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预应力混凝土(PC)受弯构件的
设计与计算
提纲:
一、截面特性计算
二、预加力、预应力损失及有效预应力的计算 三、持久状况正截面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 四、持久状况斜截面承载力验算 五、持久状况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
六、持久状况应力验算 七、短暂状况应力计算
一、截面特性计算 1、 毛截面
面积: A=ΣAi
重心至梁顶距离:y=ΣAi yi/ A
对毛截面重心轴的惯性矩:I=ΣIi +ΣAi(y - yi)2
式中:Ai——各分块面积;
yi——各分块重心至梁顶距离。 2、净截面
净截面=毛截面-孔道截面 3、换算截面
换算截面=净截面+钢筋换算的混凝土面积 4、翼缘板有效宽度b′f
⑴T形截面b′f取下列三者中的最小值: i. ii. iii.
简支梁跨径的1/3; 相邻两梁的平均间距;
b为梁腹板宽度,bh为承托长度,h′f为(b+2bh+12h′f),其中,
受压区翼缘悬出板的厚度。当hh/bh<1/3时,上式bh应以3hh代替,此处hh为承托根部厚度。
⑵箱梁翼板有效宽度计算方法见规范第4.2.3条。
二、预加力、预应力损失及有效预应力的计算
1、钢筋的张拉控制应力σcon
对于钢丝、钢绞线,«公桥规»要求:σcon≤0.75fpk
对于精轧螺纹钢筋,«公桥规»要求:σcon≤0.90fpk
式中:fpk——为力筋抗拉强度标准值。 2、预应力损失值的估算
«公桥规»考虑6种引起预应力损失的原因 ⑴、力筋与管道间摩擦引起的应力损失σL1 σL1=σcon [1-e
-(μθ+kx)
]
式中:θ——张拉端至计算截面间,曲线管道部分切线的夹角之
和;
x——张拉端至计算截面间的水平距离;
μ、k——分别为力筋与管道壁间的摩擦系数和管道每米局部
偏差对摩擦的影响系数,按表1采用。
系数k和μ值 表1
管道成型方式 预埋金属波纹管 预埋塑料波纹管 预埋铁皮管 预埋钢管 抽心成型
k
钢绞线、钢丝束
0.0015 0.0015 0.0030 0.0010 0.0015
0.2~0.25 0.14~0.17
0.35 0.25 0.55
μ
精轧螺纹钢筋
0.50 —— 0.40 —— 0.60
⑵、锚具变形、钢筋回缩和接缝压缩引起的应力损失σL2 σL2=ΔLLEy
式中:ΔL——锚具变形、钢筋回缩和接缝压缩值; L——张拉端至锚固端之间的距离; Ep——力筋弹性模量。
后张法构件预应力曲线钢筋由锚具变形、钢筋回缩和接缝压缩引起的应力损失,应考虑锚固后反向摩擦的影响,按下述方法计算σL2
反摩擦影响长度 lf=
∑Δl⋅E
σ0−σl
l
p
/Δσd
Δσd=
式中:σ0——张拉端锚下控制张拉应力;
∑Δl——锚具变形值,OVM夹片锚有顶压时取4mm; σl——扣除沿途管道摩擦损失后锚固端预拉应力; l——张拉端到锚固端之间的距离。
当lf≤l时,离张拉端x处由锚具变形、钢筋回缩和接缝压缩引起的、考虑反向摩擦后的应力损失Δσx为
Δσx(σl2)=Δσlf−xlf
Δσ=2Δσdlf
当lf≤x时,表示该截面不受反向摩擦的影响。 ⑶、力筋与台座间温差引起的应力损失σL3 后张梁σL3=0
⑷、混凝土弹性压缩引起的应力损失σL4 σL4=αEP∑ΔσPC
式中:ΔσPC——在计算截面先张拉的钢筋重心处,由后张拉各批钢
筋产生的混凝土法向应力;
αEP——力筋弹性模量与混凝土弹性模量的比值。 可按下列简化公式计算:
σL4=
m−1
αEPσPC
2m
式中:m——张拉预应力钢筋批数,每批钢筋的根数和预加力相同; σPC——力筋重心处,由张拉全部力筋所产生的混凝土正应力;
后张梁:σPC
2
NPNPepn
=+
AnIn
Np=Apσpe=Ap(σcon−σL1−σL2) NP——全部钢筋的预加力(扣除相应的预应力损失); Ap、σpe——分别为力筋面积和有效预应力; epn ——力筋重心至净截面重心轴的距离。 ⑸、钢筋松弛引起的应力损失σL5
