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的动线设计与儿童成长
庄
端
摘要通过对某一幼儿园的调研,某一幼儿园的儿童动线分析,将动线的概念引入幼儿园的设计中。关键词动线设计动线分析空间体验小尺度空间
ABSTRACTThispaperusestheresearchre2sultforanexistingkindergartentoanalysethechil2
dren’smotiontrendinafutureone,thusintroducestheideaofmotiontrendintothedesignofkinder2garten.
KEYWORDStrendanalysis,space
Motiontrenddesign,MotionSpacialexperience,Child2scaled学与幼师之间,占地面积约4500m2,建筑面积约2
2
500m。大、中、小各两个班,并有一个托幼班,其中幼儿约250人,老师14人,7名保育员。幼儿上学时间为上午8∶00至下午4∶30。一字形的建筑主体高三层,西端为小一、中一、大一三个班,东端为小二、中二、大二三个班,教师办公室、医务室、小礼堂等位于东西两部分之间。东南角加建部分为厨房、托幼班、音乐教室等。建筑南侧为活动场地,设有嬉水池、转球及沙坑、秋千、摇马等。
1动线观察
我们以位于西端三楼的大一班为重点,对幼儿
(平均年龄为5岁)一天的生活及运动路线进行了观察(表1),并以“我们的幼儿园”为题,对幼儿进行
了儿童画抽样调查。幼儿的特殊运动状态有:钻钢琴,爬、滑楼梯栏杆,爬台阶,围着柱子玩,爬小舞台,做游戏,钻桌子,玩沙坑。2动线分析笔者从横向(儿童一天的运动路线)、纵向(儿童在幼儿园成长过程)两方面进行分析。
(1)横向动线分析从孩子们的动线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生活构成了三点一线:活动室—活动平台—卧室(图2)。而他们所向往的游乐场虽沐浴于阳光之中,却因为楼层过高,管理不便,使他们仅能在放学时在家长的看护下游乐于其中。一张儿童
中图分类号文章编号
TU-021.1文献标识码A1000-3959(2000)01-0065-02
世界上存在着三种引起思维的方式:一种是依靠行动,通过身体引起的思维;另外两种分别是依靠直觉和依靠推理、理性引起的思维。对于儿童,依靠行动、身体进行的思维要比通过概念进行的思维显得更生动,更具吸引力。儿童的心理是在身体与外界相互作用中不断产生量与质的变化的[1],这种主客体的关系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喜爱运动是儿童的天性,而建筑容纳的正是动态的活动。因此,在研究幼儿园环境与儿童行为关系的过程中,笔者摒弃了常规上对环境要素的静态分析,从儿童在幼儿园中的活动动线这一视角出发,赋予幼儿园建筑及其环境新的含义。
一研究方法
19年在日本举办了一次奇特而引人注目的
竞赛,竞赛题为“非程序(disprogramming)设计”,由解构主义者伯纳德・屈米命题并担任评委。这次竞赛的新奇之处在于它并不要求解决问题而是要求提出问题,它没有指定既定事件发生模式而要求参加者去构想与预见。一等奖的方案将一户住宅分离为一个个单独的要素:卧室、起居室、厨房、餐厅、书房、贮藏等,然后将这些要素打散与都市环境中其他要素进行、交叉、重组———其创意是显见的。方案的价值在于作者构想出一套崭新的生活方式,既有风味,又具感染力[2]。
在研究幼儿园环境与儿童行为关系的过程中,借鉴这一思路,对中外两所幼儿园的儿童动线及其对儿童身心成长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比较。由于两所幼儿园规模接近、布局相似、幼儿的年龄构成及托管方式类似,在排除文化差异及管理人员素质等因素的条件下,我们认为这种分析是很有意义的。
二对一所幼儿园的调研
我们选择了武汉市幼儿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作为调研对象(图1)。它位于武昌火炬路省实验中
作者为华中理工大学建筑学系98级硕士生
(武汉,430074)
新建筑2000.165
画真实反映了这一状况(图3):建筑里每一个房间都有小朋友,而他们最喜爱的室外玩具———火箭上却空无一人,孩子们喜欢的运动场地只能从活动平台、走廊上被远观。可见,这种将游乐场与班级割裂的布局使儿童的动线过于简单化,使他们的运动局限于室内,从某种程度上压抑了儿童喜欢运动的天性,对其创造力的发挥也有不利的影响。另外,在观察中发现孩子们对小尺度空间的喜爱,如台阶、小舞台,甚至钢琴下都是他们喜欢的角落。
(2)纵向动线分析这张儿童画生动地反映了一名幼儿在园中成长过程(图4),从小一班(一楼),到中一班(二楼),到大一班(三楼),而四楼则成为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未知世界(屋顶平台)。
公共活动中心,孩子的动线是跳跃式的。
在运动的过程中,不配套的小窗、怪异的屋顶、可攀登的小城堡等这些小尺度的变化又给孩子的运动提供了丰富的内容。设计者说“:我们一起在试图了解孩子是如何学习的,预测他们的运动,想办法让孩子们在一天的生活中感到空间是可以变换的。”而对于细部设计,他们指出“:我们的设计注重了每一个细节,结果创造了对于孩子们来说是规则有序的,而同时又生动有趣的环境。”
四结论
从对幼儿动线与环境的关系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好的幼儿园设计应当是能够激发儿童创造力的场所,其本身就应当暗示着运动。开放的空间是使幼儿严格、有规律的生活更加丰富、活泼的手段之一,同时建筑的布局也应当考虑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让幼儿意识到自己处于幼儿园这个大的环境中,而不仅仅是自己的班级。另外,对儿童吸引力最大的小尺度空间,建筑师也应当加以重视,因为儿童最为敏感的是身体的直接接触[4]。
幼儿的智力开发、身体成长、道德培养已成为全世界关心的问题,而幼儿园的环境—行为关系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课题,我们研究与探讨的只是这一问题的一个侧面,希望有更多的探讨。□
参考文献
[1]胡思润.幼儿园环境特征与儿童发展关系初探.新建筑,1996
(1):27~31
[2]龙元.功能设计———肯定与预见结合.新建筑,1992(1):
20~21
[3]RiosAssociates,Architects.AnimatedDaycareCenter.Archi2tecture,1993(4):71~75
[4]ElamS,Bray.ChildreninMotion.Architecture,1994(7):
58~67
三对一所幼儿园幼儿动线的分析
美国加州华纳儿童中心,建筑面积约1000m2,预计容纳120名从婴儿至5岁的儿童。从儿童人数与建筑面积的比例及布局来看,与我们调研的幼儿园相似。六个班围合于场地北、东两侧,南侧为活动场地。其设计上的最大特点在于贯穿于场地中的一条长的曲线形道路连接入口与场地西南角。沿这条道路设置了故事屋、用餐室、半室外活动场等一系列儿童公共活动区域,为儿童们创造了一个公共的、富有生气的空间序列(图5)[3]。
可以想像,儿童一早经过晨检,进入各自班级;由于班级半室外活动区已与活动场连为一体,儿童可很方便地在老师的组织下进入附近的室外活动场进行活动。弧形道路为孩子们创造了一系列各种形式的空间,提供了丰富的动线及空间体验:走廊—故事屋—活动室—室外活动场。而且这儿又是一个公共的活动中心,不同班级、年龄的孩子可以在这里嬉戏、交流,使他们的活动具有一种社会性。弧形墙面的阻隔本身又提供了一种领域感,使他们不会随便进入另一侧的活动场地。这样,从自己的领域—班级—若干班级的共有室外活动场—全园的
收稿日期1999-09-28
责任编辑黄彬
662000.1新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