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从六篇《笙赋》论古代笙的制作

从六篇《笙赋》论古代笙的制作

来源:九壹网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THE NEW VOICE OF YUE--FU(The Academic Periodical of Shenyang Conservatory of Music) 从六篇 赋))论古代笙的制作 刘贝妮 【内容提要】《芏 属于赋类作品中的“乐器赋 ,它作为音乐文学作品,以文学的方式对堇 这种乐器的相关情况进行了描述,为我们认识中国古代的笙类乐器的制作提供 了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本文将所收集到的六篇《芏赋 中描写古代笙制作的语 句摘录出来,结合相关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出土实物,立足于音乐学的研究层 面。对其进行较为深入的解析,通过研究以客观认识《笙赋))的音乐文化史料价值。 [关 键 词】芏簧/笙苗/芏匏/《芏赋》/制作 【内容类别词】乐器工艺 《笙赋》作为音乐赋类中的“乐器赋”,它既是文学作品,也 赋》除了描写到笙的制作工序外,还涉及到了物理发声形态、 是重要的音乐文献史料。笔者现共收有六篇《笙赋》,分别为 演奏艺术以及乐曲等诸多方面的音乐内容,当然,本文主要是 [晋】潘岳《笙赋》、【晋】夏侯淳《笙赋》、【晋】王虞《笙赋》、【陈】顾野 围绕笙的制作的问题进行探讨,现将其中相关笙的制作的语 王《笙赋》、【唐】李百药《笙赋》、【唐】李程《匏赋》。基于对六篇 句摘录如下: 《笙赋》进行的校勘、辑佚、注释及研读,可以清楚地发现《笙 《笙赋》语句摘录表 篇次 1.潘岳 ‘笙赋) 徒观其制器也,则审 2.夏侯淳 ‘笙赋) 3.王虞 ‘笙赋) 弱舌纸薄, 4.顾野王 ‘笙赋’ 5.李百药 ‘笙赋' 6.李程 ‘匏赋> 顾以刳心,去苦 叶而展用;宁无 滋蔓,惧甘瓠之 见侵。观其发微 含宫,设寓分 羽。 关于 洪纤,面短长。戾J生 尔乃采桐 铅锤内藏。 笙的 青4作 薛,裁熟簧。设宫分 竹。翦朱密 合松膈以 羽,经徵列商。惰柄 内辟,密际,糅彤 丹以发光。 第4句 第6、7句 馀箫外逶。 句数 第9、10、1】、l9句 第】3、14,几J 上表所附六篇《笙赋》中,有【晋】潘岳《笙赋》、f晋】夏侯淳 进行解析。 《笙赋》、【晋】王虞《笙赋》、【唐】李程《匏赋》三篇赋文谈到了笙 一、笙的选材 的制作内容,在对其进行文字校释的基础上,本文将其分为笙 “徒观其制器也,则审洪纤,面短长。”——潘岳《笙赋 的选材、笙匏的制作、笙苗的制作、笙簧的制作四个部分分别 指在笙制作过程中对于笙匏和笙苗的选择,审曲面势,看 作者简介:刘贝妮(1982~)女,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艺术学院教师。 堑 ( 日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粗细,观短长。匏是天然生成的,虽然将其纳入“范”中,定型, 南,尚仍古制。“ 但还是有大有小,有圆有扁,所以必须选择端正、规则、大小合 杜佑(《通典 :竽,亦笙也。今之笙竽,以木代匏而漆,殊越 适的匏来做笙斗。一般来说,笙斗越大,所插的笙苗就越多, 于匏。荆梁之南,尚存古制。注:“南蛮笙则匏,其声甚劣。”