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D8 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 史海文艺 试析李纲第四次贬黜原因 王楠韩文翔 (中原工学院,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李纲是两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官至宰相。为朝重臣二十余载,却屡遭投降派的排斥,被一贬再贬。在建炎元年的 第四次贬黜之后,于建炎三年(1129)三月,李纲在被流放海南。本文在概述李纲生平的基础上,对李纲被贬黜的原因予 以分析。 关键词:李纲;罢相;耿直个性 中图分类号:K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3—0135—01 李纲,字天纪,一字伯纪,别号梁溪先生、梁溪居士、梁溪 的信念,以汪、黄为首的主和派开始互相勾结,对李纲及其所 病叟,谥忠定。祖籍福建邵武(今福建省邵武市)。生于北宋神 引之人作报复性的打击,进而更意气化地阻挠李纲治国的每 宗元丰六年(1083),卒于南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李纲于徽 一步举措。 宗政和二年f1112)登进士第。仕历徽、钦、高宗三朝,累官至宰 黄潜善、汪伯彦等人不仅对张所的河北招抚司进行破坏, 相,同时也是南宋建立以来的首位宰相。李纲为朝臣二十余 还竭力阻挠傅亮经制河东:“河东经制副使傅亮军行才十余 载,期间遭受贬谪共计六次。这样的多次贬黜,又多次委以重 日,伯彦等以为逗留,复命东京留守宗泽节制使即日渡河。”高 任,在任何一个朝代来看都是罕见的。这不仅与李纲所处的两 宗因此批亮兵少不可渡河可罢经制司赴行在,李纲得知后奏 宋复杂的政治背景有关,同时亦折射出李纲一心为国、直言敢 日:“亮谋略知勇,可以为大将。今未尝用速罢之,古人之用将, 谏,不计个人安危与得失的耿直个性。正如《宋史》所说:“纲虽 恐不如此.圣意必欲罢亮,乞以御批付潜善施行,臣得乞身归 屡斥,忠诚不少贬,不以用舍为语默,若赤子之慕其母,怒呵, 田里。”至此,高宗虽对李纲的自引求去颇加挽留,但最终还是 犹嗷嗷焉,挽其裳,被裾而从之。” 罢免了傅亮,这就表示高宗此时已经不再完全支持李纲。 建炎三年(1129),李纲在被流放海南的路途中经过广西, 巡幸地的选择,更成为黄潜善、汪伯彦与李纲矛盾激化的 这次被流放直接根源于建炎元年的第四次贬黜。当时,新建立 焦点。李纲力主留守中原,而黄潜善、汪伯彦提出巡幸东南以 的南宋王朝在当时内忧外患的处境下,迫切的需要有声望的 避敌,高宗以为然。李纲得知之后,十分恳切的分析当前形势: 人来支撑时局,高宗赵构在还是康王时就认为李纲可为相, “自古中兴之主,起于西北,则足以据中原。而有东南,起于东 “欲使夷狄畏服,四方安宁,非相卿不可”。因此登基之初便任 南,则不足以复中原。而有西北,盖天下之精兵健马皆出于西 命李纲为宰相。这就直接触犯了因辅助高宗登基有功的汪伯 北。委而弃之,岂惟金人乘间以扰关辅,盗贼且将蜂起跨州连 彦、黄潜善的利益,因此“二人不平,由此与纲忤。”建炎元年五 邑。陛下虽欲还阙不可得,况治兵胜敌以迎还二圣哉!夫江之 月,李纲坚决主张惩治以张邦昌为首的投降派,力主抗金,这 险不如河,而南人轻脆,遇敌则溃,南方城壁又非北方之比。陛 更加剧了纲与占多数的投降派和主和派众大臣的矛盾,使得 下必以建康为安,臣窃以为过矣。”坚决反对退居东南,然而宋 李纲执宰之路布满曲折,并最终被远贬他乡。 高宗心意已决,不管李纲分析的条件多么充分,仍旧坚持巡幸 南宋建立之初,“汴河上流为盗所决者数处,决口有至百 东南,无可奈何之下,李纲只有退而求其次,建议巡幸南阳。在 步者,塞久不合,纲运不通”,致使“南京及京师皆乏粮”,最后 李纲的力请之下,高宗虽然收回巡幸东南的诏书,但高宗对李 发展到“东北道梗,盐荚不通”,李纲于六月一日赴阙上任,第 纲已经完全不信任,在李纲离朝后,高宗便立刻拜黄潜善为右 二日便上书十事:《议国是》、《议巡幸》、《议赦令》、《议僭逆》、 相,有意消弱李纲的职权。