钢筋松弛:钢筋长度不变,时间增加,应力减少。
«公桥规»规定,由钢筋松弛引起的应力损失终极值,按下列公式计算:
①预应力钢丝、钢绞线
⎛⎞σ0.52pc−0.26⎟σpe σL5=ψ⋅ξ⎜⎜⎟fpk⎝⎠
式中:ψ——张拉系数,一次张拉时,ψ=1.0;超张拉时,ψ=0.9; ,ξ=1.0;Ⅱ级松 ξ——钢筋松弛系数,Ⅰ级松弛(普通松弛)
弛(低松弛),ξ=0.3;
后张构件σpe=σcon−σL1−σL2−σL4 σpe——传力锚固时的钢筋应力。 fpk——力筋抗拉强度标准值。 ②精轧螺纹钢筋
一次张拉 σL5=0.05σcon
超张拉 σL5=0.035σcon
2天内,σL5完成50%;40天内,σL5全部完成,其它中间值见表2。
注:超张拉是指用超过设计拉应力5%-10%的应力张拉,并保。 持数分钟,然后降回到设计拉应力值(能使σL5减少约40-50%)
钢筋松弛损失中间值与终极值的比值 表2
时间(d) 比值
2 0.5
10 0.61
20 0.74
30 0.87
40 1.00
⑹、混凝土收缩和徐变引起的应力损失σL6
«公桥规»第6.2.7条规定: σL6(t)=
′6(t)= σL
0.9Epεcs(t,t0)+αEPσpcφ(t,t0)1+15ρ⋅ρps
[[] ]0.9Epεcs(t,t0)+αEPσ′pcφ(t,t0)
1+15ρ′⋅ρ′ps
ρ=
Ap+As
A
e2psi
2
,ρ′=
′A′p+As
A
2
e′ps
ρps=1+ eps=
,ρ′ps=1+
i2
Apep+AsesAp+As
,e′ps=
′′′A′pep+Ases
′′Ap+As
′6(t)——构件受拉区、受压区全部纵向钢筋截面重心处 式中σL6(t)、σL
由混凝土收缩和徐变引起的应力损失;
σpc、σ′pc——构件受拉区、受压区全部纵向钢筋截面重心处由
预应力产生的混凝土正应力(mpa),此时,预 应力损失值仅考虑力筋锚固时(第一批)的损失;
σpc、σ′pc值不得大于传力锚固时混凝土立方体抗 ′的0.5倍;当σ′pc为拉应力时,应取 压强度fcu
为0。
Ep——预应力钢筋的弹性模量;
ρ 、ρ′——构件受拉区、受压区全部纵向钢筋配筋率;
ρps——计算参数;
As——分别为构件受拉区力筋截面积和普通钢筋截面积; Ap、 ′——分别为构件受压区力筋截面积和普通钢筋截面积;As A′p、
A——构件截面面积,对后张法构件,A=An(净截面); I——截面回转半径,后张法i2=In/An;
受压区预应力钢筋截面重心至构件ep、e′p——构件受拉区、
截面重心的距离;
es、e′s——构件受拉区、受压区纵向普通钢筋截面重心至构
件截面重心的距离;
eps、e′ps——构件受拉区、受压区预应力钢筋和纵向普通钢
筋截面重心至构件截面重心的距离;
εcs(t,t0)——预应力钢筋传力锚固龄期为t0,计算考虑的龄期
为t时的混凝土收缩应变,其终极值εcs(tu,t0)可按表3取用;
φ(t,t0)——加载龄期为t0,计算考虑的龄期为t时的徐变系
数,其终极值φ(tu,t0)可按表3取用。
混凝土收缩应变和徐变系数终极值 表3
混凝土收缩应变终极值εcs(tu,t0)×10
传力锚固龄期(d)
3
40%≤RH<70% 理论厚度h(mm) 100 0.50 0.43 0.38 0.31
200 0.450.410.380.34
300 0.380.360.340.32
≥6000.250.240.230.22
100 0.300.250.220.18
70%≤RH<99% 理论厚度h(mm) 200 0.26 0.24 0.22 0.20
300 0.23 0.21 0.20 0.19
≥6000.150.140.130.12
3~7 14 28 60
90 0.27 0.320.300.210.160.19 0.18 0.12
混凝土徐变系数终极值φ(tu,t0)
加载龄期(d) 3 7 14 28 60 90
80%计算所得;
