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文化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doc

文化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doc

来源:九壹网
文化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

侯玉波 朱滢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 北京 100871)

摘要:文化对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的心理与行为有影响已是公认的事实,但不同的学科对文化通过什么起作用却一直存在争论,文化心理学的兴起对回答这个问题提供了一条值得借鉴的思路。本文通过分析90年代以来文化心理学研究的思路、方法以及这种思路与方法在研究中国人的思维特性时的发现,指出对中国人思维特性的探讨能够使我们在更深的的层次上理解中国文化的影响以及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的根源。 关键词: 文化 文化心理学 辩证思维 朴素认识论 分类号:B844

1 引言

文化是生活在一定地域内的人们的思想、信念及生活与行为方式的总称,它对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的心理与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文化人类学、跨文化心理学及文化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生活在不同文化规范下的人所具有的心理与行为特征深深地根植于当地的文化传统之中。

文化对人的影响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表现在对人们可观察的外在物品(observable artifacts)的影响上,如不同文化中人们的服饰、习俗、语言等各不相同;第二个层次表现在对人们价值观(values)的影响上,不同文化下人们的价值观有差异,这正是目前许多跨文化研究的理论基础;文化影响的第三个层次表现在文化对人们的潜在假设(underlying assumptions)的影响上,这种影响是无意识的,但它却是文化影响的最高层次,它决定着人们的知觉、思想过程、情感以及行为方式[1]。

早在三十年前,DeVos 与Hippler[2]就提出文化心理学这个名称,但当时主要关注文化与人格的关系,其研究的范畴主要是由文化与人格所决定或影响的人类心理与行为。在这些研究当中,学者们借用了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思路,从文化内涵与社会教化等方面分析文化对人们心理与行为的影响,发现个体的动机兴趣、价值体系、思想观念等无不打上了文化的烙印。美国学者Mead在分析文化与国民性关系的时候就指出,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模式通过社会化的过程决定着该民族的国民特性[3]。后来,著名的文化心理学者Hsu在研究中国人与中国文化的时候也采用了Mead的思

[4]

路,他指出:一个社会固有的文化模式与儿童期的教化经验及人格特质之间存在相互的影响。Mead、 Hsu等人的文化影响模式对文化心理学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对于“文化如何影响人们的心理与行为”这一问题,心理学家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文化是一种“本体底蕴”,人是文化的主体,同时也被文化所影响。基于这种观点,余德慧等主张“文化心理学以文化为论述背景而不是以文化为其论述对象,也就是说文化是以‘存而不论’的存有方式成为文化心理学的滋生地”[5]。另一派的观点则相反,认为文化本身以及由文化所引发的心理及行为差异是文化心理学的主题,文化心理学不仅要发现这些差异,而且要分析这样的差异为什么会产生。我们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分析与研究就是基于后一种主张,这些分析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东西方文化的本质及其影响。

2.文化心理学的思路与方法

2.1文化心理学的思路

到目前为至,文化心理学已形成了自己的思路,这个思路体系有四种:

一是价值途径(value approaches):该思路从人们的价值取向出发,认为文化决定着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的价值观,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就是这一理论的集中体现,目前有关东西方差异的许多研究都源于这一理论[6]。

二是自我途径(self-approaches):这种思路认为文化与人们的自我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正如

Sampson、Markus在他们的研究中所揭示的那样,中国人的自我是一种包容式或依赖式的。通过自我结构的特征揭示文化的影响也是文化心理学发展的思路之一[7]。

三是情境途径(context approaches):这种思路把生态学的观点引入到文化研究中来,认为文化是一种生态环境,人的认知机制必须要与这样的环境相适应[8]。

