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论石桥景观文化
作者:罗冠林 刘娜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7期
摘 要:农村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存在于这一区域内的桥梁建筑是一种特殊的乡土建筑,它们有着自身的建筑语言、建筑环境和建筑历史,是乡村景观中的活跃元素。本文选取湖南农村地区的石桥建筑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本地区的社会与文化因素,探讨湖南农村石桥文化和乡村景观之间的联系。在这里,石桥不只是作为一种建筑类型而存在,更是一种特殊的乡村文化景观。
关键词:石桥;乡村景观;乡土建筑;文化景观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1-0195-02 俗话说,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桥梁是人类“行”的需要,跨越江河的需要,是道路在江河上的延续。我国河流众多,建造桥梁的历史悠久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历代的桥工匠师创建了以木、石为主要材料的桥梁建筑,无论是桥梁结构的运用,建筑形式的表现及其自身所蕴含的文化特性方面都表现出强烈的多样性和地域性。这些古代桥梁将建筑、艺术和科学完美的融为一体,是我国劳动人民对人类文明做出的杰出贡献,也是我国古代灿烂建筑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湖南省地处中国的中南部,境内河流纵横,深壑遍布,自然条件的影响造就了丰富的桥梁类型。石桥作为运用最多且易保存的桥梁类型广泛的存在于农村地区,它们土生土长于自然环境中,浓郁的乡土气息、不拘一格的建筑形态,特殊的石桥民俗文化,给人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本文就石桥文化在乡村景观中的特性进行分析与阐述。
石桥原本是乡村景观中的一个基点,由于人的活动,赋予了其更多的内涵,从最初的交通功能发展到以桥梁为核心的景观场所空间。在这里,石桥建筑既可以成为景观主体,也可以是景观的载体。作为景观的主体,石桥本身的艺术造型,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和审美价值。作为景观的载体,表现为桥梁所承载的文化现象——记载历史的兴衰,铭刻当地的风土人情。 一、石桥的视觉景观效应
石桥景观因为其异质的形态——其关键的桥体造型特征具有单一性,甚至唯一性,使得它最易于从诸多的环境元素中脱颖而出,极具识别性。湖南地区乡村景观中的石桥所处的环境多为山脉转折、两山对峙或溪流环绕之处,常是村落的交通要塞,村民对修筑桥梁非常重视,尤其水口桥的修建极尽精工,具有很强的营造景观形态的作用。当人们在桥的外围或进入桥的过程,石桥的建筑形态和周围的环境是作为一个整体的远景被观赏,走近,桥的细部设计和桥空间则成为人们视线的焦点。桥空间又是非常具有亲和力的场所,村民乐意在此休憩,是村落当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的重要公共活动场所。另外,长期受到地方传统文化的影响,石桥还具有了其他的功能,如祭祀,其地域特征更加凸显。因此,在农村错综复杂的地形和道路中,人们一看到特征明显的石桥就会很容易知道这是什么地方,这是桥梁景观典型的地标作用。此外,人们也会利用这种地标属性将桥梁当作村与村之间的地界标志,作为一种行政区域范围的划分方式。 古人云,仁者好山,智者乐水。人类有亲近水流的天性,从景观角度讲,桥梁使人占有“河流空间”成为可能,精心设计的桥梁以其震撼的技术美再加上桥梁空间环境的艺术美为观赏者带来赏心悦目的感受和体验之外,又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观景平台,成为欣赏河流美景和村落景观的最佳观赏点。桥是乡村景观中的活跃因子,凭借强烈的视觉效应,成为地标的桥梁景观,提高了乡村景观的品质,甚至可能成为知名的风景区,而带动整个村落的发展。如,有着中国廊桥之乡之称的浙江泰顺,境内现存古廊桥35座,这些古桥造型独特,风格各异,艺术价值极高,在中国桥梁史上实属罕见,这些体态优美的廊桥、别致的自然景观、古朴的民风以及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共同组成了一副精美的乡村景观,引众多外地人前往,从而带动了整个地区的乡村旅游,使泰顺县一跃发展为著名景区。湖南地区的石桥景观虽在规模上不如泰顺地区那么集中,但数量众多,亦不乏经典之作,如邵东县洪桥村洪桥就是县级旅游景点。利用石桥景观作为乡村旅游的主角,带动乡村的发展,也是桥视觉景观效应的典型表现,正如日本学者伊藤学所说,“桥能满足人们到达彼岸的心理希望,同时也是印象深刻的标志性建筑,因此常常成为审美的对象和文化遗产”。 二、石桥的人文景观效应
凯文·林奇在总体设计中提出“一个场所的感觉质量是它的形态与观赏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由此强调了景观认知感受的中心内容是“场所形态”与“观赏者”之间的互动对话。杨盖尔也认为“活动是引人入胜的因素”,正是由于人的活动才给环境空间带来了勃勃生机。在乡村环境中,人际交往的场所是丰富多样的,巷道街坊、田间村头、桥头河边等都是随时可以交往的场所,于是,长期的交往过程中也酿成了许多意味深长的民俗文化。