②表中理论厚度h=2A/μ,A为构件截面面积,μ为构件与大气接触的周边长度。当构件为变截面时,A和μ均可取其平均值;
③本表适用于由一般的硅酸盐类水泥或快硬水泥配置而成的混凝土。表中数值系按强度等级C40混凝土计算所得,对C50及以上混凝土,表列数值应乘以
32.4fck
40%≤RH<70% 理论厚度h(mm) 100 3.78 3.23 2.83 2.48 2.14 1.99
200 336 2.882.512.201.911.76
300 3.142.682.352.061.781.65
≥6002.792.392.091.831.581.46
100 2.732.322.041.791.551.44
70%≤RH<99% 理论厚度h(mm) 200 2.52 2.15 1. 1.65 1.43 1.32
300 2.39 2.05 1.79 1.58 1.36 1.26
≥6002.201.881.651.441.251.15
注:①表中RH代表桥梁所处环境的平均相对湿度(%),表中数值按40%≤RH<70%取55%,70%≤RH<99%取
,式中
fck为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标准值(mpa);
④本表适用于季节性变化的平均温度-20℃~+40℃;
⑤构件的实际传力锚固龄期、加载龄期或理论厚度为表列数值中间值时,收缩应变和徐变系数终极值可按直线内插法取值;
⑥在分阶段施工或结构体系转换中,当需计算阶段收缩应变和徐变系数时,可按规范附录F提供的方法进行。
b) 有效预应力的计算 ⑴、预应力损失组合
后张梁
传力锚固时的损失(第一批) σLⅠ=σL1+σL2+σL4传力锚固后的损失(第二批) σLⅡ=σL5+σL6
⑵、力筋有效预应力σpe
预加应力阶段 σpe1=σcon -σLⅠ
使用阶段 σpe2=σcon -(σLⅠ+σLⅡ) ⑶、计算截面
通常需要计算支点截面、变截面、L/4截面和跨中截面。
三、持久状况正截面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
1、
计算图
以矩形截面为例,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图如图1所示。
fcd——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fsd、fpd——分别为非预应力钢筋和预应力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As、Ap——分别为受拉区非预应力钢筋和预应力钢筋的面积;
′、fpd′——分别为非预应力钢筋和预应力钢筋的抗压强度设计值; fsd
图1.矩形截面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As′、A′p——分别为受压区非预应力钢筋和预应力钢筋的面积;
σ′p0——受压区力筋合力点处,混凝土应力等于零时力筋应力;
′−σL′+αEPσ′pc σ′p0=σcon
′——受压区预应力钢筋Ap´的全部预应力损失; σL
σ′pc——预应力钢筋Ap´重心处混凝土的相应有效预压应力。 2、
判断属于哪一类T形截面
如图2所示的T形截面,当满足下述条件时,为第一类T形截面,否则为第二类T形截面。
图2.T形截面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As′+(fpd′−σ′p0)A′ 复核时:fsdAs+fpdAp≤fcdb′fh′f+fsdp
′As′(h0−a′′′′′设计时:γ0Md≤fcdb′fh′f(h0−h′2)+fsds)+(fpd−σp0)Ap(h0−ap)
f
式中:Md——弯矩组合设计值;
γ0——桥梁结构安全性系数,按公路桥涵的设计安全等级,一
级、二级、三级分别取用1.1、1.0、0.9。
3、
承载力验算
(1)、第一类T形截面(按宽度为bf´的矩形截面计算)
∑X=0:
′As′+(fpd′−σ′p0)A′fsdAs+fpdAp=fcdb′fx+fsdp