[51 音域越宽;相反,笙斗越小,笙苗相对来说就较少,音域也窄一 旧唐书》:八音之属,协于八节。匏,瓠也,女娲氏选。列 些。那么笙苗主要是看其粗细、节的长短。音高者选细竹管, 管于匏上,内簧其中……竽管三十六,宫管在左。和管十三, 音低者选粗竹管。 宫管居中。今之笙、竽,并以木代匏而漆之,无复音矣。荆、梁 二、笙匏的制作 之南,尚存古制云。 ‘顾以刳心,去苦叶而展用;宁无滋蔓,惧甘瓠之见侵。” “荆”为湖北荆沙楚文化一带,“梁”为河南中原文化一带, ——李程 匏赋》 说明楚国和中原以南的地区在唐代仍然是用匏为笙斗,可看 意为将匏范制定型,去掉苦叶,掏空内瓤,用来做乐器的 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音乐演奏水平和乐器制作都有了 匏宁愿没有生藤结果,也不要长成可以食用甘瓠。刳:挖空。 一定的要求,体现在笙斗材料由匏转换为木的演变过程,无疑 滋蔓:滋长蔓延。甘瓠:味甘可食之瓠,《诗经・小雅・南有嘉 也发现“笙则以匏为母”,作为匏属乐器的笙一直以来将匏视 鱼》:“南有樱木,甘瓠累之。”苦叶:葫芦的叶子味道苦,谓之苦 为母体,古人寓匏为女娲氏所选,说明笙斗材料由匏到木转变 叶,《诗经・邶风・匏有苦口十》:“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 过程的漫长,故江永《律吕新论》说:“古之笙用匏,匏音劣于木, 浅则揭。”朱载埔《律吕精义》:“‘匏有苦叶之匏,则真匏也;’匏 则亦何必拘于用匏,而谓之八音不可缺一乎。”这缘于古人根 竹在下’之匏,则未必真匏也。”… 深蒂固的传统礼乐思想和追古观念,唐代李程做《匏赋》谓:“听 对于匏形的规范,古人是将初生的葫芦,纳入“范”中定型 斯匏之音,可以知太平之阶。”也体现了笙——即匏属乐器的 加工而成,成为做乐器笙的笙斗。从出土文物可知,匏属乐器, 雅乐属性。 早期大都是采用天然匏来制作笙的音箱底座,与文献记载的 三、笙苗——笙、竽的折叠管 “古之笙用匏”的描述一致。湖北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 “惰橱内辟,馀箫外逶。”——潘岳(《笙赋》 笙的匏斗和吹嘴都是浑然一体,自然生长的,曾侯乙墓发掘报 唐代李善注:“惰桐,长管也。辟,开也。馀箫,众管也。 告根据出土笙斗的“腹部与吹管相连处,腹径渐收,其间有一 逶,逶迤渐邪之貌。”指笙两侧的长管子向内伸延,从外看笙苗 周参差不齐的印痕,靠吹管一边稍微凹下,”认为“笙斗的定型, 是长短不一、弯曲延绵的排列。笔者认为该句提供了一个非 主要是根据设计要求,以一定圆径的外范套入幼匏上端,使之 常重要的信息——在晋代及晋代以前笙就有了折叠管的设置。 长成长筒状,以作吹管;幼匏下部未加约束,便长成较圆的自 高沛在他的《论析古代笙的制作》一文中是这样解释“惰 然形态,用作斗腹。定型的成匏,需掏去内瓤,打开上端作吹 褐内辟”的:“长管子向内伸延(即折叠管),其余的笙苗往外倾 口,并在腹部凿孔,用以插入笙苗。” 斜。” 鉴于魏晋时期无考古出土实物作为参考,便以魏晋之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各种制作工具的出现,木质笙斗应运 前汉代的出土实物为佐证,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和三号墓出土 而生,马王堆一号墓和三号墓出土的竽,其斗嘴都是木质的, 的竽便可证实在汉代笙就有折叠管的使用:一号墓出土的二 可以说明在我国西汉时就有了木质的竽或笙斗。 