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物与营养2015,21(7):32—35 Food and Nutrition in China 农业技术转移国内外研究进展 刘学瑜,蒋和平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100081) 摘要:基于我国建设现代农业、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对当前国内外学者有关农业技术转移研究成果 进行了综述,找到研究成果的侧重点和疏漏之处,为农业技术转移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技术转移;国外研究现状;国内研究现状 农业技术转移是农业科技进步的核心内容,是我国 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推动因素。近些年,我国农业快速 发展,对农业科技需求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我国 农业现代化发展大背景下,研究农业技术转移具有重要 的现实意义。 德里,成为亚太地区技术转移的门户 ,承担着亚太地 区技术转移活动的指导和监督工作。在联合国作为最有 影响力的国际组织,于1985年召开国际技术转让行动 守则会议,并拟定《国际技术转让行动守则(草案)》, 对技术转让做了规定,并对技术参与国际转移的各种事 项做出规范。1995年,科尔和赫尔普曼在对经济开放活 动分析过程中,提出对外开放的贸易活动中产生的国际 技术溢出对于参加贸易的国家的生产力具有较大的促进 1 农业技术转移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一直以来把农业技术进步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 因素,在农业技术转移研究上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尤其 注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提高,在农业技术转移理 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1 农业技术转移的理论基础 作用 。技术国际转移不仅解决了技术需求国家的生产 发展需要,而且促进有能力的国家进一步开发新技术、 完善技术转移途径,促进全球范围内的技术发展和 进步。 1.3农业技术转移效率分析 国外早期研究就从理论层面为农业技术实现国际转 移提供了可能性。首先,国家之间正常贸易关系的建立 是农业技术国际转移的前提,不断演化和不断完善的国 际贸易理论为农业技术国际转移提供了条件。无论是国 际贸易还是农业技术国际问转移,比较优势的产生是前 国外注重农业技术转移效果的研究,尤其以农业科 技成果转化效率的提高为重要目标。国外在对农业技术 转移效果研究中针对性、实践性强,研究细致深入,但 缺少系统的研究,比如对全国范围内的技术转移效率的 提。先进国家与欠发达国家的的技术差异,导致农业技 术转移必然发生。2(】世纪6o年代后期、70年代速水和 拉坦提出的“诱导创新模型”,解释了先进国家与欠发 达国家农业发展的过程 0 ,为农业技术转移提供了有 力的依据和理论基础。 1.2农业技术转移的必要-I生研究 监测和评价几乎没有,但对于国家资助的实验室、大学 都有绩效监测体系,他们大多从投入产出的角度分析科 研资金投入的效益 。国外从技术研发环节开始,就考 虑技术应用和成果转化的可行性,依据产出效果不同对 技术成果进行分类,方便对技术成果转化过程进行追踪 和监测,这种以技术转移效果为导向的监测和评价管理 国际社会不仅重视农业技术研发及其在国内范围内 的转移应用,而且提出农业技术国际转移的必要性,通 过全球范围内的技术转移和一定区域的技术共享与服 务,才能最大效应发挥农业技术的效益,促进全球农业 办法,对于提高技术的实用性、可行性具有重要的督导 作用。技术商业化是技术转移的有效方式,在国外研究 中,盖斯勒和克莱门茨在1995以43个联邦实验室为研 究对象,通过分析这些实验室向5l家工业公司进行技 术转移的过程,来阐述技术商业化理论 。 评价农业技术转移效率的最重要指标就是农业科技 生产水平提高。早在1977年,亚太技术转移中心 (APCTr)就在印度班加罗尔成立,1993年移至印度新 作者简介:刘学瑜(1989一通讯作者:蒋和平(1956 ),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理论与。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现代农业与农业科技同建设机制与模式。 第7期 刘学瑜等:农业技术转移国内外研究进展 33 成果转化效率,但无论农业技术转移效率或是农业科技 成果转化效率,其直接测算都难度较大,因为涉及到技 术本身、技术原体和受体、转移过程的方方面面,要形 成统一的测算标准并不容易。但Robe ̄K.通过中间数 据和调查的间接方法来衡量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高 低,为农业技术转移效果测评提供了新思路。 2农业技术转移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对于技术进步或技术转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工 业领域,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和资本 的进入,我国利用农业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高 效农业的步伐才逐渐加快。