x⎞⎛′As′(h0−a′′′′′ ∑MZ=0:γ0Md≤fcdb′fx⎜h0−⎟+fsds)+(fpd−σp0)Ap(h0−ap)
⎝
2⎠
x≤ξbh0 (防止脆性破坏) 式中:ξb——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见下面表4。
′−σ′p0)为正时,要求: 当受压区预应力钢筋受压,即(fpd
x≥2a´ (保证受压区钢筋应力达到抗压强度设计值)
表4. 预应力混凝土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ξb
混凝土强度等级 C50及以下 C55、C60 C65、C70 C75、C80 钢绞线、钢丝 0.4 精轧螺纹钢筋 0.4 0.38 0.38 0.36 0.35 0.36 ——
′−σ′p0)为负, 当受压区预应力钢筋受拉,即(fpd或仅配普通钢筋时,要
求:
x≥2as´ (保证受压区钢筋应力达到抗压强度设计值) 当不符合上述截面受压区高度最小值条件时,应重新计算正截面承载力(略)。 ⑵、第二类T形截面
∑X=0:
⎡⎛
⎣⎝
′′As′+(fpd′−σ′fsdAs+fpdAp=fcdbx+(b′f−b)h′f+fsdp0)Ap [] ∑MZ=0:
γ0Md≤fcd⎢bx⎜h0−⎟+(b′f−b)h′f⎜⎜h0−
⎝
x⎞
2⎠
⎛
h′f⎞⎤
′As′(h0−a′′′′′⎟⎥+fsds)+(fpd−σp0)Ap(h0−ap) ⎟2⎠⎦
x≤ξbh0
x≥2a´或x≥2as´(一般均能满足,可不进行此项验算) ⑶、计算截面
简支梁:跨中截面
连续梁:跨中、中支、L/4等截面
四、持久状况斜截面承载力验算
1、斜截面抗剪承载力验算 ⑴、计算图
图3. 斜截面抗剪承载力验算
⑵、保证不发生斜压破坏的最小混凝土截面尺寸条件 γ0Vd≤0.51×10−3fcu,kbh0 (KN) 否则修改截面尺寸。
; 式中:Vd ——验算截面处由作用产生的剪力组合设计值(KN) b——相应于剪力组合设计值处的矩形截面宽度(mm)或T形
和I形截面腹板宽度(mm);
fcu,k——边长为150mm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mpa),
即为混凝土强度等级;
h0——相应于剪力组合设计值处的截面有效高度。 ⑶、不需进行斜截面抗剪承载力验算的条件
当符合下列条件时
γ0Vd≤0.50×10−3α2ftdbh0(KN)
可不进行斜截面抗剪承载力验算,仅需按构造配置箍筋。 式中:α2——预应力提高系数,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为1.0,预应力
混凝土受弯构件为1.25,但当由钢筋合力引起的截面弯矩与外弯矩的方向相同时,或允许出现裂缝的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取1.0;
ftd——混凝土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⑷、斜截面抗剪承载力验算 公路桥规第5.2.7条要求: γ0Vd≤Vcs+Vsb+Vpb
Vcs=α1α2α3×0.45×10−3bh0(2+0.6p)fcu,kρsvfsv Vsb=0.75×10−3fsd∑Asbsinθs Vpb=0.75×10−3fpd∑Apbsinθp 式中:
Vd——斜截面受压端上由作用效应所产生的最大剪力组合设计值
(KN);
; Vcs——斜截面内混凝土和箍筋共同的抗剪承载力设计值(KN); Vsb——与斜截面相交的普通弯起钢筋抗剪承载力设计值(KN); Vpb——与斜截面相交的预应力弯起钢筋抗剪承载力设计值(KN)
α1——异号弯矩影响系数,计算简支梁和连续梁近边支点梁段的抗
剪承载力时,α1=1.0;计算连续梁和悬臂梁近中间支点梁段 的抗剪承载力时,α1=0.9;
α2、fcu,k——同前;
α3 ——受压翼缘的影响系数,取α3=1.1