十二管竽,斗上外侧两排各十一孔,前后两排管孔内右侧分别 太平御览))引 淮南子》:(竽)管三十六,宫管在左右。和 有两个大小相同的圆孔,二十二根竽管,其中两管无按孔,中 十三,宫管在其中,今之竽以木代匏而漆之,无复八音矣。荆、 间四管各开两孔。由于笙嘴与管不能通气,斗内无气槽,竽管 梁之南,尚仍古制。【3 下端无簧,上端无气眼,说明它是一件明器。三号墓出土的竽 熊朋来((八音缺匏说》引唐刘贶((大乐令壁记》:女娲氏,列 有簧、管上有气眼和按孔,还有四组折叠管(见图一), 管于匏,以应立春。今以木易匏而漆之,无匏音矣。惟荆梁之 图l 刘贝妮:从六篇《笙赋》论古代笙的制作145 为实用器。其与一号墓竽形制基本相同,前后两排各十 牺内辟”意为笙两侧的长管子向内伸延,即笙斗中间靠管内 一个斗眼,另中间有四个斗眼用以插四组折叠管,在一号墓的 侧的折叠管,将汉代长沙马王堆出土竽和晋代潘岳《笙赋》 明器中因为没有这四组折叠管,而无法理解中间四个单管是 的文字记载的相互考证,从而达到了“文物”与“文献”的互 双按孑L,三号墓出土的实用器竽便解答了这个问题。 笙作为乐器名称它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个层面它是巢、 和、笙、竽等同类乐器的笙属乐器或匏属乐器的一个总称;另一 个层面是代表笙属乐器中形制不同的一种乐器名称。如《周礼 ・证。 四、笙簧的制作 “剧生轿,裁熟簧。”——潘岳 笙赋 指笙簧的制作。意为将割下的新鲜芦竹,经过加工制作 春官・笙师》中说:“笙师学教吹竽、笙、埙、筲、箫、篪、篷、管、 为熟簧,再按照音的高低来裁簧片的大小尺寸。一般认为,笙 舂、犊、应、稚,以敦械乐”。前者“笙”为乐器总称,后者“笙”为 的簧片古为竹苇制,现为铜制。关于《笙赋》中“熟簧”到底是 具体乐器的名称,“笙师”是管教吹竽和“笙”以及其它各种管乐 什么质料,笔者认为是竹制的质料,相关其具体的分析考证, 熟簧’之考辨”(见 器的职务。汉代高诱说:“竽,笙之大者”。这时的“笙”显然是 请参看笔者硕士毕业论文的第三章第一节“‘一个总称,说明竽是笙类乐器的一种。那么潘岳所写的作为历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年第6期武汉音乐 史文学作品的《笙赋》所记载的“笙”则属于笙类乐器的总称,它 学院出版授权),由于篇幅所限,在此不予赘述。 并不是乐器理论专著,因此他在描述笙的时候都是用的一个 “笙”——这样一个宽泛的同类乐器总称的概念,由此笔者将长 沙马王堆出土的竽与潘岳《笙赋》记载的笙做相互考证。 ——“弱舌纸薄,铅锤内藏。合松鹏以密际,糅彤丹以发光。” 王虞(<笙赋)) 这两句是说明笙簧的制作。第一句把笙簧比作“弱舌”,即 从上述材料可知,1.晋代以前的汉代,笙在实际演奏实 通常所说的“簧舌”,也就是簧片的自由端。笙的簧片属于自由 践过程中就有折叠管的使用了:2.而且从马王堆一号墓和三 式簧,簧片・端固定于管壁上,另一端是自由的,当簧片受到气 号墓出土竽的斗孔来看,折叠管分别插在笙斗中间靠管的内 流冲击时能在管内自由地往复振动。目前考古出土的实物的 曾侯乙墓和长沙马王堆三号墓,这两处出土的簧片的 侧,与“内辟”一致;3.折叠管是将长短不一的三根管并排粘 两处一合而成,三根管之间有孔相通,其有效管长相当于一个分成 形状结构、基本相同,其大概的形制可参看(图二)[101 ̄ 三份折叠起来的长管的长度,与“惰栖”吻合。