合,形成了中国古代高等教育 的一大特点。科举考试成为教育有力的指挥棒,考试的内 容成为高等教育的内容,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科举实际 上成为了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重心。 二、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若干启示 (一)教书育人,以德修身。 对于高等学校如何进行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古 代高等教育中提出了一些可资借鉴的方法.强调人的自 我觉醒、自我约束,如“改过迁善”、“致知践行”、“存养”、 “自省自察”、“陶治”等,主张静以养心,以德修身,这些经 验总结都值得我们借鉴。除此之外,高等学校还结合当代 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采取更多的途径“践行”.德育的最 终目的要体现在日常的行为中.所以要在大学生的行上 下功夫,“助省助察”、“动以养心”等也应该成为“修心”的 有益方式。 高等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场所.同时它也是人 的精神的训练场。因此.高等学校工作也应以德为先,做 到教书育人.以德修身。 (二)教学相长、兼容并包的学术思想。 教学相长是教学过程的一条重要原则,这条原则在 高等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就显得更为重要和突出。如何实 现师生间教与学的相互长进,我国古代高等教育中已提 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方法:辩难。在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 育的教学过程中,最不理想或最欠缺的是师生间的面对 面的直接交流与探讨,也就是“辩难”。“教师满堂灌、学 生埋头记”依然是当今大学教学的主要方式和方法.学 生很少有与教师“辩难”的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 学生的思想。它不利于教与学的相互促进.也不利于各 种思想的相互交流与碰撞,说到底.它不利于学术的繁 荣。因此,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推行这种师生 间的“辩难”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和途径,让师生在平 等、和谐的气氛中相互诘难、推理和启发,从而共同进步 和提高。 在高等教育日益国际化的今天,必须适应多元文化 和各种思想潮流的交融与冲刷,高等教育在学术思想上 更应该如此,因为多元化不仅意味着“百花齐放”、竞相争 艳的繁荣景象。而且很多学术内部的潜在的东西将被激 活,因此在高校应该提倡学术上“兼容并包”,大学应该给 各学术流派提供展示的舞台,正如古代“讲会制度”那样, 容许各种学术的声音存在,这些对大学学术的真正繁荣 应该是大有裨益的。 (三)公办高等教育与民办高等教育相结合。 我国古代私学教育的存在和发展对古代教育的发展 应该说是相当有益的,书院等私学的存在对古代高等教 育的快速发展更是不言自明的。以史为鉴,我国现阶段大 力推进和加快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是完全正确的,也是 必需的。 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民办高 等教育是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发展民办 高等教育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由之路 现阶段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应该说是相当迅猛,特别是公办高等 教育的发展,其发展速度是建国以来最快的。但是这种速 度还满足不了人们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国家对高等教育 经费投入不足,高校的师资、设备、校舍、图书资料等教育 资源的短缺制约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大力发展 民办高等教育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继续发展的唯一选 择,民办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金和资源.减轻国家经 费投入上的压力,同时满足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的需求。 因此,要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就必须在发展公办高 等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并使二者很好地 结合起来,相互促进,从而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文教 :孝牛20l 09- ̄4flJ号上旬刊 和全面繁荣。 (四)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并重 前面提到,我国古代高等教育的特点是“重人文学科 轻自然科学”。从历史来看,这种观念和做法也造成了惨 痛的结果和教训,我国辉煌的古代文化到后期长期停滞 不前,就是由于这种观念长期统治的结果。随着自然科学 的崛起。自然科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明显. 这使得现代高等教育中存在着“重自然科学轻人文科学” 的现象。无论是古代的“重文轻理”还是现代的“重理轻 文”,都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从人类的长远利益来看,这 种“重此轻彼”的现象应该加以批判。 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相互渗透日益走向融合是现代 社会的要求,现代高等教育应该坚持人文科学与自然科 学并重的原则。现代大学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专门人才和 一批知识英才,他们将成为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中坚力量, 社会发展的方向和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决策将依靠这些人 的聪明才智。这就要求他们既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又要 有扎实的专业知识。高等学校的人文科学的教育应该包括 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科学技术发展史等知识:自然科学 的教育应该包括数理化、生物、天文、地理等知识。无论是 文科还是理科学生.在系统学习和掌握本学科的知识外. 都要接受一定的其他学科的通识教育。这样才能成为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建设者和人。 (五)学以致用。注重素质教育。 我国古代“学而优则仕”的教育目标,导致了科举考 试的选拔人才方式,“八股文”成为了天下学子十年寒窗 苦读的“经书”。我国古代高等教育培养的学生大都“千人 一面”,无个性和创新精神,为“仕”成为教育的唯一目的。 教育的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了对这一单纯的目标的追求. 现代高等教育应该追求的是“学以致用”,有学必有用.社 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等教育就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位、多层次的,高等教 育要适应社会之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 等。实施有针对性的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 性,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单远慕.中原古代教育.天中学刊,1996,(4). [2]郭洪纪.儒学的教育伦理与官师治教的承传.山西 师大学报,1996,(1). [3]朱永新.书院精神对于当代大学教育的启示.江苏 高教,1994,(2). [4]胡青.文化传统与中国古代教育.江西社会科学, 20oO。(10). 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