不久,在相位仅七十五天的李纲便 《议伪命》、《议战》、《议守》、《议政本》、《议责成》、《议修德》。针 被罢相。 对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提出整理性规划,从中可以看出李纲 反观李纲的这次短暂为相,并受到严厉的贬黜。表面上看 的雄才大略:“外御强寇,内销盗贼,修军政,变士风,裕邦财, 与汪、黄二人的打击密不可分,无论是李纲为相前还是被 宽民力,改弊法,省冗官,诚号令以感人心,信赏罚以作士气, 贬后,都遭受到两人非常不公正的攻击。然而,透过这些表面 择帅臣以任方面,选监司郡守以奉行新侯,吾所以自治者,政 现象,我们会发现李纲迂直硬气的性格缺陷却是李纲屡次三 事已修,然后可以议兴举,而问罪金人,迎还二圣……”这样具 番被贬的根本原因。李纲确可称得上一代贤相,但是性格上的 有变革意义措施的实施并不能单靠李纲一人就可以实现,又 缺陷无疑成为李纲为政路上的绊脚石。朱熹就评价道:“李丞 因当时朝廷内皆被以张邦昌为首的投降派和以汪、黄为首的 相大义分明,极有才,做事有终始本末,昭然可晓。只是中间 主和派把持,李纲必然需要从外地汲引一批可以帮助自己实 粗,不甚谨密,此是他病。”当时与李纲知交甚深的友人邓肃也 现这一措施的人才。然而,自有宋以来的党争背景下,李纲为 评其日:“纲学虽正而术疏,谋虽深而机浅。”。迂直性格之于忠 国家而进行的种种举措,在主和派歪曲心理的投射下,恰恰是 心爱国固然是好事,但棱角分明的性格也最易得罪他人而招 李纲拉帮结党的证据所在。这样就更加坚定了他们党同伐异 来嫉恨。“先哲李忠定之为人,平居谨默,似不(下转第157页) 135 201 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 民间奇葩 及劳动创造美的理想追求和生活信念。 水族宗教审美对象是吞口,在水族人民心中已幻化为一 种美好的精神实体和思想境界,是一种平安幸福的象征。祭祀 文化,民族文化是世界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民歌就是认 识本民族的一扇重要窗口。所以要保护和发展水族民歌,弘扬 和继承水族的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刘学礼等.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富源县水族情歌卷fM].富源县 中安镇中心学校印刷厂印制,1989、4. 歌《祭吞口》特点鲜明,铿锵有力,气势雄浑。表现出水族特有的 宗教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水族对爱情的信仰几乎渗透到每一首歌里,每一首歌都 体现了水族人民对爱情的美好追求。如:郎有心来妹有心,好 比花线配花针。郎有花针前走头,妹是花线随后跟。以形象的 比喻、夸张和生动的描写,表达了水族青年对崇高、纯洁、坚贞 [2]刘桃良.云南水族民歌审美意识及其价值[M]. ̄1)ll攀枝花学院 学报,2009:2. 爱情和美满婚姻的无限赞美、信仰、向往和守候。 [3]李泽厚.美学三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331. 【4]孟福强.论民歌的艺术价值与保护【M].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 四、水族民歌的审美价值及文化意义 水族民歌是水族人民在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的产物, 总库,2008:3. 是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民族历史发展的重 [5】卢卡奇.审美特性(上册)[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86:333. 要资源和文化依据。无论从形式和内容上看,水族民歌都具有 【6]施惟达、段炳昌等.