b——斜截面受压端正截面处,矩形截面宽度(mm),或T形和I
形截面腹板宽度(mm);
h0——斜截面受压端正截面的有效高度,自纵向受拉钢筋合力点至
受压边缘的距离(mm);
p——斜截面内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百分率,p=100ρ,
ρ=(Ap+Apb+As)/bh0,当p>2.5时,取p=2.5;
ρsv——斜截面内箍筋配筋率, ρsv=Asv/svb;
fsv——箍筋抗拉强度设计值;
Asv——斜截面内配置在同一截面的箍筋各肢总截面面积(mm); ; Sv——斜截面内箍筋的间距(mm)
Asb、Apb——斜截面内在同一弯起平面的普通弯起钢筋、预应力弯起
; 钢筋的截面面积(mm)
θs、θp——普通弯起钢筋、预应力弯起钢筋(在斜截面受压端正截面
2
2
处)的切线与水平线的夹角。
⑸、斜截面投影长度
进行斜截面承载力验算时,斜截面投影长度C应按下式计算: C=0.6mh0
式中:m——斜截面受压端正截面处的广义剪跨比,m=Md/(Vdh0),
当m >3.0时,取m=3.0;
Md——相应于最大剪力组合设计值的弯矩组合设计值。
⑹、验算截面
简支梁和连续梁近边支点梁段:
①距支座中心h/2处截面;
②受拉区弯起钢筋弯起点处截面;箍筋数量或间距改变处截面; ③腹板宽度变化处截面。 连续梁中间支点梁段: ①支点横隔梁边缘处截面; ②变高度民主梁高度突变处截面;
③参照简支梁的要求,需要进行验算的截面。 以上均指与斜截面下缘垂直的截面。 2、斜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略)
一般不控制设计计算。当符合规范第9.1.4条、第9.3.9至第9.3.13条的构造要求时,可不进行斜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
五、持久状况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
本阶段为弹性工作阶段。
正应力计算基本公式:σ=
NM
+
AW
采用荷载效应组合:短期效应组合,即
SS=SG1K+SG2K+0.7SQ1K/(1+μ)+SQ2K 式中:SS——作用短期效应组合设计值;
SG1K——结构自重效应标准值; SG2K——二期恒载效应标准值;
; SQ1K——汽车荷载效应标准值(考虑冲击力)
SQ1K——人群荷载效应标准值;
1.正截面抗裂验算
全预应力梁在作用短期效应组合下,要求:
σst−0.85σpc≤0
M
σst=G1K+
Wn
MG2K+
0.7MQ1K
W0
(1+μ)+MQ2K
σpc=
NpNpepn
+ AnWn
式中:σst——作用短期效应组合下,截面边缘混凝土拉应力;
σpc ——由预加力产生的截面边缘混凝土有效预压应力。
An、epn——分别为净截面面积、力筋和普通钢筋合力对净截面重
心的偏心距;
Wn、W0——分别为净截面弹性抵抗矩、换算截面弹性抵抗矩; Np——有效预应力的合力。
Np=σpeAp+σ′peA′p ⑴ σpe=σcon−∑σl
′−∑σl′ σ′pe=σcon
其中:Ap、A′p——分别为受拉区和受压区力筋面积; σpe、σ′pe——分别为受拉区和受压区力筋有效预应力。 计算截面:
简支梁:跨中截面。
连续梁:跨中截面、中间支点截面。
2.斜截面抗裂验算
斜截面抗裂,是对斜截面混凝土主拉应力进行验算。 ⑴主应力计算
在作用短期效应组合和预加力共同产生的混凝土主应力为:
主拉应力 σtp=主压应力 σcp=
σcx+σcy
2
⎛σcx+σcy⎞2
⎟−⎜+τ ⎜⎟2⎝⎠⎛σcx+σcy⎞⎟+⎜+τ2 ⎜⎟2⎝⎠
22
σcx+σcy
2
式中:σcx——作用短期效应组合弯矩和预加力共同在主应力计算点
所产生混凝土正应力;
NpAn
NpepnIn
M
yn±G1Kyn±
In
MG2K+
0.7MQ1K
σcx=
m
(1+μ)+MQ2K
I0
y0
Np——按⑴式计算;