桥在中国人的观念上具有超凡的象征意义,从生老病死到婚丧嫁娶,从起居旅行到互通有无, 从爱情到事业,从理想到信仰,举凡涉及人生的一切主要方面,大都可以通过桥来象征,而这些内涵也融入进各种桥俗当中,形成富有特色的人文景观。湖南各地区的桥俗虽然千姿百态,但是关于“桥”的文化原理是共同的,它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桥市。因交通位置便利,自古中国就有在桥上进行商贸的传统。桥市在全国各地盛行,出名的有宋代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虹桥桥市,广州潮州“湘子桥”桥市、南京武定桥,饮虹桥一带的桥鹏夜市等,据记载桥市上热闹非凡,人头攒动,各行各业的人,从事着各种活动,有买卖东西的,有看相算命的,有挑担赶路的,有驾牛车送货的,有赶着毛驴拉货车的,有驻足观赏沿河景色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状况。 古时,在湖南水网密集的地区桥市也非常盛行,文献记载,湖南醴陵的渌江桥,于明成化九年(1473年)重修之时,曾复以连屋;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重建时,亦复屋百间,亦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利贸易;清代时,桥亦复以桥亭,构成面铺房约数十间,人住桥上做生意。现代的商业更加繁荣,经商地点也有了更多的选择,大城市里已鲜见繁荣的桥市,但在很多农村地区桥市仍非常盛行。湖南大部分农村地区因经济的原因,少有大规模的商业区,一些偏远山村甚至没有商店,因此每隔一段时间的“赶场”就成了村民们进行商品买卖的好日子,而桥则是很多地区首选的贸易之地。因此,桥市的形成使桥从最初的交通设施演变成了物资交流和民俗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
桥市非中国独有,亦常见于西方:在法国的南部和意大利等地,部分桥上还设有市场和商店,并且定期举行集市,有的地方因此发展成了固定的商业场所。
2、礼仪。即礼节和仪式。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礼仪渗透到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桥梁由于其特殊的形态和连接的功能,给人强烈的心理暗示,甚至达到了符号象征的境界:在几乎所有的文化里,桥都是连接不同的空间、境界或世界的媒介。围绕着桥的象征意义民间产生了很多与桥有关的礼仪活动,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非物质文化景观:农历二月二的敬桥节是黔东南苗族地区盛行的节日,期间人们举行多种祭桥仪式,架设新桥和修补旧桥,以祈求桥神保佑自家孩子能健康平安的成长或无子家庭能够得到子嗣;四川绵阳安县太平桥有着两百多年历史的“春社踩桥会”亦是当地最为隆重的踏青祈福活动,这天附近地区的男女老少们来太平桥表达他们质朴的心愿——在桥上走三个来回,一年里的三灾八难就全免了。
建桥是本地区非常重要的土木工程之一,尤水口桥的建设,伴随桥梁的修建往往要举行一系列的祭典活动——建桥仪式。因民间认为建桥工程打破了原来的空间境界,会冒犯桥址附近的神灵,建桥本身又是非常危险的工作,为安抚神灵和祈求建桥者的平安,产生了各种建桥仪式。通常,石桥修建动工破土之前要进行祭神活动,主要是以鲁班或当地的土地神为祭拜对象,烧香化纸点上蜡烛端上供品,以祈求工程顺利进行。桥梁建成之后会有庆典仪式,祭祀桥神和举行踩桥是常见的仪式。如,常德石门地区沟壑纵横,民桥甚多,每修成一座桥,都须踩桥。踩桥就是新桥峻工之日,挑选一人第一次上新桥行走,此人一般为当地名人耆老或显赫一方的人物。据说名人踩桥,会给新桥所在地带来福祉或运气。清末,原杨柳乡虎踏桥村新修一座石拱桥,原准备第二天选人踩桥,结果头天晚上下了一场大雪,次日早晨,新桥上雪地里出现拳头大几个老虎脚印,兽中之王老虎踩桥,吉利,于是取名为虎踏桥。
通常,建桥礼仪是一次性的,而桥建成之后的祭祀则是不间断的。本地区与桥有关的祭祀活动非常盛行,二月二的敬桥节同样也流行于湘西地区的侗族。侗乡大大小小的石桥,多为募捐化缘建成,在石拱顶部镶嵌一把利剑,意在斩龙镇妖。总之,本地区桥俗丰富,多带有迷信色彩,村民们都期望借此能够借助神灵的力量得到幸福生活,得到心灵的慰籍。
桥俗文化是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体现。比起桥的实际功能,桥景观在文化上的重要性,更多体现在了桥的人文景观上。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此外,在中国传统的理念当中,桥还可以作为一种风水建筑,成为村落选址和规划布局的重要影响因素,深刻反映出人与地域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并以此形成了独特的乡村景观格局。石桥景观文化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总结是了解湖南传统文化的途径之一。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本地区的石桥景观像大多数的乡土建筑一样目前处于被废弃与被更新的困境当中。阿尔瓦·阿尔托曾经说过:“我们的感情是因为有了记忆才被激动”,简朴清雅的乡土建筑承载着中国千百年来的历史记忆,在它的发展历程中,孕育并积淀着中华民族的心理结构、行为方式、审美情趣和文化意识,并通过精心的布局、高超的技艺、合理的经济手法扎根于所在地域,世代相传。出于对“记忆情感”的激发,乡土建筑被当作是现代建筑创作思想的源泉之一,它为当代地域建筑的创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意蕴。加强对乡土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显得既重要又迫切。因此,我们应当重视保护和发展本地区的石桥景观,继承和弘扬湖南本土文化,为子孙后代留下前人所创造的独特而又美丽的乡村文化景致。 参考文献:
[1]雷振东,刘加平.整合与重构——陕西关中乡村聚落转型研究.时代建筑,2007, (4) ,22-27. [2]余英.中国东南系建筑区系类型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5-18. [3]茅以升主编.中国古桥技术史.北京:北京出版社,198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