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的课堂 无限的语文
[摘要]传统的语文教学以课堂为教学的主阵地,教师不离三尺讲台,学生则被尘封在有形的教室之中。而二十一世纪的学生,接触的信息量日益增多,开始不满足语文课堂教学所传授的知识。因此,我们要重视《语文读本》;借助信息技术,开展更深广的课外文学阅读;坚持课外练笔;开展寓教于乐的语文课余活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之中。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堂教学 语文读本 信息技术 课外练笔
传统的语文教学以课堂为教学的主阵地,教师不离三尺讲台,学生则被尘封有形的教室之中;为了考试,为了升学,他们所做一切就是明确大纲的考试内容,吃透教材。这很难让教师施展自己的才华,很难让学生发挥出自己的个性。现在已是二十一世纪,社处于信息时代的学生,接触的信息量日益增多,开始不满足语文课堂教学所传授的知识。因此,为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为挖掘学生固有的天赋,语文教学应该走出课堂,延伸课堂教学。
一、重视《语文读本》
新教材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重视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为目标。“学习语文,首要的是在课内学习的教科书。但课时有限,课文数量不能多,只凭一套教科书培养语文能力,显然是难以奏效的。因此,还必须加强课外学习,扩大视野,增加积累。”正是在这一目的要求下,专家学者编写了这套《语文读本》。
《语文读本》与课本都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读本》中所有的选文在其知识含量,训练可行性,甚至作品的艺术性乃至学习的趣味性上,都可跟课本中的选文相媲美。因此,我们应根据学校、学生和自身实际,弥合“课本”与“读本”之间的鸿沟,打通两者的壁垒。
“语文教学应该与学生生活、社会实践、其他学科紧密联系,这既是信息社会的需要,也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新的内容需要进入课程,现代人的读写范围在扩大,必然涉及以前未遇到或较少遇到的概念和非文字材料(如图表、数字),涉及许多自然科学知识。”因此,语文学习领域应该更为广阔,而不应仅仅局限于语文课堂内。
二、借助信息技术,开展更深广的课外文学阅读
语文课本的选文,可谓古今中外文学的经典之作,但毕竟数量有限。而我国历史悠久,文明源远流长,优秀的作品不计其数。要想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忱,仅仅教这些选文是远远不够的。而外国的文学作品,也是经典层出。而现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并得到广泛应用,这就给了我们很好的机会,引导我们的学生走进中华民族的文化宝藏,品味其中的精妙。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尤其注意的是要考虑如何启发学生,把所学的应用实际生活的各方面去。”《教学大纲》强调,语文教学“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要强调课内外的沟通”。因此,我们应把教材作为学习的蓝本,指导学生做到举一反三,借助信息技术有选择地读展现汉语规律的诗、词、曲、赋和散文等,有针对性地读体现时代气息和时代精神的时事美文、文学精品、科普读物,力求使学生做到通古知今、融会贯通、化而能用。
三、坚持课外练笔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指导学生课外经常练笔,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随时写下来,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思想内容好,语言文字好,适合学生写作效仿和借鉴的。课堂教学后,可结合课堂阅读教学内容,有意识、有计划地安排一些书面的同步练习内容,以延伸课堂教学内容。如学了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后,可让学生展开想象,写老画家暴风雨中画树叶的情景;学了鲁迅《药》中人物刻画手法,想象夏瑜和红眼睛阿义的狱中对话情景,以体现人物性格;学了《祝福》后,可让学生写评论《祥林嫂死因之我见》;等等。这样,既可以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通过练笔活动,得到巩固与加深,又丰富和扩大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使课内外互为补充,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相得益彰。让学生坚持写随笔,一周上交一次。只要我们真诚,一心为他们着想,在随笔中,学生会用书面的形式向我们倾诉心理话,向我们咨询学习上和生活中的疑难问题,甚至是那青春期美好而朦胧的感情困惑。我们可以利用这块方寸之地(如无法作出书面答复的,可约定时间面谈),尽力做好听众,用我们的知识和阅历与学生交流,并给他们出谋划策,排解他们的困惑。
四、开展寓教于乐的语文课余活动
辩论赛——可使学生不局限于现有的结论,不盲从权威,不轻易苟同于常人的认识、见解等,使思维品质逐渐具备批判性。辩论是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它要求学生提出一种新说法,并阐述理由,做到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审视问题。辩论过程是观点与观点、知识与知识在语言上的交锋,在思维上的撞击,可锻炼思维的批判性与灵敏度,其中还有智慧火花的迸现,能在动态中深刻认识事物的本质。
演讲赛——要求学生能围绕话题,扣住中心,突出重点,表述完整流利,让人爱听,而且能接受你的观点,侧重于训练思维的清晰性,有助于胆量的锻炼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加强。
课本剧表演——根据课文内容,将文章改编成剧本形式,将相关情节重组,使剧本符合生活真实。又有尖锐的矛盾冲突,学生演员还要揣摩角色,使所演角色既符合剧本中心的要求,又能渗入学生的个性,这对学生的再创造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另外,还可举办诗歌朗诵赛、知识竞赛、知识强答赛、写广告词等活动,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延伸课堂教学。
五、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之中
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语文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有生活就有语文。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边有广告牌;买东西,有附带的说明书……”
课内是语文学习的主阵地,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方法的获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内,但课内不是教师“一统天下”,课内也不是语文教学的起点,更不是语文教学的终点。课堂好比“加油站”,让学生带着加好的“油”再到生活中去检验和运用,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经验走进课堂,又带着良好的习惯方法走向生活。“语文学习的外延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学要立足生活,立足实践,把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从封闭的学校课堂走向开放的社会课堂,从枯燥的课堂学习走向生动的生活学习。
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可以使学生变客观接受为主观感受。学生被封闭在课堂,封闭在校园,束缚了他们天性的发挥。纵观古今中外的文化名人,有哪一个是封闭在校园里而成名的?李白游历了大江南北,写出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杜甫
更有登泰山后“造化钟神秀,一览众山小”的杰作;王勃在十几岁游藤王阁时写出了气势磅礴的《藤王阁序》。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山川河流,春夏秋冬,……一切都是语文!
语文教学是个广阔的空间,单纯的课堂教学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延伸课堂教学,让二十一世纪的学生领略语文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让他们变被动为主动,勤观察生活,多思考人生。这样,他们定能在未来的生活中谱写出光辉的篇章!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语文读本•说明.人民教育出版社.
[2]雷实.中小学语文课程改革三论.课程•教材•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