四是理论途径(theory approaches):在成长的过程中,人们学习了自身文化中的很多东西,这些东西构成了我们的认识论,对这种认识论的探讨能使人们从更深的层次上去了解文化如何造成差异。这四种思路从层次上讲还有一个递进性,从表面的价值观到较深层次的自我结构,再到人境交互作用的生态学观点以及理论层次的朴素认识论。 2.2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从具体的研究方法上来看,文化心理学也在不断地发展着。最初的研究者采用观察、访谈、民俗分析等方法分析文化的差异及其对人们的影响,比如著名的文化学者Bond等人就采用这些方法,他们通过文化观察与分析的方法揭示了中美文化在许多方面的区别,这些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西方人对中国人的看法。

比观察分析更进一步的是价值调查法(value survey methods)。这种方法是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比不同文化中人们在思想、信念与价值观上的差异。表1列出了由此方法得到的一些结果,这些结果反映了东西方在社会价值观上的不同取向。

表1:中美价值观的差异(部分)

价值 美国人 中国人

自我控制(自律) 4.06 5.48 *** 社会秩序 3.18 4.44 *** 自由 5.42 4.07 *** 热爱生活 5.42 3.07 ***

注:*** p<0.001 (选自Peng、Nisbett and Wong 1997)

(表1中的数字代表了中国人和美国人对这些价值的强调程度,数字越大表明对该价值越强调)

文化心理学中的价值调查法有四种形式:分别是排序法(ranking)、评价法(rating)、态度量表(attitude scale)以及行为场景法(behavioral scenario methods)。通过比较这四种方法在中美跨文化研究中的成效,Peng等人发现排序法和评价法容易受到不同文化下人们对某些问题的理解差异的影响,所以得到的结果与专家评判有着较大的差异;由态度量表得到的结果与专家的评判差别不大;而行为场景法得到的结果有效度最高。因此,Peng、Nisbrtt等人对东西方文化的研究基本上以这种方法为主[9]。

随着文化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其它的方法也开始被采用。Morris、Peng等采用文化启动研究(cultural priming study)的范式来研究中国人和美国人在归因上的不同,他们借鉴了Heider的策略(他通过向被试呈现一些与社会和文化现象无关的动物图片来让不同文化中的人反映),以鱼群为启动刺激,探讨中国人与美国人的归因倾向,发现中国人对个体行为的归因以外在归因为主,而美国人则以内在归因为主。 Hong、Morris等人对这种方法的有效性给与了充分的肯定,他们进一步指出启动试验在揭示内隐的文化差异方面将是其它方法所无法相比的[10]。

3 中国人的思维特性

几十年来,跨文化心理学发现了东西方人在文化及行为上的诸多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这些差异的文化与生态学成因。可惜的是这些解释仅仅是表面性的,它没有提供深层的原因。那么,文化到底通过什么样的机制或是过程对人们的心理与行为产生影响呢?Peng、Nisbett 以及Ji等人的研究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了文化影响的机制——文化是通过认识论来起作用的,东西方在认识论上的差异决定了他们在诸多方面的不同。在他们一系列的研究中,Peng等人不仅证明了这一点,而且还总结出了中国人的思维特性,在他们的眼中,中国人的思维特性决定着中国人看待问题的独特方式[11]。

3.1思维的辨证性

Peng等用朴素认识论来概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他认为这种认识论上的差异从根本上决定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文化差异只是其表现形式。通过对比中国大学生与美国大学生看待问题的方式,他总结出了中国人与美国人认识论上的差异[12],如表2所示:

表2:中美大学生认识论的差异

美国人 中国人

对待知识的态度 怀疑一切 不能怀疑的尊重式学习

学习知识的方式 个人创造知识 接受与吸收式的学习 学习知识的目的 热爱并追求真理 实用主义

考虑问题的方式 线性思维(真假对立) 辨证思维(真假共存)