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在 借鉴国外农业技术转移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渐 展开与我国实际情况相适应的农业技术转移研究,但由 于理论基础不足,相关研究并不多。 2.1 农业技术转移机制研究 良好的农业技术转移机制是农业技术进步的前提, 能为农业技术转移创造适宜的环境和有利的条件。在市 场经济的推动下,农业技术发展有了较大的动力,农业 技术的研发也逐渐以市场为导向,有了较强的针对性, 农业技术转移机制效率有所提高。杨万宏…是我国较早 以专题形式研究农业技术转移的学者之一,他认为农业 技术供给方、农业技术转移中介组织和农业技术需求方 三者之间技术、物质与资金关系的总和构成了农业技术 转移机制的全部内容,农业技术转移是一个发展的过 程,是实现农业技术变革的过程,我国农业技术的潜力 并未完全发挥,农业转移机制的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当然,对农业技术转移机制进行研究必然涉及农业 技术转移的主体,对各类主体的准确定位和相应扶持是 建立高效的农业技术转移机制的前提。不同时期,我国 农业技术转移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也就要求建立相应的 农业技术转移机制。范旭认为,应该发挥和协 调作用,要继续做好全程化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有序 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并发挥示范推广的带动作用 ,为 我国农业技术转移创造良好的条件。科研机构是农业技 术转移机制的重要主体,省级农科院作为地方的农业科 研机构,承担着地方农业技术转移的重要职责。黄洁容 等 总结了我国省级农科院在农业技术转移工作中的职 责和应注意的问题。李新 叫认为要有良好的农业技术 转移平台做支撑,要有有效的公共财政做支持,也 要有完善的农业技术转移法律做保障。 2.2农业技术转移方式研究 适当的农业技术转移方式是促进农业技术成果发挥 最大效益的前提。陈凤敏… 介绍了石家庄市农业技术 转移的主要形式,针对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 的建议。在我国农业技术对外转移过程中,要综合 考虑多种因素以确定合适的农业技术转移方式,如双方 合作的目的、技术需求国的经济条件、待转移技术的性 质等。对于农业技术转移方式的慎重选择,黄晓凤 认为,其不仅影响经济效益能否实现最大化,且对于世 界农业技术进步也会有一定的影响,在双重目标的引导 下,中国农业技术向发达国家转移方式以对外直接投资 为主、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以出口和许可证贸易为主。我 国东南部在农业技术发展上具有相对优势,也是农业技 术对外转移的主要区域。黄来焕 分析了广西输出农 业技术的策略选择问题,进而提出“合资与合作开发生 产、以独资形式对外直接投资、许可证贸易和商品出 口”四种农业技术转移输出渠道。可见,国内学者更加 注重农业技术对外转移中的方式选择问题。 2.3农业技术转移过程及实证研究 农业技术转移过程具有系统性、关联性和复杂性。 国内学者对农业技术转移过程的研究多以实证研究为 主,且以国内区域内的农业技术转移或某项具体农业技 术转移为研究对象,对农业技术国际转移过程并没有相 关研究。呼延钦¨ 对中药材引种的技术转移过程进行 研究,是一项对具体的农业技术在小范围内转移进行研 究的微观成果。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农业技术发展情 况不同,农业技术转移过程在不同地区表现出不同的特 征。郭利朋等 认为,山区存在的供需矛盾和信息不 对称现象影响了农业技术转移效率的提高,山区自然环 境、宏观、产业结构、供给、中介、需求及等 方面都存在欠缺和不足,制约着现代农业技术的转移, 并从、市场、资金、教育、组织等角度提出建议。 垦区由于、组织等优势,其现代农业发展在我国处 于优势地位,但由于我国农业技术转移水平整体不高, 研究滞后,垦区也表现出农业技术转移不顺利的现象。 杜桂莲等 在对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概念进行区分的 基础上,分析了黑龙江垦区农业技术转移过程中的 因素,主要有技术本身、劳动者素质和科研、管理部门 意识方面的不足。尽管我国农业科技成果整体转化效率 不高,与世界发达国家差距较大,但我国东部等发达地 区进行了大量探索,在农业技术转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 效。卢国华等 总结了我国发达地区农业科技成果技 术转移经验主要有:实施农业技术转移“信服通”工 程;成立现代农业技术转移中心;率先采用“科技超 市”形式;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大力发展农民专业 合作社;建立农业科技风险投资机制。这为我国探索农 业技术转移新模式提供了参考借鉴。 34 中国食物与营养 第21卷 2.4农业技术转移体系或模式研究 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重视农业科技发展,为促进 农业技术进步做了大量探索和实践。以为主导,以 企业和其他中介组织参与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取得 了一定的成效,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研究也逐渐 增多,但是以技术转移理论的角度,对我国农业技术转 移体系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很少。