云南民族文化[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O4:3.4. 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水族民歌语言精练,朴素自然,委 【7】张文勋.民族审美文化【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186. 婉幽默,朗朗上口。歌词内容丰富,重章叠句,应变性强。有耐人 [8】晏国光.云南富源水族[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1995:36. 寻味的生活哲理,充满了强烈的乡土气息和民族民间色彩。有 [9]柯杨.民间歌谣[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99. 利于提高人们的判断能力和审美能力。在祭祀歌、劳动歌、生 [1O]王旭晓.美学通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4. 活歌、风俗歌、情歌、猜谜歌、时政歌、孝敬歌等类别中体现了 【11】蔡维琰.云南民族审美文化漫步[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不同的文化层面,表现了不同的文化价值。保护民族重在发展 2007:】5. (上接第135页)能言。立朝论事,罐绣如倒囊出珠。素励操行, 军与金人决战。 三为巡按,惩奸去贪,风棱甚峻。累保障重地,积有勋劳,未尝 然而,好景不长,在对于巡幸地的选择上,君臣之间出现 矜色于官,无行谊者,怒目切齿,必除之乃已。”李纲嫉恶如仇 很大的分歧,其实质就在于对金的态度是战还是守。李纲认为 的个性,以及这种性格影响下的赤诚报国之心,却深陷党争的 巡幸中原,以示不放弃中原之志;而高宗则担心重蹈靖康覆 漩涡中。本应上下一心的南宋王朝,却因当权者的勾心斗角而 辙,提出巡幸东南以避敌。李纲主张坚决迎战金人,并以迎还 受到严重的威胁。在这一点上,不得不说李纲短暂的为相是一 二圣为目标,这就潜在的触犯了高宗的利益。君臣关系以此为 次失败,在李纲去职后,几乎所有的新都被废止,新建立 分水岭,高宗最终选择放弃中原的同时,也就抛弃了李纲。至 的南宋王朝如同烂泥一般的在困境中挣扎。 此,高宗对李纲的建议不再听从。在李纲体察到高宗的态度, 如果说李纲自身性格缺陷是去留的根本原因,那么高宗 并由于诸多的决策得不到支持后,便主动求去。这种硬气的乞 对李纲的态度则从根本上决定了李纲的去留。宋高宗即位之 求离去,对于迂直的李纲来说,完全出于真心的。然于在高宗 初,并未得父兄诏命,所以他迫切需要一个深孚人望的宰相以 看来,却是一种相权之于皇权的胁迫。因此李纲受到皇权的猜 振其声名,李纲成为最好的人选,他不顾大臣的反对,力保李 忌和反感也在所难免,据说高宗赵构曾愤愤然地说:“李纲孩 纲为相。御史中垂颜歧认为李纲“金人所不喜,虽已命相,宜及 视朕!”至此,李纲被罢也成必然。 其未至罢之。”高宗驳斥颜歧:“如朕之立,恐亦非金人所喜”, 这样高宗就把自己和李纲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以此朝中再无 参考文献: 人反对李纲人相。五月五日,刚即位五天的高宗便授命李纲为 【1]李纲.梁溪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六月六日,高宗又令李纲兼御营使, [2】李纲著.王瑞明点校.李纲全集.湖南:岳麓书社,2003. 掌管军事。此时李纲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由此可以看出最初高 [3]赵效宣著.李纲年谱长编.:人文印务公司,1968. 宗对李纲非常寄予厚望和支持的。上任之初的李纲积极备战、 [4】傅璇琮等.全宋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整顿朝政,在李纲的鼓舞之下,高宗也雄心百倍,准备亲督六 [5](元)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 157