因此说明“惰 图2. ^L口三三]』 亡 簧片制作的好坏与笙的发音有着密切的联系,簧片的舌尖 夫论》日:‘簧,削锐其头,有伤害之象。’塞腊蜜,有口舌之类, 部分厚,根部薄,吹奏起来较省力,音较低:舌尖薄,根部厚,吹奏 皆非吉祥善应也。”…’《霓裳羽衣》中的“乐器使用法”中说到: 起来则较为费力。簧片的长度、宽度、厚度和笙管的配合达到最 “笙为中国最古乐器之~…・管本窍其中,削斜面以安簧,簧 合适的比例时,才可以发出最优美的音色。笙是通过固定音高 面之一端点蜡……音之高下,以簧之厚薄长短,簧端点蜡之轻 的簧片和一定体积的空气柱这两种振动的配合而发音的,形容 重及音孑L之高低为准,而与管制长短无关。” 传统的笙用蜂 虽然簧舌薄而脆弱,但通过空气振动可以发出较大音量,好比 蜡掺上二分之一的朱砂(也称银朱、朱蜡)或者用锡来点音,而 “铅锤内藏”。 曾侯乙墓出土的残存竹制簧片上大慨为调音点笙用的白色物 第二句中“合”为溶化、溶解之意。“松膳”:“腾”同“腊”, 松腊(松蜡),应为松脂。“彤”:朱红色,“丹”:殊砂《尚书・禹 质和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笙簧簧片上端粘有的银白色小珠,表 明在经验实践中,古代人已经掌握了点笙的技术,其方法和原 贡》“礓砥磬丹”。整句意为用溶化好的松脂粘紧簧片与笙角 理一直流传到现在。 间细微的缝隙,调和朱砂来点簧,描写了笙簧制作过程中把簧 片粘到笙角斜面上和点音这两道工序。点音又称点簧或点笙, 指在簧舌尖部点上朱砂、蜡或锡,通过增加簧舌的重量,改变 ‘设宫分羽,经徵列商。”——潘岳 笙赋》 “观其发微舍宫,设宫分羽。”——李程((匏赋》 从音乐术语的角度来看,“宫”、“羽”、“徽”、“商”是我国传 簧片振动的频率来调整所预先需要的音高。陈呖《乐书》:“《潜 统音阶中的四个阶名。先秦典籍中对这些音名都有记载,如 ! 堑 ( 日立礁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羽” 语,而以形象描绘为主要表述手法,如潘岳《笙赋》中“惰橱内 最早记载“三分损益”生律计算方法的《管子・地员篇》。若将 器的理论专著相比,表述较少采用直接明了且专业的音乐术 这四个音名调位排列,可构成一个“宫——徵——商一的五度框架。再从其语法的角度来看,“设”、“分”、“经”、“列” 辟,馀箫外逶”(折叠管)的记载与陈呖《乐书》所载之“义管”(即 四个动词有先后递进的关系,按“设宫分羽,经徵列商。”的 折叠管)相比便存在文字表述上的区别。再如,潘岳《笙赋》与 “宫”、“羽”、“徵”、“商”先后顺序,其之间就不可能有纯五度或 李程《笙赋》中的引文——“设宫分羽,经徵列商”、“发徵含宫, 纯四度的关系。在目前笔者所收集资料中与之相关的文献记 设宫分羽”,笔者认为这只是文人作赋时随笙簧音高象征 的 载有二: 描写,有“音位排列”这样的概念,而不是具体涉及到笙管音位 清胡彦生《乐律表铷):竽与笙,虽同为匏器,制则有别,不 排列的乐律学问题,说明了文学作品的局限性所在。 但管数有多寡,其‘‘设宜金羽,经微列商”,亦有不同。[13 1唐李程(《匏赋》:观其发微金宣,设宣金羽。自清角而杂奏, 注释: 合五色而相辅。 《乐律表微》所载文字与潘岳《笙赋》一样。其意为笙与竽 的区别,不光是管数的多和少,其音位的排列也有不同。即“设 宫分羽,经徵列商。”也是代表“音位排列”的一个概念,并不具 体所指某音或某律。李程的《匏赋》与潘岳《笙赋》后半句一样, 前半句为“发徵含宫”。