τ——由作用短期效应组合剪力和弯起的力筋有效预加力在
主应力计算点处产生的混凝土剪应力;
VG1KSn(VG2K+0.7VQ1K/(1+μ)+VQ2K)S0∑σpe,bApbsinθpτ=+−⋅Sn
bInbI0bIn
σcy——由竖向力筋有效预加力引起的混凝土竖向预压应力;
nσpe,vApv
σcy=0.6
bSv
n——竖向力筋的肢数;
σpe,v、σpe,b——分别为竖向力筋和弯起力筋的有效预拉应力;
σpe,v=σcon,v−∑σl,v σpe,b=σcon,b−∑σl,b
Apv、Apb——分别为单肢竖向力筋和弯起力筋总的截面面积;
Sv——单肢竖向力筋的间距;
b——主应力计算点处的构件宽度;
S0、Sn——分别为计算主应力点以上(或以下)部分换算截面
面积对换算截面重心轴、净截面面积对净截面重心轴的面积矩。 ⑵主拉应力验算
规范要求: σtp≤0.6ftk 式中:ftk——混凝土抗拉强度标准值。 ⑶主拉应力验算点
一般取变截面分别计算截面上梗肋、形心轴和下梗肋处。 六.持久状况应力验算
计算时作用取标准值,汽车荷载考虑冲击力,不计分项系数。 1.混凝土正应力
截面受压边缘压应力:
kσcc=
NpNpepnMG1KMG2K+MQ1K+MQ2K
−++≤0.5fck
′′′AnWnWnW0
式中: Np——按⑴式计算;
W0′、Wn′——换算截面和净截面的受压边缘的弹性抵抗矩;
MQ1K——包括冲击系数的汽车荷载标准值引起的弯矩。
计算截面:
简支梁:跨中截面。
连续梁:跨中截面、中间支点截面。
2.力筋应力
k
=(σcon−∑σl)+αEP⎢σp
⎡MG2K+MQ1K+MQ2K⎤
yp0⎥
I0⎣⎦
式中:yp0——受拉区力筋合力点至换算截面重心的距离。
规范要求:
k
≤0.65fpk 钢丝、钢绞线应力 σp
k
≤0.80fpk 精轧螺纹钢筋应力 σp
计算截面与计算混凝土正应力时相同。 3.混凝土主应力验算
⑴主压应力验算(斜截面抗弯承载力的补充)
由预加力和荷载效应标准值产生的混凝土主应力。可按下列公
式计算:
k
主拉应力 σtp=
σ+σcy
2
k
+σcyσcx
kcx
k⎛σcx+σcy⎞⎜⎟+τk2 −⎜⎟2⎝⎠k⎛σcx+σcy⎞⎜⎟+τk2 +⎜⎟2⎝⎠
2
2
k
主压应力 σcp=
2
k
式中:σcx——荷载效应标准值和预加力(扣除全部预应力损失后)
共同在主应力计算点所产生混凝土压应力;
NpNpepnMG2K+MQ1K+MQ2KMG1k
σ=myn±yn±y0
AnInInI0
k
cx
τk——由荷载效应标准值和弯起的力筋有效预加力在主应力
计算点处产生的混凝土剪应力;
′Apbsinθp⋅SnVG1KSn(VG2K+0.7VQ1K+VQ2K)S0∑σ′pe
τk=+−
bInbI0bIn
VQ1K——考虑冲击系数的汽车荷载标准值引起的剪力;
其余符号的意义及取值方法与抗裂验算中计算主拉应力的相
应公式相同。混凝土主压应力应符合下列式要求:
kσcp≤0.6fck
计算截面:与斜截面抗裂验算相同。 ⑵设置箍筋
作为斜截面抗剪承载力的补充,应根据混凝土主拉应力大小,按下列规定设置箍筋:
σtp≤0.5ftk区段,按构造设置箍筋;
>0.5ftk区段,箍筋间距为:SV=σtp
式中:fsk——箍筋抗拉强度标准值; 七.短暂状况应力计算
fskAsv
σtpb
采用荷载标准值,不考虑荷载组合系数,计算混凝土正应力,并进行验算。
在预加力和自重作用下,混凝土截面正应力应满足下列要求: 预拉区拉应力 σctt=
tcc
Np1Np1ep1,nMG1K
′ −+≤0.7ftk
′′AnWnWn
Np1Np1ep1,nMG1K
′ +−≤0.70fck预压区压应力 σ=
AnWnWn
式中:Np1——扣除第一批预应力损失后,力筋中预加力的合力;
′′Np1=Ap(σcon−σl1)+A′p(σcon−σl1)
ep1,n ——合力Np1作用点至净截面重心的距离。
计算截面:
简支梁:跨中截面;连续梁:跨中截面、中间支点截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