其中,中国人常用的辨证思维方式对其认识问题过程的影响最大,并明显地表现在中国人对矛盾的看法上。中国人从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变化的及复杂的观点出发看待矛盾,认为任何事物当中都蕴涵着矛盾。因此,折中是处理矛盾的最好方式。相反,美国人从世界的相对稳定性出发,认为有可能从一个大的环境中提取出单个的事物并对其做对错判断。这种看待矛盾的方式使得中国人在处理矛盾时更多地求助于协商,而美国人则求助于规则和法律。

中国人的辨证观念包含着三个原理:变化论、矛盾论及中和论。变化论从世界的变化性出发,认为世界永远处于变化之中,没有永恒的对与错;矛盾论则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对立面组成的矛盾统一体,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本身,中和论则体现在中庸之道上,认为任何事物存在着适度的合理性。与中国人不同,美国人则更相信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思维,它强调的是世界的统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受这种思维方式影响的人相信一个命题不可能同时对或错,要么对,要么错,无中间性。对中国人来说,这种朴素的认识论最明显的体现就是儒家文化的“中庸之道”,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它甚至内化成了中国人的性格特征。

为了证明这种辨证特性,Peng等人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认知研究。他们以中国和美国的大学生做为被试,研究大学生在几个社会情境中的反应,这些情境包括:被试对辨证格言的评价;被试在解决社会冲突的时候所采用的方法;被试在与人争论时所偏好的论据形式;被试处理矛盾信息时的方法等。结果他们发现,与美国人相比,中国地区的大学生在这几个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辨证思维的倾向。

80 采 美国大学生 取 辨60 中国大学生 证 观点 40 的 比 例 (20 ) 0 母—女冲突 上学—玩耍冲突 图1:在解决两类冲突时选择辨证思路的比例

图1就是根据Peng等人的一项研究做出的效果图。在该实验中,研究者给出了两个情境:母—女价值冲突(mother-daughter value conflict:三位母亲在如何教育孩子上观念不同,现在她们的女儿长大了,反对母亲的观点,你认为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她们应该怎样做?)和上学—玩耍冲突(school-fun conflict:三个大学三年级的学生由于作业与考试的压力,觉得目前的教育很没有意思,

% 你认为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他们应该怎样做?)。让中国和美国的大学生被试评价在冲突中谁应负责:如果被试认为母女双方或是学生与学校双方都有责任,我们就认为被试采用的是辨证思维。结果如图所示:在两类冲突中,中国人比美国人更倾向于采用辩证方式(母女冲突:72%,26%;学习玩耍冲突:45%,12%)。 3.2思维的整体性

除了用辨证的观点看待问题与世界,中国人还倾向于用联系的、整体的观点看待问题。Ji 、Peng及Nisbett指出:东方文化中的人(包括日本、中国和韩国)在看待问题时所采取的认知取向是整体性的(holistic),强调的是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相反,西方文化中的人(北美及欧洲)则用分析式(analytic)的方式处理问题,强调事物自身的特性[13]。

这种整体性与分析性的对立与东西方的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Hansen[14]、Moore[15]等认为,由于中国人把世界看成是由交织在一起的事物组成的整体,所以他们总是力图在这种复杂性之中去认识事物,对事物的分析也不仅仅限于事物本身,而且也包括它所处的背景与环境。与中国人不同,源于古希腊的西方人则认为世界由无数个可以被看成是个体的事物组成,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特性,可以从整体中单独分离出来。因此,使得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个体、分析它所具有的特性并控制其行为成为可能。

一系列的实验证明了中国人思维的整体特性。在一项有关基本归因偏差问题的研究中,Morris,Peng,Nisbett等人发现与西方人不同(强调行动者,忽略其所处的背景),东方人在解释事件原因的时候往往用外因而不是内因[16]。Norenzayan等人在研究归因问题的时候也发现了这种差异,他们通过让被试评价个人特质、社会情境以及二者相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发现东方人选择二者相互作用的比例要远远高于西方人[17]。而Ji、Peng以及Nisbett等人发现,由于中国人倾向于从整体的角度看问题,所以在认知事物的时候往往不能把个别事物从其所处的环境中分离出来。比如在完成棒框实验(Rod-and-Frame)的时候,中国人的成绩要比美国人差一些,主要是因为中国人把判断目标和背景当做一个整体。