其描述的是匏上的管孔,用以插带有 不同音高簧片的笙管,同样也没有说具体的音位排列方法。蒋 无间的《曾侯乙墓出土古笙音位排列复原研究》“ 一文说到: “复制曾侯乙笙的时候,按照手指按孔的自然位置,进行插苗 管排列……手指按音亦正确符合指尖正好按音孔的位置上, 按和音时亦没有发生同时按2个音或3个音时苗管排列在1 个手指上的现象这说明考证出来的音位排列,基本上符合当 年的原貌,达到了方便演奏的目的。”这说明笙管的音位排列 一定程度上要依照指法和演奏的方便,并没有先设“宫”音后 设“羽”音这样具体的音位排列顺序。 因此,将其理解为与笙苗音位排列的具体次序有关显为 不妥,这只是文人作赋时对笙簧音高象征性的描写,有“音位 排列”这样的概念,而不是具体地涉及到笙管音位排列的乐律 学问题。《笙赋》作为音乐历史文学作品,这就是其文学作品 的局限性所在。 ‘ 结语 六篇《笙赋》以文学的方式描述了古代笙的选材和制作工 序,包括笙的选材,笙匏、笙苗、笙簧的制作,一方面,对于古代 笙的制作的文献甚少的情况下来说,不失为珍贵的文献史料, 是有一定的科学技术内涵的。其中,王虞《笙赋》说到“合松膳 以密际,糅彤丹以发光”,描写的是粘合簧片与点音这两道笙 簧制作工序。潘岳《笙赋》中的“惰桐内辟,馀箫外逶”是对笙 类乐器的折叠管外形的描绘。可以说,作为考古出土实物,马 王堆一号墓的明器和三号墓的实用器竽证实了汉代时笙已经 使用了折叠管,而就文献史料来看,潘岳《笙赋》则是较早有关 笙折叠管的文字记载。 另一方面,《笙赋》作为古代音乐文学作品,与其它论述乐 [1】[明】朱载培,冯文慈点注 律吕精义》,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8年,第652页。 【2】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勤,文物出版社1989年,第167 页。 【3】(《太平御览》卷五八一,乐部十九,中华书局影印本1960 年,第2621页。 [41《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乐律典・笙部艺丈一)) 卷一二六,载【元】熊朋来(《八音缺匏说》,中华书局影印本,第 90222页。 [5】(《通典・乐四 ,中华书局校点本,1988年。 [6】(《旧唐书音乐二》卷二十九,中华书局校点本,1975页, 第1074页。 【7]汪申申 清代音乐理论管窥》, 黄钟))2002年第l期, 第66页,引【清】江永(《律吕新论》“乐器不必泥古”一节。 【8】高沛((论析古代笙的制作 ,《乐器》,1985年第1期,第 9页 [9】尹炎 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乐器——琴、瑟、筑、竽、 笛》,《乐器科技简讯)),1975年第3期,第27页。 [10】同【9】。 [1l】(《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乐律典・笙竽部汇考》 卷一二六,载陈呖《乐书》,中华书局影印本,第90215页。 【l2】凌纯声,童之弦编,吴梅校(《霓裳羽衣》,商务印书馆, 1928年,第6页。 [13】【清】胡彦升《乐律表 卷七,耆学斋藏版,乾隆壬午 仲春刊本。 [14】蒋无间《曾侯乙出土古笙音位排列复原研究》,《黄钟》 1998年第3期,第36页。 (编辑朱默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