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课堂提问的类型与技巧
江苏省南京市南湖第一中学 马 峰
课堂提问是一项非常古老的教学技能,它的历史比班级授课制的历史更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是一位提问大师。他的弟子颜回在《论语》中是这样形容他的教学的:“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课堂提问的好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由于工作关系,笔者近期听了不少课,发现有不少教师对课堂提问的功能、类型、原则等缺乏必要的了解,只是为了提问而提问,很少考虑为什么要提问、通过提问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这些严重影响了整堂课的效果。因此笔者想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述提问的技能,旨在引起教师的注意,来共同探讨课堂提问的技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课堂提问的类型
一个教师提问水平的高低除了与提问技术有关之外,还与所提问问题的类型有关。如果就具体内容而言,问题可谓千姿百态、五花八门,但如果就类型而言,问题的种类并不复杂。目前,世上有各种不同的问题分类体系,有的比较简单,便于广大教师使用、操作,有的比较复杂,适合于专家分析和研究之用。我从实用性角度把课堂提问的问题分为以下几类:
1.记忆性问题
要求学生根据事实,通过回忆和再认回答问题,主要用于测量学生的记忆力,属于最狭窄的问题,答案往往能够在教材上现成地找到,学生无须多加思考。例如:力的单位是什么?光的三原色是什么?
2.理解性问题
学生通过对所学内容进行一定的转换、解释、推测方可获得答案的问题,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例如:试解释雾和霜的形成。
3.应用性问题
要求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新的物理情境,解决新的物理问题。例如:试对你生活环境中的噪声,提出适当的消除方法;对于水资源的日益馈乏提出如何保持水资源的见解。
4.创造性问题
要求学生超越对知识的简单回忆,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眭思维对原有知识和经验进行重新组合,产生一些独特、新奇的答案,它往往没有确定的标准答案,属于较宽泛的问题。例如:假如没有电灯,世界将会怎样?
5.评价性问题
要求学生根据一定的准则和标准对事物进行价值判断,它往往没有确定的标准答案。它比创造性问题更难于回答。例如:谁对物理学的发展起了最重大的贡献?为什么?试评价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对人类的影响。
二、课堂提问的原则
教师在提问时,除了考虑提问的目的、问题的类型和提问的序列之外,还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提问应以学生为中心
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的“精神产婆术”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他看来,真理先天地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发现自己内心的真理,教师的任务不是直接向学生提供现成的真理,而是通过问答甚至辩论的方式来揭示学生认识中的
矛盾,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最终经过教师的引导和暗示,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教师只不过是帮助学生“生产”知识的“产婆”。教师应该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不同的问题,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回答,实现全体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共同发展。而且,教师应从学生的立场提出问题,不能认为,提问是老师的事,回答是学生的事,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不利于学生产生高质量的回答。
2.提问应有充分的准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备课时,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
事先考虑好万一学生不能回答,应该采取何种提示方法;事先考虑到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回答及其相应的处理方法;事先制定好可以接受的正确答案。教师唯有准备充分,知已知彼,有备而来,方能处惊不乱,稳操胜券。而且课堂的提问应该宁精勿滥,如果教师所提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缺乏思维挑战性,学生小手如林,对答如流,这样的问题哪怕再多,学生的思维也难以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前应反复推敲,舍弃那些徒有问题形式而缺乏思维实质的“假问题”,抓住几个能触发学生思考、反映教学重点的关键性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提问的作用。
3.提问应兼顾各种类型的问题
每一种类型、层次的问题担负着发展学生心理不同方向的功能。因此,为了促进学生心理的全面发展,在提问时,教师应该兼顾各种类型、层次的问题,不宜偏重某类问题。尽可能在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之间保持平衡,在记忆性问题、理解性问题、应用性问题、创造性问题、评价性问题之间保持平衡。
4.提问应循序渐进
在提问时,教师应遵循从简到繁、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的顺序逐级深入,层层递进,不可忽难忽易,忽深忽浅,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5.提问应该平等
在提问时,教师应该平易近人,与学生平等相待。课堂提问的平等性,还体现在提问权上,应该师生平等、生生平等。在我们课堂中,往往对学生提问采取不鼓励甚至反对的态度,致使我们的学生不会提问,不爱提问,慢慢失去了质疑的能力和习惯。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好不要直接向学生提问,应该营造支持、接纳的课堂气氛,鼓励、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有人说:“最优秀的教师是被学生提问最多的。”此话不无道理。