对中国人整体思维特性的分析使得我们有可能从更深的层次上认识中国社会。我们知道,中国人在评价他人的时候往往把一个人的生活背景、家庭出身以及他成长与生活的环境联系起来,而不是从他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去评价与衡量他。在一项研究中,Morris、Peng等人分析了美国的中文报纸和英文报纸对卢岗与McIlvane(美国一投递公司职员,因为失业而杀上司)杀人事件的报道倾向,发现中文报道更多地强调环境因素对此二人行为的影响,而英文报纸更多地强调个人内在特征的作用。

与中国人不同的是,西方人首先强调个人本身所具有的特性的作用。在处理客体时,他们会从背景中把该客体分离出来,并着重分析客体本身的特性,而不是把分析的重点放在它与其它事物的联系之上。Morris用“文化差异的内隐理论”(culture differ in implicit theory)对这种差异加以解释,他认为文化差异以内隐方式影响人们对行为信息的表征与编码。也就是说,文化差异以无意识的形式对人们的心理与行为产生影响[18]。 3.3研究中国人思维特性的意义

基于不同文化背景的思维方式对人们的认知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对这些特征进行深入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东西方人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的原因。以概率判断为例,Yetes、Zhu[19]等发现,中美两国的大学生在做概率判断时采用不同的方式:中国人有较好的辨别能力,而美国人有较好的校准策略。两者的互补性使得中国人与美国人在判断的结果上基本接近。而之所以如此,就是中国人倾向于从总体看问题,较容易做出适当的区分;而美国人倾向于从部分之间的关系看问题,所以当发现部分之间存在不一致时会及时调整。可见,不同文化下人们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对认知功能的实现过程有着极大的影响。

对中国人思维特性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科学发展进程中一些现象的认识。早在1962年,英国的科学史学家Joseph Needham就发现了在科学发展史上有一个特殊的现象:中国人对“场”(field)、

“远程作用力”(action at a distance)等概念的了解要比西方人早2000年,但与此有关的现代电磁学却是由后者最早提出来的[20]。为什么会这样呢?Peng等人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可能与东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有关。尽管物体之间存在着普遍的相互作用,但在一定条件下对这些作用力的分解是可能的,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使得他们做到了这一点,所以建立起了电磁学等新的学科;中国人总是相信事物之间影响的不可分割性,所以尽管早就认识到了这些现象,但却与新的科学擦肩而过。

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培养人们的创新精神,从而提升整个民族的竞争力。尽管在某种程度上,思维方式反映了一种文化中人们较难改变的倾向,但是随着不同文化的交融与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不难发现,从一种文化进入另一种文化必然会伴随着思想、信念与行为方式的改变,而这种改变与思维方式的变化是一致的。也许中国人辨证与整体地看待问题的方式使我们在任何时候都显得正确,但有时候这样做却阻碍了中国人对问题的进一步探索。所以,深入了解中国人的思维特性,并克服由此引起的弊端,对充分发挥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尤为重要[21]。

4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文化心理学家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分析将使人们能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理解东西方人在心理学与行为上的诸多差异,对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的社会适应很有意义。但是,由于在这一方面的研究仅仅开始,所以有很多问题极需要解决,其中最首要的问题是:我们怎样衡量中国人的文化与思维特性? Peng、Nisbett等人从许多方面发现了中国人辨证与整体思维的证据,也论述了什么是辨证思维与整体思维,但是,这些论述还没有操作化,也就是说缺乏衡量中国人或西方人思维特性的工具。学者赵志裕编制了一个测量中国人中庸思维的量表[22],但中庸只是中国人思维方式的一个层面,所以如何构建一个用于测量中国人整体思维特性的量表成了目前这一领域研究的重点,而作者本人和Peng等人目前正在进行这项工作。在有了一个量化的工具之后,我们将以此为依据,分析探讨这种思维特性对不同文化之中的人们的心理与行为有什么样的影响。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就是如何把思维特性与其它因素(如人格、情境等)联系起来加以考虑。因为不论对西方人还是对中国人,思维特性不可能孤立地起着作用。所以,找到一个适合研究思维特性的情境也是今后研究者需要注意的问题。而群体决策情境也许可以满足这些要求,因为群体决策情境一方面可以反映出个人的集体主义倾向,另一方面也可以用来衡量人们处理问题时的思维方式。