刘冬梅 尝试对我 国农业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情况进行研究,并提出“农业 技术转移体系包括从农业科技成果的研究开发、技术推 广到科研成果应用的全过程”的观点,为其他学者进行 深入研究提供了思路和借鉴。也有学者善于借鉴国外国 家的农业技术转移实践经验,如叶书宏等 介绍了智 利农业技术转移工作组模式,这种发展模式特色鲜明, 效果明显,不仅构建了产学研供销一体化体系,而且通 过设立农业创新基金会为农业技术转移提供资金支持, 同时引入农业科技项目,促进智利农业科技实现产业 化,这种模式被乌拉圭等国采纳并加以推广。刘艳艳 等 。。同时将我国、美国、日本、欧盟的农业技术转移 模式进行了总结,通过对比分析,找出美国、日本、欧 盟等发达国家或组织在农业技术转移中的优势,以此为 借鉴,提出了对优化我国农业技术转移模式的建议。 2.5农业技术在国内不同区域间的转移研究 农业技术要发挥最大效益,必然要突破区域, 实现不同区域间转移国内对不同区域间农业技术转移研 究成果不多,赵志燕 以区域技术转移理论分析为前 提,对闽台农业技术转移的模式和机制进行了梳理、整 合、归纳和总结,认为台商直接投资模式是现阶段闽台 农业技术转移的主导模式,而农业高新技术应该成为农 业技术转让的主要内容。靖飞等 系统研究了中国杂 交水稻品种跨省份技术转移情况,在界定跨省份技术转 移标准的基础上,将2003--2010年杂交水稻主导品种推 广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找到我国杂交水稻品种跨省份 技术转移较活跃的地区,在全国范围内对我国水稻品种 技术转移情况进行定位和地理划分,在促进水稻品种及 技术推广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2.6农业技术国际转移研究 农业技术国际转移既可以是商业化转移,也可以进 行非商业化运作。当前,世界农业技术发展不平衡,商 业化技术转移发展较快。吕立才等 认为,外商直接 投资已经成为农业技术国际转移的主要途径,并分析了 外商直接投资在农业技术国际转移过程中表现出的正向 外溢效应,同时也对制约因素进行了总结。傅素英 关注农业技术国际转移的社会经济效应和生态效应,在 理论分析和案例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农业技术国 际转移的基本路径,异对农业技术转移的效率及其影响 因素进行分析。技术国际转移过程中,技术输入国的技 术能力是影响技术转移效果的重要因素。吕萃婕 以 技术联盟中中方企业技术能力不强为背景,说明如何通 过产学研联盟方式来解决技术转移效果不佳的问题。 2.7中非农业技术转移研究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我国开始推行全方位的 对外开放,积极参加对外援助项目,参与国际发展 合作。我国注重中非农业技术合作,将其作为援非的重 要形式。国内学者以中非农业合作为背景,探索我国对 非洲进行农业技术转移的途径和模式。蒋和平 认为, 中非农业技术转移不仅要把农业技术本身输人非洲,同 时也要把我国发展农业的思想、理论和经验最大程度地 融人非洲农业发展之中,这样才能提高双方农业合作项 目的可持续性和可推广性。对非农业技术转移过程中, 我国农业技术人员输入非洲存在一定的,主要有人 数、批准过程繁杂和成本较高等问题,影响了我国 对非洲进行农业技术转移的进行 。我国对非农业技术 转移成效不足还体现在,维持现有的农业技术示范中心 成本高、困难大。中国一莫桑比克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建 成后,我国每年还要拿出200~300万元来维持农业技术 示范中心的运营 。可见,我国对非洲的农业技术转移 机制尚未建立,存在着众多需要突破的问题。 3现有农业技术转移研究进展综述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在农业技术转移基础理论或 实证研究上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国外在农业技术转移理 论上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为我国进行农业技术转移 研究提供了理论借鉴,并且国外发达国家农业技术发展 优势突出,在农业技术转移机制或模式上积累了不少的 成功经验,虽然系统的研究不多,但对微观主体或对微 观领域的深入研究,正是我国学术界所欠缺的部分,值 得我国学者借鉴参考。通过对国内文献梳理,发现国内 学者对农业技术转移研究,多以国内农业技术转移机 制、体系、模式、途径、主体等研究为主,这些研究实 际上体现的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内容,主要原因 是我国农业技术转移理论研究不足,对于农业技术转移 内涵没有明确的界定,在学术研究中不注重区分技术转 移和成果转化的区别。在国内相关研究成果中,从农业 技术拥有方向使用方转移的角度进行研究的,也多以国 内不同区域间农业技术转移实证研究为主,对于农业技 术国际转移研究较少,也大多以我国作为技术接受方而 言。我国作为农业技术供给方,向其他国家进行农业技 术转移的研究就更少了。◇ 第7期 参考文献 刘学瑜等:农业技术转移国内外研究进展 35 [15]郭利朋,等.山区农业科技成果技术转移制约因素及对 策分析[J].河北农业科学,2011,15(9):95-98. [16]杜桂莲,沈国清,丁克宁.关于垦区农业科技成果技术 转移的思考[J].现代农业,2012,8:32—34. [17]卢国华,等.我国发达地区农业科技成果技术转移的经 验及启示[J].北方园艺,2013,2:198-200. [1]傅素英.中国农业技术国际转移问题研究[D].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2009. [2]落新华.技术转移:理论与述评[J].