三、课堂提问的技巧 1.设计与表述
在备课时,教师应该认真分析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深入钻研教材内容,细心了解学生认知特点和水平,以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在设计不同认知程度的问题时,教师可选用相应的动词。如:知识性问题选用描述、回忆等动词;理解性问题选用解释、概括、举例等动词;应用性问题选用证明、计算、发现等动词;分析性问题选用推知、比较等动词;综合性问题选用设计、综合等动词;评论性问题选用评价、反驳等动词。
教师表述问题的语言应力求做到准确、简洁、清晰,语速应该与学生的年龄、问题的认知程度相符合。例如:1一位老师拿着伏特表要求学生观察,并问学生:“你发现什么问题?”学生茫然不知所措,而老师本意是让学生观察伏特表的构造,如果将问题设置为:“观察伏特表,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学生就能很快找到问题的答案。
2。调焦与倾听
所谓调焦,即是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睛况,教师灵活调节问题范围大小的提问技巧,问题的焦点可大可小,范围有宽有窄,根据问题的焦点大小和范围宽窄,我们可以将问题分为宽
问题和窄问题。一般说来,在学生刚开始接触新问题时,教师应使用窄问题;随着学生知识的增长,能力的发展,教师可以逐渐扩大问题的范围,使用一些宽问题。当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太容易时,教师可以通过调焦,扩大问题的范围;当问题太难时,教师可以缩小问题的范围来降低难度。
倾听是指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认真听取学生的发言的提问技巧。教师应该用目光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尽情表达,不要随意打断学生的发言,只有当学生回答完毕之后,教师才可以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论或提出进一步的问题。
3.分配与转引
教师提问时应均等地向每位学生提供回答问题的机会,促使全体学生共同思考。学生的参与程度不仅仅取决于问题的数量,还取决于问题的分配,问题分配不公会降低绝大部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程度,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加剧学生的两极分化,违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转引是指教师把同一个问题分配给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生的提问技巧。转引可以是一个学生不会回答,教师请其它学生回答,还可以是一个同学回答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请其它同学补充,也以是一个学生回答了问题的一种答案,请其它向学说出其它答案。通过转引,能够大幅度地增加回答问题的学生人数,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能够使学生之间的观点与经验得到共享,实现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能够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态度和技能,大大提高课堂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水平,从而发挥每一个问题的思维价值。
4.搁置与停顿
教师在提问之后,可以并不马上要求学生作答,而是把问题暂时放在一边,待到回答问题的时机成熟时,再要求学生回答。例如:“等我们学完这个知识点后再来回答这个问题”。恰到好处的搁置能够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但搁置时间不宜太长,否则学生容易使学生淡忘所提的问题。
教师在提问之前、提问之后、学生的回答问题之前、教师的评价之前适当的停顿无疑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提问技巧。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做好接受并回答问题的心理准备;它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时间,营造一种支持性的课堂气氛,降低学生的焦虑水平;它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补充和自我修改答案的机会,促使学生对问题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的思考。
5.反问与追问
当某位学生自发提问之后,老师可以不自己直接作答或转问其它同学,而是请提问的学生解释提问的理由,或者提出可能的答案。反问的句式大致有:“你能诉我为什么要提这样的问题?”“根据你现有的知识,你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尽管反问在课堂中使用的频率不高,如果教师运用得当,效果也是相当显著的。因为,反问有助于培养学生经过思考再提问的良好习惯;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不足之处和薄弱环节。
教师在提问之后,如果学生提供的初步答案,虽然正确,但不够深入、不够详细、不够规范,此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一步澄清自己的观点,使回答更清晰规范,这就是提问技巧中的追问。追问往往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此及彼的连续性问题组成,追问能够使学生避免对问题仅作表面回答,鼓励学生挖掘所隐含的知识点,突现思维的过程,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能够促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知识的系统化,同时,追问也能够使老师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帮助老师诊断学生的学习困难,采取针对性的补救措施。
当然,课堂提问的功能、类型、原则、技巧远远不止上面所列举的各项
内容。课堂提问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教学环节,只有我们广大教师不断地通过
教学实践来丰富它的内涵,扩充它的外延,才能使课堂提问这一古老的教学技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