总之,文化对人的心理与行为有着巨大的影响。分析这些影响对我们理解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心理之间的关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华文明对人类的发展做出过重要的贡献。尽管如此,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我们还必须向世界上任何先进的文化学习,不能夜郎自大。从另一方面看,自八十年代初以来,由于对文化大的反省与对外开放等诸多原因,使得“全盘西化”的思想在青年人中几度泛滥。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崇洋媚外变成了一种时髦。实际上,不论是闭关自守还是崇洋媚外都不能成为我们理解与发展中国文化的途径[23]。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中国文化也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给这种变革提供了机会。中国的对外开放不仅要促进经济的繁荣,也应该有利于文化的发展与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文化心理学将在这一方面作出它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Ferraro, G. Cultural Anthropology: An Applied Perspective(2ed). 1995

2 DeVos, G.A.,& Hippler, A.E. Cultural psychology: Comparative studies of human behavior.In G. Lindzey

& E. Aronson (Eds) The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 . MA :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1969 3 Mead, M. National Character, in Kroeber, A. L.(ed) Anthropology Today. Chicago: Univ of Chicago. 1953

4 Hsu, F.L.K.American and Chinese: Passage to differences (3rd ed) Honolulu :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81

5 Yu Dehui . The explaining way of cultural psychology(in Chinese). Research in indigenous psychology 1996,6:146-202

(余德慧.文化心理学的诠释之道,本土心理学研究1996,6.146-202)

6 Triandis, HC The self and social behavior in differing cultural contexts. Psychological Review 19 .96,506-520. 7 Markus, H.R.& Kitayama, S. Culture and the self: Implications for cognition, Emotion, and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1991, 98 224-253

8 Hofstede ,G. Culture’s consequence. Beverly Hills, CA: Sage 1980

9 Peng, K.P., Nisbett, R.E., & Wong, N.Y.C. Validity Problems Comparing Values Across Cultures and

Possible Solutions, Psychological Methods , 1997 ,2. 329-344.

10 Ying-yi Hong ,Morris,M.W., Chi-yue Chiu . Multicultural Minds: A Dynamic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to Culture

and Cognition ,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 55 709-720

11 Peng,K.P. ,& Nisbett,R. E. Culture, Dialectics, and Reasoning About Contradiction.American Psychologist 1999

54. 741-754

12 Peng,K.P. Culture and Cognition(In Chinese). Lecture on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in Peking University 2000

(彭凯平. 文化与认知.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专题报告会 2000年 6月)

13 Ji, L.J., Peng,K.P., & Nisbett, R.E. Culture , Control ,and Per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 .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 2000, 78, 943-955

14 Hansen,C. Language and logic in ancient China.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83, p.31

15 Moore, C. A.(ed) The Chinese mind: Essentials of Chinese philosophy and culture.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68, p.3

16 Morris,M.W., & Peng,K.P. Culture and Cause: American and Chinese Attributions for Social and Physical Event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 1994, 67 . 949-971.