科技进步与对 策,2006,3:176—179. [3]江月.亚太地区技术转移的门户——联合国亚太技术转 移中心[J].华东科技,2002,7:11. [4]张晓焱.经济开放度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影 响[D].云南大学,2008. [5]谢丽云.科技成果转化评价研究[D].长沙:湖南大 学,2009 [18]刘冬梅.农业技术转移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科技论 坛,2006.3:87-91. [19]叶书宏,赵燕燕.智利:独创农业技术转移工作组模 式[N].经济参考报,20124—17(5). [20]刘艳艳,郭春雨,蔡辉益.国内外农业技术转移模式比 较与借鉴[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3,6.78—82. [21]赵志燕.闽台农业技术转移模式与机制研究[D].福州: 福建师范大学,2010. [6]Geisler.E and C.Clements.Commercialization of Technology from Federal Laborations.The Effects od Bamers,Incentives and the Role Internal Entrepreneurship[R].Repo ̄to the Natmnal Science Foundanon.Grant,1995,8:15—17 [22]靖飞,王密引,杨梅梅.中国杂交水稻品种跨省份技术 [7]杨万宏.中国农业技术转移机制研究[J].科研管理, 1993,6:13-24. 转移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3,5:18 27. [23]吕立才,等.外商直接投资(FDI)与农业技术国际转 移的理论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7,4:51-56. [24]傅素英.中国农业技术国际转移问题研究[D].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2009. [8]范旭.论我国农业技术转移的特点和策略[J].经济问 题,1997,1:44_47. [9]黄洁容,等.省级农科院农业技术转移工作浅析——以 广东省农科院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2,21:95-98. [25]吕萃婕.中外企业技术联盟中的技术转移机制研究一基 [10]李新.建立健全农业技术转移机制[N].人民13报, 2014_4-2(7). 于产学研联盟介入的视角[D].大连:大连理l丁大 学,2010. [11]陈凤敏.石家庄市农业技术转移问题研究[D].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2005. [26]傅素英,张俊飚.我国农业技术国际转移的生态环境效 应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4:426-430. [27]蒋和平.中非农业合作的思路与建议[J].农业科 技管理,2008,6:5-7. [12]黄晓凤.中国农业技术国际转移的方式选择[J].科研 管理,2007,5:178—184,190. [13]黄来焕.广西向东盟转移输出农业技术的策略选择[J]. 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38,11:105—106,109. [28]周海川.援非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与对策[J].中国软科学,2012,9:45-54. [29]高贵现,朱月季,周德翼.中非农业合作的困境、地位 和出路[J].中国软科学,2014,1:3642. [14]呼延钦.西部地区农业技术转移过程实证研究[D].北 京:中国农业大学,2005. Research Advancement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Transfer L[U Xue-yu,JIANG He—ping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Development,CAAS,Beijing 100081,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modern agri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promoting agriculture transformation in China,this article summarized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about agricuhural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found the emphasis and deficiencies of these research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further research o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transfer. Keywords:agricultural technology transfer;domestic research;foreign research (责任编辑李燕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