17 Norenzayan, A., Choi, I., & Nisbett, R.E. Eastern and Western perceptions of causality for social behavior: Lay

theories about personality and social situations . In Prentice and Miller(ed), Cultural divides: Understanding and overcoming group conflict. New York: Sage 1999, 239-273

18 Zhu Ying, Experimental Psychology(in Chinese)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0,496-498

(朱 滢 . 实验心理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486-498)

19 Yetes, J.F., Zhu, Y., Ronis, D.L., Wang, D.F., & Shinotsuka, H., Poda, N. Probability judgment accuracy :

China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9, 43:145-171 20 Needham, J. 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2, vol.9 21 Hou Yubo. Cultural Psychology ,In Hou Yubo(ed) : Outline of Social Psychology 2000, 82-

(侯玉波. 文化心理学. 见侯玉波编《社会心理学讲义》2000, 82-)

22 CHIU Chi-yue , Assessment of Zhong-Yong (Dialectic) Thinking : Preliminary Findings from a Cross-Regional

Study. Hong Kong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2000, 18,33-54

(赵志裕 中庸思维的测量:一项跨地区研究的初步结果 社会科学学报 2000年第18期33-54) 23 Hou Yubo. Theories and construct of cultural psychology, Social Psychology Research 2001,1:35-40

(侯玉波. 文化研究的理论与思路. 社会心理研究 2001, 1:35-40)

美文欣赏

1、 走过春的田野,趟过夏的激流,来到秋天就是安静祥和的世界。秋天,虽没有玫瑰的芳香,却有秋菊的淡雅,没有繁花似锦,却有硕果累累。秋天,没有夏

日的激情,却有浪漫的温情,没有春的奔放,却有收获的喜悦。清风落叶舞秋韵,枝头硕果醉秋容。秋天是甘美的酒,秋天是壮丽的诗,秋天是动人的歌。 2、 人的一生就是一个储蓄的过程,在奋斗的时候储存了希望;在耕耘的时候储存了一粒种子;在旅行的时候储存了风景;在微笑的时候储存了快乐。聪明的人善于储蓄,在漫长而短暂的人生旅途中,学会储蓄每一个闪光的瞬间,然后用它们酿成一杯美好的回忆,在四季的变幻与交替之间,散发浓香,珍藏一生! 3、 春天来了,我要把心灵放回萦绕柔肠的远方。让心灵长出北归大雁的翅膀,乘着吹动彩云的熏风,捧着湿润江南的霡霂,唱着荡漾晨舟的渔歌,沾着充盈夜窗的芬芳,回到久别的家乡。我翻开解冻的泥土,挖出埋藏在这里的梦,让她沐浴灿烂的阳光,期待她慢慢长出枝蔓,结下向往已久的真爱的果实。

4、 好好享受生活吧,每个人都是幸福的。人生山一程,水一程,轻握一份懂得,将牵挂折叠,将幸福尽收,带着明媚,温暖前行,只要心是温润的,再遥远的路也会走的安然,回眸处,愿阳光时时明媚,愿生活处处晴好。

5、 漂然月色,时光随风远逝,悄然又到雨季,花,依旧美;心,依旧静。月的柔情,夜懂;心的清澈,雨懂;你的深情,我懂。人生没有绝美,曾经习惯漂浮的你我,曾几何时,向往一种平实的安定,风雨共度,淡然在心,凡尘远路,彼此守护着心的旅程。沧桑不是自然,而是经历;幸福不是状态,而是感受。 6、 疏疏篱落,酒意消,惆怅多。阑珊灯火,映照旧阁。红粉朱唇,腔板欲与谁歌?画脸粉色,凝眸着世间因果;未央歌舞,轮回着缘起缘落。舞袖舒广青衣薄,何似院落寂寞。风起,谁人轻叩我柴扉小门,执我之手,听我戏说?

7、 经年,未染流殇漠漠清殇。流年为祭。琴瑟曲中倦红妆,霓裳舞中残娇靥。冗长红尘中,一曲浅吟轻诵描绘半世薄凉寂寞,清殇如水。寂寞琉璃,荒城繁心。流逝的痕迹深深印骨。如烟流年中,一抹曼妙娇羞舞尽半世清冷傲然,花祭唯美。邂逅的情劫,淡淡刻心。那些碎时光,用来祭奠流年,可好?

8、 缘分不是擦肩而过,而是彼此拥抱。你踮起脚尖,彼此的心就会贴得更近。生活总不完美,总有辛酸的泪,总有失足的悔,总有幽深的怨,总有抱憾的恨。生活亦很完美,总让我们泪中带笑,悔中顿悟,怨中藏喜,恨中生爱。 9、 海浪在沙滩上一层一层地漫涌上来,又一层一层地徐徐退去。我与你一起在海水中尽情的戏嬉,海浪翻滚,碧海蓝天,一同感受海的胸怀,一同去领略海的温情。这无边的海,就如同我们俩无尽的爱,重重的将我们包裹。

10、 寂寞的严冬里,到处是单调的枯黄色。四处一片萧瑟,连往日明净的小河也失去了光彩,黯然无神地躲在冰面下恹恹欲睡。有母女俩,在散发着丝丝暖意的阳光下,母亲在为女儿梳头。她温和的把头发理顺。又轻柔的一缕缕编织着麻花辫。她脸上写满笑意,似乎满心的慈爱永远装不下,溢到嘴边。流到眼角,纺织

进长长的。麻花辫。阳光亲吻着长发,像散上了金粉,闪着飘忽的光辉。女儿乖巧地依偎在母亲怀里,不停地说着什么,不时把母亲逗出会心的微笑,甜美的亲情融化了冬的寒冷,使萧索的冬景旋转出春天的美丽。

11、 太阳终于伸出纤纤玉指,将青山的柔纱轻轻褪去。青山那坚实的肌胸,挺拔的脊梁坦露在人们的面前,沉静而坚毅。不时有云雾从它的怀中涌起,散开,成为最美丽的语言。那阳光下显得凝重的松柏,那苍茫中显现出的点点殷红,那散落在群山峰顶神秘的吻痕,却又增添了青山另外的神秘。

12、 原野里那郁郁葱葱的植物,叫我们丝毫感受不到秋天的萧索,勃勃生机与活力仍在田间高山涌动。谷子的叶是墨绿的,长而大的谷穗沉甸甸地压弯了昨日挺拔的脊梁;高粱仍旧那么苗条,满头漂亮的红缨挥洒出秋的风韵;那纵横原野的林带,编织着深绿浅黄的锦绣,抒写出比之春夏更加丰富的生命色彩。

13、 终于,心痛,心碎,心成灰。终于选择,在月光下,被遗忘。百转千回,早已物是人非;欲说还休,终于咫尺天涯;此去经年,你我终成陌路。爱你,终是一朵花开至荼糜的悲伤,一只娥飞奔扑火的悲哀。

14、 世界这么大,能遇见,不容易。心若向阳,何惧忧伤。人只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有很多烦恼,痛苦或是快乐,取决于你的内心。人不是战胜痛苦的强者,便是屈服于痛苦的弱者。再重的担子,笑着也是挑,哭着也是挑。再不顺的生活,微笑着撑过去了,就是胜利。

15、 孤独与喧嚣无关,摩肩接踵的人群,演绎着身外的花开花谢,没谁陪你挥别走远的流年。孤独与忙碌迥异,滚滚红尘湮没了心境,可少了终点的奔波,人生终究一样的苍白。当一个人成长以后,在他已经了解了世界不是由鲜花和掌声构成之后,还能坚持自己的梦想,多么可贵。

16、 生活除却一份过往和爱情外,还是需要几多的遐思。人生并不是单单的由过往和爱情符号所组成的,过往是人生对所有走过岁月的见证;因为简单,才深悟生命之轻,轻若飞花,轻似落霞,轻如雨丝;因为简单,才洞悉心灵之静,静若夜空,静似幽谷,静如小溪。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